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99热精品在线国产_美女午夜性视频免费_国产精品国产高清国产av_av欧美777_自拍偷自拍亚洲精品老妇_亚洲熟女精品中文字幕_www日本黄色视频网_国产精品野战在线观看

      ?

      取徑自然,崇尚天成,回歸本色
      ——論劉克莊詩學的創(chuàng)作論和批評論

      2015-02-20 13:56:06何忠盛
      關鍵詞:劉克莊詩學詩人

      何忠盛

      (綿陽師范學院文學與對外漢語學院 四川綿陽 621000)

      取徑自然,崇尚天成,回歸本色
      ——論劉克莊詩學的創(chuàng)作論和批評論

      何忠盛

      (綿陽師范學院文學與對外漢語學院 四川綿陽 621000)

      劉克莊是南宋后期文壇的領袖,他受道家美學的影響,形成了取徑自然、崇尚天成、回歸本色的詩學思想。劉克莊在創(chuàng)作論上反對以文字為詩、以才學為詩、以議論為詩,反對堆垛典故和雕章琢句,主張隨物賦形,提出“不求工而自工”的理念。劉克莊還把自然美學和本色詩論用于批判宋詩流弊、得出了一些中肯的結論。

      劉克莊;道家美學;自然;天成;本色

      宋詩到南宋寧宗、度宗朝,發(fā)展和演進幾近完成。劉克莊和嚴羽等人一起,完成了對宋代詩歌和詩學進行反思和總結的歷史任務。劉克莊沒有《滄浪詩話》那樣的論詩專著,詩學理論散見于其《后村先生大全集》(后文簡稱《大全集》)中的論詩詩、序、跋、記、詩話等作品中,但其詩學自身不乏系統(tǒng)性,在理論建構上取得了較大成績。嚴羽和劉克莊詩學的論詩范式和理論內(nèi)核有很大區(qū)別,嚴羽以禪喻詩,重“飽參”,重“妙悟”,重點研究怎樣才能成為真正的詩人;劉克莊論詩取徑道家,以自然美學為理論圭臬,重點研究是什么樣的詩歌才是最好的詩歌,詩人怎樣才能寫出最好的詩歌。取道自然,回歸本色,居于劉克莊詩學的核心位置,此前學界并未予以足夠重視,本文擬對此進行深入討論,以期進一步推動劉克莊詩學的研究。

      一、靜定聞天籟罔象拾遺珠——劉克莊詩學的美學內(nèi)核

      宋代思想文化多元發(fā)展,三教合流成為學術文化的主流,士人對儒釋道多有濡染,這種取向也表現(xiàn)在宋代詩學上。宋代以禪喻詩成為風尚,如吳可、趙蕃等人“學詩渾似學參禪”的絕句,幾乎成為宋人論詩的口頭禪。以禪喻詩,以禪宗的智慧來言說詩歌藝術的隱秘和深刻,豐富了中國詩歌理論的話語系統(tǒng),確有獨到之處。但嚴羽等人認為,惟有以禪喻詩,方能說得透徹,這未免有些過頭。所謂“殊途而同歸,百慮而一致”,例如嚴羽主張從“飽參”到“悟入”,便是借助了禪家從漸修到頓悟的修行范式。劉克莊把詩人從生澀到成熟的成長過程,比作道教徒從“重濁”到“清輕”的脫胎換骨的修煉過程,又云“余以其說推之于詩,凡大家數(shù)擅名今古,大丹之成者也;小家數(shù)各鳴所長,內(nèi)丹之成者也”[1]2471,亦見劉克莊論詩借鑒了道教的修仙范式。

