劉如強
打擂活動是中國武術文化發(fā)展的一個組成部分,因其獨特的藝術形式在民間頗具影響。許多史書和小說中都有關于古代打擂活動的描寫,如《夢梁錄》記載臨安城中護國寺南的高峰露臺是天下英雄相競爭交的地方,當時泰安東岳廟會的打擂活動更是遠近聞名。古代打擂活動多為民間活動,多以小說或說書中精彩的故事情節(jié)流傳,卻少有關于打擂活動本身發(fā)展的全面描述。筆者欲對中國古代打擂活動的起源、特征、用途和發(fā)展四個方面進行全面闡述,旨在讓大家進一步了解我國古代打擂活動,并為武術相關文史的研究提供參考。
打擂活動起源于生產勞動,因古人為適應生存或勞動需要而產生。原始社會中為了生存人與獸斗,人與人斗,經過漫長的歲月積累,便會產生質的飛躍,這正是古代打擂活動的萌芽。[1]商周時期有了兩人徒手相搏活動。西周時期拘捕人犯時,為制服被捕者的反抗,必須要一定的手搏技藝,因此手搏是當時軍事訓練的主要內容。到春秋戰(zhàn)國時期,由于軍事需要,手搏已基本成為一門相對成熟的搏擊技能。[2]《榖梁傳·僖公元年》記載“魯公子友與莒相搏”;《左轉·僖公二十八年》記載:“晉侯夢與楚子搏”;《漢書·藝文志》還記載了《手搏》六篇等,史料可見一斑??梢哉f春秋戰(zhàn)國時期兩兩相搏的比試方式為后來打擂活動奠定了基礎,手搏也逐漸轉變?yōu)楹髞淼拇蚶藁顒?。秦滅六國后,手搏出現(xiàn)了兩種方向趨勢:一是繼承原來的實用性、以踢、打、擒、拿為主的手搏;二是逐漸與戰(zhàn)爭訓練目的疏離,以摔法為主,帶有娛樂性、表演性的角抵。角抵在春秋戰(zhàn)國時期稱為“角力”,也是一種軍事訓練手段,到了秦二世將其正式命名為角抵,成為統(tǒng)治階級的一種娛樂活動。角抵雖然是摔跤的鼻祖,[3]但角抵與手搏一樣可以拳打腳踢、擒拿摔跌等,并不像相撲一樣全是摔法。[4]《晉書·庾闡傳》記載:晉武帝時有位西域健胡矯健無敵,晉人莫敢與較。于是武帝招募勇士,庾闡的父親庾東應募前往,與健胡相較而撲殺之。雖然我們無法查證健胡與庾東是否設擂比試,但是我們可以看出當時角抵活動具有極強的技擊性,與后來的打擂活動非常相似。隋唐的尚武任俠之風以及武舉制的創(chuàng)立,激發(fā)了人們習武的熱情,推動了打擂活動的形成。在《角力記》中清楚地記錄了古代角抵活動:“募橋市勇壯者,斂錢備酒食,曰至上元,會于學社山前平原作場,于時新草如苗,候人交,多至日宴,方了一對,相決而去?;蜈A者社出物賞之,采馬擁之而去。觀者如堵,巷無居人。從正月上元,至五月方罷”。從這一記載可以看出,隋唐五代時期的角抵活動雖然沒有冠其名為打擂,但也是兩兩相當,即有了賞物,并具一定規(guī)模。到了兩宋時期戰(zhàn)爭頻繁,統(tǒng)治階級十分重視武備,民間習武風氣大好,加上兩宋時期商業(yè)的繁榮,使得武術進入一個成熟期,出現(xiàn)具有一定規(guī)模的打擂活動?!端疂G傳》第七十四回燕青與任原的擂臺賽就描寫得非常細致:賽前“偌大一個東岳廟,一涌便滿了,屋脊梁上都是看的人。朝著嘉寧殿,扎縛起山棚,棚上都是金銀器皿,錦繡緞匹,門外拴著五頭駿馬,全付鞍轡。”“部署道:‘教師兩年在廟上不曾有對手,今年是第三番了,教師有甚言語,安覆天下眾香官?’”“燕青從人背上直飛搶到獻臺上來。眾人齊發(fā)聲喊。那部署接著問道:‘漢子,你姓甚名誰?那里人氏?你從何處來?’燕青道:‘我是山東張貨郎,特地來和他爭利物?!遣渴鸬溃骸疂h子,性命只在眼前,你省得麼?你有保人也無?’燕青道:‘我就是保人,死了要誰償命?’”“部署問他先要了文書,懷中取出相撲社條,讀了一遍,對燕青道:‘你省得麼?不許暗算?!