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99热精品在线国产_美女午夜性视频免费_国产精品国产高清国产av_av欧美777_自拍偷自拍亚洲精品老妇_亚洲熟女精品中文字幕_www日本黄色视频网_国产精品野战在线观看

      ?

      文學翻譯中認知空缺的建構性補償與再敘事評估

      2015-02-20 13:02:45楊志亭
      西南政法大學學報 2015年5期
      關鍵詞:連貫性敘事學連貫

      楊志亭

      (四川外國語大學翻譯學院,重慶 400031)

      文學翻譯中認知空缺的建構性補償與再敘事評估

      楊志亭

      (四川外國語大學翻譯學院,重慶 400031)

      譯入語讀者相對于源語讀者出現(xiàn)的認知空缺構成了文學翻譯中敘事理解與重構的最大障礙。譯者要對譯入語讀者的認知框架作出有效預判,以便選擇適當方式對認知空缺進行補償,從而保證讀者對敘事的連貫解讀,并體現(xiàn)翻譯的認知建構價值。對翻譯再敘事進行連貫性與忠實性評估,可保障譯文中認知空缺的建構性補償獲得認知敘事上的信度和效度。本文將認知敘事學的相關理論引入翻譯研究中,試圖探究讀者對文本進行敘事解讀時的認知機制,從而為文學翻譯中的認知補償提供合理的解釋力。

      文學翻譯;認知空缺;建構性補償;再敘事評估

      引言

      無論是從微觀還是從宏觀的角度審視,翻譯都可以看作是“再敘事”。譯者作為敘事人,將源語文本的“故事”用另一種語言復述給譯入語讀者,從而完成再敘事。敘事的重構不僅體現(xiàn)在語言層面上,更表現(xiàn)為對原敘事的認知模式進行復制,這意味著譯者要通過對源語敘事的認知解讀識別原作者搭建的敘事脈絡和敘事含義,獲得與源語讀者相同或相近的認知敘事體驗,之后再以譯入語重構連貫的敘事,并幫助譯入語讀者完成對源語社會文化語境的認知解構,豐富或拓展其認知體驗。

      翻譯具有敘事和認知的雙重屬性,不同認知環(huán)境下的語言使用者客觀存在的認知空缺往往對連貫的敘事解讀帶來翻譯上的極大障礙,甚至出現(xiàn)不可譯性。文學敘事與社會文化語境的關系最為密切,因此文學翻譯的再敘事和再認知理應受到更廣泛的關注。雖然認知敘事學在國外得到了較多的重視,以David Herman為代表的一大批學者對認知科學與敘事理論的結合進行了多維度的闡述,但從認知敘事學的視角進行的翻譯研究卻遠遠不夠[1-2]。本文嘗試從認知敘事學的理論視角分析譯文讀者如何借助心理原型、認知框架等變量完成對文本的再敘事理解,以及譯者如何基于對讀者的認知關照通過建構性補償策略解決翻譯中的認知空缺問題并進行再敘事評估。

      一、翻譯的認知敘事學闡釋

      Herman認為,認知敘事學旨在為敘事結構及敘事闡述等相關理論建構一個認知基礎,以弄清敘事生成與理解中起作用的語言符號和認知資源之間的關系[3]。因此,唐偉勝把認知敘事學的任務看作“分析敘事理解的動態(tài)認知過程”,探究人類構建敘事、理解敘事的共有認知模式,從而揭示讀者對文本進行敘事化的認知心理機制[4]。

      敘事不僅僅指文本中一系列人物、事件、情景或概念的相互聯(lián)系,更是指讀者如何才能將這些敘事指涉物有效地關聯(lián)起來。從本質上看,讀者對文本的敘事解讀依賴于認知心理過程而非文本本身,文本世界所呈現(xiàn)的敘事指涉物只是為讀者的認知識解提供了腳本。只有將敘事指涉物納入符合已知社會行為范式的特定配置,其才能被理解為敘事。認知敘事學將這些范式統(tǒng)一描述為認知框架,其中儲存了解讀敘事所需的各類圖式,“讀者不需要把文本看作具有敘事特征,而是通過附加的認知框架把它們讀作敘事”[5]。統(tǒng)一的認知框架是特定語言使用者之間生成和理解敘事的必要條件,是建立相同認知環(huán)境下敘事連貫的基礎,而敘事理解就是照應、建構或更新大腦中認知框架的過程。

