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春麗
(三門峽職業(yè)技術學院,河南 三門峽 472000)
厭學是指學生對學習感到厭倦的心理現(xiàn)象,它是一種學生消極對待學習活動的行為反應模式。具有厭學心理的學生對學習認識存在偏差、情感上消極、行為上遠離學習生活。厭學將直接導致學生對學習失去興趣,成績下降,自我效能感降低,重則產生厭世悲觀等不良情緒。厭學情緒嚴重阻礙了高職五年制學生身心健康的發(fā)展,阻礙了五年制高職教育的蓬勃發(fā)展,阻礙了五年制高職教育“高素質、高技能專門人才”培養(yǎng)目標的實現(xiàn)。
面對厭學現(xiàn)象,各級教育行政部門、高職院校、教師均采取了許多行之有效的措施和辦法,但收效甚微。這就需要我們對五年制學生厭學現(xiàn)象產生的根源進行深入思考和探討,既有客觀因素,也有主觀因素。具體說來,主要有以下幾種:
學習動機缺失是導致五年制學生厭學的重要原因,學生對為什么學習缺乏正確而深刻的認識。高職五年制學生,文化知識底子薄、基礎差,大多數(shù)對學習不太感興趣,并且95%以上是獨生子女,家庭經濟條件優(yōu)越,過著衣來伸手、飯來張口的安逸生活。家長大多寵愛多于管教,孩子養(yǎng)成任性、貪玩、好動的性格。受社會大環(huán)境“讀書無用論”的負面影響,大多數(shù)學生認為讀書是件苦差事,不用讀書只要會賺錢就行,學習始終處于被動的狀態(tài),對學習目的缺乏正確而清醒的認識,大多渾渾噩噩、得過且過混日子,即使家長和教師苦口婆心、循循善誘、軟硬兼施,往往啟而不發(fā),無濟于事。
高職五年制學生入學年齡普遍在16歲到18歲之間,還處于人生中的青春期,人生觀、價值觀還不定型,自控能力差,受外部因素干擾時,容易動搖,發(fā)生轉移。在互聯(lián)網盛行的今天,網絡游戲瘋狂刺激,變幻莫測,迎合了五年制學生善于探測神秘的未知領域的心理特征,學生對此產生了濃厚的興趣。很多老師過度依賴課本,不能很好地把所學知識和生活實踐聯(lián)系起來,形式死板,不能吸引學生的注意力。加之學校在提供現(xiàn)代教育技術的硬件支持上還比較薄弱,諸多因素促使學生學習興趣轉移,對學習普遍興趣不大。
自信,是一種反映個體對自己是否有能力成功地完成某項活動的信任程度的心理特性,是一種積極、有效地表達自我價值、自我尊重、自我理解的意識特征和心理狀態(tài),也稱為信心。高職五年制(2+3分段)學生,在初中學習成績均為中等偏下和差生,中考成績一般在180到300分之間,他們是在中考失利后,懷著落榜者的心態(tài)無奈選擇和就讀于高職五年制的??梢哉f,在初中的學習生活中,很少能得到家長和老師的表揚和肯定,難以體會到成功的愉悅和快樂。遇到問題缺乏決斷力,信念不堅定,學習上稍微遇到點困難就輕易放棄。久而久之,逐漸喪失學習動力,喪失自信,從而產生游戲人生、厭學失望等心理特征。
家庭是一個人出生以來接觸最早、受影響最深的教育環(huán)境,它以言傳身教、潛移默化的方式對孩子的個性發(fā)展、品格塑造、世界觀和人生觀的形成有重要作用。根據(jù)走訪調查,五年制學生中有三分之一是單親、留守家庭,他們跟隨其中一方生活,有的跟隨爺爺奶奶留守生活;還有三分之一學生的父母忙于工作或生意,無暇照顧,只注重滿足孩子的物質需求而忽視了精神層面的交流;其余三分之一學生讓家長很頭疼,在家管不住,出去打工年齡又小,把學校當“托兒所”,學不學習無所謂,只要安全就行。像這些孩子,大多缺失關愛,內心孤獨、封閉,情感壓抑,產生諸多的心理問題,從而影響學習,產生厭學情緒。
綜上所述,造成高職五年制學生厭學現(xiàn)象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所以,在尋求解決問題的途徑和方法時,應該綜合多方面進行分析,并針對不同的情況,采取一系列行之有效的教育對策,緩解學生的厭學心理,促使學生由厭學轉化為樂學。
心理學研究表明:需要——動機——目標是構成人積極行為心理動力的主要因素。有了需要才能樹立動機,有了動機才能確立行動目標。蘇聯(lián)教育學家巴班斯基說:教學過程不但要依靠認識興趣的動機,而且要依靠一系列其他的動機,其中啟發(fā)把學習看成自己的義務和責任的動機是特別起作用的。這些動機使學生克服學習上不可避免的困難,體驗由于克服困難而產生的愉快心情。在這種情況下,義務感和責任心迫使其努力學習去掌握知識、技能和技藝,盡管對該專業(yè)沒有興趣,但仍然堅持獲得必要的結果。所以,只有讓學生認識到自己目前所學知識與將來生活、工作和學習的密切關系,體會掌握科學文化知識,發(fā)展自己的智力才是未來人生道路上必不可缺的本領,才能確立遠大的、高尚的、強有力的學習動機,才能產生濃厚而持久的學習熱情。因此,各任課教師要經常對學生進行學習目的方面的教育,根據(jù)學科性質、知識結構、教學方式及五年制學生的年齡特征,深入持久地開展人生觀、價值觀教育,把學生的成才動機與未來的生存狀態(tài)、社會的需要和國家振興聯(lián)系起來,學生才會保持高昂的學習的熱情。其次,教育五年制學生給自己的未來做一個職業(yè)生涯規(guī)劃,根據(jù)自己的興趣、愛好、能力進行綜合分析與權衡,根據(jù)自己的就業(yè)傾向,確定自己未來的專業(yè)需要什么知識和技能,該從哪里著手,并且制定一系列切實可行的具體措施,確保職業(yè)目標的實施。有目標就會有動力,有動力就會有熱情。
