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蘇省宿遷市宿豫實驗高級中學 吳 紀
公元268年,44歲的李密寫就《陳情表》,250年以后便被梁朝蕭統(tǒng)選入《昭明文選》。自此以后,歷代文章選本鮮有不收入者,被譽為“千古散文絕唱”,李密也因此文得以名傳后世。
《陳情表》從發(fā)表至今歷經1740多年,仍有多宗疑案干擾語文課堂教學。以下兩個問題,在教學時應該好好追問一下。
李密(224年-287年),西晉時犍為郡武陽人。幼年喪父,母何氏改嫁,由祖母撫養(yǎng)成人。后李密以對祖母孝敬甚篤而名揚于鄉(xiāng)里。在中學教師的眼中,李密的《陳情表》就是一篇古代士子行“孝”的經典之作。他與祖母的孝慈之情打動了古今無數讀者。閔寧運認為,李密《陳情表》的核心內容是四情畢現(xiàn)——“親情、苦情、忠情、孝情”[1]。這很切合南宋文人、江蘇鎮(zhèn)江的安子順的觀點。南宋人趙與時《賓退錄》卷九中引了安子順的話:
讀諸葛孔明《出師表》而不墮淚者,其人必不忠。讀李令伯《陳情表》而不墮淚者,其人必不孝。讀韓退之《祭十二郎文》而不墮淚者,其人必不友。[2]
安子順的話說得有些“過頭”,“墮淚”與否并不是評價好文章的標志。但是安子順將《陳情表》與《出師表》《祭十二郎文》相提并論,說這些文章是表現(xiàn)忠、孝、親情的典范,是有道理的?!蛾惽楸怼分小吧⒘?,慈父見背;行年四歲,舅奪母志。祖母劉,愍臣孤弱,躬親撫養(yǎng)……而劉夙嬰疾病,常在床蓐,臣侍湯藥,未嘗廢離”,特別是“臣無祖母,無以至今日;祖母無臣,無以終余年。母孫二人,更相為命”,就非常感動學生。這是不是意味著李密給司馬氏上“表”,真的是用來陳“情”的?《陳情表》真的像閔寧運老師所認為的是為“親情、苦情、忠情、孝情”而寫的嗎?
這要先看“表”的功能。《古代漢語詞典》對“表”這樣解釋:“給皇帝的書信、奏章。”《文選》卷三十七對“表”字這樣注釋:“謝恩曰章,陳事曰表?!痹诠糯?,“表”作為奏章一類文體,是臣下向君王的陳述請求,是不以抒“親情、苦情、忠情、孝情”見長的。劉勰的《文心雕龍》認為文體有四類:“一曰章,二曰奏,三曰表,四曰議。章以謝恩,奏以按劾,表以陳請,議以執(zhí)異?!?/p>
劉勰認為,“表”的功能是“陳請”,據此推斷,《陳情表》應是《陳請表》。我理解,李密將“請”寫作“情”,是書寫辨認失當,或者使用了“通假”。事實上,李密當年初仕蜀漢為尚書郎,蜀漢滅亡以后,司馬氏召為太子洗馬,此時李密以祖母96歲,無人供養(yǎng)為由而力辭。是為上“表”的背景??梢姡藭r李密上“表”是為“陳請”而非“陳情”。“陳情”應該是后人的錯讀,而“陳請”更符合當年李密上“表”的動機。
從史料看,李密的《陳情表》收入《文選》時題作“陳情事表”。其中的“情事”即情況說明、事件說明,非常符合《文心雕龍》所述“表”的特征?!瓣惽楸怼碑斒呛笕藢Α瓣惽槭卤怼钡暮喎Q??梢姡蠲軐憽蛾悺扒槭隆北怼罚ㄒ枮楣P者所加)并非陳“親情、苦情、忠情、孝情”,“陳事”“陳請”才是為文動機所在。但是在近1800年閱讀史上,李密“陳情事表”的“陳事”“陳請”訴求,每每為孝慈之情所遮蔽。相應地,李密其人、其文的寫作背景等“本事”因素也就被有意無意地忽略了,導致教學《陳情表》時,許多老師往往直奔其“墮淚”的目標。
筆者認為,不宜將李密與祖母的孝慈之情作為《陳情表》的教學重點在課堂上大事渲染。倒是香港與臺灣的同行看得比較準確,把《陳請表》作為“表”的文本體式看待。