睆囊陨厦枋隹梢钥闯鲆韵聨c:一是打擂前期設擂者已經做了大量的宣傳工作;二是打擂活動有了專門的場地“獻臺”,并且布置非常隆重;三是賽前有一定的儀式:“當年相撲獻圣一個年老的部署,拿著竹批,上得獻臺,參神已罷,便請今年相撲的對手,出馬爭交”;四是有“部署”即裁判,但從上面“部署”在賽前的開場白為比賽做的鋪墊來看,部署有時還兼任著主持的任務;五是制定了一定的規(guī)則:部署還從懷中取出“社條”讀一遍,強調雙方不許暗算等注意事項;六是從“獻臺”旁扎縛起山棚里的金銀和馬匹、以及對話中的“利物”可以看出有了一定的賞物,且非常豐厚。以上幾點可以看出,宋代打擂活動已經具備了參賽雙方、場地、儀式、裁判、規(guī)則、獎品等基本要素,可以成為一項規(guī)范化、具有獨立意義的體育比賽活動了。自宋代民間就開始了筑臺打擂活動;元明清時期打擂技藝大大提高;而到民國時期打擂已成為武術比賽項目之一,如1928年的第一屆國術國考和全國國術游藝大會、1933年的第二屆國術國考等都曾設擂比武。
相搏、手搏、拳搏以及明代十八般武藝中的白打,是同一活動在不同歷史時期的不同稱謂。[1,4,5—7]其徒手較量的形式形成了古代打擂活動多以徒手比試的特征。以表演為主的角抵活動又在組織形式和舉辦規(guī)模上促進了打擂活動的形成和發(fā)展。而當社會發(fā)展到一定程度,如經濟發(fā)達、商業(yè)繁榮、武術得到進一步發(fā)展時,古代打擂活動便應時而生。打擂活動自出現(xiàn)后一直以其獨特的特征延續(xù)在各朝各代,在不同的歷史時期和不同的社會環(huán)境下又被賦予不同的作用。
古代的打擂比試沒有統(tǒng)一成文的規(guī)則,一般情況下都是采用一些約定成俗的規(guī)矩,大致如下:(1)自愿出戰(zhàn),生死自負;(2)一對一比武,其他人等退避,不得相助;(3)不準偷放暗器,不準結眾報復;(4)勝負一般以被打下擂臺或被打死、擊傷,亦或自己認輸來定,并當眾宣布。[8]一般擺擂者為避免傷亡帶來的麻煩,還在賽前臨時擬好契約,有時也叫“生死文書”或“生死不抵文契”讓雙方簽訂。從以上可以看出,古代打擂活動規(guī)則比較簡單,不分級別,也沒有一定的防護措施,大多都是相延成習的規(guī)矩。值得注意的是,許多擂臺比試時都刻意說明不許使用暗器,可以看出比試時使用暗器為人所不齒。民國第一次全國擂臺比賽中也沒有非??茖W、統(tǒng)一的規(guī)則,比賽中規(guī)則也是根據前幾天的比賽狀況及時進行修改而制定的,如不允許打面部、不許挖眼等,[9]打擂比賽的規(guī)則逐漸規(guī)范化直到新中國成立后散手比賽的出現(xiàn)。
參賽者在對打的方式上,一般不用兵器,主要是徒手相搏。如《大明正德皇游江南傳》中滁州土豪公孫強擺擂臺時規(guī)定“登臺比武只可空拳,不許夾帶利刃”,這是約定成俗的規(guī)矩。但是古代在雙方達成一致的情況下也有使用武器的擂臺賽。宋代作品《楊溫攔路虎傳》中較具體地敘述了東岳泰山的一場使棒擂臺賽。比賽前先有社司宣讀社條,然后由部署在中間間棒;比賽開始,勝方能得利物一千貫。
不管是史書資料記載還是歷史小說描寫,古代觀看打擂活動的觀眾非常多。《角力記》記載民間角抵比賽時“觀者如堵,巷無居人。”司馬光《涑水紀聞》曾記載:“世衡下令較手搏,傾城人隨伍觀之。世衡謂觀者曰:汝曹先為我致廟梁,然后觀手搏??v欣然下山,共舉之,須叟而上?!贝宋拿枋隽耸篮?當時的縣官)為把廟宇的橫梁搬上房,用手搏比賽召集村民,而全縣扶老攜幼,蜂擁上山。手搏能吸引全城百姓來觀看,說明“手搏”已在群眾中喜聞樂見,成為文化生活的組成部分之一。[1]《水滸傳》第七十四回燕青與任原打擂時的狀況則是“乃亞肩疊背,偌大一個東岳廟,一涌便滿了,屋脊梁上都是看的人?!薄逗笏疂G傳》第十七回,楊幺正想上臺打擂時,“不期人似蟻聚,將他身子緊緊逼住,一時轉不得身?!庇^眾像螞蟻一樣擠住他,使他都不能轉身,可見觀眾之多。1929年10月,民國歷史上第一次全國擂臺比賽在浙江杭州舉行。比賽時,杭州城萬人空巷,更是有數萬觀眾涌進演武觀看武術高手的對決。