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99热精品在线国产_美女午夜性视频免费_国产精品国产高清国产av_av欧美777_自拍偷自拍亚洲精品老妇_亚洲熟女精品中文字幕_www日本黄色视频网_国产精品野战在线观看

      ?

      論普魯士國家利益與宗教寬容政策(1640-1740)

      2015-02-24 06:39:46華南師范大學世界史博士后流動站廣州510631
      關鍵詞:國家利益普魯士

      劉 艷(華南師范大學世界史博士后流動站,廣州510631)

      論普魯士國家利益與宗教寬容政策(1640-1740)

      劉 艷
      (華南師范大學世界史博士后流動站,廣州510631)

      摘要:普魯士現(xiàn)代民族國家形成初期,霍亨索倫家族統(tǒng)治者從國家利益出發(fā),奉行宗教寬容政策。該政策不僅促進了普魯士經(jīng)濟的繁榮,為軍事力量的強大和領土的初步統(tǒng)一提供了物質(zhì)支持,而且為社會整合建構(gòu)了必需的社會核心價值觀和道德規(guī)范,而這些則成為普魯士絕對主義王權(quán)統(tǒng)治合法性的物質(zhì)和精神基礎。

      關鍵詞:普魯士;國家利益;宗教寬容政策;霍亨索倫家族統(tǒng)治;普魯士絕對主義王權(quán)

      20世紀50、60年代,由于亞非民族解放運動的蓬勃發(fā)展和大批新興獨立國家的誕生,國家建構(gòu)(nation building)問題開始成為國際學術界研究的熱點①。作為“現(xiàn)代世界的第一個國際性國家制度”,歐洲絕對主義國家必然成為重點關注的領域之一。在現(xiàn)代民族國家的發(fā)源地的歐洲,從古代到中世紀曾經(jīng)存在過的城邦國家、帝國、城市聯(lián)盟、莊園、教會等多種政治組織的統(tǒng)治,最終都演變成為現(xiàn)代民族國家,然而殊途同歸的背后卻存在著截然不同的演進道路,歷史學的研究視角有助于我們對歐洲不同地區(qū)各種經(jīng)濟及社會組織走向現(xiàn)代民族國家的具體進程及其多樣性進行綜合考察②。

      17、18世紀,歐洲絕對主義國家在現(xiàn)代民族國家建構(gòu)進程中主要起到了統(tǒng)一領土和整合社會兩方面作用。1640-1740年是普魯士③絕對主義國家形成的關鍵時期,王權(quán)開始具有雙重“人格”,其一是作為諸侯(國王)的個體存在,其二是作為國家的抽象身份,前者使其充當“貴族的新政治盾牌”,后者使其客觀上跨越階級藩籬,為國家整體利益服務。與歐洲其他國家相比,普魯士絕對主義國家的突出特點是領土統(tǒng)一和社會整合的雙重使命幾乎同步完成。法國和普魯士是歐洲絕對主義王權(quán)發(fā)展程度最高的兩個國家。但是,在國家認同的建構(gòu),即社會整合過程中,普魯士既沒有法國人共同的祖先——“高盧人”這樣的歷史神話可以利用,也缺乏近代以來英國的社會契約觀念,卻通過自上而下的改革完成了領土的統(tǒng)一和形成了廣泛的國家認同,原因何在?學者們在對普魯士近代興起的歷史考察中,通常強調(diào)其軍國主義在國家建構(gòu)中的作用與影響,低估了統(tǒng)治者利用宗教寬容政策實現(xiàn)社會整合、獲取統(tǒng)治合法性的一面④。利用宗教寬容政策實現(xiàn)國家利益,既是普魯士在德意志諸邦國中脫穎而出的主要原因,也是其專制王權(quán)頑固、持久的根源所在。1640-1740年的普魯士,軍國主義和宗教寬容恰似一個硬幣的兩個方面,以國家利益為紐帶,互相耦合,形成了聯(lián)動效應。

      一 普魯士國家利益與宗教寬容的必要性

      從政治學角度看,“國家利益”包含國際政治和國內(nèi)政治雙重含義,前者指“一個民族國家的利益”(na?

      tional interest),后者是“政府利益或政府所代表的全國性利益”(interest of state)[1]4。由于1640-1740年間的普魯士是霍亨索倫家族統(tǒng)治區(qū)域不斷變化、領土主權(quán)形成的主要時期,“國家利益”與國際武裝沖突、國內(nèi)經(jīng)濟發(fā)展和政治穩(wěn)定等問題復雜而緊密地交織在一起。因此,本文采用寬泛意義上的“國家利益”,即指“民族國家追求的主要好處、權(quán)利或受益點,反映這個國家全體國民及各種利益集團的需求與興趣”[2]。

      霍亨索倫家族統(tǒng)治者對國家利益的正確判斷,是普魯士近代勃興的前提。17世紀,影響普魯士對國家利益判斷的首要因素是列強環(huán)伺的特殊地緣政治劣勢和歐洲連綿不斷的國家間戰(zhàn)爭。三十年戰(zhàn)爭中,西班牙、法國、英國、瑞典等強國對土地和霸權(quán)的爭奪,激發(fā)了勃蘭登堡選帝侯喬治·威廉(Elector George William)對國際政治權(quán)力的強烈渴望。雖然戰(zhàn)爭中霍亨索倫家族統(tǒng)治者征服了波美拉尼亞、馬格德堡、明登、哈雷等地,但也代價慘重。由于戰(zhàn)爭和瘟疫,喬治·威廉統(tǒng)治區(qū)域人口損失高達90萬之多,占全部人口的3/5[3]33,所轄領土還曾一度被盟友、波羅的海的霸主瑞典占領。戰(zhàn)爭中,勃蘭登堡—普魯士的雇傭兵監(jiān)守自盜,對勃蘭登堡人民和財產(chǎn)進行劫掠;波蘭、法國等強鄰對選侯國的領土和人口虎視眈眈,威脅其生存。國內(nèi)形勢也十分復雜,市民階級的興起和貴族傳統(tǒng)特權(quán)的沖突不斷加劇,使中央集權(quán)國家的誕生成為迫切的需要,實現(xiàn)“國家的真正目標是尋求繁榮和穩(wěn)定”[4]24。然而,由于喬治·威廉的權(quán)力野心和國家實力之間的差距懸殊,使其追求的國家利益難以實現(xiàn)。對此,腓特烈二世認為是其“統(tǒng)治無能”[5]39-40。事實上,喬治·威廉缺乏的是實現(xiàn)國家利益的手段。

      三十年戰(zhàn)爭是普魯士絕對主義王權(quán)的催生劑。面對嚴峻的國際國內(nèi)形勢,1640年即位的大選帝侯腓特烈·威廉進行了戰(zhàn)略調(diào)整。以國家整體利益為出發(fā)點,他在內(nèi)政、外交方面確立了兩個核心目標:首先,實現(xiàn)勃蘭登堡、克勒夫斯(Cleves)等萊茵河西岸領土、普魯士以及波美拉尼亞、明登、哈雷和馬格德堡等地的統(tǒng)一;其次,加強國家軍事力量和爭取獨立外交地位。為了實現(xiàn)上述目標,腓特烈·威廉采取了兩項至關重要的措施:建設一支強大的軍隊和推行宗教寬容政策。兩者之間緊密聯(lián)系,相互影響。

      在現(xiàn)代民族國家形成初期,擁有強大的軍事力量是國家根本利益。為了獲得發(fā)展軍事所需要的經(jīng)費,1653年,大選帝侯召開了等級會議,等級會議批準了腓特烈·威廉為期6年征收臨時消費稅(excise tax)的權(quán)力,用以建設一支龐大的、訓練有素、裝備精良的常備軍[6]456。但是,這一征稅計劃遭到地方貴族的反對,他們認為干預了自己傳統(tǒng)的免稅權(quán)。腓特烈·威廉做出了妥協(xié),城市居民必須繳納消費稅。這使勃蘭登堡—普魯士產(chǎn)生了雙軌稅制(two-tiered system),容克地主占支配地位的農(nóng)村主要繳納土地稅(land tax),城市居民繳納消費稅。但是,現(xiàn)實的困境是勃蘭登堡—普魯士的城市在戰(zhàn)爭中遭到極大破壞,人口稀缺,經(jīng)濟蕭條。對此,歷史學家威廉·哈根認為,“17世紀普遍危機”在勃蘭登堡—普魯士主要體現(xiàn)在兩個方面:首先,16世紀的政體導致其軍事力量弱小,成為戰(zhàn)爭中被掠奪的對象;其次,三十年戰(zhàn)爭后,為了建設一支強大的軍隊,政府強征的苛捐雜稅侵蝕了社會有機體[7]302-335。人口成為制約勃蘭登堡—普魯士提高綜合國力的主要瓶頸,而招徠移民無疑是增加人口最捷徑的方法。對于當時宗教沖突不斷的歐洲來說,最大的潛在新移民群體是遭受天主教迫害的新教徒和猶太教徒。顯然,“宗教寬容”是可以滿足勃蘭登堡—普魯士物質(zhì)利益需求的政策機制。

