濱州醫(yī)學(xué)院劉青
表示移動意義的“來”“去”的研究綜述
濱州醫(yī)學(xué)院劉青
摘要:眾所周知,漢語中的趨向動詞是一個較為封閉的詞類,數(shù)量不多,但使用頻率極高?!皝怼薄叭ァ弊鳛榇硇缘内呄騽釉~,其用法被眾多學(xué)者所研究?!皝怼薄叭ァ弊鳛閯釉~,有多重意義,本文將單從“來”“去”移動意義的研究成果方面做簡要概述。
關(guān)鍵詞:來;去;移動;綜述
中圖分類號:H109.4
文獻標(biāo)識碼:A
文章編號:1671-864X(2015)04-0129-01
陳昌來(1994)《動后趨向動詞性質(zhì)研究述評》中對趨向動詞性質(zhì)的研究成果有做了詳細的總結(jié)。他將趨向動詞的研究歸納為三種。把趨向動詞看做表示動作的趨向、方向、趨勢等含有一定意義的詞、表示某種附加意義的語言意義的詞和“多重性質(zhì)”說。劉月華在《趨向補語通釋》(1996)同意其多重性質(zhì)說,即趨向動詞內(nèi)部具有復(fù)雜性和多重性,趨向動詞不宜看做單一性質(zhì)的單位,趨向動詞可以表達不同意義,具有不同性質(zhì)。
(一)漢語中“來”“去”移動意義的研究成果
八十年代之前主要代表有趙元任、呂叔湘。趙元任(1979)在《漢語口語語法》中指出,“來”是動作朝著說話人的方向,“去”是背著說話人的方向;呂叔湘(1980)在《現(xiàn)代漢語八百詞》指出,“來”是從別的地方到說話人所在的地方,“去”從說話所在的地方到別的地方去。
以上說法沒有精確的分析“來”“去”的用法,所以難以解釋以下例子。
例1、(在電話通話中對對方說)你別著急,我馬上過來。
例2、小王從北京去了上海。
例1中,使用了趨向動詞“來”,但不是接近說話人的位置,而是接近聽話人的位置。這用以上理論解釋不通。例2中,移動主體不是說話人,是“小王”。小王并不是從說話人的地方離開,而是從“北京”出發(fā),朝向“上?!狈较蛞苿?。針對此類難以解釋的問題,在八十年代之后語言學(xué)家對“來”“去”進行了更為詳細的探討。代表人物有齊護揚、劉月華、居紅等。
(二)齊滬揚
齊滬揚(1998)在《現(xiàn)代漢語空間問題研究》提到空間移動中主觀參照“來”“去”所顯示的語用意義受下面三個因素的影響??臻g移動的物體與說話人的不同關(guān)系;說話時間和空間移動時間的關(guān)系;說話人與聽話人的關(guān)系。
1.空間移動與說話人的不同關(guān)系
根據(jù)空間移動與說話人的不同關(guān)系,“來”“去”所指示的參照位置可以分為實在位置和虛擬位置兩種。所謂的實在位置是指句子中具有空間移動的物體與說話人之間存在的事實上的倚變關(guān)系。所謂的虛擬位置指的是說話人客觀描述動作主體的移動,移動主體和說話人之間存在著假設(shè)的倚變關(guān)系。虛擬位置又分兩類。說話人與句中人物同處一個位置和說話人將自己位置設(shè)置在句中所揭示的某一處所上。
例3、他來了(實在位置)
例4、許云峰……向樓下走來。(虛擬位置第一類)
例5、通往縣城的大路上走來一老一少兩個人。(虛擬位置第二類)
2.說話時間與空間移動時的不同關(guān)系
根據(jù)說話時間與空間移動時的不同關(guān)系,“來”“去”所指示的參照位置可以分為當(dāng)前位置和遙遠位置。
例6、他來了(當(dāng)前位置)
例7、明天你到我家來(遙遠位置)
3.說話人與聽話人的關(guān)系
根據(jù)說話人與聽話人的關(guān)系,“來”“去”所指示的參照位置可以分為自身位置和他身位置。
例8、他來了/我去你那兒。(全自身位置)
例9、我去你這兒。(半自身位置)
例10、我來你這兒。(全他身位置)
例11、我來你那兒。(半他身位置)
(三)劉月華
劉月華(1996)在《趨向補語通釋》指出趨向意義既然是指人或者物體在空間位置移動的方向,就存在一個確定方向的點—立足點的問題?!皝怼薄叭ァ钡牧⒆泓c是指說話人?!皝怼北硎境f話人的方向移動,“去”表示朝背離說話人的方向移動。但是說話人的立足點是不夠的,因為如果說話人不出現(xiàn)時,仍然有立足點的問題。在敘述性文字中,敘述者可以把“來”“去”的立足點放在敘述中的人物所處的位置上。也可以是正在敘述中的事物、場所所在的位置。敘述者也可以站在“局外”。
因此在對話中,或以第一人稱敘述時,說話人所在的位置是立足點;以第三人稱敘述時,立足點可能是正在敘述的人,事物及處所所在的位置。立足點也可能在“局外”。如圖所示:
“來”X←———○“去”X○———→
(X表示立足點,○表示移動的物體,箭頭表示移動的方向)
(四)居紅
居紅(1992)在《漢語趨向動詞級動趨短語的語義和語法特點》中觀點大致如下:
對“說話人”的理解不能太狹窄。無論說話還是寫作,也無論是對話、自言自語還是心理活動,都必然毫不例外的存在一個“說話人”。敘事作品的作家也是“說話人”。對“說話人立足點”的理解不能太狹窄。所謂說話人的位置或立足點,有時是指說話人的客觀地理位置,有時指說話人的主觀心理位置。因此在沒有任何語境或上下文提示時,各種語言活動中確定用“來”還是“去”,有相當(dāng)大的靈活性,自主性。
齊滬揚將影響因素分為三個方面:空間移動的物體與說話人的不同關(guān)系;說話時間和空間移動時間的關(guān)系;說話人與聽話人的關(guān)系,并將主觀參照位置分為實在位置、虛擬位置;當(dāng)前位置、遙遠位置;自身位置、他身位置三種,非常詳細的論述了“來”“去”的語用意義,可以稱之為創(chuàng)新性的研究,具有很高的參考價值。劉月華主要討論了趨向補語的用法,對于立足點的問題,指出立足點可以“局內(nèi)”,也可以“局外”。居紅主要談及了影響“來”“去”使用方法的“說話人”的理解問題。
參考文獻:
[1]陳昌來,《動后趨向動詞性質(zhì)研究述評》,1994,《漢語學(xué)習(xí)》。
[2]胡裕樹,《現(xiàn)代漢語》,1962,上海教育出版社。
[3]趙元任,《漢語口語語法》,1979,商務(wù)印書館。
[4]呂叔湘,《現(xiàn)代漢語八百詞》,1980,商務(wù)印書館。
[5]齊滬揚,《現(xiàn)代漢語空間問題研究》,1998,學(xué)林出版社。
[6]齊滬揚,《空間位移中主觀參照“來/去”的語用含義》,1996,《世界漢語教學(xué)》。
[7]劉月華,《趨向補語通釋》,1996,北京語言文化大學(xué)出版社。
[8]居紅,《漢語趨向動詞及動趨短語的語義和語法特點》,《世界漢語教學(xué)》,199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