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東省濰坊市濰坊外國語教育集團 程新民 王秀德
搭建課程立交橋,激發(fā)成長心動力
——濰外“從個體出發(fā)的新課程”解讀
□山東省濰坊市濰坊外國語教育集團 程新民 王秀德
時間標注足跡,數字鐫刻成長。2001年,濰坊外國語學校成功創(chuàng)建并招收1300名學生,濰坊大地新增一支優(yōu)質教育生力軍;2011年,迎來十年校慶的濰坊外國語學校學生規(guī)模達到3600名,成為齊魯知名學校;2012年,濰坊外國語學校順時應勢成立教育集團,成功邁入新十年“名校集團化”發(fā)展軌道;2014年,集團成為擁有三所成員校、7000名學生的省內外教育品牌。
抓住課程關鍵,構建全新體系。學校在發(fā)展過程中始終把課程建設作為學校落實新課改要求、促進學生全面又有個性發(fā)展的關鍵抓手,校長一直把“課程領導”作為校長自身專業(yè)化的重點關注,在傳承與創(chuàng)新中逐步構建起全面育人體系。2014年,進一步啟動濰外全國品牌學校建設工程,將建校15年來創(chuàng)新構建的“WFLE體系”和16年“新教育工程14533體系”有機融合,創(chuàng)新構建“WW教育體系”(五大理論支撐、五大育人內涵、五項品牌要素、五條實施路徑、五個建設目標),形成了31章383條,近5萬字的《濰外教育集團全國品牌建設行動宣言與實施綱要》,為學校今后3年乃至更長時間的品牌建設指明了方向。其中,“從個體出發(fā)的新課程”是濰外品牌建設的重心所在,是校長課程領導力的重點關照。
1.課程價值——從整體走向個體?!盀榱嗣课粚W生的發(fā)展”是21世紀基礎教育發(fā)展的基本方向,是中國第八次課程改革的核心理念,是濰外始終不渝的教育追求。為此,學校堅守“從個體出發(fā)”的新教育工程核心價值,立足、服務、發(fā)現、引導、解放、發(fā)展、成就每一個學生,把每一個人都培養(yǎng)成“體、智、情、創(chuàng)、和”全面自由發(fā)展的人,讓每一個孩子在原有起點上都實現不同程度的進步,讓每個孩子都享有教育生活出彩的機會,讓每個孩子成為最好的自己。強調“教育應該而且必須把人當‘人’,明確“教育的本質是‘教+育’”。
2.課程目標——從結構走向建構。新課改特別強調要走出知識傳授的目標取向,關注學生作為“整體的人”的發(fā)展。一是謀求學生智力與人格的協調發(fā)展,具體體現為國家課程標準中的三維目標;二是追求個體、自然與社會的和諧發(fā)展,突出表現為對綜合實踐活動課程的重視。濰坊外國語學校將“整體的人”以“新教育工程”、“新五育”集中概括,將學生發(fā)展目標轉向對學生整體生命質量的關注,力求以穩(wěn)固的觀念體系為學生提供成長導航。
體育:體格健全、體重均衡、體態(tài)優(yōu)雅、體魄魁梧、體質良好
智育:注意集中、觀察敏銳、記憶快準、思維靈動、想象寬廣
情育:志向遠大、情感豐富、意志堅強、性格迷人、氣質高雅
創(chuàng)育:個性鮮活、勤于實踐、有所創(chuàng)造、不斷創(chuàng)新、人格獨立
和育:和諧和睦、和平和氣、和真和善、和暢和美、和分和合
3.課程理解——從封閉走向開放。課程是什么?廣義上,課程就是學校組織的、提供給師生互動、旨在使學生產生積極變化的經驗?;蛘哒f學校課程是指能對學生有目的、有計劃地施加教育作用的活動過程的總和。狹義上,課程就是各種學科、各種教學設計及其相關活動。從個體出發(fā)的課程是指一切能有效促進學生健康發(fā)展、快樂成長的活動。學校、家庭、社會所有的活動都是課程,都有必要進行系統設計、開發(fā)、實施。
1.課程體系——超越二元體現立體。在課程建設過程中,學校突破“學科課程與活動課程、分科課程與綜合課程、必修課程與選修課程、顯性課程與隱性課程”等原有的二元結構認識,遵循從個體出發(fā)的課程建設流程,即個體課程→對子課程→小組課程→班級課程→年級課程→學校課程→社區(qū)課程→縣域課程→省域課程→國家課程→人類課程,構建起基于個體的、立體交叉、豐富多彩的課程體系。如個體課程有畫虎課、果實學、陶行知研究等;甲乙課程有甲乙協議的落實與監(jiān)督、對口相聲等;小組課程有小組文化建設、我當小組長、成長共同體的途徑與方法等;班級課程有班級文化建設、主題演講等;年級課程有濰外大講壇、高快學習法、全A全員導師制等。