      從國內(nèi)政治看,實現(xiàn)國家統(tǒng)一和社會穩(wěn)定是普魯士國家利益的核心目標。從勃蘭登堡選侯國到普魯士王國時代,從最初的疆域,即以柏林為核心的勃蘭登堡、1614年兼并的拉文斯堡、克勒夫斯和馬克等萊茵河畔的西德意志地區(qū)、1618年的普魯士,到1648年征服的東波美拉尼亞、馬格德堡、明登、哈雷等地,這些區(qū)域互不接壤,既缺少明確的可防御的邊界,更沒有共同的歷史或文化傳承。17世紀初,加爾文神學的傳入又打破了勃蘭登堡—普魯士路德宗一元化信仰的局面。因此,對于霍亨索倫家族統(tǒng)治者來說,避免宗教沖突、凝聚全體國民的唯一選擇就是寬松的宗教政策。大選帝侯腓特烈·威廉對宗教寬容與國家利益之間的關系有著清晰的認識,在給其子腓特烈三世的《政治遺囑》(Political Testament of Frederick Wil?liam)中,他說:“你必須像父親一樣熱愛上帝托付給你的臣民,不應因他們的宗教信仰不同而區(qū)別對待。你必須總是盡一切可能增加他們的福利、促進商業(yè)的發(fā)展、考慮如何增加人口,特別是勃蘭登堡的人口。你要常常與主教、領主和貴族接觸,跟他們多交談。要讓他們感受到你既和藹可親又充滿活力?!保?]4我們可以看到,宗教寬容政策也是勃蘭登堡—普魯士實現(xiàn)國家統(tǒng)一和社會穩(wěn)定的精神利益的需要。

      二 普魯士宗教寬容政策的形成

      普魯士宗教寬容政策發(fā)端于加爾文神學的傳入。歐洲宗教改革實現(xiàn)了新教改革教會的目標,此后,受加爾文教義影響的新教徒又將目標設定在基督徒個體生活和社會生活的變革上,由此開始了“第二次宗教改革”(Second Reformation)⑤?!暗诙巫诮谈母铩睂τ跉W洲不同國家和地區(qū)的影響不同。在英國、荷蘭,它是以清教主義為旗幟進行的資產(chǎn)階級革命;在德意志地區(qū),則主要是加爾文教義擴散至路德教派勢力范圍的一次文化傳播運動。1613年,選帝侯約翰·西吉斯孟(Johann Sigismund)接受了加爾文教義,勃蘭登堡新教分裂為路德宗和改革宗。根據(jù)1555年《奧格斯堡和約》(The Peace of Augsburg)的“教隨國定”(cuius regio,eius religio)原則,勃蘭登堡國民須跟隨君主信仰改革宗。雖然克勒夫斯等地也有相當一部分居民接受了加爾文教,但是霍亨索倫家族統(tǒng)治的核心地區(qū)——勃蘭登堡和東普魯士的絕大多數(shù)國民仍以路德宗為主。為了消除國民的疑慮和加強新吞并領土統(tǒng)治的合法性,1614年,約翰·西吉斯孟頒布“寬容敕令”(Edict of Tolerance),宣布他將不再行使“教隨國定”權(quán),對全體國民實行宗教信仰自由政策。

      三十年戰(zhàn)爭中,為了避免教派紛爭,1642年4月26日,即位不久的大選帝侯腓特烈·威廉發(fā)布公告:“我們公開承認:首先,上帝的話語不容質(zhì)疑。其次,承認1530年‘奧格斯堡信綱’以及對其解釋的《辯解書》(Apologia)的權(quán)威地位。我們贊同馬丁·路德《教理問答》的全部教義?!保?]95穩(wěn)定路德宗教徒的同時,西吉斯孟宗教寬容得以延續(xù)。

      三十年戰(zhàn)爭后,隨著軍事、經(jīng)濟、人口恢復和發(fā)展的需求日益迫切,宗教寬容問題開始與國家利益更加緊密地聯(lián)系在一起。在1667年的《政治遺囑》中,腓特烈·威廉對霍亨索倫家族領土范圍內(nèi)的改革宗、路德宗和羅馬天主教三大教派進行了分析,主張奉行宗教寬容政策。具體內(nèi)容包括以下四個方面。

      首先,在勃蘭登堡—普魯士大力推進改革宗的傳播和發(fā)展,增強改革宗的力量。他說:“根據(jù)國內(nèi)宗教形勢和教會建設情況,可以預見,你統(tǒng)治下的國家所能出現(xiàn)的最好的局面是改革宗[加爾文教]在全國范圍內(nèi)的傳播。因為改革宗是唯一建立在神的真實話語和使徒著作基礎之上、沒有任何人為增加的宗教。這一主旨也適用于路德宗。你不能對其使用武力,不能禁止其傳播,不能減少路德宗教徒的收入。你應該用自己的方式促進改革宗的建設和發(fā)展?!保?]2

      其次,對于占人口絕大多數(shù)的路德宗,不能通過強制手段抑制其信仰和發(fā)展,但需要積極加以引導。當時,勃蘭登堡、(東)普魯士、馬格德堡、波美拉尼亞、哈爾貝爾斯塔特、明登、馬克和拉文斯堡是霍亨索倫家族統(tǒng)治的核心地區(qū),絕大部分國民信仰的是路德宗,改革宗人口最少。腓特烈·威廉認為,這些地區(qū)的有利形勢是,除了路德宗保留有少許天主教禮儀外,已沒有“令人無法容忍”的天主教徒和偶像崇拜。對此,他提出:“如果控制得好,這些天主教禮儀殘余有可能被全部廢除。你要合理地推動路德宗教會這樣做?!保?]3

      再次,對羅馬天主教采取分而治之的策略。1.對勃蘭登堡和波美拉尼亞,除駐柏林的外國使節(jié)外,這兩個地區(qū)已沒有羅馬天主教徒,堅決禁止其一切公開或秘密的宗教活動,但宮廷使節(jié)除外。2.對東普魯士這一地區(qū)的羅馬天主教徒,可以在教堂進行公開的宗教活動,但禁止其有任何違反國家準許范圍之外的任何行為。3.對克勒夫斯這一地區(qū)羅馬天主教問題,因與領土、政治穩(wěn)定等重大利益相關,延續(xù)選帝侯約翰·西吉斯孟和喬治·威廉的政策,尊重天主教教徒的一切信仰和宗教活動。

      最后,在國家精英的選拔與任用方面,強化宗教信仰背景的考察。無論世俗還是宗教職務,都須將宗教狂熱分子排除在外,并以改革宗為優(yōu)先任用對象。

      1669-1670年,神圣羅馬帝國皇帝、匈牙利和波希米亞國王利奧波德一世驅(qū)逐猶太人。在赫舍爾·拉扎勒斯(Hirschel Lazarus)、本尼迪克特·維特(Benedict Veit)和亞伯拉罕·里斯(Abraham Ries)等猶太社會名流的請求下,1671年5月,腓特烈·威廉頒布《關于接納50個被保護的猶太家庭的敕令》(E?dict on the Admission of Fifty Families of Protected Jews)。該敕令集中體現(xiàn)了針對猶太教徒的宗教寬容政策,其主要內(nèi)容如下。

      首次,50個被保護家庭的前提條件是富有的,準備將財富帶到勃蘭登堡—普魯士進行投資的猶太人。敕令在前言部分明確指出:“為了促進貿(mào)易發(fā)展,決定允許50個猶太家庭前來選侯國和勃蘭登堡定居,我們對其提供特殊保護?!保?0]121

      其次,鼓勵被保護的猶太家庭定居在勃蘭登堡—普魯士的城市。敕令第一條規(guī)定:“城市生活最方便,容易雇傭到人、方便購物以及建造房屋。敕令到期作廢后,猶太人所購買和建造的一切須留給當?shù)鼗酵骄用?,對于所支付的費用,照價退款給猶太人?!保?0]121

      真實的原因是,城市的稅收是當時統(tǒng)治者的主要財源,腓特烈·威廉亟待恢復城市的人口和經(jīng)濟,以增加財政收入、發(fā)展軍事力量。他建議赫舍爾·拉扎勒斯、本尼迪克特·維特和亞伯拉罕·里斯等最富有猶太家庭留在柏林定居,其他猶太人則建議定居法蘭克福、蘭茨貝格等其他城市。

