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99热精品在线国产_美女午夜性视频免费_国产精品国产高清国产av_av欧美777_自拍偷自拍亚洲精品老妇_亚洲熟女精品中文字幕_www日本黄色视频网_国产精品野战在线观看

      ?

      馬克思與吉登斯的能動觀比較及其現實意義

      2015-02-24 21:46:57劉友女傅艷蕾
      關鍵詞:吉登斯能動性馬克思

      劉友女,傅艷蕾

      (1.寧波大學研究生院,浙江寧波315211;2.湖州師范學院政治學院,浙江湖州313000)

      馬克思與吉登斯的能動觀比較及其現實意義

      劉友女1,傅艷蕾2

      (1.寧波大學研究生院,浙江寧波315211;2.湖州師范學院政治學院,浙江湖州313000)

      英國社會學家吉登斯提出的能動觀,建立在批判馬克思的基礎之上。他認為,馬克思的理論缺乏對“能動性”的充分關照,故而在重構理論的過程中特別強調了個人的“能動性”。而事實上,盡管馬克思使用的“能動”話語不多,但其思想本身包含著深刻的能動思想,只是馬克思與吉登斯闡發(fā)的立足點和參照系有所不同。兩者能動觀的比較,理論上有助于推動馬克思“能動觀”的當代發(fā)展,也更加凸顯馬克思思想的理論徹底性,實踐中則應對能動性加以自覺調控和善加利用,有效發(fā)揮能動性對現實社會的推動作用。

      馬克思;吉登斯;能動觀;抽象的個人;現實的個人;傳統(tǒng)的個人;現代的個人;現實意義

      英國社會學家安東尼·吉登斯(Anthony Giddens)曾經以結構化理論與當代社會的本體論而聞名。其結構化理論建構的邏輯起點主要源于對三大傳統(tǒng)經典社會學家(卡爾·馬克思、馬克斯·韋伯和艾彌爾·涂爾干)的理論解構,尤其對馬克思的唯物史觀進行了長期的深刻的批判性研究。吉登斯認為,“社會學應當吸收馬克思主義傳統(tǒng)中所隱含的精辟見解”,但“馬克思主義傳統(tǒng)中存在著太多的缺陷和不足”[1],其中之一即缺乏對個人“能動性”的充分關照,致使個人在社會活動和歷史進程中成為一種消極和被動的因素,這是吉登斯努力重構社會學分析框架時竭力突出“能動”范疇的一個重要原因。然而,重新解讀馬克思主義理論可以發(fā)現,雖然“能動”范疇并非馬克思的首創(chuàng),并且有關這一思想的闡釋也并不十分系統(tǒng),但這并不代表馬克思對個人“能動”特征的忽視,恰恰相反,馬克思的能動觀蘊含著十分深刻的思想。為此,有必要對馬克思的能動觀進行系統(tǒng)梳理和闡釋,以為其進行澄清和辯護,同時,挖掘和吸收吉登斯能動觀中的有益成分以豐富和發(fā)展馬克思的能動觀。①在馬克思與吉登斯的英文原著中,都出現了“active”這一單詞。在馬克思的中文譯本中通常被翻譯為“能動”,而在吉登斯的中文譯著中則出現了“能動”、“動原”、“行動”等譯法。為便于研究,本文統(tǒng)一采用“能動”這一譯法。