      劉克莊出生理學世家,傳統(tǒng)儒學和理學修養(yǎng)深厚,其母篤信佛教,受家庭影響,劉克莊對佛學亦有涉獵。他與家鄉(xiāng)福建的道士多有交往,對道教和道家的思想有較深入的研究。劉克莊詩學可取資的理論資源是很豐富的,其論詩的理論范式也有多種選擇,但劉克莊構建詩學,主要還是取徑道家。道家的自然美學主要有兩點主張,一是把自然界的一切事物納入審美的視野;二是要求維持世間萬物包括人類自身的本真狀態(tài)?!肚f子·駢拇》云:“彼正正者,不失其性命之情。故合者不為駢,而枝者不為跂,長者不為有余,短者不為不足。是故鳧脛雖短,續(xù)之則憂;鶴脛雖長,斷之則悲。故性長非所斷,性短非所續(xù),無所去憂也”[2]142。莊子認為,不論“合者”、“枝者”、“長者”、“短者”都是最自然、最美好的存在,人類的任何改變都是徒勞無益、畫蛇添足;所謂“不失其性命之情”,就是不讓事物失去其本真,人類不能按自己的審美標準和價值觀念去品評事物的美丑善惡。道家自然美學深刻影響了劉克莊詩學的詩人論、作品論和創(chuàng)作論。他認為,詩人只有做自然之子、自然之人,才能作自然之文、自然之詩;只有自然天成、不煩繩削的詩歌才是最地道、最本色的詩歌。

      詩人的美學觀對其藝術觀具有統(tǒng)攝和指導作用。那么在劉克莊的詩學里,什么樣的美才是最真實、最自然、最至高無上的美?詩人要保有什么樣的心理狀態(tài)才能感知這些美?《大全集》卷88《聽雨堂記》云:

      天下之至音非靜者不能聞,至樂非定者不能知也。風之翏然也,水之淙然也,嘯之 然也,入于耳同也;然南郭子綦以為天籟,元結以為全聲,阮籍以為鼓吹、為鳳音,得于心異也。 昔之人有以絲竹陶寫為樂者,有以朋友切偲為樂者。絲竹托于物之聲也,人也;雨自然之聲也,天也。 今夫大衾長枕,短檠細字,漏斷人寂,塤唱箎和,當此之時,溜于檐、滴于階者,如奏簫韶,如鼓云和,靜者聞躁者不聞也,定者知動者不知也[1]2278。

      劉克莊把最自然、最真實、最美好的聲音稱之為“至音”、“至樂”,而如風聲、水聲、嘯聲這些“至音”、“至樂”并不神秘,它們廣泛地、毫無隱藏地存在于自然界。前代學者對這種“至音”、“至樂”做了理論上的闡釋和概括,莊子稱之為“天籟”;玄學家阮籍稱之為“鼓吹”、“鳳音”;文學家元結稱之為“全聲”。雖異名而同實?!肚f子·齊物論》首先提出“天籟”的概念,玄學家郭象對其進行了闡釋:“夫天籟者,豈復別有一物哉,即眾竅比竹之屬,接乎有生之類,會而共成一天耳。 我既不能生物,物亦不能生我,則我自然矣,自己而然謂之天然。天然耳,非為也,故以天言之。以天言之,所以明其自然也。”[2]24郭象認為“天籟”的特質(zhì)就是自然而非人為,即所謂“物各自生而無所出焉”。劉克莊云“絲竹,托于物之聲也,人也;雨,自然之聲也,天也”,他認為絲竹之聲是靠樂器演奏出來的,這樣的聲音和音樂只不過是“人籟”,而自然界的風聲、雨聲沒有任何人為的痕跡,因而是最真、最美的“天籟”。要感知這些“天籟”,必須保持“靜定”的審美心態(tài),所謂“靜者聞躁者不聞也,定者知動者不知也”?!傲镉陂堋⒌斡陔A”的雨聲,聽起來近乎單調(diào)乏味,但在夜深人寂,過濾掉所有的欲望和浮躁后,人們就能欣賞到它“如奏簫韶,如鼓云和”的境界,劉克莊的自然美學觀于此也昭然彰顯。

      詩人要具備怎樣的心靈、質(zhì)素和思維方式,才能捕捉和固化事物的審美特征?詩人要具備怎樣的天賦、才學和藝術技巧,方能把事物的審美特征毫發(fā)畢現(xiàn)、得心應手地表現(xiàn)出來?這是一個困擾了不知道多少代詩人和文藝理論家的問題,也是劉克莊詩學要回答的問題?!洞笕肪?4《竹溪詩序》云:

      乾(道)、淳(熙)間,艾軒先生始好深湛之思,加鍛煉之功,有經(jīng)歲累月繕一章未就者。 三傳為竹溪,詩比其師,枯干中含華滋,蕭散中藏嚴密,窘狹中見紆余。當其拈須搔首也,搜索如象罔之求珠,斷削如巨靈之施鑿,經(jīng)緯如鮫人之織綃。及乎得手應心也,簡者如蟲魚小篆之古,協(xié)者如韶鈞廣樂之奏,偶者如雌雄二劍之合[1]2438。

      “竹溪”即林希逸,為劉克莊好友。林希逸的詩歌具有“枯干中含華滋,蕭散中藏嚴密,窘狹中見紆余”的特質(zhì),接近于劉克莊的“本色”標準和理想,得到劉氏的贊許。對于林希逸的創(chuàng)作經(jīng)驗,劉克莊總結為“搜索如象罔之求珠,斷削如巨靈之施鑿,經(jīng)緯如鮫人之織綃”。“罔象求珠”這一寓言出自《莊子·天地》:“黃帝游乎赤水之北,登昆侖之丘而南望;還歸,遺其玄珠。使知索之,而不得;使離朱索之,而不得;使吃詬索之,而不得也;乃使罔象,罔象得之?!保?]217在這則寓言中“玄珠”喻“道”,拾珠喻“求道”;4種求道方式中,“知”同“智”,此指人類的智慧;“離朱”,傳說中的明察秋毫者,此指人類的各種感官;“吃詬”,此指能言善辯;“罔象”的意思“無心之謂”,即所謂“象則非無,罔則非有”。善于思考的智者、感官極好的超人和能言的辯士都不能得道,只有若有形、若無形、似無心的“罔象”得道了。劉克莊以罔象求珠的寓言來比喻審美實踐和文學創(chuàng)作,意即作家應以自己的心靈去感知和把握若有若無、昏昧不清、處于混沌狀態(tài)的美;“斷削如巨靈施鑿、經(jīng)緯如鮫人織綃”,就是要求詩歌創(chuàng)作不能有任何斧鑿的痕跡,詩人應該用最自然的方式把審美的成果表現(xiàn)出來。

      二、崇尚天成,追求自工——劉克莊詩學的創(chuàng)作論

      劉克莊從道家的自然美學中獲取理論資源建構自己的詩學理論,決定了其詩學崇尚自然天成,主張“不求工而自工”的藝術取向。劉克莊詩學在創(chuàng)作論上,反對嘔心瀝血,戛戛獨造。他認為不飾雕琢、得自然之趣的作品才是最好的作品。劉克莊在《大全集》中反復闡述了這一創(chuàng)作思想:

      (趙孟侒)卷中佳句清拔流麗,他人掐擢胸腎、嘔出心肝形容不得者,君獨等閑片語道盡。夫非窮而工,未老而就,不思索而高深,不鍛煉而精粹者,天成也?;蛞匀肆橹?,勉強而不近矣[1]2751。

      惟太淵詩文設的于心,發(fā)無虛弦,具稿于腹,成不加點。讀之盡卷,不見其辭窮義墮處,然猶未盡見其儷語也。 太淵所作剪截冗長,劃去繁蕪,如以鳳膠續(xù)斷、獺髓滅瘢。人見其粹美無暇,意脈相貫,孰知良工之心苦焉[1]2527-2528。

      趙孟侒、林太淵都是江湖詩人,二人的詩歌粹美無瑕,獲得劉氏首肯。很多江湖派詩人由于社會閱歷、學問才力有限,創(chuàng)作時“掐擢胸腎、嘔出心肝”,可謂煞費苦心,結果還是“形容不得”。而趙孟侒能用“等閑片語道盡”所要表現(xiàn)的對象,創(chuàng)出“清拔流麗”之作,劉克莊認為這種不假思索、不經(jīng)鍛煉的創(chuàng)作方式,體現(xiàn)了自然天成的要旨。林太淵創(chuàng)作時“設的于心”、“具稿于腹”,胸有成竹,如同宿構,未遇捉襟見肘、詞窮理屈的尷尬,作品亦無苦心經(jīng)營的痕跡。所謂“鳳膠續(xù)斷、獺髓滅?!保瑐髡f以為鳳膠可以將斷裂的物體粘連縫合,獺髓可以去除各種瘢痕,劉克莊以此表彰林太淵通過“剪截冗長,劃去繁蕪”的不懈努力,收獲了“粹美無暇,意脈相貫”的本色作品。趙孟侒和林太淵的創(chuàng)作實踐,無疑體現(xiàn)了劉克莊追求自然天成的詩學思想。