      第三,猶太移民須繳納直接稅——“猶太人保護稅”(Schutzjuden)和包括關稅、通行稅和消費稅等在內(nèi)的間接稅費。例如,敕令第四條規(guī)定:“猶太家庭與其他居民一樣,須繳納關稅、消費稅和工場生產(chǎn)費”,除此以外,“猶太家庭須每年繳納8帝國泰勒(Reich?sthaler)的保護費……,猶太人結(jié)婚須繳納1黃金基爾德(gulden)的結(jié)婚稅”;至于其他稅費,敕令規(guī)定,須遵照地方行政官的要求執(zhí)行[10]123。

      第四,鼓勵猶太移民從事商業(yè)貿(mào)易活動,但對猶太人的商業(yè)行為進行了嚴格的規(guī)范。敕令第二條規(guī)定:“猶太家庭在遵守勃蘭登堡—普魯士法律的前提下,可自由從事商貿(mào)活動。具體說來,允許他們擺攤設點,銷售服裝和器皿等買賣活動。”同時要求:“買與賣都需量力而行”,“牲畜須在家屠宰”[10]122。第七條規(guī)定:“禁止將良幣攜帶出境而將劣幣帶入國境”[10]124等。

      第五,對猶太移民的宗教信仰和社會生活作出規(guī)定。敕令第六條要求:“不允許建立猶太教堂,但猶太教徒可以在家里禱告、聚會和舉行儀式。不允許猶太教徒冒犯基督徒,禁絕冒險性的語言和褻瀆行為,否則予以重罰。但猶太教徒被允許對牲畜進行猶太式屠宰,可以擁有自己的猶太教師對兒童進行教育?!保?0]124

      除此之外,還規(guī)定有猶太人定居的地方,行政長官應對猶太教徒和其他公民一視同仁。

      通過《政治遺囑》和《關于接納50個被保護的猶太家庭的敕令》,大選帝侯腓特烈·威廉時期的宗教寬容政策作為普魯士的一項基本國策被穩(wěn)定下來,并為以后的君主所繼承。

      三 宗教移民與普魯士經(jīng)濟的恢復與發(fā)展

      城市人口是普魯士政府財政收入的主要來源,人口稀少是制約普魯士經(jīng)濟繁榮的主要因素。德國舊歷史學派創(chuàng)始人威廉·羅雪爾(Wilhelm Roscher)認為最受歡迎和有效的增加人口的方法就是吸納移民:“移民不僅貢獻新生人口,還有成年人,他們通常是來自于人口密度大、文明程度更高的國家和地區(qū),就促進目的國的工業(yè)發(fā)展而言,他們是來自更高文明的老師?!保?1]349-350羅雪爾理論非常有力的一個證據(jù)就是宗教寬容政策實施后移民對普魯士的貢獻。

      1650年,普魯士陸軍人數(shù)只有2,000人,到1740年,人口排在歐洲第十三位的普魯士,軍隊人數(shù)位居第四位,平均每四個年青人中就有一個是軍人[12]147-148。普魯士軍事力量不斷增強的背后是經(jīng)濟的恢復和繁榮、政府財政收入的持續(xù)增加。對此,宗教移民做出了重要的貢獻。他們的到來,不僅增加了普魯士的人口,還帶來了雄厚的資金、先進的生產(chǎn)技術和豐富的人才資源。

      以宗教寬容政策為基礎的移民政策,始于1661年腓特烈·威廉發(fā)布敕令,放寬對移民的限制,吸引各種宗教信仰民眾移民勃蘭登堡—普魯士。

      在歐洲歷史上,排斥猶太人是一個持續(xù)了數(shù)千年的歷史現(xiàn)象。歐洲統(tǒng)治者排斥還是吸納猶太人,完全取決于國內(nèi)政治和經(jīng)濟的需要。1573年,勃蘭登堡選帝侯約阿希姆二世(Joachim II)曾驅(qū)逐猶太人。三十年戰(zhàn)爭后,迫于恢復人口和經(jīng)濟、特別是發(fā)展金融業(yè)的需要,大選帝侯在移民政策上重新開始對猶太人奉行寬容政策?!蛾P于接納50個被保護的猶太家庭的敕令》接收的都是猶太人中的銀行家、軍火商、珠寶商等富有階層。例如,赫舍爾·拉扎勒斯是維也納最有權(quán)勢的宮廷銀行家、軍火供應商塞繆爾·奧本海默(Samuel Oppenheimer)在匈牙利的主要代理人;在大選帝侯腓特烈·威廉統(tǒng)治時期,猶太人社區(qū)的家庭數(shù),柏林有30個,哈爾貝爾斯塔特有86個,法蘭克福有43個,波美拉尼亞有15個;在腓特烈三世(普魯士國王腓特烈一世)統(tǒng)治時期,延續(xù)了對猶太人的寬容政策,到1710年柏林至少有70多個猶太人家庭[13]130,大商人約斯特·利伯曼(Jost Liebmann)、馬庫斯·馬格努斯(Marcus Magnus)都成為柏林宮廷珠寶的供應商,是猶太社區(qū)中與王室關系密切的“宮廷猶太人”[14]241。猶太移民是普魯士的重要財源,以1728年為例,猶太人須繳納的保護稅為15,000泰勒[15]116。

      1685年10月,《波茨坦敕令》(The Edict of Pots?dam)的頒布,是勃蘭登堡—普魯士宗教寬容政策實施的關鍵步驟。1685年10月22日,法國路易十四廢除南特敕令,燒毀胡格諾教徒的出版物,關閉新教教堂,沒收其財產(chǎn),強迫其改信天主教。出于憤怒和恐懼,40多萬胡格諾教徒相繼逃離法國。大選帝侯腓特烈·威廉隨即頒布《波茨坦敕令》,宣告:“在過去一段時間內(nèi),由于法國國王對與我們抱有相同信仰的

      國民所進行的殘酷迫害和惡意虐待,導致許多家庭離開法國,移居他國?,F(xiàn)在,我們出于正義,對與我們懷有同樣信仰的人們充滿同情。他們因為《圣經(jīng)》和純潔教義而遭到鎮(zhèn)壓和攻擊。我們頒布此法令對他們施以慷慨的幫助,在我們的領土內(nèi)對他們提供庇護?!保?2]183-188該敕令以稅收、信仰和生活習慣自由等優(yōu)厚政策歡迎胡格諾教徒移民普魯士。此后,大約有2.5萬人到普魯士避難。德國經(jīng)濟史學家古斯塔夫· 馮·施穆勒估計,每個來自梅斯的胡格諾教徒家庭都至少帶來了200萬泰勒財產(chǎn),也就是人均300泰勒;如果這一數(shù)字準確,就意味著2萬胡格諾移民約有600萬左右泰勒資金流入普魯士[16]55。

      即使在文明程度更高的法國,胡格諾派也是受過良好教育、最富有的商人、有技術的手藝人等社會精英的代名詞。維也納駐巴黎大使吉羅拉摩·威尼爾(Girolamo Venier)在報告中認為,法國“2/3商業(yè)掌握在胡格諾派手中”?!恫ù奶闺妨睢奉C布后,到普魯士避難的胡格諾派教徒中,大約有2,300名胡格諾教徒加入到普魯士軍隊,他們大多曾在法國軍隊服役,是高級軍官和軍事工程師,掌握當時歐洲最先進的軍事技術;到1688年,在普魯士軍隊中效力的胡格諾派軍官有328名,占普魯士全部軍官人數(shù)的31%[16]48,其余的2萬多名移民主要分布在柏林、馬格德堡、哈雷以及普倫茨勞等城市。到1688年,勃蘭登堡—普魯士人口中有1/6是新移民。1700年,普魯士人口恢復到戰(zhàn)前水平,這時在柏林的有1/5人口是胡格諾派教徒,另有1,000多猶太人[17]26。移民為戰(zhàn)爭中被摧毀的城市帶來了生機。胡格諾教徒移民中有一半是手藝人,如鐘表匠、玻璃工匠、冶金工匠等,隨著他們的到來,普魯士城市開始出現(xiàn)了琳瑯滿目的各種商品,而每一位城市居民都是必須繳納消費稅的消費者。在眾多的行業(yè)中,從事紡織業(yè)的胡格諾教徒居多。在政府的鼓勵下,普魯士紡織工場也被建立起來,這不僅促進了普魯士居民的就業(yè),還使他們學習到了先進的紡織技術。因此,除了直接的經(jīng)濟貢獻外,從長期來看,紡織業(yè)等新技術和知識的溢出效應也十分顯著。

      1731年,天主教諸侯薩爾茨堡大主教利奧波德· 馮·費爾曼(Archbishop Count Leopold von Firmian)頒布《驅(qū)逐敕令》(Emigrationspatent),對以農(nóng)民和農(nóng)場工人為主體的路德宗新教徒進行驅(qū)逐。1731-1734年間,有2萬多名新教徒被驅(qū)趕,其中絕大部分逃到勃蘭登堡—普魯士避難。