      翻譯的本質是再敘事,無論是首先作為源語文本讀者的譯者,還是譯入語讀者,都作為認知主體參與敘事的認知解讀。認知框架幫助認知主體即時識解語言單位的動態(tài)意義和解釋變異意義,將意義置于自然敘事的內外語境中,通過既有現(xiàn)實世界和即時認知世界的互動,對文本內的各種語義關系進行認知關聯(lián),從而建立起對文本敘事的連貫性與完整性解讀。在翻譯活動中,譯者對原文本敘事進行的語言解碼和目標語言的再編碼“不僅涉及語言知識,更需要激活存儲在譯者大腦中的各種資源信息”[6]。在這一過程中,譯者要通過兩種語言符號系統(tǒng)對源語的敘事進行認知解讀和加工,譯文讀者則運用大腦中預設的語類規(guī)約輔助完成譯入語語言符號的解碼,而表層語言形式背后的概念關系或意義關系則必須通過心智的激活機制,將文本信息與認知經驗和先有知識聯(lián)系起來。如果概念化的語言信息能夠順利地激活讀者已經建立的心智圖式,則連貫的敘事就能夠順利建立。此時,無論是譯者還是譯文讀者,認知差異已經由原來相同或相似認知環(huán)境下的個體差異延伸到了跨社會文化語境的宏觀認知差異。

      二、認知空缺與敘事理解

      王寅指出,翻譯是以現(xiàn)實體驗為背景的認知主體所參與的多重互動作用為認知基礎的[7]。認知過程將人們從現(xiàn)實體驗中獲取的各類知識概念化,概念化后的知識即為認知框架,決定著人們對各類文本敘事的理解。文學作品的敘事解讀是一個依賴于已有知識和經驗的主動構建過程,其中認知經驗與框架更新可以為讀者有效完成敘事理解起到不可或缺的作用。翻譯是在兩種不同的認知環(huán)境下進行的,心理原型的缺失總是不可避免,尤其是在文學敘事中,社會文化原型總會出現(xiàn)空缺,并且難以通過認知努力得到自行修復和彌補。一旦出現(xiàn)認知空缺現(xiàn)象,譯入語讀者就無法將敘事中的社會文化符號能指與現(xiàn)實世界中的所指有效地進行匹配,敘事中蘊含的各種社會文化信息難以識解,連貫的敘事就難以建立。

      文學作品中普遍存在的隱性連貫與翻譯中認知空缺現(xiàn)象密切相關。同一語言使用者之間基于共享的知識資源和認知模式,對敘事的表述形式及規(guī)則總會存在某些默契,“既表現(xiàn)于對語言自身運用規(guī)則(即語法)的認同,也表現(xiàn)于對語言同客觀世界交互方式與原則的共同遵循”[8],所以在文學敘事中常常省略或隱含的信息并不會造成彼此的認知困難,對這類敘事空白的理解“不僅體現(xiàn)了讀者認知的作用,而且也體現(xiàn)了文本本身的一種結構特征”[9]。Jahn認為,讀者在敘事理解中通常采用自上而下(框架或腳本驅動)和自下而上(文本數(shù)據(jù)驅動)的敘事加工策略以及優(yōu)先法則(preference rule)[10]??蚣芎湍_本幫助讀者理解特定的情景、人物和事件,識別隱性連貫,而當文本信息無法及時激活讀者已有的認知圖式時,由社會文化決定的優(yōu)先法則就會發(fā)揮控制作用,即在敘事連貫的認知預設基礎之上,利用文類規(guī)約和認知規(guī)律,主動填補大腦中產生的圖式空白,努力從敘事中“獲得最大限度的認知回報”[11]。優(yōu)先法則幫助讀者積極完成認知框架和腳本的更新和完善,恰恰符合人類的認知發(fā)展規(guī)律,反映了讀者自主的認知建構過程。Fludernik用“自然化”(naturalization)來解釋讀者對破損或矛盾的圖式進行主動糾正的心理過程,認為讀者為了保證敘事解讀的連貫性,會啟用新的闡釋框架將敘事中的矛盾進行“自然化”,并為之找尋可行的認知解釋[12]。但是,那些并非為譯文讀者而設的隱性連貫在翻譯環(huán)境下往往成為敘事理解的瓶頸,“自然化”的敘事闡釋模型就受到認知空缺的限制。

