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盧軍
(三門峽廣播電視臺,河南 三門峽 472000)
基于職業(yè)道德視角的隱性新聞采訪研究
張盧軍
(三門峽廣播電視臺,河南 三門峽 472000)
作為職業(yè)記者,要有一種道德自覺。人在隱蔽身份的情形下,容易失去嚴格的道德自律,容易違背道德規(guī)范。隱性采訪本身就是特殊的、非常態(tài)的方式,因而很難在整體上進行道德評價。這關(guān)于隱性采訪方式的道德分析,必須動用道德評價的例外原則,必須具體問題具體分析??陀^上必須采用隱性采訪方式的必要性,如果不采用隱性采訪方式,不僅形不成新聞報道,也無法通過新聞手段維護社會正義、維護公共利益。
隱性采訪;社會責任;職業(yè)道德
隱性采訪在西方新聞是早已有之。1880年,美國《紐約世界報》記者勒麗·蓓蕾聽說伯勒克威爾島瘋?cè)嗽号按癫』颊?、侵犯人身?quán)利,她便把自己喬裝打扮成一名“瘋子”,親身體驗、了解情況。我國著名報人邵飄萍也比較早地關(guān)注隱性采訪問題。由于電視隱性采訪消除了采訪現(xiàn)場和攝像機的存在而產(chǎn)生的違背生活自然流程的可能,其新聞性和現(xiàn)場感就強,因而在觀眾心中產(chǎn)生的真實感和可信度也較強,它所起到的輿論監(jiān)督的效果也就不錯。
隱性采訪作為采訪方式的一種,在某種程度上可以完成顯性采訪不能完成的任務(wù),但是,隱性采訪畢竟只是顯性采訪的一種輔助手段和工具。既然是輔助性的,那么就應(yīng)該有一個“度”的問題。隱性采訪一定要在法律允許的范圍內(nèi)進行,不能將其凌駕于法律之上。當前的媒介上,隱性采訪似乎有過濫之嫌。有部分學者認為只有在無法或不能公開采訪,或者在正常采訪無法實現(xiàn)預期目標的特定情況下,才能不得已而為之。新聞工作者只有在用盡了一切合法的、毫無爭議的手段之后,才可考慮是否用相對來說值得研究的手段來采訪新聞。
隱性采訪和顯性采訪一樣,目的都是為了維護法律的尊嚴和社會的正義。記者發(fā)現(xiàn)某些違法犯罪行為可能對社會公眾利益造成重大侵害時,應(yīng)挺身而出及時向有關(guān)部門舉報,而不能為了追求“報道效應(yīng)”,放任自流。例如,最近出現(xiàn)的一條新聞,下雨天,路面有一個大坑,致使行人躲避不及掉入坑中,有記者為了拍到這一畫面,在坑前蹲點。這樣的行為就是為了所謂的“報道效應(yīng)”而損害了公眾利益,試想,如果記者在這樣的情況下不是蹲點,而是采取措施提醒路人注意,那就不會有更多的人受害了。
記者是一個社會人,要遵循社會道德規(guī)范和做人的行為準則。但是,記者又是時代的記錄者,職業(yè)道德要求他把自己的所見所聞完整地記錄下來,以滿足受眾的信息需求。尤其是在現(xiàn)代社會,尚有許多丑陋的現(xiàn)象在悄悄滋長和蔓延。記者有責任用他的如椽之筆發(fā)揮輿論監(jiān)督的作用,將那些丑陋現(xiàn)象公之于眾。但記者也要具備良好的職業(yè)道德,獲取信息要取這有道,在新聞職業(yè)道德自律方面約束自己。當記者在采訪中面對搶劫、殺人、自殺或?qū)夜藏敭a(chǎn)造成更大的損失的事件時,必須首先具備強烈的社會責任感,奮不顧身去加以制止,甚至不惜獻出自己的生命。其次才是履行一個記者的職責,真實地記錄事件的發(fā)生。