      普魯士宗教寬容政策的另一主要內(nèi)容是對國內(nèi)路德宗加以引導。這突出表現(xiàn)在通過支持被正統(tǒng)路德宗視為“異端”的虔敬主義運動,統(tǒng)治者為正在形成中的民族國家確立了統(tǒng)一的道德規(guī)范,促進了民族同質(zhì)化進程。

      四 路德宗虔敬派與普魯士社會改革

      在德意志地區(qū),加爾文神學傳播的另一重要影響是自17世紀下半葉開始,出現(xiàn)了要求革新的虔敬派。與英國清教徒追求的目標相似,虔敬派要求建立虔誠的教會和敬神的社會(godly society)。就勃蘭登堡—普魯士來說,虔敬派反對路德教會松弛、社會道德敗壞、國家頹廢的現(xiàn)狀,要求社會各階層在社會生活的各個方面嚴格地按照圣經(jīng)律法和基督教倫理生活,發(fā)起了虔敬主義運動。虔敬派被正統(tǒng)路德宗指責為“異端”,但卻得到霍亨索倫王室的寬容與支持。通過與絕對主義王權(quán)聯(lián)合,虔敬派在勃蘭登堡—普魯士掀起了一場影響巨大的社會變革,發(fā)起人正是虔敬派的先驅(qū)——喬安·阿恩特(Johann Arndt)。

      1.喬安·阿恩特與虔敬主義社會核心價值觀的提出

      宗教改革后,德意志地區(qū)的路德宗陷入圣禮教義和教派之爭,教會被教條主義和形式主義所籠罩。路德宗神職人員熱衷于無休止的神學爭論,信徒的道德和精神追求開始退潮。路德宗教徒日常生活中,酗酒、通奸等現(xiàn)象日益嚴重,整個社會對此卻普遍漠視。1605年,喬安·阿恩特的經(jīng)典著作——《真正的基督徒》(True Christianity)出版。他從路德神學出發(fā),結(jié)合德意志路德宗社會生活存在的現(xiàn)實問題,指出:“語言上贊美基督和他的話語,行動上卻像異教徒一樣不知悔悟,這不是基督徒的生活。許多人認為神學只是一門科學或是修辭學,卻不知它是一種生活體驗和實踐的學問?,F(xiàn)在,人人都想出人頭地、出類拔萃,但卻沒人愿意學習如何虔敬?!保?8]21喬安·阿恩特從理論上發(fā)展了路德神學,提煉出一套社會核心價值觀念,主要包括以下三個方面。

      (1)強調(diào)鄰里之愛。愛人如己是基督教重要教義,阿恩特進一步對其進行了闡釋。他說:“基督教的全部本質(zhì)是信仰和愛。信仰基督,亦被神所愛。在與慈善和鄰里相處有關的行為中,愛被證明是最具創(chuàng)造性的原則?!保?8]104“只有物的施舍而沒有愛的關懷是無益的,正如禁食和懲罰身體一樣,是偽善的實踐?!保?8]105因此,他認為,愛鄰如己是基督徒與上帝合一的天然結(jié)果,基督徒如果不去愛自己的鄰居、兄弟、

      同胞,就是摒棄了基督耶穌最偉大的功績。

      (2)反對個人主義。阿恩特認為:“人類的靈魂和內(nèi)在生命與上帝的善相一致。正因為這樣,人類不存在自我意志,而只是接受神的意志?!保?8]29個人主義是人與神合一關系不成熟關系的體現(xiàn)。基督徒若想將自己完全地交托給基督,就必須否定其作為個體的一切價值。他強調(diào)人神真正合一的基督徒應具備克己精神和對共同體利益的服從。

      (3)重視社會團結(jié)。阿恩特提出:“不管出于什么原因,正在遭受苦難的人是每一名基督徒的鏡子,它折射出個體的弱點和罪過?;酵綉詫捜荨㈦[忍、謙卑和溫暖之心給予遭受苦難的同胞以愛。”[18]127他認為,這種社會團結(jié)本身就是基督徒在塵世間踐行上帝神圣之愛。

      通過上述三個主要方面的敘述,我們可以看到,阿恩特虔敬主義社會價值觀的主旨就是強調(diào)個體對共同體的義務及其應遵守的行為規(guī)范。他認為,這不僅是考驗每個基督徒是否對神忠誠的宗教需要,也是在共同體生活的現(xiàn)實需要。在書籍尚不普及的17世紀下半葉,《真正的基督徒》在勃蘭登堡、普魯士流傳甚廣,直到1800年仍是暢銷書,幾乎每戶一本。喬安·阿恩特社會價值觀的提出,對勃蘭登堡—普魯士產(chǎn)生了極為深遠的影響,是社會整合的基礎。

      喬安·阿恩特的追隨者菲利普·雅各·斯彭內(nèi)爾(Philipp Jakob Spener)將理論付諸實踐,虔敬主義運動改革的思想動員在普魯士全面展開。

      2.菲利普·雅各·斯彭內(nèi)爾與社會改革思想動員

      斯彭內(nèi)爾是阿恩特虔敬主義思想的主要繼承者。斯彭內(nèi)爾認為,基督徒之間兄弟情誼的神圣紐帶因信仰不夠虔敬,以致缺少聯(lián)結(jié)的手段而斷裂。對此,他強調(diào)基督徒應積極參與世俗生活,基督徒之間的情感建立起普遍聯(lián)系的同時,社會正義也將實現(xiàn)。1675年,斯彭內(nèi)爾為《真正的基督徒》再版書寫了導言《虔誠的渴望》(Pia Desideria)。在《虔誠的渴望》中,斯彭內(nèi)爾從德意志社會生活的現(xiàn)實出發(fā),提出了以虔敬主義為指導思想的社會改良綱領。

      (1)主張以更嚴肅的態(tài)度傳播“神的語言”。牧師應該從《圣經(jīng)》整體出發(fā)布道,基督徒應該以小團體為單位研讀《圣經(jīng)》[19]87。

      (2)提出復興馬丁·路德教義中的“屬靈的祭司職分”,最大限度縮小俗人與教士的差別;神職人員尤其應該承認他們在研讀圣經(jīng)、布道、譴責、安撫教徒等基督教事工中的感召力使命,重建圣徒生活[19]92。

      (3)應對基督徒個體精神生活方面投入更多的教化,“上帝與世人的愛”應成為神學討論的主題,知識實踐則是次要的[19]95。

      (4)真理不是建立在爭論基礎上的,而是通過悔悟和圣徒生活體驗得出的[19]97。

      (5)倡導牧師教育改革,提出成為牧師的前提條件是“真正的基督徒”,強調(diào)牧師教育中虔敬訓練和《圣經(jīng)》研習的必要性[19]107。

      (6)牧師布道不應僅為其學識的體現(xiàn),更應致力于教導信徒及對其信仰產(chǎn)生影響[19]115。

      在實踐層面,斯彭內(nèi)爾發(fā)起了“虔敬會”(Collegis Pietatis)運動,鼓勵基督徒主日禮拜后,在家中組織小教會(ecclesiola in ecclesia),進行《圣經(jīng)》研討和靈修體驗,并將成果以文化作品的方式在基督徒中傳播。通過“虔敬會”社團,斯彭內(nèi)爾對虔敬派的社會改革進行了思想動員。最初,參加“虔敬會”的成員主要是學生、女性、商人等中下階層,缺乏上層和精英的參與。由于虔敬主義對正統(tǒng)路德主義進行了尖銳的批評,并呈現(xiàn)出與之相悖的文化發(fā)展方向,對當時路德宗的權(quán)威地位構(gòu)成了挑戰(zhàn)。1695年,正統(tǒng)路德宗的大本營維滕堡大學公開譴責虔敬派,將斯彭內(nèi)爾主張的虔敬主義定為異端[20]138。與正統(tǒng)路德宗的態(tài)度截然相反,斯彭內(nèi)爾領導的虔敬主義運動得到了勃蘭登堡選帝侯腓特烈三世(即普魯士國王腓特烈一世)的支持,虔敬派也希望通過與王權(quán)聯(lián)合,實現(xiàn)自己的社會改革目標。1691年3月21日,斯彭內(nèi)爾開始擔任柏林教會高級牧師,虔敬主義的影響開始擴大至包括宮廷、大學、神學家、中產(chǎn)階級以及公務員在內(nèi)的整個社會。得到選帝侯支持的斯彭內(nèi)爾,仍然通過“虔敬會”的方式在柏林聚集、培養(yǎng)和教導年輕一代的虔敬派領袖。其中,奧古斯特·赫爾曼·弗蘭克(August Hermann Francke)將虔敬主義全面應用到普魯士社會改革實踐,成為虔敬主義運動第三代領軍人物。

