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 薇
(廣東輕工職業(yè)技術學院,廣州 510300)
在西方,以洛特曼為代表的塔爾圖—莫斯科符號學派(Tartu—Moscow School of Semiotics)與俄國形式主義、巴赫金哲學小組是少有的得到西方學界高度重視的蘇俄學術遺產(chǎn)。據(jù)統(tǒng)計,洛特曼學術著作及研究專著在西方出版不多,“發(fā)行量極小,通常在千冊以下”;[1]346“根據(jù)索引數(shù)據(jù)庫(ISI Web of Science Citation Index),只有66條參考文獻來源于《思維世界》,38 條源于《文化與爆炸》?!保?]16洛特曼的國際聲望源自前期結(jié)構符號學論著,蜚聲海外的時代正值結(jié)構主義鼎盛期。但“較之雅各布森、巴赫金,這位思想巨擘,始終未能成為西方學界的時尚達人?!保?]346
1999年美國密歇根大學舉辦“跨學科語境中的洛特曼”國際學術研討會,會議論文以《洛特曼與文化研究:擴展與交鋒》(Lotman and Cultural Studies:Encounters and Extensions)為題出版。后記《沒有眼淚的洛特曼》中提到“洛特曼研究進入了新的時代,沒有感傷、懷舊和眼淚的時代”。[1]348此言簡要勾勒出“西方洛特曼”在語境置換、視域更迭中獨特的鏡像。
60年代中后期洛特曼以結(jié)構主義符號學家身份進入西方學界視野。1964年在意大利《Marcatre》刊登“蘇聯(lián)符號系統(tǒng)結(jié)構研究研討會”的報道。同年法國期刊發(fā)表洛特曼作品。1967年意大利《Strumenti Critici》發(fā)表洛特曼的《蘇聯(lián)文學理論研究的準確方法》,同年出版塔爾圖學派文選。
1968年,法國《Tel Quel》(第 35期)刊載克里斯蒂娃引介洛特曼的文章。克里斯蒂娃指出“塔爾圖學派符號學家為了建立第二模式系統(tǒng)應用了符號邏輯,數(shù)學概念和信息論概念”,[2]32并將之稱為符號學實踐的理論工具。同年洛特曼的《結(jié)構主義詩學講義》在美國出版,美國版序言中稱之為“對文藝學的一個重要貢獻?!保?]281968年1月21日,國際符號學會在巴黎成立,洛特曼缺席當選副主席,同為副主席的還有雅各布森。
1973年,洛特曼以俄文、英文兩種文字發(fā)表《文化符號學研究綱要》。此論文引起了西方學界強烈關注。格雷馬斯、雅各布森、艾柯等紛紛撰文,做出積極回應。同年法國出版洛特曼第一本譯著。
1977年,洛特曼當選英國科學院通訊院士。同年洛特曼《藝術文本的結(jié)構》由美國密歇根大學出版,英譯者羅納德·弗魯恩在前言中評述洛特曼在本土的遭遇時,指出“現(xiàn)有的評價盡管多是貶低洛特曼的,但大多數(shù)蘇維埃批評家都不得不承認:在文學研究方面,洛特曼的一些見解極為獨特?!保?]1
1977年,西方學界第一本洛特曼研究專著英國牛津大學安·舒克曼教授撰寫的《文學與符號學——尤里·洛特曼作品研究》出版。專著主要以洛特曼結(jié)構文藝符號學為研究對象。
1984年,美國《密歇根斯拉夫文集》第10期刊載關于洛特曼的系列論文。1986年洛特曼當選美國現(xiàn)代語言協(xié)會榮譽院士。1987年讓·伊夫·塔迪埃的《20世紀的文學批評》稱《藝術文本的結(jié)構》涉獵廣泛,表述清晰,堪稱時代巨著之一。[5]2531989年洛特曼當選瑞典皇家科學院院士。
從60年代至80年代西方洛特曼接受史來看,按照艾德納·安朱斯的說法,西方學界對洛特曼的認知建立在洛特曼60、70年代的作品上,得出洛特曼理論即多重二元符號構成的模式系統(tǒng)的結(jié)論。在此便涉及接受語境的期待視野。60、70年代正值西方結(jié)構主義演變至解構主義,文論范式重大變遷的交接點。布洛克曼在《結(jié)構主義:莫斯科—布拉格—巴黎》中,業(yè)已宣告結(jié)構主義的終結(jié)。書中專開一章“今日結(jié)構主義”開篇即言:
結(jié)構主義自從在西方20世紀充滿變化和危機的六七年代達至高潮之后,今日已不再成為論辯主題,并因此也未在詞典的任何重要條目中被討論。這一事實反映了這一主題今日存在的背景。[6]115
洛特曼被其描繪為現(xiàn)代俄國結(jié)構主義代表。威廉·米爾斯·托德認為“洛特曼1970年問世的《藝術文本的結(jié)構》,1977年西方才介入,顯然已錯過了最佳時機。此時西方學界已被法國后結(jié)構主義和德國接受美學攫取了眼球。”[1]346
加拿大、美國和歐洲學者對洛特曼的身份書寫,仍以結(jié)構主義符號學予以命名,置于主客二分、二元對立的本質(zhì)主義軌道,未導入皮爾士三元論符號學研究方向。身披結(jié)構主義外衣的洛特曼,從最初備受重視,到后來被漸疑漸棄,便不難理解了。
伊格爾頓將洛特曼歸之為結(jié)構主義和符號學流派,指責其有反人文主義、本質(zhì)主義、反歷史主義傾向。伊格爾頓引述巴赫金對話及復調(diào)理論、德里達文本觀、巴特后結(jié)構主義轉(zhuǎn)向,指責結(jié)構主義無視情境,忽略言語。他認為語言并非結(jié)構主義和符號學派假設的呈現(xiàn)穩(wěn)定狀態(tài),是一個規(guī)定明確、界限明晰,包含對稱單位的結(jié)構。而結(jié)構主義回避價值判斷,由于主觀性是無法根除的,故其試圖以“科學的貴族”異化的科學實踐理論規(guī)避“人文主義”謬誤的努力注定失敗。最后伊格爾頓指出結(jié)構主義已屬強弩之末,在巴黎一路失勢,在歐洲已經(jīng)過時?!拔覀円呀?jīng)從結(jié)構主義時代發(fā)展到后結(jié)構主義統(tǒng)治時期?!保?]195
值得注意的是,除了語言與言語、人文與科學之爭,與俄國學界對洛特曼的質(zhì)疑點相似之外,結(jié)構主義被解構主義替代,結(jié)構主義失勢成為了西方洛特曼身份認同的最大障礙,西方文論變遷對洛特曼的接受產(chǎn)生了巨大影響。
同時還應看到,受制于客觀條件,“蘇聯(lián)對洛特曼作品向西方世界的文化輸出控制嚴格,以至于‘西方洛特曼’僅為‘俄國洛特曼’的暗影呈現(xiàn)?!保?]ⅩⅣ特定時期,洛特曼二元論者的身份,不公平地在西方語境下邊緣化。安德烈亞斯和杰瑞米也指出洛特曼學術效應在美國不及法國結(jié)構主義,其中原因之一便是他的著作出現(xiàn)在法國結(jié)構主義作為主流思潮席卷美國之后,而其理論中混雜的俄國歷史學,使得外界亦很難深入。[1]6
值得一提的是,洛特曼除了受到解構主義范式?jīng)_擊之外,還受制于另一支以門羅為代表的分析美學制約。分析美學是英語世界的主流。門羅在1951年3月《美學與藝術批評雜志》(Journal of Aesthetics and Art Criticism)(1941年創(chuàng)刊)IV發(fā)表《作為科學的美學:它在美國的發(fā)展》。其專著《走向科學的美學》于1956年再版。而1959年6月《美學與藝術批評雜志》XVII刊登“信息理論與藝術”學術討論會論文。分析美學的路徑異于洛特曼代表的俄國文論傳統(tǒng),對美、美的本質(zhì)等加以懸置消解。
從歷時線索來看,20世紀90年代后的“西方洛特曼”面臨從結(jié)構主義到非結(jié)構主義的身份轉(zhuǎn)變。西方學界視野聚焦于洛特曼文化符號學范疇,著力挖掘其理論解構主義因子,洛特曼研究進入了新的時代。
一方面,源自洛特曼理論本身的張力和復調(diào)性逐漸呈現(xiàn)于西方學界。以艾柯對洛特曼的評價為例。1990年,艾柯為洛特曼《思維的世界》英文版作序中提到:
洛特曼認識到,盡管文本的信息闡釋建基于語言代碼,但并不代表文本或文化就是代碼。他意識到事實上任何歷史時期都不可能只存在一種單一的代碼,而是并存多種形態(tài)的代碼。在我眼中,洛特曼處理這個問題,已超越結(jié)構主義獨斷論,提供了更為復雜和清晰的入口。相對于結(jié)構主義過于死板地將代碼與信息予以對立,洛特曼圓融地解決了語法學與文本學的差異。[9]Ⅹ-Ⅺ