      三、認知空缺的建構性補償策略

      文學翻譯的一個典型特征在于,再敘事和再認知的過程是在不同的社會文化語境中發(fā)生的。文學敘事總是嵌入了大量特定的社會文化信息,因此是產生認知空缺最密集的文類。Cook認為文學話語可以促使大腦“創(chuàng)造、摧毀、重組圖式”[13]。無疑,文學翻譯意味著譯者需要付出更大的努力,幫助譯文讀者不斷激活、更新、補充圖式,構建譯文讀者與原文讀者可以共享的認知語境。

      (一)對認知空缺進行補償?shù)谋匾?/p>

      譯文讀者所認可的連貫敘事是一個與譯者共享的知識和經驗為基礎的主動識解和建構過程,借助“先有知識”和獲取該知識的“既有經驗”去認識、推理和體會敘事中所展示的事物,建立新的圖式,補充認知框架。這種把對現(xiàn)實世界的概念化和經驗化投射到文本世界,再由文本世界反饋到認知系統(tǒng)的過程,是人類不斷豐富認知體驗和促進認知發(fā)展的重要途徑。只不過認知空缺的存在使得源語敘事中涉及社會文化的映射關系未必能夠被目的語讀者所捕捉和接受,如果不加以補償,目的語讀者的敘事理解就必然會受到挑戰(zhàn),難以形成新的有效的文化認知體驗。

      文學敘事中的隱性連貫要求譯者對認知空缺所造成的理解障礙有清晰透徹的把握,這樣才能采取適當措施彌補由認知空缺帶來的“不可譯”問題。譯者自身的認知能力可能會影響對隱含信息的判斷,所以譯者必須先克服認知差異帶來的理解問題,才能夠通過自身的認知體驗完成連貫的敘事解讀,并將這種認知體驗轉移到譯文讀者身上。譯者對譯文讀者的認知關照促使譯者通過某種補償方式,幫助讀者完成推理和判斷,在普遍的、常規(guī)性的認知規(guī)律基礎上建立起一種新的認知體驗。例如下面這個對話:

      A:那個女孩長得漂亮嗎?

      B:她是杭州人。

      A:Is that girl beautiful?

      B:She is a local in Hangzhou.

      在理解這一對話時,源語讀者與對話中的A一樣,可以通過共享的認知框架,從B的回答中激活已有的認知圖式:蘇杭自古出美女,并進一步借助推理得出判斷,這個女孩既然來自杭州,長相應該出眾。原文中兩人的對話基于一個共享的認知框架,并通過“漂亮”、“杭州人”等圖式信號激發(fā)趨同認知語境下源語讀者的認知反射。但對于存在認知空缺的外國讀者而言,無法通過心理原型的關聯(lián)作用獲得“蘇杭出美女”的認知圖式,所以上面的譯文就顯得答非所問。在這種情況下,“要么讀者的認知環(huán)境需要進行調整以便處理陌生信息,要么此類信息留待更高級別的交際行為進行處理”[14],所以譯者要幫助譯文讀者建立一個與源語讀者趨同的認知語境,就要進行相應的補償,如通過加注的方式來豐富譯文讀者的圖式,這樣才能幫助其獲得認知增量,從而更新和擴充認知框架。

      (二)補償?shù)恼J知建構價值

      在社會文化信息富集的文學敘事中,認知空缺會不斷與譯文讀者的認知能力產生沖突,也就會頻繁地干擾和阻礙讀者的敘事解讀。為兼顧讀者的閱讀感受和認知建構,譯者應根據(jù)認知空缺的類型和重要程度選擇文內增譯或文外加注的方式進行補償。魯迅的《祝?!防飳ο榱稚┏鮼眙旀?zhèn)時的描寫有個細節(jié)是“頭上扎著白頭繩”,在中國特有的社會文化語境下,中文讀者能夠理解“白頭繩”的隱含意義,即祥林嫂死了丈夫,頭上扎著白頭繩是為了給丈夫守孝,這是因為中文讀者的認知框架內普遍儲存了下列圖式:中國人的頭上一般是不輕易佩戴白色飾物的,白色頭飾往往與披麻戴孝相關,特別是在某些農村地區(qū)。這一認知圖式在英文讀者頭腦中是不存在的,因此出現(xiàn)了認知空缺。此句如果按照原文的字面意義翻譯,也不會影響英文讀者對敘事連貫性的建立,可是卻舍棄了讓讀者對中國文化習俗進行認知建構的大好機會。楊憲益譯本將這一細節(jié)處理成了“she had a white mourning band round her hair”,其中增加的“mourning”一詞可謂畫龍點睛之筆,不僅與下文中提及的“死了當家人”這一信息照應,形成了敘事上的文內連貫,更促使譯文讀者進行了認知建構,理解了“白頭繩”的社會文化喻義。