[10]以前在通訊、交通等條件不發(fā)達的情況下,打擂活動能有這么多百姓前來觀看,可見打擂活動在民間具有很大的影響力。究其原因,主要有以下幾個方面:首先,很多打擂活動放在傳統(tǒng)節(jié)日里,或者說是當地節(jié)日的一部分,如《角力記》記載的角力于“正月上元”即元宵節(jié)開始、《水滸傳》中燕青打擂是在泰安廟會時等。打擂安排在節(jié)日里,既可烘托節(jié)日氣氛,又可召集更多的觀眾,在這種情況下的比試能擴大打擂的影響力,贏者可名利雙收;其次,中國武術雖源遠流長,但很多武術高手或在軍隊為國效力、或在深宮大院中保護皇親國戚,基本以傳說、說唱的形式流傳在尋常百姓之中,普通百姓很難有機會看到武術高手之間的對決,因此在有人打擂時“寧可三日不做生意也要去觀看”,[11]或去欣賞高超的武藝和精彩的對打,或去學習精湛的技藝;再次,對競技活動的喜歡和向往是由人的本性決定的。人是由動物進化而來,那么動物的獸性我們無法磨滅。[12]在古代受“儒家”和“天人合一”等思想的影響下,普通老百姓把獸性中的攻擊性、競技性有時變成了對競技活動的欣賞以滿足人們的心理需要。
古代設擂者大多都是有錢有勢的人物,首先因為舉辦打擂是一件耗資費財的事情。既有搭設擂臺、出資獎品(利物)等諸多支出,還有支付聘用拳師的花費,所以非當地豪強富戶或官府出面不可,如《水滸傳》中任原擺擂后面就有官府資助;其次,打擂一般是生死自負,雖然也有相關文書、契約作為豁免依據在先,但是打擂時很可能出現(xiàn)的重傷或喪命也難免出現(xiàn)一些糾紛。這就要倚仗相當的勢力和威望來壓制事端。反之,如果設擂一方勢力不夠,就很可能出現(xiàn)不可收拾的局面。如宮白羽《十二金錢鏢》就寫到大俠柳兆鴻晚年為自己唯一的親人——侄女柳妍青擇婿,也想設擂比武招親,可是遇到了一伙地痞流氓胡攪蠻纏,最后連客店都住不成了。
一般情況下,古代打擂比武對挑戰(zhàn)者的參賽資格沒有特殊要求,只要有本事、有勇氣即可上臺挑戰(zhàn)。如《水滸傳》中任原在擂臺上說道:“有敢出來和我爭利物的么”?!逗笏疂G傳》第十七回,樂湯在朱仙鎮(zhèn)設下擂臺說道:“不知你們眾人中可有能事的漢子,上臺與俺交手,爭取利物?”《飛龍全傳》第五十五回中,李豹在金陵設下擂臺時說道:“汝等臺下,不論三教九流,高人杰士,有能打我一拳……不怕死者,上臺見教?!笨梢?,古代打擂活動大多不限身份、性別、體重等條件,沒有審查資格這一程序。但是,古代也有打擂活動對參賽者有明確要求,但這種情況不多見。如《大明正德皇游江南傳》第七十二回,滁州土豪公孫強擺下擂臺特意立下公示:營伍之兵不許登臺、儒釋道三教不許登臺、婦女不許登臺有傷風化、登臺之人要報實名籍貫,除此之外,不論諸色人等,有能者只管上臺比試。需要說明里面“婦女不許登臺”并不是考慮到男女體能方面的差別,由“有傷風化”可以看出主要是由于古代男尊女卑的封建思想所致。
打擂活動由古代的手搏和角抵活動發(fā)展而來,而手搏和角抵最初就是軍事訓練內容,因此選拔優(yōu)秀的武術人才是古代打擂活動的主要用途之一。史書有多處記載通過打擂比試提拔人才。如《漢書·甘延壽傳》中記載:“延壽試弁為期門”。孟康注運:“弁,手搏也。試武士用手搏,以手搏固實用之術也?!笨梢钥闯觯缭谇貪h時期手搏就是選拔武士的手段。甘延壽就是通過手搏得到了“期門”這一官職。又如元太宗時,力士力渾,一次出獵與同伴散失,遭強盜圍攻,他力敵三人,并將其打倒捕獲。杰出的武藝,使元太宗十分賞識,“招之入宮,選力士與之角,無與敵者。帝壯之,賜金,令備宿衛(wèi)”。[4]通過手搏、打擂等活動進行選拔優(yōu)秀武術人才這與古代作戰(zhàn)方式有很大關系。古代作戰(zhàn)主要以冷兵器、近距離作戰(zhàn)為主,近距離作戰(zhàn)時如兵器被打掉后徒手相搏就尤為重要。但手搏更重要的作用是“習手足,便器械,”即通過手搏訓練活動手腳,以便更好地進行器械訓練。明代軍事家戚繼光在《紀效新書》中也提出了“慣勤肢體,活動手足,此為初學入藝之門也”的觀點。這也深深影響著整個傳統(tǒng)武術的訓練理論。[2]另外,由于打擂活動在民間非常受歡迎。民間的打擂活動有時也擔任選拔優(yōu)秀武術人才的任務,官府幕后資助設擂比武,也有希望通過打擂活動達到招募江湖豪杰為朝廷效力的目的。