克里斯蒂娃在1994年《美國現(xiàn)代語言學協(xié)會會刊》(PMLA)上撰文《關于洛特曼》(On Yury Lotman),指出以20世紀60年代為背景,洛特曼理論具有預見性。其文本觀已超越狹隘的形式主義、結(jié)構主義語言學。克里斯蒂娃以自己的“互文性”概念為參照,指出洛特曼“第二模式系統(tǒng)”理論注重互動交流,在改造傳統(tǒng)邏輯、抵抗獨斷主義上取得的成績。[10]
另一方面,西方文論范式轉(zhuǎn)換以及社會文化語境的變遷在“西方洛特曼”身份認同上清晰可見。艾德納·安朱斯以皮爾士、西比奧克和雅克布森為參照,闡述洛特曼如何兼容結(jié)構主義與非結(jié)構主義理論。
1999年,美國密歇根大學舉辦“跨學科語境中的洛特曼”國際學術研討會。此次研討會深入揭示了洛特曼與“后結(jié)構主義”(poststructuralism)、“后二元論”(post binary)的關系。當前后殖民主義思潮、全球化與本土化問題、后現(xiàn)代話語向歷史領域平移等成為理論闡釋的重要背景。研討會論文集收錄12篇論文,涉及符號學碰撞與陌生化倫理學、政治現(xiàn)實和修辭界限、自我反思與地下黨派、符號的自我陳述、日常談判五大領域,分別從不同角度,積極展開洛特曼與吉爾茲的“深描”、洛特曼戲劇治療理論與戈夫曼日常生活的自我表述、塔爾圖文化人類學理論與瑪麗·道格拉斯等西方理論之間的對話溝通。
值得注意的是,該文集中沒有一位是專門研究洛特曼或與洛特曼親近的學者。他們僅“借貸”(credit)[1]347洛特曼部分思想作切片分析。威廉·米爾斯·托德將之解釋為人文科學較之自然科學具有這樣的靈活性。他以弗洛伊德為例,指出弗洛伊德進入闡釋學、相對論、接受美學、文化研究等眾多領域,與其原初醫(yī)生形象大相徑庭。同樣道理,盡管文集的研究范疇已遠遠超出洛特曼自己的研究領域,但他認為:
一旦將洛特曼早期文本置于新的語境,如文化、政治、性別、身體、社會等,其呈現(xiàn)出來的意識多樣性、多重視角和多變的形式主義,如同弗洛伊德一樣,煥發(fā)出新的生機與活力。新時代衍生新問題,這是毋庸置疑的。也許從目前文化研究轉(zhuǎn)向美學或深層次的形式主義,但文集預示著在未來的無限可能性中,洛特曼思想均有一席之地。[1]349
2003年,加拿大多倫多大學出版社出版艾德納·安朱斯《與洛特曼的對話:語言、文學、認知中的文化符號學》,研究側(cè)重于洛特曼后期文化符號學思想。共分三部分,洛特曼文化符號學、文本中符號學空間結(jié)構、作為認知科學的符號學理論。研究路徑上分別從理論內(nèi)涵和文本實踐切入,對洛特曼文化符號學進行內(nèi)緣清理和外緣調(diào)整。艾德納·安朱斯系統(tǒng)深入地闡釋了其理論淵源、演變與發(fā)展等命題,特別是對核心概念文本、符號域等重要領域有詳盡的論述和深入的發(fā)揮。在對洛特曼文化文本闡釋上,以雅各布森和西比奧克的溝通模型為參照物,凸顯洛特曼理論價值。同時輔之以個案分析,展示出洛特曼理論運用于布爾加科夫和扎米亞京文本中獨特的詩學風貌。艾德納·安朱斯通過對洛特曼理論的實踐性解讀,為洛特曼理論的合理運用提供了方法論范式,揭示了洛特曼理論深遠的現(xiàn)實意義。
簡言之,當前洛特曼西方接受史呈現(xiàn)為以下兩個特點:其一,研究內(nèi)容上,偏重于文化符號學。按照李幼蒸的分析,將洛特曼劃分為重科學式系統(tǒng)建構的符號學和重文化史個案描述分析的符號學,后一類研究更受西方學者青睞。較之客觀中立的符號學方法,文化符號學具有明確的意義論和價值目標,歸為“文化意識形態(tài)分析”??党慰偨Y(jié)西方對洛特曼的研究興趣,也是在于洛特曼理論誕生在單一意識形態(tài)環(huán)境,但又超越此環(huán)境。[11]13如《前蘇聯(lián)政治話語與政治團體的創(chuàng)造》《國家政權、霸權、和記憶:洛特曼與葛蘭西》《伊斯蘭現(xiàn)狀中對伊朗過去的誘人回歸:是洛特曼二分式的幫助?》等系列文章均熱衷于闡發(fā)洛特曼理論中的價值觀。其二,研究方法上,偏重于外部研究。套用霍爾理論,不是“洛特曼是誰”或“洛特曼從哪兒來”的問題,更多的是關注“洛特曼會成為誰”“如何再現(xiàn)洛特曼”以及“怎樣再現(xiàn)洛特曼”。對洛特曼的追問,“他是誰”的傳統(tǒng)本體論研究范式,已置換為“他可以是誰”“他將成為誰”等將對象重新語境化的敘事模式。