      一、與“抽象的個人”相對照的“現實的感性個人”:馬克思的能動主體及能動觀

      現實的個人是一個“能動”體,這是馬克思理論中的一個基本觀點。在闡明馬克思的能動觀之前,有必要對馬克思提出這一思想的背景進行先行澄明?!澳軇印笔紫仁俏ㄐ闹髁x學派的重要范疇,該學派主張觀念先于存在的第一性,觀念決定存在,現實中的一切及其發(fā)展演變過程都是觀念的外化,黑格爾將這種“觀念”發(fā)揮到極致,即“絕對精神”。馬克思并不否認觀念所具有的能動特征,他所不認同的是,這一特征為唯心主義“抽象地發(fā)展了,因為唯心主義當然是不知道現實的、感性的活動本身的”[2]503。所以,“人”在唯心主義學派當中只是以頭立地的“抽象的”人,現實和感性對他來說并不存在。舊唯物主義盡管承認物質第一性,但對該學派來說,人腦中產生的觀念和意識卻是由外界事物直接投射而成,即“對對象、現實、感性,只是從客體的或者直觀的形式去理解,而不是把它們當做人的感性活動,當做實踐去理解,不是從主體方面去理解”[2]503。因此,能動的方面為舊唯物主義完全抹殺,這里的個人仍然具有抽象性。所以,對“抽象的個人”和“抽象能動性”進行批判,是馬克思建構能動觀、確立“現實能動性”的主要目的。

      第一,個人具有意識和思維,在此基礎上產生動力和意圖。在比較社會發(fā)展史與自然發(fā)展史的區(qū)別時,馬克思指出:“在自然界中(如果我們把人對自然的反作用拋開不談)全是沒有意識的、盲目的動力,……相反,在社會歷史領域內進行活動的,是具有意識的,經過思慮或憑激情行動的、追求某種目的的人?!盵3]馬克思試圖表明,不管行動結果如何,現實的感性個人都是帶著預期的目的和自覺的意圖而從事社會實踐活動的,“歷史不過是追求著自己目的的人的活動而已”[2]295。不僅如此,馬克思進一步尋找動力背后的動力,即推動個人進行實踐活動的動機和目的又是由什么樣的歷史因素所決定,意識背后的非意識根源是什么。而“抽象的個人”只可能停留在觀念的表象。馬克思認為,在“歸根結底”的意義上,只有物質因素能夠提供最根本的答案,物質利益和需求促使個人形成動力。例如在資本主義社會,對于資本家,剩余價值是其追逐的物質動因;而對于無產者,獲取基本的生活資料是其根本的動力。而不論是資本家抑或無產者,其個人的物質動因又是由已存在的生產關系所決定的。這一觀點在唯心主義者的視野之外。

      第二,個人的認識能夠達到人本質的全面性。由于舊唯物主義不了解對象性的感性的活動,而且只能以孤立、靜止、片面的形而上學方式來看待一切問題,所以“抽象的個人”不可能全面把握人的所有本質?,F實的感性的個人則不同,個人可以通過對象性的活動確證自身的本質。個人首先在經濟活動中形成生產關系,在此基礎上進一步形成其他各種交往關系。在現實復雜的社會關系中,通過豐富的對象性的社會活動,個人就有可能達到對自我本質的較為全面的把握。馬克思指出,真正的分工出現在體力勞動與腦力勞動分離時期。這個時候,意識“不用想象某種現實的東西就能現實地想象某種東西”[2]534。換言之,對于自己所不具有或尚未確證的本質,個人也能夠通過各種途徑獲知,由此達到對整體的人本質的全面掌握?!叭说谋举|不是單個人所固有的抽象物,在其現實性上,它是一切社會關系的總和?!盵2]505對于同一個“個人”,馬克思同時從兩個方面來加以審視:在現實性上他是不同于其他個體的具體的特殊個體,但在意識上他可以達到人本質的全面性。

      第三,個人具有學習技巧以從事物質生產實踐的能力。馬克思曾經談及手工業(yè)時期的雇傭工人。這一時期由于分工尚未充分發(fā)展,為了生產一件商品,每個工人都不得不學會整個生產過程的所有技能,每個工人幾乎都是多才多藝的“全才”。正是憑借這種能力,個人能夠依靠實踐途徑獲得物質資料而滿足自己的物質需求和目的。這表明,四肢健全的個人通常都具備從事物質勞動的能力,而且能夠通過學習掌握各種勞動技巧,不斷提高勞動效率。馬克思始終不渝地強調他的“前提是人,但不是處在某種虛幻的離群索居和固定不變狀態(tài)中的人,而是處在現實的、可以通過經驗觀察到的、在一定條件下進行的發(fā)展過程中的人?!盵2]525他不僅沒有抹殺個人的能動性,而且不遺余力地堅守理論的徹底性,強調這種能動性所具有的物質環(huán)境制約性,以此與唯心主義的“抽象能動性”劃清界限。