古代民間打擂活動大多是為了切磋武藝、比試高低。在古代打擂活動中我們經??吹嚼夼_上掛一些富有煽動性言語的匾額或對聯(lián),如《說岳全傳》第六十九回張俊之子張國乾在昭慶寺前搭起擂臺 “打盡天下英雄”;《水滸傳》中任原設擂打出的對聯(lián)是“拳打南山猛虎,腳踢北海蒼龍”等。雖然這些口號符合古代一些習武之人爭強好勝的性格,但其本質并不是真要打盡天下英雄,而是另有其義。具有挑釁性言辭的匾額或對聯(lián)首先是為了造勢,吸引更多的觀眾,為打擂增加人氣;其次是為擂主虛張聲勢,嚇退挑戰(zhàn)者;再次,擂臺的口號必須有一定的挑釁語氣,這樣才能激發(fā)一些有本事的人上臺打擂,達到相互切磋、相互學習的目的。如果擂臺上使用一些謙虛的詞語、擺出學習的態(tài)度,恐怕就極少有人上臺打擂了。打擂活動還能促進不同門派之間的交流。古代沒有類似今天的武術比賽,上門討教又有踢館之嫌,因此中國武術雖博大精深、門派眾多,但是相互交流的機會并不多,所以組織打擂活動能促進各門派之間的交流。如民國歷史上第一次全國擂臺比賽上就出現(xiàn)了“武當、形意、八卦、太極等三十多個門派的五百多種不同的拳套和器械套路,并包括內外功夫和輕功、暗器等”,讓觀眾和各派武術家大開眼界。[13]中國很多武術門派都是博眾家之所長,而打擂活動提供了很好地相互切磋、相互學習的機會,因此古代打擂活動在某種意義上也促進了中國武術的發(fā)展。
通過設擂比武而招親結緣,多見于古代的小說之中。如《楊家府演義》中的佘太君和穆桂英等人均通過比武招親嫁入楊府。清小說《宋太祖三下南唐》第十一回劉安向高君寶介紹劉金錠比武招親:“不論諸色人等,到來與小姐比較武藝,倘有能勝過她者,自愿贅在敝莊”。晚清《夜雨秋燈錄》卷四《谷慧兒》中谷慧兒之父為其女圍場筑臺擇婿:“無論流品,不計家世,敢登臺與吾女一角拳勇,勝則嫁,年邁人無食言?!痹谑窌缎绿茣酚涊d太穆皇后當年出閣時其父竇毅“畫二孔雀屏間,請昏者使射二矢,陰約中目則許之。射者閱數十,皆不合。高祖最后射,中各一目,遂歸於帝?!?在周密《齊東野語》中也描寫了李全與楊妙真比武成親的情景??梢娦≌f中的比武招親有一定歷史原型,并非空穴來風。從史書以及小說中比武招親來看,女子設擂比武招親需要一定的條件:女子比較出色,且在自己選擇配偶時不為父母包辦婚姻的傳統(tǒng)所限制,有著理想化的追求;父母較為開明,并且家里有一定的經濟實力和勢力,能解決相關費用和化解事端;女方往往是武術世家,且武藝較為高超,能夠掌控挑戰(zhàn)者并進行甄選等。從古代設擂比武招親可以看出,古代封建社會中有女子對自己的終身大事有著理想化的追求,在不可能婚姻自主的情況下,用設擂比武招親的方式折中一下。[14]而從武術發(fā)展的角度看,女子敢于和男子同臺競技,并自信有一定的主動權,可見其武藝高超,也折射出我國古代武術發(fā)展的狀況。
在和平年代,競技運動有時還擔負著展現(xiàn)國家實力、顯示民族優(yōu)越性的任務。打擂活動是古代為數不多的競技活動,加上其直接對抗的競技形式、以及勝者為王敗者為寇的思想,在不同民族的選手對抗時,其勝負很容易與民族尊嚴聯(lián)系到一起?!独m(xù)高僧傳》記載:隋朝時有個叫法通的著名僧人精通跤術。隋文帝時,有西番貢一人云大壯,在北門試相撲無得者,帝頗恧之,云:大隋國無有健者?召通來,令相撲。后來,通勝,舉朝同慶。一場比試的勝利能夠舉朝同慶,可見已與民族榮辱聯(lián)系到一起。在民族內憂外患的清朝末年、民國初期有很多外國大力士曾在中國設擂比武意圖打壓中國人,那時出現(xiàn)了多位武術家以崇高的民族氣節(jié)、精湛的武藝在擂臺上打敗外國挑釁者,鼓舞了中華民眾之志氣,為億萬同胞所欽佩。如我國武術家王子平就曾多次挫敗在中國設擂挑釁的外國大力士。[15]