      3.奧古斯特·赫爾曼·弗蘭克與社會改革實踐

      弗蘭克深受斯彭內(nèi)爾影響,并竭力將虔敬主義改革社會的主張應用于社會實踐。弗蘭克通過募得捐款和興辦企業(yè)的方式獲得改革所需要的資金后,將阿恩特的思想和斯彭內(nèi)爾的社會改革綱領全面付諸實踐,組織建立了龐大的社會服務體系。

      在斯彭內(nèi)爾的影響下,1694年,勃蘭登堡—普魯士宰相埃伯哈德·馮·唐克爾曼(Eberhard von Danckelmann)建立了哈雷大學。弗蘭克進入哈雷大

      學任教后,這里很快成為虔敬主義運動的中心。1695年,在哈雷募得首筆捐款的弗蘭克開始在家中創(chuàng)辦貧民學校(Armer schule)。1698年,他在格勞豪(Glauchau)小鎮(zhèn)擔任牧師時,建立了弗蘭克慈善中心(Die Franckeschen Stiftungen),創(chuàng)辦了孤兒院、貧困寡婦之家、救濟委員會等社會福利機構(gòu)。

      為了實現(xiàn)虔敬主義社會改革的目標,弗蘭克極其重視教育,創(chuàng)辦了包括貴族學校(P?dagogium Regi?um)、拉丁學校(Lateinschule)和德國學校(Deutsche Schule)在內(nèi)的教育體系。貴族學校專門針對貴族子弟,受到了富有的貴族階級的歡迎。虔敬主義的另一代表人物尼古勞斯·路德維希·青岑道夫(Nikolaus von Zinzendorf)伯爵就曾在貴族學校學習長達6年。拉丁學校是為有資質(zhì)升入大學就讀而創(chuàng)設的預科學校。德國學校則是為普通市民的孩子提供實踐性強的課程的中等教育機構(gòu)。貴族學校和拉丁學校的培養(yǎng)目標是國家需要的法律、醫(yī)學、神學人才,德國學校的培養(yǎng)目標是商業(yè)貿(mào)易人才和稱職的家庭主婦。雖然學校有階層差別,但升學的機會向所有學生開放,貧困家庭出身的學生中有聰穎好學的,依然可以進入拉丁學校,繼而升入大學;同時,學校對弱勢群體有相當程度的救濟,例如對孤兒和貧困家庭子女免收學費和食宿費用。

      毋庸質(zhì)疑,弗蘭克興辦的學校是以對學生進行虔敬主義教育為根本目的。但是,他在課程設置方面卻進行了重大創(chuàng)新,除包括閱讀、寫作、算數(shù)、音樂等基礎課程外,還有礦物學、木工等實用課程。為了獲得更多社會改革所需要的資金,弗蘭克還創(chuàng)辦服務民生的企業(yè),有藥店、醫(yī)院、書店、印刷所、農(nóng)場、牧場等。在工作倫理、實現(xiàn)個人社會價值的主張方面,他甚至比加爾文教義還要激進。他提出:“工作是抑制罪惡的手段,懶惰是惡習的根由?!保?1]138他在所創(chuàng)辦的學校身體力行這種工作倫理價值觀,在課程之余,他讓孤兒學校的男孩子參與紡羊毛、梳理羊毛和縫紉襪子等工作,女孩子則學習女紅技巧,掌握做一名好主婦的技能。

      通過創(chuàng)辦企業(yè)贏利和基督徒捐贈的方式籌集資金,弗蘭克的虔敬主義社會改革取得了極好的社會效益。1704年,有665名學生在弗蘭克創(chuàng)辦的各類學校學習,其中有孤兒120人;到1727年,弗蘭克去世時,共有2,000多名學生在其所創(chuàng)辦的各類教育機構(gòu)學習,教師研習會有大學生80多位[21]130。弗蘭克在哈雷創(chuàng)辦的教育組織主導普魯士教育長達半個世紀之久;他所建立的各類學校更成為普魯士現(xiàn)代學校教育的開端,一直延續(xù)到第二次世界大戰(zhàn)時期;各類教育機構(gòu)及贏利性企業(yè)共同組成了現(xiàn)代教育史上著名的“弗蘭克基金會”(Franckesche Stiftungen)。

      18世紀中期開始,虔敬派與普魯士統(tǒng)治者之間的關系發(fā)生了微妙變化。從虔敬派一方來講,預期的社會改革目標均已實現(xiàn),經(jīng)濟力量逐漸強大和世界范圍內(nèi)的宣教運動使他們對普魯士政府的依賴開始減弱。虔敬主義第四代領袖尼古勞斯·路德維希·青岑道夫開始致力于世界范圍內(nèi)的傳教活動。從統(tǒng)治者角度來看,利用虔敬派強大的社會動員和組織能力,建構(gòu)了絕對主義王權(quán)統(tǒng)治的道德規(guī)范和價值觀,普魯士社會轉(zhuǎn)型已走上正軌?!霸诓m登堡—普魯士,虔敬派做出了重大的政治貢獻,他們積極支持絕對主義王權(quán)統(tǒng)治的發(fā)展。虔敬派建立的制度、思想意識和組織被普魯士絕對主義成功的全盤吸收?!保?2]2霍亨索倫家族王權(quán)開始采取措施,逐步削弱虔敬派在民眾中的威望,而代之以王權(quán)。隨著啟蒙運動的興起,虔敬主義在普魯士的影響開始減弱,并逐漸被理性主義所取代。

      五 宗教寬容政策與普魯士國家利益的實現(xiàn)

      宗教寬容政策曾是荷蘭崛起的主要原因之一。歷史學家安格斯·麥迪森(Angus Maddison)曾說:“荷蘭制度支持經(jīng)濟增長。宗教寬容鼓勵技術移民?!瓕嵤└叨愂照?,但不針對收入征稅,只對支出征稅,以此鼓勵儲蓄、節(jié)儉和努力工作。因此,荷蘭經(jīng)濟效率模式顯然為此后英國所借鑒。”[23]80顯然,宗教寬容的成功經(jīng)驗也被普魯士所效仿,并推動了普魯士國家利益的實現(xiàn)。

      首先,宗教寬容政策的物質(zhì)效果是普魯士經(jīng)濟的繁榮和軍事力量的強大。

      查爾斯·蒂利認為,現(xiàn)代民族國家形成的前提條件是資本積累和集中導致的城市發(fā)展。當城市增長到需要用強制手段“進行戰(zhàn)爭(攻擊外部對手)、國家建設(攻擊內(nèi)部對手)和保護方面(攻擊國家服務對象的敵人)”時,現(xiàn)代國家便應運而生了[24]52-62。在蒂利看來,歐洲各國絕對主義王權(quán)程度和類型之所以有所不同,根源在于強制和資本的結(jié)合方式不同。勃蘭登堡—普魯士富有強制手段,但缺乏資本。在實施宗教寬容政策后,在普魯士政府的引導下,絕大多數(shù)移民定居在城市,富有的宗教移民則主要定居在柏林等中心城市;人口和資本的聚集,促進了城市的發(fā)展,也增強了普魯士王權(quán)擴充軍備的經(jīng)濟實力。

      表1.1688-1740年普魯士政府財政收入及軍費開支[25]415

      如表1所示,普魯士政府財政收入主要由稅收和國家財產(chǎn)性(state property)收入兩部分構(gòu)成,其中稅收占普魯士政府財政收入50%以上,城市人口須繳納的各種直接稅和間接稅則是稅收的主體;普魯士政府將財政預算的一半以上用于軍費開支,隨著人口的增加和政府收入的增多,軍費開支在政府財政收入中的比例逐年增加,到1740年更達到了81%。

      軍事力量的增強對普魯士國家建構(gòu)產(chǎn)生了深遠的影響。從國際政治來看,強大的軍事力量,使普魯士擺脫了為獲得軍事補貼而充當法國、荷蘭、奧地利等強國“雇傭軍”的角色,在歐洲頻繁的國家間戰(zhàn)爭中取得了獨立的外交地位,明確了領土的邊界問題,解除了強鄰的威脅;由于胡格諾教徒的到來和改革宗實力的增加,普魯士統(tǒng)治者在國際政治中更傾向于與英國、荷蘭這些新教國家結(jié)盟。從內(nèi)政方面來說,擁有一支強大的軍隊,就意味著普魯士王權(quán)“在一定疆域之內(nèi)(成功地)宣布了對正當使用暴力的壟斷權(quán)”[26]55,它不僅吸收了容克貴族充當軍官,削弱了割據(jù)勢力,而且還是普魯士建立高效的官僚體系、實現(xiàn)中央集權(quán)的有力保障。