      二、與“傳統(tǒng)的個人”相對照的“現代的個人”:吉登斯的能動主體及能動觀

      馬克思的“能動”思想十分深刻,然而“能動”范疇在其論著中并不多見。從意識形態(tài)角度來看,這可能是為避免讀者過度解讀其“能動”思想,從而與唯心主義的抽象能動觀產生混淆,由此,“物質生活”、“經濟基礎”、“生產實踐”等范疇時常受到馬克思的青睞。然而,吉登斯恰恰又過度解讀了馬克思的“物質”因素,將馬克思的思想解讀為“經濟化約論”。“誠然,人類必須在他們所賴以生活的物質環(huán)境中幸存下來,但這并沒有告訴我們,他們?yōu)榱诵掖嫠冻龅呐?在社會的變革過程中是否發(fā)揮了支配性的作用?!盵4]吉登斯強調,馬克思的這種“經濟化約論”或“物質決定論”傾向嚴重忽略了對個人“能動性”的充分關照。他甚至以現實生活中工人爭取公民身份和權力的各種運動來論證“能動性”的在場,從而駁斥馬克思將人視為機器上的零部件機械地從事著單調和重復的簡單勞動。他得出的結論是:“關于實踐的概念和人類勞動的改造能力(這是我希望涉及的特殊方面),馬克思的著作只是提供了一個輪廓性的初步定位?!盵5]為此,吉登斯在其論著中不遺余力地突出了“能動性”,不過他是以“傳統(tǒng)的個人”為比照來描述“現代的個人”。

      第一,個人具有大量的知識,能夠提供行為動機并激發(fā)個人重構意義框架。吉登斯首先假設在日常生活中進行實踐活動的行動者都是具有大量知識的個人,這是個人具備“能動性”的首要條件。“只有掌握大量知識,才能成為動原,這對充當動原來說具有核心重要性?!盵6]在吉登斯看來,知識的具備,即個人知曉將做什么以及為何去做,這是個人采取社會行動的前提,也即行為的動機和意圖來自于個人所具備的大量知識中?!安还茉鯓?目的的確以‘知識’為先決條件。”[5]163在這一意義上,知識作為“背景”必不可少。但是吉登斯也進一步指出,知識在運用過程中被個人“能動”地改造,這種改造引起對社會秩序和發(fā)展的重新解釋,進一步引起社會實踐的變革?!罢菑男袆诱邔σ饬x框架進行的積極建構和重構這一方面來說(由此行動者組織起他們的經驗),社會生活由構成它的行動者生產出來?!盵5]167而知識的改造之所以成為可能,從現實條件來看,是由于“知識爆炸”時代的來臨,人們識字能力的普遍提高以及網絡等新媒介的發(fā)明,都為個人獲取大量知識并重構意義框架提供了極大便利與可能,而這在傳統(tǒng)社會不可能具備。

      第二,個人的意識具有反思性特征?!吧鐣碚摫仨殞⒁环N行為分析具體化為受人類行為者自反性控制的理性行為。”[5]46吉登斯這里所指的“自反性”即“反思性”,它被理解為在社會實踐中依據新的知識而加以階段性的修正。傳統(tǒng)社會中的個人,服從于一元權威,對于知識,他們通常毫無批判地接受下來;現代人則不同,他們對已有的知識不僅保持批判而且加以修正,吉登斯認為這種反思性即“能動性”的表現之一。同時,反思的過程還帶有鮮明的主觀意圖,即是否滿足自身利益和需求。吉登斯將這種需求主要指向了“本體性安全”,它是指“大多數人對其自我認同之連續(xù)性以及對他們行動的社會與物質環(huán)境之間恒常性所具有的信心”[7]。簡言之,能夠維持現狀的延續(xù)性發(fā)展而不至于發(fā)生斷裂,是本體性安全的基本要旨,這實質上即是一種心理需求。吉登斯看到,現代社會的選擇性和不確定性因素的增多,導致現代社會普遍出現了焦慮和不安全的心理狀態(tài),本體安全的風險系數增加。為此,“本體性安全”作為一種社會性的心理需求在現代社會中日益凸顯。而個人進行反思的目的就是要為“本體性安全”保駕護航。面對多重權威和多重選擇,現代的個人不得不依靠自我反思來對選擇的結果進行評判。