      劉克莊也認識到,自然美和藝術美是有很大差別的,自然美是客觀存在的,只待發(fā)現(xiàn)美的眼睛和心靈,藝術美卻必須是體驗到美的人的提煉和創(chuàng)造。以詩歌創(chuàng)作為例,作家要把自己的生活、思想和情感剪裁成詩,則必須借助藝術功力和藝術創(chuàng)作經(jīng)驗。所以“天成”、“本色”對于藝術和詩歌來說是一種理想追求,實踐中殊為不易,因此,劉克莊又提出了“不求工而自工”的理論:

      周情孔思,既非淺見所能測,湘弦泗磬,又非俚耳所習聞,然平生好之篤如得之艱,頗略知古今作者旨趣。大率有意于求工者率不能工,惟不求工而自工者為不可及。求工不能工者滔滔皆是,不求工而自工者,非有大氣魄、大力量不能[1]3441。

      引文中的“周情孔思”代表深刻的儒家思想;“湘弦泗磬”代表精湛的音樂藝術,只有篤志好學、孜孜以求的人,才有可能領會其精髓和美感。作家的審美和創(chuàng)作也是如此,要做到“不求工而自工”,詩人必須要有生活基礎和藝術功底,刻意求工,結果只會適得其反。那么,要做到“不求工而自工”,劉克莊認為作家必須首先具備“大氣魄、大力量”,韓愈、蘇軾就是這方面的表率:“坡詩略如昌黎,有汗漫者,有典麗者,有簡澹者,翕張開闔,千變?nèi)f態(tài),蓋自以其氣魄力量為之。”[4]25總之,要做到“不求工而自工”,就應該“貫穿融液,奪胎換骨,不師一家;簡縟濃淡,隨物賦形,不主一體”[1]2498,也就是作家有了深厚的生活底蘊,具備爐火純青的藝術功力,熟悉詩歌的各種題材和體式,創(chuàng)作起來就會水到渠成,不見斧鑿錘煉痕跡,作品才顯成熟老道。

      三、回歸本色,反對雕琢——劉克莊詩學的批評論

      “本色”,原是宋代工商業(yè)的行話,后來逐漸轉換成詩學用語。但理解“本色”的內(nèi)涵卻是見仁見智,莫衷一是。劉克莊詩學中的本色,要求好詩應該“幽閑澹泊,如不設色之畫,不糝之羹,有自然色味”[1]2811,反映的是仍然是道家的自然美學觀。道家主張“順物自然”[2]49,“既雕既琢,復歸于樸”[2]124,莊子還說過“樸素而天下莫能與之爭美”[2]82。取道自然,回歸本色,自然就要反對宋詩以才學為詩、以文字為詩、以議論為詩的流弊,反對堆砌典故和雕章琢句。

      宋代詩人在藝術上不蹈襲唐人,求新求變的愿望非常強烈,這本來無可厚非,但江西詩派及其末流卻走上了“搜獵奇書,穿穴異聞”的邪路,寫作成為一種文字游戲,詩歌失去了應有的生動形象和情感內(nèi)涵。劉克莊非常希望糾正宋詩的這種偏頗和失誤,《大全集》卷94《竹溪詩序》云:

      唐文人皆能詩,柳尤高,韓尚非本色。迨本朝則文人多,詩人少。三百年間,雖人各有集,集各有詩,詩各自為體,或尚理致,或負材力,或逞辨博,少者千篇,多至萬首,要皆經(jīng)義策論之有韻者爾,非詩也。自二三鉅儒及十數(shù)大作家,俱未免此?。?]2438。