      文學翻譯中的“不可譯”問題從本質上看就是認知空缺所產生的直接結果。譯者針對目的語讀者的認知空缺進行的建構性補償是解決不可譯問題的有效途徑。人類認知模式的相似性造就了經驗結構的相似性和趨同性,而這種認知上存在的體驗普遍性是“人類能夠互相理解和翻譯的大前提”,是“不可譯”變?yōu)椤翱勺g”的認知心理基礎,據(jù)此,王寅認為,“完全對等的翻譯并不存在,完全不能翻譯的東西在理論上也是沒有的”[15]。隨著認知體驗的深化,過去認知框架中的空缺也會在發(fā)展與完善了的認知體驗中得以彌補或填充,雖然這一過程受到認知環(huán)境的制約,但譯者所采取的認知補償可以極大地促進讀者更新和延展認知框架的努力,從而完成進一步的認知建構。

      四、對建構性補償?shù)脑贁⑹略u估

      文學翻譯中進行的建構性補償可以通過譯文讀者進行敘事理解的有效性加以評估,即讀者能否通過譯者的翻譯處理有效填補認知空缺,完成連貫的敘事解讀和認知建構。

      (一)認知敘事的評估標準

      Rabinowitz認為讀者在進行敘事闡述時會遵循四個規(guī)約[16]:關注法則(rules of notice)幫助讀者識別重要的文本細節(jié);重要性法則(rules of significance)決定對細節(jié)賦予意義;配置法則(rules of configuration)關注敘事的發(fā)展形式;連貫法則(rules of coherence)幫助讀者在框架內為文本提供統(tǒng)一性,即允許讀者修補敘事中的破損和不一致。譯者在進行認知建構性補償時,要考察譯文讀者能否依據(jù)這四個法則完成對譯文再敘事的認知闡釋,如讀者是否識別出了譯者針對認知空缺進行的補償,是否積極填補了原有的圖式缺省,是否順利完成了對敘事的連貫性解讀等。

      Fisher在其敘事評估范式理論中把連貫性原則以及忠實性原則看作敘事的評估標準[17-18],Baker則借用了這兩個原則對翻譯中譯者進行敘事建構的可信度進行評估[19-20]。但是Baker對翻譯的敘事性闡釋基于宏觀的社會學和交際理論,并未將敘事評估與認知科學結合起來,因此上述原則僅僅用于從敘事的理性特征來判斷譯文讀者對再敘事真實性的接受程度,即“一個敘事的哪些特征使得人們相信并遵從它”[19]143。事實上,連貫性原則和忠實性原則也可以對譯文讀者進行認知敘事解讀的效度進行評估,即評判譯者通過建構性補償是否幫助譯文讀者獲得了有效的敘事解讀。

      (二)連貫性原則

      連貫性原則包括三種類型的連貫形式:結構或論證性連貫(structural or argumentative coherence)、素材連貫(material coherence)和人物性格連貫(characterological coherence)。結構或論證性連貫強調敘事內部結構的一致性,素材的連貫性指某一敘事與同類素材敘事之間的相關性和相似性,而人物性格連貫認為任一敘事的可靠性在很大程度上依賴于敘事涉及的人物和敘事者的可信度。這三類連貫在一定意義上揭示了讀者在進行敘事理解時可能發(fā)生的識解過程。結構連貫幫助置身于敘事世界中的譯文讀者對敘事指涉物的相互關聯(lián)進行邏輯判斷,注意敘事中“是否顯示出形式或邏輯推理上的矛盾”[19]144,而認知補償?shù)膶嵸|就是對可能出現(xiàn)的形式或邏輯矛盾進行調和,幫助譯文讀者跨越認知的局限。“素材的連貫性”考察譯文讀者所預設的文類規(guī)約以及主題的相似性如何有助于其認知解讀,因為“所有的敘事都嵌入在其他敘事之中”[19]146。素材的連貫性可以幫助譯者分析譯文讀者在多大程度上依賴于敘事素材的相似度解釋敘事中的隱含信息?!叭宋镄愿襁B貫”雖然被Fisher、Baker等人用于評估敘事人物的行為和價值觀如何影響讀者對敘事可靠性的判斷,但同樣可用于評估譯文讀者對特定社會文化語境中“人物性格”的認知錯位或誤讀能否得到一定程度的調和。