求知欲是對知識的熱烈探求,是學生的好奇心和內在學習興趣的集中反映,一個人對某種事物的興趣越濃厚,求知欲就越強,內部動力就越大。有了強烈的好奇心和旺盛的求知欲,人就能表現(xiàn)出對知識的渴求,對學習的濃厚興趣和愛好。蘇霍姆林斯基指出:“在學生的心靈深處都存在著使自己成為一個發(fā)現(xiàn)者、研究者、探索者的愿望”。作為高職五年制的任課教師,要善于創(chuàng)設情境,采用豐富多彩的教學方法,激發(fā)、點燃學生心目中探求未知世界的星星之火。根據(jù)學生自控能力弱,注意力不能長久集中的特點,教師要圍繞教學目標,打破常規(guī)單一、傳統(tǒng)的教學模式,創(chuàng)新教學方法,把游戲教學引入課堂,寓教于樂,變苦學為樂學,倡導輕松愉快的學習模式,鼓勵學生動手、動腦,培養(yǎng)學生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真正把“要我學”變成“我要學”,使課堂活躍、生動起來。同時,在課堂教學中,要努力構建和諧、民主的新型師生關系,親其師才能信其道,“教”與“學”活動的和諧一致,能有效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和強烈的求知欲。例如:筆者在一次五年制的語文教學中,安排的教學內容講了三分之一,學生就表現(xiàn)出疲倦的狀態(tài),鑒于此,停止教學,安排文字游戲和互動環(huán)節(jié),學生們躍躍欲試,精神振奮,等學生狀態(tài)調整過來,繼續(xù)進入教學活動,收到事倍功半的效果??傊?,教師要把激發(fā)學生學習知識的興趣當做教學的首要任務,把課堂變成活潑有趣的知識技能課,讓學生在輕松愉快的學習氛圍中分享無窮的樂趣,全面提升教育教學質量。
高職院校在安排五年制學生的教學環(huán)節(jié)時,要圍繞《教育部關于加強高職高專人才培養(yǎng)工作的意見》的文件精神,同時又不能生搬硬套,按部就班地一味按照教學大綱走,要充分考慮到他們自身文化知識功底薄弱的特點,兼顧到他們的興趣愛好,適當調整教學大綱,降低教學難度,增強動手實踐能力,低起點、慢節(jié)拍、分層次,關注個體差異,因材施教。提高學生的課堂參與度,以學生為中心,讓學生在做中學、學中做,邊學邊做,互相學習,在他們自身的變化和進步中分享成功的喜悅。其次,教師要賞識每一位學生,積極為學生創(chuàng)設成功的條件和機會,增強自信心。每個人內心深處都有一種自我實現(xiàn)、獲得認可、取得成功的愿望和需求。教師要善于結合教材內容和學生實際,在課堂上設置提問的內容和對象時,根據(jù)學生不同的知識層次設計不同的問題,難的不問差生,以免回答不出而尷尬,產生自卑感;布置作業(yè)時,不同的班級、不同的學生完成難度層級不同的內容,使每一位學生都能品嘗到成功的喜悅,從而找回自信。最后,及時的表揚和獎勵,是一種對內施加催化作用而改變學生外在表現(xiàn)狀態(tài)的教學手段,是一種驅使人奮發(fā)向上、銳意進取的動力源泉。對于五年制學生,在他們的成長過程中,缺乏的不是批評和呵斥,而是表揚和肯定。教師不僅要善于發(fā)現(xiàn)學生身上的閃光點,而且要學會欣賞,并放大其優(yōu)點,不斷發(fā)掘學生隱藏的潛能,大力表揚,強化成功,這樣才能使學生找回自我,獲取戰(zhàn)勝困難的勇氣和自信。
家庭是一個人最初接受教育,而且又對其終生施教的地方。俗話說“養(yǎng)不教,父之過”,這說明一個孩子的成長和教育,家庭擔負著義不容辭的責任和義務。學校對學生進行的是言語的教育,而家長對孩子的人生觀、價值觀等則是通過自己的踐行教育孩子。父母要不斷提升自身的科學文化素質,并且做好表率,樹立榜樣,教給孩子艱苦奮斗、勤奮好學、積極向上、自立自強等傳統(tǒng)文化精髓,及時糾正孩子生活或者學習上的不良習慣。父母盡可能多和孩子溝通,教會做人、做事的道理,多給子女心靈上的關懷教育,讓孩子感到家的可愛、父母的可敬可學,從而增添學習的信心和興趣。教師要認識到家庭教育的重要性,加強家校聯(lián)系,主動向家長匯報孩子在校期間的學習、生活情況,把握學生成長脈搏。同時,教師要重在培養(yǎng)高職五年制學生的自我管理和自我約束能力,養(yǎng)成良好的行為習慣。同時,教育方法要寬中有嚴、嚴中有愛,注重技巧,多表揚,多鼓勵,多引導。針對個別學生的厭學問題,教師要及時與家長、學生進行溝通,正確歸因,共同尋求解決問題的最佳方案。
[1]陳光磊,劉健,辛勇等.學校心理輔導[M].濟南:山東人民出版社,1997:134.
[2]李偉雄,王庭照,林傳軍.大學生戀愛觀教育淺議[J].教育與教學研究,201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