電視記者要始終為每一個采訪對象著想,避免濫用他人隱私。尤其對未成年人等弱勢群體要有意識地加以保護,要注意保護他們的正面清晰圖像,盡量使用背面、逆光或用“馬賽克”處理。在現(xiàn)在的一些新聞中,記者為了達到報道的效應(yīng)和力度,往往選擇公開當事人的真實面貌。但是,作為公眾媒介,媒體也是會造成傷害的,輕則損害當事人的個人利益,侵犯其隱私,重則有損于當事人的自尊和生命安全。所以,記者在進行隱性采訪時要時刻注意人文關(guān)懷。
無論記者的采訪動機如何,真實目的如何,可能實現(xiàn)的報道效果如何,隱瞞職業(yè)身份本身在客觀上是一種“欺騙”行為。記者在隱性采訪中,必然會對采訪對象一次又一次地“撒謊”,這就容易給采訪對象造成傷害,記者沒有道德上傷害他人的絕對權(quán)利。何況,通過欺騙方式得到的信息其可信性在邏輯上有著天然的缺陷。英國新聞道德研究者卡瑞·桑德斯提出,是所有的謊言都要加以譴責,但是我們必須對其負面性有所估量。說謊者必須承擔舉證責任,說明這一謊言是最后不得已的手段,而其他替代的方法都已探求過。
作為職業(yè)記者,要有一種道德自覺。人在隱蔽身份的情形下,在別人無法知道自己真實身份的情況下,容易失去嚴格的道德自律(由網(wǎng)絡(luò)隱匿性形成的各種網(wǎng)絡(luò)不道德行為就是一種明證),容易違背道德規(guī)范。不可在道德上陷入動機主義和結(jié)果主義的片面性。記者在采用隱性采訪方式時,最容易用維護公共利益這一條來為自己的行為方式和采用的具體采訪手段進行道德辯護,然而,隱性采訪維護的到底是不是社會正義、是不是公共利益,其實在很多情況下是模糊的、不清晰的,有時更多的可能是記者的利益或記者所屬媒體的利益。一般說來,如果難以判斷一些行為是否直接關(guān)涉公共利益,這時,記者應(yīng)該采取保守的方法,即不采取隱匿身份和撒謊的道德風險,那就是說,在公共利益還沒有處于明顯危機時刻,隱性手段的使用要特別謹慎。有學者甚至指出,什么時候公共利益清楚明了,從而可以以此來證明謊言的合理性?我認為沒有,我們至多只能說在那種情況下說謊是最少惡性的行為。
目前新聞界業(yè)內(nèi)對隱性采訪的態(tài)度主要分為三種:一種是完全贊同新聞界使用暗訪這一方式;一種是堅決反對記者使用暗訪;最后一種是中立的態(tài)度,認為只有在無法或不能公開采訪,或者在正常采訪無法實現(xiàn)預期目標的特定情況下,才能考慮使用。可見,新聞業(yè)界總的來說對隱性采訪的使用還是偏向謹慎的,因為如前文所述,濫用隱性采訪只會讓受眾產(chǎn)生審丑疲勞,使隱性采訪的輿論監(jiān)督效力下降。所以,在特定情況下、以“不得已而為之”為前提使用隱性采訪,才能使得隱性采訪能夠發(fā)揮它最大的作用。只有新聞媒體時刻把公眾利益必須放在首位考慮,將隱性采訪作為正當?shù)妮浾摫O(jiān)督手段督使政府部門的決策對公眾利益負責,才能確保隱性采訪繼續(xù)朝健康的、有強而有力輿論監(jiān)督作用的、為受眾歡迎的方向發(fā)展。
[1] 王茹剛.廣播電視新聞采訪的幾點思考[J].科技傳播,2015(01).
[2] 劉焰.解析廣播電視新聞采訪遭拒的原因及對策[J].西部廣播電視,2014(22).
[3] 李悅.針對廣播電視新聞采訪的幾點反思[J].新聞傳播,2013(01).
[4] 劉雅娟.廣播電視新聞采訪的幾點思考[J].群文天地,2012(22).
G212.1
A
1674-8883(2015)15-0103-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