應該說,西方洛特曼研究將洛特曼理論放置于世界文論語境中,在思維范式幾重更迭的大格局中探討洛特曼的出場路徑,發(fā)掘其價值與意義,頗有啟示意義。
安德烈亞斯和杰瑞米指出,洛特曼并未直接使用“話語”這一關鍵概念。但鑒于洛特曼后期著作均是對索緒爾語言學的批判,使用“話語”較之洛特曼本人使用的“代碼”“信息”“文本”“語言”[1]8更能體現(xiàn)洛特曼對語言矛盾功能的敏銳。而威廉·米爾斯·托德更為直接地道出,西方學界樂于從洛特曼原理論中切片并將其放置于新語境,塑造更為開放、跨界、全新的“洛特曼”??梢姡鞣铰逄芈芯矿w現(xiàn)出更為開放的跨界意識。研究題域廣闊,方法多樣,善于從洛特曼理論中汲取精華,激活洛特曼恢弘的文化視野下理論具有的哲學、語言學、歷史學、文學史、文化史等跨學科特性和方法論本質(zhì),以此擊破文藝學學科壁壘,打破各自為政的學術劃界,尋求學科間研究的有機聯(lián)系。
但若僅將視線停留于洛特曼學術觀點表層,截取片段,不深入其中,剖析其理,研究中存在著內(nèi)在的破缺與脫節(jié),勢必遮蔽洛特曼思想深層的背景、意義及其內(nèi)在勾連。洛特曼學術價值未能真實地全然呈現(xiàn)。附著式、貼標簽式、表層描摹式均會不同程度抹殺洛特曼的歷史功績。
總體而言,學者理論的適切性、西方文論的話語場、蘇俄文論的接受史等多維力場形成了布爾迪厄所謂的場域。多種視角交叉呈現(xiàn),多重權力互動角力,固然增加了“西方洛特曼”問題的復雜性,同時也對在歷史和邏輯中透視西方學界對外來理論闡釋的價值取向以及文化立場有所助益。
[1] Andreas Sch?nle.Lotman and Cultural Studies:Encounters and Extensions[M].Madison:University of Wisconsin Press,2006.
[2]Julia Kristeva,Josette Rey-Debove,Donna J.Umiker.Essays in Semiotics[M].Hague:Mouton,1971.
[3]彭克巽.蘇聯(lián)文藝學學派[M].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1999.
[4]洛特曼.藝術文本的結(jié)構[M].廣州:中山大學出版社,2003.
[5]讓.伊夫.塔迪埃.20世紀的文學批評[M].天津:百花文藝出版社,1998.
[6]布洛克曼.結(jié)構主義:莫斯科—布拉格—巴黎[M].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3.
[7]伊格爾頓.當代西方文學理論[M].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88.
[8]Edna Andrews.Conversation with Lotman:Cultural Semiotics in Language,Literature,and Cognition[M].Toronto:University of Toronto Press Incorporated,2003.
[9]Juri M.Lotman.Universe of the Mind:A SemioticTheory of Culture[M].Bloomington:Indianan University Press,1990.
[10]Kristeva,J.On Yury Lotman[J].PMLA 1994(109).
[11]康澄.文化及其生存與發(fā)展的空間——洛特曼文化符號學理論研究[M].南京:河海大學出版社,20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