      其次,宗教寬容政策的精神效果是塑造了普魯士的民族心理和民族文化。

      普魯士社會整合進程缺少將支離破碎的領土聯(lián)系在一起的精神紐帶。對此,大選帝侯腓特烈·威廉曾說:“我們知道自己沒有權(quán)威對國民的良心進行統(tǒng)治,只有把它交托給上帝自己。”[27]228但是,在宗教寬容政策之下,王權(quán)通過支持虔敬主義運動,為普魯士社會塑造了“集體良知”(collective conscience),即由“同一社會平民百姓共同信仰和情感的總和形成的確定系統(tǒng)”[28]79。阿恩特提出的核心價值觀經(jīng)由斯彭內(nèi)爾和弗蘭克的實踐,成為普魯士社會認同和凝聚力的基礎。

      虔敬派倡導質(zhì)樸簡約的生活,反對奢侈和享樂;強調(diào)“信徒皆祭司”,反對圣統(tǒng)制;強調(diào)信心和屬靈經(jīng)驗,反對教義權(quán)威;強調(diào)基督徒的慈善行動,反對教會學院式的爭論。針對這些改革主張,從思想動員到社會改革實踐,虔敬派鑄造了自我犧牲、服務社會、服從王室(國家)的倫理道德,這些倫理道德成為普魯士民族心理定勢和絕對主義政治體系的思想基礎。通過扶持和引導虔敬派,普魯士統(tǒng)治者成功地降低了清教革命的風險,并利用虔敬派在改革宗和路德宗之間架起了橋梁,建構(gòu)了以強調(diào)集體、團結(jié)、責任、服從以及對國家絕對忠誠的社會價值觀念為基礎的社會秩序的合法性。

      同時,絕對主義王權(quán)也削弱了路德宗所代表的容克貴族在普魯士社會的權(quán)威地位。18世紀中期,霍亨索倫統(tǒng)治者又逐漸消除了虔敬派在民眾中的威望和影響,樹立起王權(quán)的公共權(quán)威地位。普魯士統(tǒng)治者對天主教、猶太教嚴厲控制,對新教各教派寬容的同時,加強了對神職人員的管理。普魯士官方神職人員的職責并不僅限于為教區(qū)居民的布道、教訓和執(zhí)行圣禮等宗教實踐,同時還承擔著不同的行政職能。在普魯士絕對主義王權(quán)強化時期,神職人員無論在培訓、任命、收入以及執(zhí)行圣禮、衣著和生活方式上都經(jīng)過嚴格的規(guī)范。同其他社會群體一樣,神職人員在國家和政治秩序中有著明確而嚴格的分工,執(zhí)行統(tǒng)治者的命令、無條件的輔助君主鞏固強化普魯士政府的統(tǒng)治是其主要職責。以神職人員為媒介,以路德宗和改革宗信徒之間的彼此寬容為基礎,以遵守法律、效忠國家、崇尚秩序和嚴格遵守道德規(guī)范為核心的共同價值觀,經(jīng)由神職人員向基督徒反復灌輸,在德國歷史上逐漸形成所謂“普魯士精神”,從而為普魯士社會整合、王權(quán)合法性以及后來德國的統(tǒng)一提供了心理支持。

      第三,宗教寬容政策的社會效果是大眾階層日常生活的規(guī)范化和統(tǒng)治低風險化。

      文藝復興以來,隨著市民階級的興起,西歐政治、經(jīng)濟、文化以及社會生活都朝著新的方向發(fā)展,“從反對奢侈消費到支持鋪張浪費,在當時形成了消費社會的價值觀”[29]57。同時,新興資產(chǎn)階級擁有的財富和金錢開始改變和重塑社會等級結(jié)構(gòu),對貴族社會特權(quán)構(gòu)成了威脅。因此,絕對主義王權(quán)開始利用國家權(quán)力

      對民眾行為進行規(guī)范。例如,17、18世紀,法國絕對主義王權(quán)依靠天主教和與社會精英結(jié)盟,塑造普通民眾的文化認同;為了有效的控制社會精英,1635年,路易十三時代黎塞留建立了法蘭西學院(Academie Fran?caise),以監(jiān)管法國文化,通過法蘭西學院發(fā)行官方字典等措施,國家掌控了法語發(fā)展的關鍵時期,為法國人形成國家認同奠定了基礎。

      相對法國王權(quán)對文化認同的主動塑造,普魯士由于當時絕對主義王權(quán)仍很弱小,國家力量有限,選擇通過推行宗教寬容政策,推動民間教會精英參與社會生活建構(gòu),規(guī)范大眾日常生活。虔敬主義運動使普魯士大眾社會由缺乏認同轉(zhuǎn)向承認虔敬派所確立的社會核心價值。虔敬派主張樸素簡約、團結(jié)友愛的生活倫理,反對奢侈、酗酒、通奸等的道德規(guī)范,對普魯士民眾心理和行為均產(chǎn)生了深刻的影響。這不僅有助于消解普魯士不同階層的社會沖突,還強化了王權(quán)對既有社會結(jié)構(gòu)和秩序的維護。資產(chǎn)階級財富的增加,經(jīng)濟地位的提高,使其在日常生活方面開始追求舒適、時尚和精致,構(gòu)成了貴族等級特權(quán)和地位的威脅。1244年到1816年,德意志地區(qū)的統(tǒng)治者僅就衣著方面對普通民眾進行限制的禁奢令,就至少有1,350個之多[30]287-325。

      在虔敬主義運動時期,普魯士統(tǒng)治者曾多次頒布禁奢令。例如,大選帝侯腓特烈·威廉于1668、1683年兩次頒布“著裝法令”;腓特烈·威廉一世更加強了對社會生活的規(guī)定,如1723年6月14日頒布“每周一磅羊毛敕令”(Edict:A Pound of Wool per Week)、1731年11月6日頒布“保護普魯士毛紡織業(yè):禁止穿絲質(zhì)裙子或背心的敕令”(Edict Protecting Prussian Wool Manufacturers:No Silk Skirts or Camisoles)、1735年頒布“衣著法令”等。普魯士統(tǒng)治者抑制大眾消費,維護特權(quán)等級的法令,不僅沒有引起市民階層與貴族之間的矛盾,還得到了社會普遍的擁護。禁奢令的頒布,雖然從統(tǒng)治階層來講有著多重原因,如保護本國的工商業(yè)、維護既有的社會等級秩序等等,但是,僅從規(guī)范大眾日常生活的層面來看,普魯士王權(quán)客觀上為虔敬派社會生活改革提供了立法支持。而虔敬派的社會改革主張無疑為統(tǒng)治者的立法提供了社會基礎,使普魯士王權(quán)在對社會控制方面變得更加容易,當整個社會形成節(jié)儉、克制、順從的風氣之時,絕對主義王權(quán)統(tǒng)治降低了高壓政治的必要性。

      第四,宗教寬容政策的制度效果是確立了社會精英參與非政府組織的社會治理模式。

      普魯士在國家建構(gòu)中的成功經(jīng)驗之一是“霍亨索倫政府無論在虔敬主義運動還是勃蘭登堡—普魯士的政體文化上都采取了與德意志其他政權(quán)不同的政策”[31]126?,F(xiàn)代民族國家建構(gòu)初期,自然資源和人力資源都處于劣勢的普魯士,亟需社會成員對社會轉(zhuǎn)型的參與,以彌補政府社會資本的不足,而宗教寬容政策事實上充當了吸納普魯士新教教會、民間精英參與社會治理的制度機制。優(yōu)先發(fā)展軍事力量,通過征兵制,容克貴族有了進入國家體系的專門途徑,“普魯士的軍隊酷似農(nóng)村,貴族當軍官,自由農(nóng)民當軍士,農(nóng)奴就做普通士兵”[24]26。但是,新興市民階級與其他社會精英參與國家治理,進入行政機構(gòu)、官僚體系等現(xiàn)代性結(jié)構(gòu),卻是與虔敬主義運動進行社會改革、確立現(xiàn)代教育制度等重大社會變遷同步實現(xiàn)的。而虔敬派創(chuàng)立的各類教育機構(gòu),則為普魯士將人才納入國家體系奠定了基礎。

