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文彬
(廣西師范大學 文學院,廣西 桂林 541004)
著名學者胡大雷教授
□黃文彬
(廣西師范大學 文學院,廣西 桂林 541004)
胡大雷,1950年生,浙江寧海人,廣西師范大學文學院教授、博士生導師,著名學者,文學評論家,古文學史專家,中國《文選》學會理事、廣西中國文學學會副會長。2007年獲國務(wù)院頒發(fā)的“政府特殊津貼”;2011年被評為第一屆“廣西特聘專家”。從事學術(shù)研究凡30年,其學術(shù)成果主要集中在中古文學研究、文體學研究、桂學研究三個領(lǐng)域。
胡先生一直致力于中古詩歌研究,發(fā)表了大量有獨到見解的論文,足以顯示他在這一領(lǐng)域所下的功夫與所造的境地,視角獨特,風格鮮明。一是對中古詩歌的整體性研究,如新近的成果《六朝詩歌用典論》,從古代“善士”之“尚友”傳統(tǒng)、新型詩歌意象──歷史意象論述用典,敘說詩歌由此實現(xiàn)了集體意識的表達,很有新意。二是以《中古詩人抒情方式的演進》為代表的中古詩人風格研究,三是以《文選》詩研究為代表的詩歌研究,沿波討源、緣干尋枝,其專著《文選詩研究》不僅是中古詩歌類型學研究的力作,而且也開創(chuàng)了《文選》分類研究的先河,為“新選學”研究開拓出新的研究領(lǐng)域。之后的《宮體詩研究》、《玄言詩研究》、《漢魏晉南北朝軍事戰(zhàn)爭詩研究》等專著都可以看作是詩歌類型學研究理路的延續(xù)。
胡先生對中古時期的典籍著力甚深,有《〈文心雕龍〉的批評學》、《〈文選〉編纂研究》、《〈玉臺新詠〉編纂研究》和《〈詩品〉編纂研究》等著作問世,以具體“問題”為抓手,將中古典籍的研究一步步推向深入。胡大雷教授《中古文學集團》,開文學集團研究的先河;他對中古賦學以及古代文論有著獨到的見解,有《中古賦學研究》、《傳統(tǒng)文論的魅力、模式與智慧》等著作問世。
中國古代文體學已成為學術(shù)界相當關(guān)注的領(lǐng)域,2011以來,胡先生相繼發(fā)表了《論“連珠”體起源于“對問”》、《論“語體”及文體的前“文體”狀態(tài)》、《“言筆之辨”芻議》、《“口言”與“筆書”——論中古“難”體的原生態(tài)》、《“言筆之辨”與古代文體學》、《從“談?wù)f之術(shù)”到“文以氣為主”》等高水平的文體學研究論文,其以“言筆之辨”釋古代文體學,開辟了以“中”釋“中”的古代文體學研究新路徑。吳承學教授在評論《“口言”與“筆書”——論中古“難”體的原生態(tài)》一文時就指出:該文“不但還原了‘難’體豐富復雜的原始語境,同時也呈現(xiàn)一個值得思考的問題:中古時期有‘文筆之辨’,還應(yīng)該有‘言筆之辨’。此研究自出手眼,非僅釋古而已。”可謂公允,顯示出胡先生獨特的學術(shù)眼光。近來胡先生又有《禮崩樂壞下“修辭立其誠”的變型》、《“立言不朽”:從個人到朝廷文化建設(shè)》等新研究成果,顯示出較為寬廣的學術(shù)視野。
胡先生一直傾力于地域?qū)W的研究,他指出:建立、建設(shè)“桂學”的社會意義,就在于“傳承文化,服務(wù)社會”。這是胡先生博大學術(shù)情懷的一種體現(xiàn),也是其一以貫之的學術(shù)理念。20世紀90年代初,胡先生便參與和組織了粵西文化的研究,接受教育部粵西文化研究的課題,主編有《粵西文化與中華文化研究》一書;受聘為“桂學研究”崗“廣西特聘專家”后,又發(fā)表了大量關(guān)于桂學研究的論文,2012年以胡先生為首席專家的“桂學研究”項目獲得國家社科基金重大招標課題,以“桂學研究”為廣西的文化建設(shè)做出貢獻。
【責任編輯 吳慶豐】
K825.81
A
1004-4671(2015)03-0001-01
2015-02-26
黃文彬(1990~),男,江西贛州人,廣西師范大學文學院碩士研究生,研究方向:漢魏六朝文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