謝倩玉
陳亮(1143-1194),字同甫,號龍川,婺州永康(今屬浙江)人,南宋時期著名的愛國主義者,永康學派的集大成者?!爱斍馈⒋疚蹰g,朱、張、呂、陸四君子皆談性命而辟功利,學者各守其師說,截然不可犯。陳同甫崛起其旁,獨以為不然?!保?]1850陳亮反對理學家空談“盡心知性”,而極力提倡“實事實功”。
許多學者認為陳亮的思想是一種功利主義,他們將陳亮詮釋為功利主義者。羅國杰主編的《中國倫理思想史》就認為,陳亮建立的以事功為核心的功利主義思想體系,是宋代功利學的最完備的形態(tài),也是中國倫理思想史上功利主義思想的成熟形態(tài)[2]。湯一介主編的《中國儒學史》也認為陳亮的功利主義與他平素的“事功”思想一脈相承。同時,也有學者認為用“功利主義”一詞來概括陳亮的思想,“很不確切,也不妥當,至少有誤解陳亮本意的弊病”[3];“西方的‘功利主義’概念根本不適合用來指稱陳亮的立場”[4]。那么,陳亮的“事功”思想與功利主義是一種什么關系,二者又有什么區(qū)別呢?
陳亮的“事功”言論主要見于其“中興五論”“上孝宗皇帝四書”和與朱熹辯論的信件。在長達數(shù)年的“朱陳之辯”中,陳亮闡述了他的哲學思想和歷史觀以及以此為前提的“事功”主張。
陳亮與朱熹通過書信進行的辯論,源于對“道”的不同認識。朱熹說:“若論道之常存,卻又初非人所能預,只是此個自是亙古亙今常存不滅之物,雖千五百年被人作壞,終殄滅他不得耳。漢、唐所謂賢君何嘗有一分氣力扶助得他耶?”(《晦庵先生文集》卷三六:答陳同甫書)在朱熹看來,這個“道”是人力所不能干預、亙古亙今的獨立存在的物體,是超越于客觀世界的絕對精神本體。陳亮所理解的“道”,則是“非出于形氣之表,而常行于事物之間者也”[5]79。在陳亮看來,“道”不能脫離日常事物,它不是超越自然和社會的某種先驗的東西,而是存在于現(xiàn)實世界,與具體事物、人生相關聯(lián)的。陳亮的“道在事中”的本體論思想與朱熹、陸九淵的學說有著明顯的區(qū)別。
“王霸義利”問題是朱陳之辯的核心問題,反映雙方在道德價值觀上的分歧。孟子認為王道所行為義,霸道所行為利。朱熹繼承孟子的觀點,強調“王霸義利”的區(qū)分,認為三代以上天理盛行,三代以下人欲橫流。三代圣王以道義為出發(fā)點,在政治上體現(xiàn)為王道;漢唐君主以利欲為出發(fā)點,在政治上體現(xiàn)為霸道。朱熹立足于道義,以道義、利欲為判定依據,否定功利、利欲,強調動機的絕對純正,以“天理”作為絕對至上的道德價值。陳亮則認為功利不可廢。他說:“然謂三代以道治天下,漢唐以智力把持天下,其說固已不能使人心服;而近世諸儒遂謂三代專以天理行,漢唐專以人欲行,其間有與天理暗合者,是以亦能久長。信斯言也,千五百年之間,天地亦是架漏過時,而人心亦是牽補度日,萬物何以阜蕃,而道何以常存乎?”(《陳亮集》卷二十八:又甲辰秋書)陳亮通過對漢唐王道的評價來論證“功利”不等于私欲,王道并不排斥“功利”,如果沒有“功利”,王道就無法體現(xiàn)。陳亮認為漢唐與三代一樣是行“天理”,都體現(xiàn)了“王道”。只要成就“王道”,就是行“天理”。他希望對傳統(tǒng)的輕視事功的王道進行修正,使事功思想融入王道中,使?jié)h唐君主和三代君主一樣成為體現(xiàn)王道的典型。
朱熹的理學注重“天理”與“人欲”的區(qū)別。他說:“仁義根于人心之固有,天理之公也;利心生于物我之相形,人欲之私也。循天理,則不求利而自無不利;殉人欲,則求利未得而害己隨之?!保?]道義是“天理”,功利則是“人欲”。在論辯中,朱熹判定陳亮的觀點是“欲追功利之鐵,以成道義之金”,是“將圣人事業(yè)去就利欲場中比并較量”,因而陳亮“立心之本在于功利”[7]281。
陳亮認為“功利”是衡量價值的標準,它并不等于個人私利,而是關乎民族危亡的整體利益。陳亮認為理學“專談性命而辟功利”是不可取的。朱熹的理學偏重于人的內在精神價值,陳亮的“事功”思想強調人的內在價值(人欲)與外在價值(事功)的統(tǒng)一。在道德評價上,朱熹將動機與效果相對立,強調動機的絕對純正而否定效果。陳亮將動機與效果相結合,主張道德與功利的統(tǒng)一、王道與事功的統(tǒng)一。