      第三,個人具有動用資源以改變事態(tài)進程的能力。在吉登斯看來,僅僅從個人的意圖來解釋“能動”不夠全面。因為從個人的行為結果來看,意圖并不能完全構成行為結果的原因。個人有意圖做某事,不代表他能夠完成該行為,這只是一個必要條件。從充分條件看,“能動作用不僅僅指人們在做事情時所具有的意圖,而是首先指他們做這些事情的能力”[4]69。這種能力也就是個人動用資源來改變事態(tài)或事件進程的能力。對于資源,吉登斯又進一步區(qū)分為“配置性資源”和“權威性資源”兩種類型,前者是指物質類的實體資源,后者則主要指一些非實體形態(tài)的資源,如知識、信息等。在吉登斯看來,馬克思主要突出了物質生產資料,即通過動用配置性資源來改變事態(tài)進程的能力,吉登斯則認為“權威性資源和配置性資源完全一樣,都是‘基礎結構性的’”[4]379。對于權威性資源,吉登斯特別強調了“知識”這一媒介。他認為,物質資源傾向于再生產方面,而知識作為一種權威性資源,由于受到現代社會核算程序和存儲方式的極大提升,它能夠承載和儲存關于物質資源的大量信息,因而成為集聚物質資源的重要媒介和手段。占有這種知識信息越多,也就表明改變事態(tài)進程的能力越大。顯然,在信息技術落后的傳統(tǒng)社會,個人在這方面的能動性無法得到彰顯。如果從動用資源的類型來看實踐活動,“物質性”的生產實踐活動無疑只是其中一種,以知識以及其他權威性資源為媒介的“社會性”實踐活動顯然是吉登斯更加力求突出的實踐類型。

      三、兩種能動觀的異同比較

      由于馬克思與吉登斯在建構各自的能動觀時分別立足不同的批判對象,并且二者所處的時代相隔100多年,這就決定了雙方在提出具體觀點時會產生不同的見解,各具特點與合理性,當然也必然帶有時代局限性。但是,深入比較亦可發(fā)現,二者的觀點仍然存在著某種程度的交集,這就為二者的比較與分析提供了可能。

      第一,兩者都主張“行動動機”的存在是“能動”的一個重要表征,但二者的“動機”指向有所不同。我們看到,馬克思與吉登斯都認為個人在行動之前必然存在一定的動機和意圖(雖然二者是從不同的角度提煉出來的)。不同于吉登斯的是,馬克思不僅提出動機的存在,而且追根溯源進一步探尋動機背后的動機。他指出,個人在生產關系中所處的地位決定了其物質利益和需求,因此,每一種思想動機的產生都可以在物質生活及其歷史發(fā)展中找到根源。對于吉登斯,他雖然提出了不同于馬克思的“本體性安全”這種社會性心理需求,但對于這種需求和動機又是如何得以產生的問題,他似乎沒有做出更深入的回答,所以在理論徹底性方面,吉登斯遠遠不及馬克思。

      第二,兩者都主張“認知的豐富性”應涵蓋于“能動”的范疇之中,但二者所指的認知“內容”各有不同。馬克思認為,由于對象性活動的多樣化以及腦力勞動的發(fā)展,現實的個人有可能達到對人本質的全面把握,這是不同于“抽象的個人”的“能動性”表現。而吉登斯的分析指出,由于現代人處于一個知識快速更新的時代,他們借助新型的信息技術有可能獲得大量的知識,而這是傳統(tǒng)社會的個人所望塵莫及的??梢?馬克思的認知對象側重于人自身和人的內在本質,而吉登斯的“知識”更傾向于對人的外部世界的認知結果。