      宋代士人的學問普遍比唐人淵博,表現(xiàn)在創(chuàng)作上就是好逞才使氣,好掉書袋,詩歌應有的靈動和生氣被完全窒息。劉克莊對此非常不滿,諷其不過是“經(jīng)義策論之有韻者”,很多宋詩的大家“俱未免此病”,這和劉克莊追求的“本色”和“天成”的詩學理想完全背道而馳。劉克莊認為,宋詩的這種習氣和流弊,深受宋代科舉考試的影響:“自先朝設詞科而文字日趨于工,譬錦工之機錦,玉人之攻玉,極天下之組麗瑰美,國家大典冊必屬筆于其人焉。然雜博傷正氣,絺繪損自然,其病乃在于太工。”[1]2428-2429很多宋代詩人都有科舉考試的經(jīng)歷,詩賦和經(jīng)義又是科舉考試的重要內(nèi)容,長期的科場功夫使他們的思維和創(chuàng)作模式化、刻板化,這些士人不管是否登第入仕,都積習難改,作起詩文來,少不了引經(jīng)據(jù)典,少不了空發(fā)議論,這樣離本色的要求就越來越遠。

      劉克莊認為,雕琢是末世文學和臺閣文學的通病,歷代的宮廷詩人,他們滿腹經(jīng)綸,寫起詩來堆砌典故、賣弄學問。宋初楊億、劉筠和錢惟演為首的一批學者,受命編纂《歷代君臣事跡》等典籍,閑暇之余,寫詩唱和,宗法晚唐詩人李商隱,他們的作品后來結集為《西昆酬唱集》。楊億《西昆酬唱集序》云:“歷覽遺編,研味前作,挹其芳潤”,他們把作詩變成一種拼湊典故、摭拾前人名句的體力活。劉克莊對此痛下針砭,批評西昆體云:“昆體過于雕琢,去性情寖遠,至歐、梅始以開拓變拘狹,平澹易纖巧?!保?]2849昆體作家囿于臺閣,疏離生活,喜歡雕章鏤句,詩歌纖巧拘狹,自然情性被完全窒息,和劉克莊回歸本色的主張南轅北撤。

      劉克莊指出,詩歌要保持本色,回歸本真,而雕章琢句,堆垛典故,割裂詩歌的情感脈絡,破壞詩歌整體的美感,就和自然天成、回歸本色的理想格格不入。他在《大全集》中結合前代文學,反復闡述這一詩學思想:“真妍非粉黛,至巧謝雕鐫”[1]174,“早知粉黛非真色,晚覺雕鐫損自然?!保?]496劉克莊對南朝文學和晚唐詩壇頗多非議:“南朝有脂粉氣,唐季誇錦繡堆”[1]671,他認為南朝、晚唐那些寫富貴閑愁、聲色犬馬、輕歌曼舞的詩歌,思想上喪失風雅傳統(tǒng),藝術上有失清新自然,理所當然應該受到批判。

      在文學史上,還有另一類詩人值得注意,這些人生活圈子狹小,思想淺薄,感情蒼白,藝術功力不夠深厚,永嘉四靈和江湖詩人大多如此。他們足不出鄉(xiāng)縣,識見有限,創(chuàng)作詩歌往往抓住零星瑣碎的情景和感受反復雕琢,意圖以苦吟掩蓋生活的不足:

      古人之詩大篇短章皆工,后人不能皆工,始以一聯(lián)一句擅名。頃趙紫芝諸人尤尚五言律體,紫芝之言曰:“一篇幸止有四十字,更增一字,吾末如之何矣?!逼渚嗳绱耍?]2431。

      雖郊、島才思拘狹,或安一字而斷數(shù)髭,或先得上句,經(jīng)歲始足下句,其用心之苦如此,未可以唐風少之。近世理學興而詩律壞,惟永嘉四靈復為言,苦吟過于郊島,篇帙少而警策多,今皆亡矣[1]2540。