      虔敬主義運動以大眾生活為對象的社會改革,特別是針對孤兒、寡婦等最弱勢群體的救助和制度建設,不僅促進了普魯士社會正義的實現(xiàn),緩解了轉(zhuǎn)型期社會階級矛盾的緊張程度,還創(chuàng)立了現(xiàn)代社會公益事業(yè)營運模式。弗蘭克教育基金“慈善—商業(yè)”運作模式成為具有里程碑意義的制度創(chuàng)新。歷史學家蕾娜塔·威爾遜曾說:“就我們目前所掌握的原始資料來看,鮮有如弗蘭克基金這樣將商業(yè)和慈善兩者結(jié)合得如此和諧。”[32]35這一運作模式很快在歐美流行,更廣泛地用于弱勢群體的救助。例如,18世紀中期,喬安·赫克(Johann Hecker)在柏林建立了“乞丐學?!保╬auper schools)。同時,普魯士王室也繼承了這一制度創(chuàng)新。1713、1720年,腓特烈·威廉一世兩次訪問哈雷。1722年,他在波茨坦建立了“大軍事孤獨院”(Great Military Orphanage),安置、照顧和教育死亡、傷殘或貧困士兵的遺孤、子女,其經(jīng)營管理完全按照“弗蘭克基金”模式,普魯士王室為孤兒院提供食品,孤兒院則充當王室“企業(yè)”。1725年,大軍事孤兒院是普魯士最大的紡織和亞麻生產(chǎn)企業(yè),其經(jīng)濟地位甚至可以與當時的柏林大百貨公司和夫賴恩瓦爾德(Freien?walde)鋁礦相比肩。

      伴隨國家統(tǒng)一和社會整合進程,普魯士王權(quán)對社會核心價值觀教育十分重視。孤兒院由哈雷訓練出來的牧師任職員,軍隊由虔敬派牧師對士兵進行文化和虔誠、服從等思想教育,虔敬派在各省行政機構(gòu)中也擔任關鍵職位,到18世紀30年代,接受虔敬派的教育成為服務國家的先決條件。

      綜上所述,在歐洲國家由分裂割據(jù)向領土統(tǒng)一轉(zhuǎn)變的重要歷史時期,保障社會穩(wěn)定是實現(xiàn)一切國家利益的前提。在絕對主義國家建構(gòu)過程中,無論是包容主義(inclusionism),還是排外主義(exclusionism),宗教都是社會整合首要乃至唯一的工具。美國社會學家菲利普·格爾蜥基(Philip S.Gorski)認為,虔敬主義運動作為“統(tǒng)治者與‘自下’的群眾宗教運動結(jié)成聯(lián)盟”而發(fā)生的“紀律革命”(disciplinary revolution),是“在經(jīng)濟落后的地區(qū)形成強大的中央集權(quán)的專制政府的必要條件”[33]265-316。事實上,虔敬主義運動、宗教移民都是普魯士宗教寬容政策的結(jié)果。從本質(zhì)來上講,宗教寬容政策是以“宗教”為標簽的經(jīng)濟政策、移民政策、人才政策和社會政策的政策綜合體。

      以國家利益為出發(fā)點的宗教寬容政策是相對的寬容,是以嚴格限定對象為前提的寬容。普魯士宗教寬容的對象主體是符合國家政治、經(jīng)濟、文化發(fā)展需

      注釋:要的新教教派,對威脅國家政治穩(wěn)定和經(jīng)濟繁榮的羅馬天主教徒則采取嚴厲的壓制措施。它不僅將羅馬天主教視為“不受歡迎”的教派,禁止其在普魯士傳播和壯大勢力;還為了締造高效政府和實現(xiàn)國內(nèi)宗教和諧,無論世俗還是宗教職務都將宗教狂熱分子排除在外,大學教師、神職人員、政府職員都經(jīng)過普魯士王室嚴格選拔和任命,并要求所任命的各類人員在就職前必須宣誓奉行宗教寬容,而這也是德國公職人員忠誠義務的近代發(fā)端。

      在歐洲歷史上,“忠于國家利益作為一種道德觀念是在國家產(chǎn)生之后很晚才形成的”[1]12。普魯士歷史的吊詭之處就在于,對國家忠誠的觀念與絕對主義王權(quán)同步產(chǎn)生,忠誠國家等同于忠誠王室,為捍衛(wèi)國家利益而發(fā)展的軍事力量演變?yōu)檐妵髁x。這也成為統(tǒng)一后德國專制主義根深蒂固的社會成員心理定勢的根源。

      ①卡爾·多伊奇(Karl Deutsch)、沃克爾·康納(Walker Connor)、斯坦因·羅坎(Stein Rokkan)、查爾斯·蒂利(Charles Tilly)、萊因哈特·本迪克斯(Reinhard Bendix)、埃文·奧斯特伍德(?yvind?sterud)等歐美學者從“國家”(nation)概念的界定,到國家與工業(yè)化、社會經(jīng)濟的關系,深入分析了現(xiàn)代國家產(chǎn)生的動力和建構(gòu)途徑。國家建構(gòu)過程,既是有意識的政治戰(zhàn)略,也是無法計劃的社會變遷過程。在國家建構(gòu)理論方面,以挪威學者斯坦因·羅坎(Stein Rokkan)為代表,側(cè)重精英階層的經(jīng)濟和文化統(tǒng)一、強調(diào)國家官僚體系到大眾對國家政治體系運行的參與對國家建構(gòu)的意義,并提出了著名的“斯坦因·羅坎模型”(Stein Rokkan’model)。查爾斯·蒂利也從國家角度出發(fā),認為現(xiàn)代民族國家的形成是強制資源的積累和集中的結(jié)果。1970年代以后,國家建構(gòu)理論研究開始轉(zhuǎn)向,關注的重點從“上層”社會精英向“下層”普通民眾轉(zhuǎn)變,視角也由政治向文化轉(zhuǎn)變,側(cè)重道德倫理的同質(zhì)化過程研究。沃克爾·康納開始關注現(xiàn)代民族國家在資產(chǎn)階級和農(nóng)民、貴族和商人、精英和大眾之間倫理道德多樣化問題,強調(diào)民族國家的文化涵義和文化認同。有關國家建構(gòu)的主要著作有:Karl Deutsch,William Foltz.Nationbuilding.New York:Atherton,1963.Walker Connor.Ethnonationalism:The Quest for Understanding.Princeton:Prin?ceton University Press,1972.Charles Tilly.The Formation of Nation States in Europe.Princeton:Princeton University Press,1975.Anthony D.Smith.The Ethnic Origins of Nations.Oxfor:Blackwell,1986.

      ②佩里·安德森在《絕對主義國家的系譜》一書中,運用國家理論,對歐洲絕對主義國家的不同特點進行了深入剖析,旨在闡釋歷史進程是統(tǒng)一性與多樣性的結(jié)合。查爾斯·蒂利《強制、資本和歐洲國家(公元990-1992年)》認為,國家的形成是強制資源的積累和集中的結(jié)果。詹姆斯·科林斯的《近代早期的法國國家》(James Collins.The State in Early Modern France.Cambridge: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2009)從法國社會角度對民族國家形成進行了歷史考察,強調(diào)絕對主義王權(quán)的形成是滿足法國社會精英的需要。約翰·薩爾蒙等《近代早期歐洲的政治、意識形態(tài)和法律》(J.Salmon,Adrianna E.Bakos.Politics,Ideology,and the Law in Early Modern Europe.Rochester:University Rochester Press,1994)側(cè)重英國和法國,從政治、法律、文化等角度對歐洲民族國家形成的不同道路進行比較研究。此外,還有:K.Karaman.Different Paths to the Modern State in Europe:The Interaction between Warfare,Economic Structure and Political Regime.American Political Science Review,2013,(3):603?626.

      ③本文所指的普魯士包括勃蘭登堡—普魯士到普魯士王國時期(1640-1740年),即大選帝侯腓特烈·威廉、腓特烈三世(普魯士國王腓特烈一世)、腓特烈·威廉一世統(tǒng)治時期的普魯士。

      ④從普魯士到德國的軍國主義是德國研究中的一個重點問題,軍國主義觀念的起源、形成、影響及評價是關注的重點。國外論著主要有:Nicholas Stargardt.The German Idea of Militarism:Radical and Socialist Critics 1866?1914.Cambridge: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1994.Peter H.Wilson.The Origins of Prussian Militarism.History Today,2001,(5):22.Charles Super.German Idealism and Prussian Militarism.Whitefish:Kessinger Publishing,LLC,2010.Andre Cheradame.German War Profits:and the

      German Formula No Annexations,No Indemnities,the Extension of Prussian Militarism.London:Hodder and Stoughton,1918.Philip G.Dwyer.Modern Prussian history 1830?1947.London:Longman,2001.George Arnold Wood.Prussian?German Militarism,1914?18 in Australian Perspective.Bern:Peter Lang International Academic Publishers,1991.Robert Reinhold Ergang.The Potsdam Fuhrer,F(xiàn)rederick William First,F(xiàn)ather of Prussian Militarism.New York:Hippocrene Books,1973.John Mears.A Way of Life and Death:Three Centuries of Prussian?German Militarism,An Anthropological Approach.American Anthropologist,1987,(3):168?169.國內(nèi)論著主要有:王明芳《普魯士軍國主義的形成及其歷史影響》,《蘭州學刊》2005年第6期,第36?38頁;張國臣《近代德國戰(zhàn)爭觀的形成與發(fā)展》,《史學月刊》2010年第6期,第132?135頁;任國強《對普魯士歷史評價中主流的反思》,《德國研究》2006年第1期,第44?49頁。