古代打擂活動只為分出勝負,而忽視了參賽資格、比賽規(guī)則、參賽選手人身安全等問題,因而經常出現(xiàn)傷亡事件。如1934年少林德根和尚去西安受戒時與人打擂,二人搏斗數合,擂主用后掃腿將他右腳踝骨掃傷,落下終生殘廢,他用黑虎掏心,一拳將那人擊斃。[8]另外,如打擂者出現(xiàn)傷亡,設擂方有較為強勢的后臺作為支撐,可壓制住事端,但是如果擂主被打死可能就要引起一系列的事端,如《大明正德皇游江南傳》第七十二回中周勇在與公孫強打擂時,公孫強不幸身亡,周勇就被綁回了衙門。[14]可見,古代的打擂活動雖然向觀眾展現(xiàn)了精彩的對抗和高超的武藝,但是也體現(xiàn)了其殘忍和野蠻的一面。因此到了民國時期,曾有人試圖把“打擂臺”這種形式以體育比賽的形式展現(xiàn)出來,但由于準備不足出現(xiàn)了規(guī)則、護具、消極比賽、暗箱操作等一系列問題,[9,16]都沒有獲得成功。新中國成立后,打擂活動發(fā)展成為武術散手比賽,納入了體育的軌道,成為正式的競技項目。[4]散手比賽中運動員按一定的級別、在一定的防護措施下、在更加完善的規(guī)則下進行比賽,以文明、公平、人性化的方式展現(xiàn)中國武術的魅力!
[1] 吳彬.散手運動溯源與發(fā)展芻議[J].上海體育學院學報,1989,56(2):71.
[2] 周偉良.中國武術史[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
[3] 閻西萍.角力——中國摔跤的鼻祖 [J].蘭臺世界,2012,27(6):79.
[4] 國家體委武術研究院編纂.中國武術史[M].北京:人民體育出版社,1997.
[5] 周偉良.白打屑談[J].體育教學與科研,1985,4(10):56.
[6] 王有基,馬廉禎.“角抵”與“手搏”略論[J].搏擊·武術科學,2009,6(11):26.
[7] 童麗平.歷史角力名稱變遷的文化學思考[J].體育文化導刊,2013,31(8):89.
[8] 德虔,素法.少林打擂秘訣[M].北京:北京體育大學出版社,1998.
[9] 尹洪蘭.民國時期重要武術比賽綜述[J].體育文化導刊,2013,31(3):131.
[10] 劉珊杉.武狀元曹晏海對國術體育的影響和推動[J].蘭臺世界,2013,28(34):136.
[11] 不題撰人.四望亭全傳[M].1831年芥子園藏本:第三十五回.轉引自:王立.武俠文化通論續(xù)編[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1.
[12] 路云亭.競技·中國——競技文化與中國的國民性[M].北京:中華工商聯(lián)合出版社,1997.
[13] 東方小巴黎的博客.舊中國第一次全國武術擂臺賽[EB/OL].http://blog.sina.com.cn/s/blog_a473e52401012jnd.html.
[14] 王立.武俠文化通論續(xù)編[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1.
[15] 王菊蓉,吳誠德,吳小蓉,等.王子平與武術[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13.
[16] 鄭光路.解放前聞名全國的青羊宮武術打擂[J].體育文化導刊,2003,21(1):7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