朱陳二人在道德實踐上的理想人格觀也不相同。1184年陳亮入獄,朱熹袖手旁觀。陳亮出獄后,朱熹致信希望他“粹然以淳儒之道自律”[7]284,注重道德修養(yǎng)。在朱熹看來,陳亮的失敗在于其個人修養(yǎng)上有所欠缺,崇尚功利,推崇漢唐英雄的事功,所以勸他加強自身修養(yǎng),努力成為“淳儒”。陳亮卻推崇“成人之道”,認為“成人”是人生所應追求的目標。與“淳儒”不同,“成人”的特點是才德兼?zhèn)洹⒅怯码p全。朱熹所謂的“淳儒”,在陳亮看來只是脫離實際的空談者,不能為恢復大業(yè)做貢獻。陳亮提出的“成人”的理想人格與其“事功”思想一脈相承,他反對學者專注于個人修養(yǎng)而忽視、排斥對事功的追求。
西方的功利主義(Utilitarianism)源于古希臘時期的伊壁鳩魯?shù)目鞓分髁x。18世紀功利主義倫理學在英國興起,杰里米·邊沁 (Jeremy Bentham,1748-1832)將功利主義理論世俗化,確立了系統(tǒng)的功利主義理論框架。約翰·斯圖爾特·密爾(John Stuart Mill,1806-1873)在1863年出版的《功利主義》中修正邊沁的世俗功利主義倫理學,使功利主義得到了更為理論化的形式。
功利主義主張從行為的后果來判斷行為的正當與否,主要看它是否有助于幸福或快樂的增加,是否有助于不幸或痛苦的避免,是否有助于實現(xiàn)最大多數(shù)人的最大幸福。它不是單純從原則出發(fā),也不回避具體行為所處環(huán)境的復雜性,主張具體分析、比較可供選擇的不同行為的后果。功利主義在實踐方面特別強調關注現(xiàn)實生活中人們的實際利益。
功利主義是一種目的論,它以行為的目的和后果來衡量行為的價值。在功利主義者看來,行為的正確與否,取決于受這些行為影響的所有人的普遍的幸福,如果該行為能夠產生最大可能好的后果或是最小可能壞的后果,那么該行為就是正當?shù)?。行為在道德上的正當與否,不是取決于行為自身或是行為者的動機,而體現(xiàn)在該行為產生的總體上的后果所體現(xiàn)出的善或惡。
陳亮認為“道在事中”,主張道德與“功利”相統(tǒng)一、“王道”與“事功”相統(tǒng)一。他的“成人”的理想人格觀,也沒有關注人的幸福。在道德價值評判上,陳亮不否定動機的重要性,他把動機與效果相結合??梢姡惲恋摹笆鹿Α闭撆c西方的功利主義在思想內涵與陳亮的“事功”論與西方的功利主義在思想內涵與價值評判的方法論上是截然不同的。是截然不同的。
陳亮肯定人的感性需求和欲望,而朱熹則扼殺個人欲望,執(zhí)著于道德性命。陳亮的“事功”思想的人性論基礎既非性善論又非性惡論,而是肯定人的感性需求和各種欲望合理性的自然人性觀。陳亮說:“耳之于聲也,目之于色也,鼻之于臭也,口之于味也,四肢之于安佚也,性也,有命焉。出于性,則人之所同欲也;委于命,則必有制之者而不可違也?!保?]32感官欲望的獲得“有命焉”,不是由個人主觀決定的,它有不可違的制約者,包括各種規(guī)范和刑賞。各種刑賞雖然能節(jié)制人們的欲望、需求,但不能根據統(tǒng)治者的私意,去規(guī)定人們的欲求。應該順應人們的自然欲望,使之得到正當?shù)臐M足,這是“人道”的必然要求。
邊沁的“功利主義”理論是以經驗主義人性論為基礎。他發(fā)揮了經驗主義倫理學家關于個人趨樂避苦的本性的描述,以“苦樂原理”作為其倫理理論的基石,確立了苦樂在人行為中的支配地位?!白匀话讶祟愔糜趦蓚€主公——快樂與痛苦——的主宰之下。只有它們才指示我們應當干什么,決定我們將要干什么?!保?]快樂與痛苦決定了人如何去行動,對快樂的追求與對痛苦的去除,是人們行為的基本動機。個人是受制于苦樂的統(tǒng)治的,追求快樂與除去痛苦也就成了人行為的最終目的。
陳亮生活于國家危難之際。異族入侵,使得大宋只剩下半壁江山,民眾處于水深火熱之中。他提出經世致用的“事功”之學,目的就是為了激發(fā)民族正氣,收復丟失的疆土?!奥∨d初,與金人約和,天下欣然幸得蘇息,獨先生以為不可。”[1]1830他譏諷當時那些只會討論脫離實際問題的理學家,“自以為得正心誠意之學”,實際上都是“風痹不知痛癢之人”[5]7。陳亮的“事功”思想與同時期主流的理學相比,實屬異類,因此也不能被當時的理學家所接受。
陳亮“事功”論的重心在于制定新的道德規(guī)范,在于為君主提供駕馭天下、成就王道的道德準則,最終目的在于振奮民族精神,發(fā)憤圖強,收復中原。他強調道德的現(xiàn)實效用,批評當時的理學只“知議論之正當,而不知事功之為何物”[7]15。他認為判斷人才應該以能否解決實際問題為標準,對恢復大業(yè)有幫助才是重要的。“人才以用而見其能否,安坐而能者,不足恃也。兵食以用而見其盈虛,安坐而盈者,不足恃也?!保?]3針對朱熹所強調動機的絕對純正,以“天理”作為絕對至上的道德價值,陳亮更注重效果的道德評價。他將動機與效果相結合,通過對事功、效用的強調來對抗空談道義、扼殺個人欲望的封建道義論。