      ⑤“第二次宗教改革”(Second Reformation),自爾根·莫特曼(Jürgen Moltmann)在其著作Christoph Pezel:1539?1604,und der Calvinismus in Bremen(Bremen:Verlag Einkehr,1958)中首次提出后,這一概念被現(xiàn)代學者普遍接受。著名史家海因茨·希林(Heinz Schilling)和托馬斯·克萊因(Thomas Klein)相繼在著作Konfessionskonflikt und Staatsbildung(Gütersloh:Gerd Mohn,1981)和Der Kampf um die zweite Reformation in Kursachsen,1586-1591(K?ln:B?hlau,1962)中使用“第二次宗教改革”概念來指稱將馬丁·路德的事業(yè)完成的另一場改革。博多·尼山(Bodo Nischan)在“The second reformation in Branden?burg:Aims and Goals”〔Sixteenth Century Journal,1983,14(2):173-187〕一文中對“第二次宗教改革”進行了界定,指出它是1560年首先發(fā)生在帕拉丁,1578年在拿騷(Nassau),1581年在不來梅,后相繼傳入利珀(Lippe)、黑森(Hesse),1613年傳播到勃蘭登堡的加爾文教派傳播運動。

      參考文獻:

      [1]閻學通.中國國家利益分析[M].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1996.

      [2]王逸舟.國家利益再思考[J].中國社會科學,2002,(2).

      [3]Matthew Melko,John Hord.Peace in the Western World[M].Jefferson:McFarland,Incorporated Publishers,1984.

      [4]Wilhelm von Humboldt.The Limits of State Action[M].Cambridge: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1969.

      [5]Frederick II(King of Prussia).Memoirs of the House of Brandenburg:From the Earliest Accounts,to the Death of Frederick I.King of Prussia[M].London:J.Nourse,1751.

      [6]Frank Kidner.Making Europe:People,Politics,and Culture[M].Boston:Cengage Learning,2007.

      [7]William W.Hagen.Seventeenth?Century Crisis in Brandenburg:The Thirty Years’War,The Destabilization of Serfdom,and the Rise of Absolutism[J].The American Historical Review,1989,(2).

      [8]Friedrich Wilhelm.Politisches Testament des Groβen Kurfürsten[Z].Berlin:BPH,Urk.III.1,No.18,1667.

      [9]Oliver H.Richardson.Religious Toleration under the Great Elector and Its Material Results[J].The English Historical Review,1910,(93).

      [10]Christian Otto Mylius.Corpus Constitutionum Marchicarum[Z].Berlin:Buchladen des Waysenhauses,1740.

      [11]Wilhelm Georg Friedrich Roscher.Principles of Political Economy,Vol.II[M].Chicago:Callaghan and Company,1878.

      [12]Geoffrey Parker.The Military Revolution:Military Innovation and the Rise of the West,1500?1800[M].Cambridge: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1996.

      [13]Arnold A.Rogow.The Jew in a gentile world[M].London:Macmillan,1961.

      [14]Selma Stern.The Court Jew:A Contribution to the History of the Period of Absolutism in Europe[M].Piscataway:Transaction Publishers,1950.

      [15]Isidore Singer.The Jewish Encyclopedia[M].New York and London:Funk&Wagnalls company,1925.

      [16]Richard L.Gawthrop.Pietism and the Making of Eighteenth?Century Prussia[M].Cambridge: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2006.

      [17]Charles Zakaib.Brain Drain&the Huguenot Exodus[J].DSS Access,2013,2(36).

      [18]Johann Arndt.True Christianity[M].New York:Paulist Press,1979.

      [19]Philipp Jakob Spener.Pia Desideria[M].Philadelphia:Fortress Press,1964.

      [20]John F.Nash.Christianity:the One,the Many:What Christianity Might Have Been and Could Still Become[M].Philadel?phia:Xlibris Corporation,2008.

      [21]Douglas H.Shantz.An Introduction to German Pietism:Protestant Renewal at the Dawn of Modern Europe[M].Baltimore:

      Johns Hopkins University Press,2013.

      [22]Mary Fulbrook.Piety and Politics:Religion and the Rise of Absolutism in England,Wurttemberg and Prussia[M].Cambridge: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1983.

      [23]Angus Maddison.The World Economy:A Millennial Perspective[M].Paris:OECD,2001.

      [24]查爾斯·蒂利.強制、資本和歐洲國家(公元990?1992年)[M].魏洪鐘譯.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7.

      [25]Michael Mo?ssey Postan,et al.The Cambridge Economic History of Europe[M].Cambridge: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1989.

      [26]馬克斯·韋伯.學術與政治:韋伯的兩篇演說[M].馮克利譯.北京:生活·讀書·新知三聯(lián)書店,1998.

      [27]Carlile Macartney.The Habsburg and Hohenzollern Dynasties in the Seventeenth and Eighteenth Centuries[M].New York,Evanston,and London:Harper&Row,1970.

      [28]Emile Durkheim.The Division of Labor in Society[M].New York:The Free Press,1960.

      [29]李新寬.17世紀末至18世紀中葉英國消費社會的出現(xiàn)[J].世界歷史,2011,(5).

      [30]Sheilagh Ogilvie.Consumption,Social Capital,and the“Industrious Revolution”in Early Modern Germany[J].The Journal of Economic History,2010,70(2).

      [責任編輯:凌興珍]

      [31]Christopher M.Clark.Iron Kingdom:The Rise and Downfall of Prussia,1600?1947[M].Cambridge:Belknap Press,2008.

      [32]Renate Wilson.Pious Traders in Medicine:a German Pharmaceutical Network in Eighteenth?century North America[M].Uni?versity Park:Pennsylvania State Press,2008.

      [33]Philip S.Gorski.The Protestant Ethic Revisited:Disciplinary Revolution and State Formation in Holland and Prussia[J].American Journal of Sociology,1993,99(2).

      Prussian National Benefit and the Policy of Religious Tolerance(1640?1740)

      LIU Yan
      (World History Postdoctoral Research Station,South China Normal University,Guangzhou,Guangdong 510631,China)

      Abstract:In consideration of national benefit,the policy of religious tolerance was adopted by the Great Elector Frederick William and his successions in the early period of Prussian modern nation.The policy promoted economic growth,which supplied the material wealth for the enhancement of military forces and initial territorial unification.At the same time,it provided the core values and moral norms for the social integration which are necessary for territorial unification.These were the spiritual and material basis for Prussian absolute monarch.

      Key words:Prussia;national benefit;policy of religious tolerance;the Great Elector Frederik Wil?liam and his successions;Prussian absolute monarch;social integration

      作者簡介:劉艷(1976—),女,吉林遼源人,歷史學博士,華南師范大學世界史科研流動站博士后、講師,主要研究歐美近現(xiàn)代史。

      收稿日期:2014?11?28

      中圖分類號:B928.516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000?5315(2015)04?0035?12

      猜你喜歡
      國家利益普魯士
      民事調(diào)解書的檢察監(jiān)督探討
      先占制度的法律探究
      國家利益與公民利益相互關系淺析
      商情(2016年39期)2016-11-21 10:02:15
      普魯士為何會被“抹去”
      百家講壇(2016年5期)2016-09-28 12:14:29
      普魯士18世紀對華貿(mào)易銀幣初探
      中國錢幣(2016年5期)2016-06-15 20:29:55
      以[BMIM][Cl]離子液體為添加劑制備普魯士藍修飾電極及其電化學催化性質(zhì)的研究
      普魯士軍事改革家沙恩霍斯特
      軍事歷史(1998年5期)1998-08-15 06:19:20
      19世紀中期普魯士的軍事改革
      軍事歷史(1988年6期)1988-08-21 01:57:52
      19世紀初普魯士的軍事改革
      軍事歷史(1987年6期)1987-08-16 07:06:46
      绥中县| 辛集市| 抚宁县| 正安县| 长岛县| 依兰县| 安化县| 环江| 康马县| 宁化县| 怀集县| 衡阳县| 上高县| 晴隆县| 漠河县| 聂荣县| 横山县| 平泉县| 汉阴县| 廊坊市| 徐州市| 黄浦区| 江源县| 阳朔县| 延津县| 桂阳县| 重庆市| 苍山县| 樟树市| 南阳市| 延津县| 光山县| 花垣县| 东至县| 凉城县| 桐庐县| 类乌齐县| 北海市| 永昌县| 土默特左旗| 新巴尔虎右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