      (三)忠實性原則

      忠實性原則對于翻譯中補償策略所發(fā)揮的認知建構作用更有評價意義,不同于連貫性原則強調譯文讀者對敘事能否獲得一致和完整的認知解讀,忠實性原則更注重譯文能否和原文一樣對讀者具有認知建構功能。借助理由邏輯和充分理由邏輯進行的忠實性評估,強調推理的合理性和價值觀的引導作用。Baker認為敘事信度的忠實性評估可以從事實、關聯(lián)性、結果、一致性和超然問題或價值觀等方面進行[19]152-153。針對敘事效度的評估,筆者認為忠實性原則可用于考察翻譯的再敘事是否忠實于原文的敘事結構和認知模式,是否存在推理的縝密和體現(xiàn)價值觀的認知價值。翻譯是對原文認知敘事方式的再現(xiàn),所以要體現(xiàn)認知建構的忠實,如前文所提到的“白頭繩”的例子,原文的認知“空白”是基于對原文讀者的認知預設的判斷,但對于譯者而言,只有補足隱含的信息才能做到對譯文讀者的認知建構發(fā)揮效力,從這一意義上看,適度的補償源于對譯文讀者推理認知能力的忠實。所以,忠實性原則幫助譯者作出補償決策的判斷和方法選擇,具體應予以考慮的問題包括:敘事中事實之間的隱含信息如何才能被讀者識別,敘事內容之間的認知關聯(lián)性是否發(fā)揮作用,讀者能否接受補償前后的敘事形式,補償方式是否符合譯文讀者先有的認知經驗和習慣,是否有助于讀者認知能力的發(fā)展。

      五、結語

      文學翻譯中對認知空缺現(xiàn)象進行建構性補償受到譯者自身認知能力和對譯入語讀者認知能力預判的影響,所做的調適可能在翻譯的再敘事過程中導致翻譯變形,因此進行再敘事評估可以從連貫性與忠實性方面對建構性補償進行監(jiān)控,從而保證文本敘事的信度和效度。無論如何,認知空缺的客觀存在使得譯者對譯入語讀者的認知關照不可或缺。目前,對文學翻譯進行的認知敘事學研究還處于起步階段,還有很多需要深入探討的問題,如敘事視角的轉換及“不可靠敘事”等特殊的敘事結構與風格在翻譯中如何進行認知重構等,但可以明確的是,將認知敘事學的相關理論與方法引入翻譯研究中,可以更好地探究讀者解讀文本敘事背后的認知規(guī)律,為翻譯的再敘事研究找到認知框架基礎,從而為敘事的認知解構和重構提供合理的解釋力。

      [1]David Herman,Manfred Jahn&M-L Ryan.Routledge Encyclopedia of Narrative Theory[M].London:Routledge,2005.

      [2]David Herman.Narrative Theory and the Sciences of Mind[J].Literature Compass,2013(10/5):421-436.

      [3]David Herman.Narrative Theory and the Cognitive Sciences[M].Stanford:CSLIPublications,2003.

      [4]唐偉勝.認知敘事學視野中的敘事理解[J].外國語,2013(4):28-36.

      [5]Manfred Fludernik.Narratology in the Twenty-First Century:The Cognitive Approach to Narrative[J].Modern Language Association Journals,2010,125:924-930.

      [6]肖開容,文旭.翻譯認知過程研究的新進展[J].中國翻譯,2012(6):5-10.

      [7]王寅.認知語言學[M].上海:上海外語教育出版社,2007.

      [8]唐艷芳,楊沁.英漢語篇隱性連貫的可譯限度初探[J].中國翻譯,2013(3):88-93.

      [9]申丹.敘事結構與認知過程——認知敘事學評析[J].外語與外語教學,2004(9):1-8.

      [10]Manfred Jahn.Cognitive Narratology[G]//David Herman,Manfred Jahn&M-L Ryan.Routledge Encyclopedia of Narrative Theory.London:Routledge,2005:67-71.