18世紀后期,在英國工業(yè)革命推動了工業(yè)發(fā)展,也推動了經濟關系的變革。在此期間,英國社會形成了較為成熟的社會階級結構。中等階級是工業(yè)革命的最大受益者,是社會財富的最大持有者。代表貴族利益的保守勢力在政府和議會中處于領導地位,并且使經濟和社會決策傾向于有利于貴族階層的方向。中等階級在經濟上處于強勢地位,他們要求制定更有利于自由經濟發(fā)展的政策,改變自己在政治上相對較弱的地位。工人階級雖然創(chuàng)造了巨大的財富,但仍然是在利益分配中被忽視、剝奪掉的一方,因此強烈地要求在經濟分配、政治決策上的平等權利。近代英國社會的利益沖突,反映了資本主義市場經濟試圖完全突破和擺脫封建經濟形式的束縛,為自身的發(fā)展開辟道路的努力。資本主義市場經濟形式的確立,一方面必須革除舊的生產方式和社會體制的影響,另一方面要在新的生產力的引導下建立新的體制、新的社會構成。這一過程也貫穿在作為現(xiàn)實利益關系反映的社會倫理關系中,要求破除舊的以人身依附、等級特權為特點的封建社會倫理關系,建立新的倫理關系。這種社會背景,使得“功利主義”理論受到重視并得到發(fā)展?!肮髁x”是在資本主義發(fā)展初期經濟秩序與社會道德觀念極度不協(xié)調的背景下產生的,其目的是為了克服資本主義發(fā)展初期因人的自私本性所造成的弊端,促使社會道德觀念與資本主義大工業(yè)時期所需要的經濟秩序相適應。
可見,陳亮的“事功”倫理思想與西方功利主義在產生的背景、實現(xiàn)的目的上也是不同的。
綜上所述,陳亮的“事功”思想與西方的“功利主義”在思想內涵和方法論上迥然相異,兩者以不同的人性論為基礎,在不同的歷史背景下指向截然不同的目的。因此,陳亮“事功”思想并非西方的“功利主義”。一些學者認為陳亮是功利主義者,主要是基于陳亮與朱熹的思想差異。如田浩把“朱陳之辯”歸結為“功利主義”的“事功”倫理學同個人德性倫理學的沖突和爭論,認為他們論辯的焦點是 “一方強調動機,一方強調結果”[9]。相對于朱熹強調動機(道義)的絕對純正,“存天理,滅人欲”,以“天理”作為絕對至上的道德價值的理學理想而言,陳亮的“事功”思想注重事功、效用,的確是一種強調效果的價值觀。但陳亮的“事功”思想在價值觀上并不否定動機的地位和作用,生活于南宋封建集權制度下的陳亮關注的主要是國家、王朝的整體利益,而西方維多利亞時代的“功利主義”卻具有鮮明的個人主義特征。
相同的問題可以產生于完全不同的文化與背景中。在東西方文化激烈碰撞的今天,基于同一問題的某些共通性而進行比較研究,可以開闊視野,拓展思路,或者可能取得意想不到的收獲。但是,中國倫理思想的傳統(tǒng)研究范式的話語系統(tǒng)和方法論具有自身的獨立性,用西方倫理研究范式框定和規(guī)定中國傳統(tǒng)思想,在方法論上總是有其局限性。因此,唯有立足中國傳統(tǒng),中西倫理學的比較研究才有可能。具體的問題需要放入具體的情境之中,才能還原或準確理解中國倫理思想。
[1]黃宗羲.宋元學案:卷三[M].北京:中華書局,1986.
[2]羅國杰.中國倫理思想史:上卷[M].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7:585.
[3]方同義.陳亮義利觀辨析:簡論陳亮與朱熹道德價值觀的分歧[J].中國哲學史,1993(1).
[4]張汝倫.朱陳之辯再思考[J].復旦學報(社會科學版),2012(3).
[5]董平.陳亮文萃[M].杭州:浙江古籍出版社,2006.
[6]朱熹.四書章句集注[M].北京:中華書局,1983:202.
[7]鄧廣銘全集:第5卷:陳亮集[M].石家莊:河北教育出版社,2003.
[8]邊沁.道德與立法原理導論[M].時殷弘,譯.北京:商務印書館,2011:11.
[9]田浩.功利主義儒家:陳亮對朱熹的挑戰(zhàn)[M].姜長蘇,譯.南京:江蘇人民出版社,20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