許多老師在教學中認為,如果李密再不出來做官,就意味著對司馬氏不滿,就會被殺頭。李密“拒不奉詔”果真會被殺頭嗎?推測李密“被殺頭”,可能只是信口開河。
《陳情表》中有“逮奉圣朝,沐浴清化?!t書特下,拜臣郎中;尋蒙國恩,除臣洗馬。猥以微賤,當侍東宮,非臣隕首所能上報”。而李密的苦衷是:“臣欲奉詔奔馳,則劉病日篤;欲茍順私情,則告訴不許?!薄俺贾M退,實為狼狽。”這是最關鍵、最能打動晉武帝的。是的,李密年44歲,是青壯年,而祖母高達96歲。他說“人命危淺,朝不慮夕”確實是實情。怎樣看待李密“辭不就職”呢?王彬等人認為還有兩個原因:一是李密為蜀漢舊臣,懷舊心重;二是晉朝初立,李密對司馬氏不甚了解。[3]所以,李密才“辭不就職”——不是不想出仕,而是此刻不宜。證據在哪里呢?《陳情表》中有“盡節(jié)于陛下之日長,報劉之日短”。這說明李密是愿意為官,愿意對司馬氏俯首稱臣的。他的戰(zhàn)戰(zhàn)兢兢、如履薄冰也只是作個樣子而已。
司馬氏新政初立,尚在施行以孝治天下的理念,即使李密“拒不奉詔”也不會隨意殺頭。從司馬氏的第二份詔書看,如果李密不低聲下氣,懇請武帝體察,或者李密真的無理由拒詔,司馬氏會降旨將李密下獄或處死嗎?司馬氏當然握有這樣的生殺大權,但國家初立時候,殺死李密又有什么意義呢?史料記載,李密只不過是一介文弱書生,手不能縛雞。同時,處死李密這樣遠近聞名的孝子,有違圣朝“以孝治天下”的大計,還顯得司馬氏無容人之胸懷。所以,張海明先生認為,殺死李密的負面影響要超過對士人的震懾作用,而恩準李密之請求,則可以樹立司馬氏的明君賢君形象。[4]
其實,司馬氏征召李密也只是欺騙天下的尋常伎倆。為什么這樣說?歷朝歷代得到天下的“領導人”誰不希望樹立“求賢若渴”的形象?《史記·魯周公世家》有周公“一沐三捉發(fā),一飯三吐哺”,起以待士的典故;戰(zhàn)國時期,秦穆公用五張羊皮換取百里奚與他共商國事;《三國志·蜀志·諸葛亮傳》也有“總攬英雄,思賢如渴”之例。我相信司馬氏讀過曹操的“周公吐哺,天下歸心”的詩句。所以,司馬氏的征召,不過是政治家在顯示政治姿態(tài)而已。
對于司馬氏重用李密這一事件,據張海明先生分析原因有二:一是當時東吳尚據江左,征召李密可收籠東吳民心。這是司馬氏對亡國之臣的懷柔政策。二是李密當時以孝聞名于世,借李密的孝道,可以顯示自己清正廉明,維持社會秩序。[4]
而李密二次呈表以后,司馬氏覽表以后只是說:“士之有名,不虛然哉!”(《晉書·李密傳》)可見,司馬氏并不急于用他。再看司馬氏“賞給”的官職是什么呢?無非“郎中”“洗馬”等——只是為司馬氏隨時提供建議,屬于備用顧問及差遣類官。所以,司馬氏不僅同意了李密的請求,而且還特意“賜給”李密兩個奴婢,并令郡縣供其祖母膳食。這樣,司馬氏就利用李密很好地“炒作”了一番。這和當下影星自我炒作有什么不同?當然,這對李密來說是件大好事,可以留在家中為祖母養(yǎng)老送終,又沒有封上日后的出仕之門!
從文中看,李密不出仕,司馬氏“詔書切峻,責臣逋慢??たh逼迫,催臣上道;州司臨門,急于星火”。如此輕慢皇帝,是違抗了皇命,似乎是要殺頭的。但從上述論述看,李密的頭,一時半會兒還掉不下來。
注釋:
[1]閔寧運.四情畢現(xiàn)淋漓盡致[J].中學語文,2011,(6).
[2]趙與時.賓退錄[M].上海:上海古箱出版社,1983.
[3]王彬.古代散文鑒賞辭典[Z].北京:農村讀物出版社,1987.
[4]張海明.《陳情表》別解[J].求是學刊,2009,(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