      第三,兩者都主張“社會實踐”是“能動性”不可缺少的要素,但二者所指的實踐“領域”有所不同。馬克思的觀點非常清晰,從事物質生產的實踐活動是個人的一種社會實踐的能力表現;而吉登斯分析認為,個人除了具有動用配置性資源即物質資源的能力以外,還能夠運用知識這種權威性資源來從事社會性的實踐活動。然而,吉登斯的觀點本身又出現了一個邏輯性矛盾:一方面他強調兩種資源都帶有基礎性作用,因而都應作為獨立性來源不可相互化約;另一方面,他又指出權威性資源在集聚配置性資源方面發(fā)揮了重要作用,在這種意義上,前一種資源似乎又可以化約為后者。馬克思的觀點則既明確又辯證,他主張物質因素在“歸根結底”的意義上具有第一性的決定作用,但同時也不否認其他因素在社會實踐活動中所發(fā)揮的第二性決定作用和相對獨立影響。馬克思的分析再一次體現出其思想的深刻性和徹底性。

      四、啟 示

      對馬克思與吉登斯能動觀的比較,具有深刻的理論意義與實踐意義。一方面,針對吉登斯對馬克思的誤判,本文試圖為馬克思辯護,揭示其本身所涵蓋的能動思想,并在比較過程中彰顯出馬克思主義的理論徹底性這一比較優(yōu)勢;另一方面,吉登斯的思想盡管存在值得商榷之處,但是站在時代的高度,其思想似乎又為我們推動馬克思主義理論和實踐的當代發(fā)展打開了視角。

      第一,理論上有助于豐富馬克思的能動觀,賦予其時代特征。這可從兩個方面加以闡釋。

      一是在“能動性”所涉足的“領域”維度,馬克思側重于物質領域,吉登斯則在“社會”領域①此處的“社會”是個狹義范疇,是指與政治、經濟、文化相并列的“社會”。因而這里的“社會領域”主要是指日常社會生活領域。作了更多補充。我們知道,出于論戰(zhàn)的需要,特別是與主張“觀念決定存在”的唯心主義學派進行辯論,馬克思不得不在很大程度上將目光轉向物質生活和經濟事實,以澄清和論證人的觀念和意識源于物質生活。因此其能動觀也主要是在物質經濟領域展開。這表明馬克思恩格斯從來沒有主張經濟事實的“唯一”決定作用。相反,恩格斯強調:“這并不是說,只有經濟狀況才是原因,才是積極的,其余一切都不過是消極的結果,而是說,這是在歸根到底不斷為自己開辟道路的經濟必然性的基礎上的相互作用。”[8]吉登斯可謂在這一方面進行了補充:在“需求”方面,除了物質需求外,他還提出了“本體性安全”的社會性心理需求,將社會心理學的分析視角介入其中;在“資源”方面,除了配置性或物質性資源外,他還補充了知識、信息等權威性或社會性資源,這些資源確實是在如今信息化時代所不可或缺甚至是占重要地位的分析因素。作為一名社會學家,吉登斯的思想提供了諸多“社會性”的因素,可以為馬克思的思想注入新鮮血液。