      [11]Manfred Jahn.Speak,F(xiàn)riend,and Enter:Garden Paths,Artificial Intelligence,and Cognitive Narratology[G]//David Herman.Narratologies:New Perspectives on Narrative Analysis.Columbus:Ohio State University Press,1999:167-194.

      [12]Monika Fludernik.Towards a Natural Narratology[M].London:Routledge,1996.

      [13]Guy Cook.Discourse and Literature:The Interplay of Form and Mind[M].Oxford:Oxford University Press,1994.

      [14]E-A.Gutt.On the Significance of the Cognitive Core of Translation[J].The Translator,2005,11(1):25 -49.

      [15]王寅.認知翻譯研究[J].中國翻譯,2012(4):17-23.

      [16]Peter J.Rabinowitz.Before Reading:Narrative Conventions and the Politics of Interpretation[M].Columbus:Ohio State University Press,1998.

      [17]Walter R.Fisher.Human Communication as Narration:Toward a Philosophy of Reason,Value,and Action[M].Columbia:University of South Carolina Press,1987.

      [18]Walter R.Fisher.Narration,Reason,and Community[G]//Lewis P.Hinchman.Memory,Identity,Community:The Idea of Narrative in the Human Sciences.Albany:State University of New York Press,1997:307-327.

      [19]Mona Baker.Translation and Conflict:A Narrative Account[M].London:Routledge,2006.

      [20]Mona Baker.Translation and Activism:Emerging Patterns of Narrative Community[G]//Maria Tymoczko.Translation,Resistance,Activism.Boston:University of Massachusetts Press,2010:23-41.

      On Constructionist Com pensation and Renarrative Assessment for Cognitive Gaps in Literary Translation

      YANG Zhi-ting
      (College of Translation,Sichuan International Studies University,Chongqing 400031,China)

      Cognitive gaps among target language(TL)readers as opposed to source language(SL)readers form the biggest barrier in narrative understanding and reconstruction in literary translation.The translator is required to effectively judge the cognitive frames of TL readers before compensating the cognitive gaps in a proper way,so as to ensure the coherent interpretation of the narrative and embody the cognitively constructionist value.Coherence and fidelity assessment for the translation as a renarration can guarantee the reliability and validity of constructionist compensation for cognitive gaps in the translation.This paper,by applying relevant theories in cognitive narratology to translation studies,attempts to reveal the cognitivemechanism in narrative interpretation of both TL and SL readers in order to offer justifiably an explanatory power for cognitive compensation in the literary translation.

      literary translation;cognitive gaps;constructionist compensation;renarrative assessment

      H059

      A

      10.3969/j.issn.1008-4355.2015.05.14

      本文責任編輯:邵 海

      2015-06-21

      楊志亭(1972),男,山東高唐人,四川外國語大學翻譯學院副教授,碩士。

      猜你喜歡
      連貫性敘事學連貫
      一部女性成長與救贖的見證錄——《證言》的女性主義敘事學闡釋
      慢性宮頸炎患者采用連貫性護理健康教育的臨床價值
      語意巧連貫,舊“貌”換新“顏”——從“八省聯(lián)考”卷探析高考語意連貫題
      Why do we celebrate the New Year?
      銜接連貫題的復習備考注意點
      敘事學經典/后經典劃分爭議20年考辨:后經典敘事學存在合法性論略
      將句子寫連貫
      從主位結構角度分析羅斯福演講中的連貫性
      俄語廣告語篇整體連貫性分析
      外語學刊(2011年6期)2011-01-22 05:55:04
      敘述結構和聚焦多重性——讓·埃什諾茲《我走了》和《一年》的敘事學解讀
      泸溪县| 临安市| 姜堰市| 宁强县| 灵璧县| 吉水县| 潢川县| 柘城县| 正蓝旗| 云霄县| 长岛县| 印江| 诏安县| 阿拉善右旗| 莱阳市| 正定县| 德化县| 苏尼特左旗| 新兴县| 柳林县| 巴楚县| 梅州市| 越西县| 勃利县| 铁力市| 沁源县| 河西区| 普定县| 来凤县| 七台河市| 康平县| 南川市| 犍为县| 剑阁县| 京山县| 衡东县| 井冈山市| 阳西县| 巴彦县| 西安市| 石城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