      以上兩則材料,一則說永嘉四靈詩歌的促狹和窘迫;一則說永嘉四靈敝帚自珍,苦吟甚于賈島。晚宋永嘉四靈和江湖詩人苦吟成風,嚴羽亦云:“近世趙紫芝、翁靈舒輩,獨喜賈島、姚合之詩,稍稍復就清苦之風。江湖詩人多效其體,一時自謂之唐宗。”[5]24劉克莊認為永嘉四靈和江湖詩人走膚淺、圓滑、熟爛的路子是不行的,即便是詩人的生活積累不夠厚重,社會閱歷不夠廣博,只要創(chuàng)作時做到“簡而遠,近而深,有味外之味”[1]2429,離本色的要求也就不遠了。

      總之,劉克莊詩學以道家的自然美學為理論內(nèi)核,向往天籟之音,主張詩人用獨特的心靈去感知和把握事物的審美特征;創(chuàng)作上崇尚自然天成,反對逞才使氣,追求“不求工而自工”的藝術境界。劉克莊還以自然美學和本色詩論,對宋詩和前代文學的流弊進行了較為中肯的批評,得出了令人信服的結論。

      [1] 劉克莊.后村先生大全集[M].成都:四川大學出版社,2008.

      [2] 郭慶藩.諸子集成本·莊子集釋[M].上海:上海書店,1986.

      [3] 楊柳橋.莊子譯詁[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1.

      [4] 劉克莊.后村詩話[M].北京:中華書局,1983.

      [5] 郭紹虞.滄浪詩話校釋[M].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1962.

      Approach Nature,Advocating Tiancheng,Returning Plain——A Study of Theory of Creation and Criticism in LIU Ke-zhuang’s Poetics

      HE Zhong-sheng
      (School of Literature and Chinese as a Foreign Language,Mianyang Normal University,Mianyang 621000,Sichuan,China)

      LIU Ke-zhuang is the leader of the late Southern Song Dynasty literature.He was influenced by the Taoistaesthetics,formed the poetics thoughtof approach nature,advocating tiancheng and returning plain.LIU Ke-zhuang opposed writing poems with the allusion,knowledge and reasoning,and refused stacking allusions and writing in an ornate style.He claimed describing objectively,proposed the concept of“not for the pursuit of exquisite but natural exquisite”.LIU Ke-zhuang criticized the abuses of poems of the Song Dynasty in the natural aesthetics and plain poetics,and draw some relevant conclusions.

      LIU Ke-zhuang;The Taoist aesthetics;Nature;Tiancheng;Plain

      I207.22

      A

      1672-4860(2015)04-0015-05

      2015-02-05

      何忠盛(1970-),男,四川資中人,副教授,博士。研究方向:唐宋文學。

      本文為漢語言文學專業(yè)綜合改革中國古代文學教學團隊項目成果,項目編號為:Sc-mnu1108。

      猜你喜歡
      劉克莊詩學詩人
      背詩學寫話
      曬娃還要看詩人
      我理解的好詩人
      中華詩詞(2018年6期)2018-11-12 05:28:18
      詩人貓
      節(jié)序詞淺談
      文教資料(2016年35期)2017-04-14 03:04:25
      第四屆揚子江詩學獎
      揚子江詩刊(2017年1期)2017-01-17 06:25:11
      論劉克莊詞學理論管窺
      戲劇之家(2016年6期)2016-04-16 13:25:24
      詩人與花
      火花(2015年3期)2015-02-27 07:40:48
      兩種翻譯詩學觀的異與似
      外語學刊(2012年6期)2012-01-19 13:46:54
      林希逸與江湖詩人交游考
      文教資料(2010年18期)2010-08-15 00:42:55
      镶黄旗| 恩施市| 阿拉尔市| 察哈| 龙陵县| 县级市| 武定县| 石棉县| 平度市| 青州市| 蒙城县| 朝阳市| 综艺| 宜宾市| 杭州市| 曲麻莱县| 兴业县| 武胜县| 横山县| 全椒县| 泉州市| 浙江省| 天峨县| 西乌| 白城市| 正蓝旗| 青州市| 大庆市| 军事| 湖北省| 杭锦后旗| 长治市| 全南县| 连州市| 星子县| 连山| 九江市| 米易县| 永平县| 凤凰县| 安泽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