      二是在“能動”所涉及的“層面”維度,馬克思側重意識層面,吉登斯則進一步突出了能力層面。在馬克思那里,論證意識和觀念的物質生活來源是主要目的,因而對“能動”的闡釋通常是在“意識”,即認識論的層面上展開。顯然,馬克思主張的個人對人本質的全面認知歸屬該層面。至于“能力”層面,雖然馬克思也強調個人具有物質生產實踐的“能力”,但很明顯,他并沒有意圖凸顯這種實踐“能力”本身,而是仍然強調實踐與物質領域的緊密關聯,因而仍可追溯到上述理論目的。與馬克思不同,吉登斯則“明確”地指認了“能力”這一要素,他認為“能動”應是意圖和能力的結合體,即“能力”是“能動性”的一個重要方面和體現。吉登斯引入了“知識”這一媒介,這樣,與馬克思“生產物質資料”的能力相對應,“生產知識”也可作為能力的一種進入“能動”范疇。此外,吉登斯還強調“反思性”這種能力。在不確定的現代社會中,反思的廣度和深度不斷擴大,甚至反思的過程本身也逐漸成為反思的對象,這足以見得“反思”的能力效應。無疑,相對產生于19世紀的馬克思思想來說,產生于20世紀的吉登斯的思想更富有時代性。但不論怎樣,馬克思的能動觀仍然具有不可動搖的理論徹底性。

      第二,實踐上需善加利用能動性以解決現實的觀念性問題。

      吉登斯對“能動性”的研究,激發(fā)了我們對這一問題的關注和思考:理論上,他迫使我們回過頭來對長期有所忽視的馬克思的“能動”思想進行了重新梳理和闡發(fā),在更全面認識唯物史觀的同時也發(fā)現其理論局限性;實踐上,吉登斯的研究把我們引向了當下社會,將快速增強的“能動性”拉入我們的視野。現代人“能動性”的增長得益于知識的翻倍更新、識字能力的普遍提高以及網絡媒介的發(fā)展這三方面的綜合作用?,F代人尤其是年青一代的眼界普遍開闊,思想和智慧極大豐富。這對于應對目前人們比較關注的兩大現實問題,或許可以提供一些新的思考。

      一是為理論自覺與文化自覺提供可能性依據?!袄碚撟杂X”與“文化自覺”是近年來,尤其是黨的十七屆六中全會提出推動文化大發(fā)展大繁榮的決議之后學術界普遍關注的話題,也是黨的十八屆四中全會實現和推進依法治國的題中之義。理論上對兩大“自覺”的探討已形成了很多理論成果,這里筆者試圖從實踐的可能性角度提供一些論據?!白杂X”即自己有所覺察和醒悟,它指個人有意識地對某些理論和文化加以辨析和運用,這就需要以大量的知識儲備以及“反思”和“批判”的能力作為基礎條件,還應當具備從不同視角理解文化并加以運用的深層次能力。這即是培養(yǎng)和達到“自覺”可以參考的基本路徑??梢?“能動”必然是“自覺”的題中之義,現代人能動性的普遍提高為“理論自覺”與“文化自覺”的實現提供了現實可能。當然,這兩種“自覺”均是高要求,需要人們的“能動性”合理全面地加以發(fā)揮。

      二是為應對普遍的社會挫敗心理提供支撐點。需要看到的是,現代社會中之所以普遍出現挫敗和焦慮心理,首先就是能動性的普遍提高所致。從“能動”的“意識”層次來看,現代人的意識所能達到的界限已遠遠超前于已經通過經驗手段得到的客觀現實,后者的發(fā)展明顯滯后。與知識量的增多相伴隨的是需求的普遍提升,這樣,主觀需求與滿足需求的客觀條件之間,理想與現實之間的距離便開始拉大,由此在現代人的心理上造成了嚴重的失落感。這是思想“超前”的表現,多見于發(fā)達地區(qū)與城市當中。但事實上,思想“落后”的現象也不乏其見,主要以固守傳統(tǒng)的落后地區(qū)和農村較為多見。根據社會存在與社會意識的關系原理,只有當社會意識符合社會存在時,才能推動前者發(fā)展。“超前”與“落后”的思想都應得到符合實際的調整。我們仍然可以依托人的能動性,以能動性作為應對的著力點,這尤其需要發(fā)揮能動的“能力”層次:利用和動員知識資源,充分發(fā)揮反思性作用,重構意義框架。這種調整不完全是對傳統(tǒng)的顛覆和解構,而是盡可能地擴大思想外延,補充新的時代內涵,真正做到思想的“與時俱進”。這在降低個人焦慮感的同時,亦可排解阻礙現實發(fā)展的思想障礙。

      基于馬克思與吉登斯能動觀的比較,“能動”這一范疇的內涵與外延應得到擴展。傳統(tǒng)的理解只限于“意識”層面的,而如今還應擴展到“能力”層面,所以“能動”本身是一股巨大的力量?,F代科技的飛速發(fā)展,很大程度上得益于個人能動性的噴發(fā)。但是,“能動性”唯有受到“自覺”調控,才可能有效地服務于個人發(fā)展與社會進步,否則只會給人類造成災難。所以,在更深一層次上,對“能動性”進行自覺調控,這本身首先應成為一種自覺意識,應認識到任何能動性的發(fā)揮都需建立在已有的物質基礎之上,而不能脫離現實基礎。而一旦超脫和游離現實,便又重新落入唯心主義的“窠臼”,邪教就是反面的例子。因此,在全面認識“能動”范疇的同時,仍然要清醒認識“能動”所賴以生存的“物質生活”根基。我們在豐富和發(fā)展馬克思能動觀的同時,應始終堅持馬克思主義的基本立場。

      [1]安東尼·吉登斯.批判的社會學導論[M].郭忠華,譯.上海:上海譯文出版社,2007:67.

      [2]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

      [3]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4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301-302.

      [4]安東尼·吉登斯.社會的構成[M].李康,李猛,譯.北京: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1998:360.

      [5]安東尼·吉登斯.社會學方法的新規(guī)則——一種對解釋社會學的建設性批判[M].田佑中,劉江濤,譯.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03:231.

      [6]安東尼·吉登斯,克里斯多弗·皮爾森.現代性——吉登斯訪談錄[M].尹弘毅,譯.北京:新華出版社,2000:59.

      [7]安東尼·吉登斯.現代性的后果[M].田禾,譯.南京:譯林出版社,2000:80.

      [8]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0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668.

      責任編輯 劉榮軍

      B036

      A

      1673-9841(2015)02-0012-06

      10.13718/j.cnki.xdsk.2015.02.002

      2014-12-17

      劉友女,法學博士,寧波大學研究生院,副教授。

      教育部人文社會科學研究規(guī)劃基金一般項目“社會的統(tǒng)治思想、核心價值和話語主導權——當前中國意識形態(tài)建設若干重大問題研究”(12YJA710018),項目負責人:陳錫喜;湖州師范學院校級科研項目“‘個體需求’視角下中國主導意識形態(tài)建設研究”(KX32009)和人文社科預研究項目(2014SKYY10),項目負責人:傅艷蕾。

      猜你喜歡
      吉登斯能動性馬克思
      論馬克思對“治理的貧困”的批判與超越
      馬克思像
      寶藏(2022年1期)2022-08-01 02:12:28
      馬克思人的解放思想的萌芽——重讀馬克思的博士論文
      調動主觀能動性,提高寫作水平
      高職英語教學中學生“主體能動性”的發(fā)揮
      淺析“第三條道路”中的積極福利觀
      基于結構化理論的視角看待我國流動人口社區(qū)
      戲劇之家(2016年7期)2016-05-10 14:10:44
      馬克思的“知本”積累與發(fā)現
      湖湘論壇(2015年4期)2015-12-01 09:29:51
      資本主義社會的自我救贖——吉登斯的歷史唯物主義批判與第三條道路
      比較主觀能動性、意識能動性、意識對客觀事物的反作用的異同
      青浦区| 丰宁| 万源市| 富阳市| 巴塘县| 新乡市| 克东县| 慈利县| 临汾市| 靖远县| 黄梅县| 阜新市| 文成县| 宁阳县| 永善县| 平遥县| 靖江市| 桐乡市| 沙雅县| 称多县| 肥乡县| 科技| 中宁县| 油尖旺区| 漾濞| 那坡县| 焉耆| 本溪市| 仙桃市| 会东县| 宾阳县| 昭通市| 常宁市| 佳木斯市| 大足县| 建始县| 冕宁县| 望奎县| 秦皇岛市| 吉首市| 崇明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