2.課程超市——豐富選擇服務個體。在構建從個體出發(fā)的新課程體系過程中,學校充分兼顧各級課程的統一,既尊重國家課程的“一般性”,又體現地方課程的“地域性”,同時突出“校本課程”的特色性,彰顯“個體課程”的特殊性,積極搭建豐富多彩的能讓每個學生充分展示的平臺,大力開發(fā)各種各類小微課程。2014年10月29日下午,濰坊外國語學校課程自選超市開市儀式正式啟動,300余種課程菜單在操場四周有序懸掛,等待著它們的小主人,3000多名濰外學子懷著期盼的心情興高采烈地奔向自己心儀的課程。從此,每個濰外孩子有了自己的課程選修表。
3.課程資源——深入整合彰顯主體。濰外在課程體系構建過程中努力破除課堂中心情結,強調自然即課程、生活即課程、自我即課程,進而引導學校教育回歸原點,以每一個生命個體的成長為基點,廣泛發(fā)動師生家長,開發(fā)各級各類小微課程450余門和個體課程200余門,整理后開設操場四周,圍棋、擊劍、籃球、舞蹈、詩歌等300余門課程。其中教師主持的課程300余種,家長主持的課程80余種,學生主持的課程20余種,無師課程(自主課程)200余種。這些課程視角迥異、大小不一、難易各異,體現了濰外突破學科疆域的束縛,把教師、學生、學校、家長、社會、自然等一切資源都整合進學生學習生活的課程探索。如京劇表演課程,報名學生有一、三、五年級30名同學,而學校內部卻缺乏相應師資。為此,學校經市區(qū)教育局體衛(wèi)藝科協調,邀請5名京劇團老師來為學生上京劇課,解決了師資問題,滿足了學生的學習興趣。
1.課程領導——強化校長領導力。課程領導是校長樹立專業(yè)權威的關鍵,在學校課程改革的過程中,校長要努力成為課程改革的“總設計師”。一是規(guī)劃課改愿景。成立學校課程開發(fā)工作領導小組,明確提出三年內開發(fā)300門以上課程,成為全國基礎教育開設課程最多的學校之一,以進一步提高學生選擇度,培育學生主動性,發(fā)展學生創(chuàng)造力,為造就一代新人做準備。二是健全組織機構。集團層面成立“濰外從個體出發(fā)新課程研究院”,具體負責指導集團成員校的課程開發(fā)與實施。三是引進專家資源。整合校內外各種資源,同全國新教育工程中心合作,引進著名專家團隊,成立學校課程建設專家指導委員會。
2.課程實踐——提高團隊執(zhí)行力。一是廣泛參與。教師層面實行課程開發(fā)“1+1”工程,即每位教師在對學科課程進行二度開發(fā)的同時,要積極主動參與1門以上校本課程開發(fā)與實施;家長層面整合原有的“家長講堂”,鼓勵家長參與課程建設;學生層面通過設立“濰外吉尼斯”獎,鼓勵學生勇于自我展示。二是貼近實際。七、八年級突出以自學能力為主題的輔助課程;初三年級突出備考能力為主體的輔助課程,如《高快備考課》等。在此基礎上形成學?!罢n程處處有,課程時時是,課程人人開”的風氣。三是注重激勵。將教師課程參與情況納入績效考核,將學生課程選修情況納入綠色評價,學校設立“從個體出發(fā)的新課程建設獎”,召開五次推進會,對做出突出貢獻的干部、老師、學生、家長頒獎。
3.課程效果——釋放課程吸引力。學校從個體出發(fā)的新課程建設取得了顯著成效,學生狀態(tài)、教師面貌和學校形態(tài)都發(fā)生了明顯變化:一是課程體系更加豐富完整。構建起包括國家課程、非學科課程、活動課程、小微課程在內共300門以上的課程體系,成為全國基礎教育開設課程最多的學校之一。二是課堂生態(tài)更加自主有效。通過全面打造“三標”課堂,基本實現教師由教到導,學生由被動學習到自主學習、合作學習、探究學習的轉變。三是學生狀態(tài)更加快樂自主。全新的課程、課堂讓每個孩子都擁有一張課程選修表,孩子們笑聲多了、掌聲多了。四是師生自組織能力進一步增強。每周一次的教師例會上,年輕教師成為主持、榜樣教師閃亮登場、主題演講熱情洋溢;學生層面大力推進自主教育,民主選舉產生了濰外學生自主管理委員會,自主產生了濰外科學院。五是濰外品牌美譽度進一步提高。2014年9月份以來,濰外已有10余名干部教師赴澳門、北京、青島、昆明、蘇州等地送課,全新課堂廣受相關學校好評。濰外品牌價值得到更廣泛的認同,廣東、河南、陜西、濰坊臨朐等地市百余人到校學習考察,集團海南五指山分校已經掛牌,山東濱州分校、云南昆明分校等多所分校正在積極洽談籌建中。
課改風來勁,鼓鳴馬上催。濰坊外國語教育集團正在借力濰坊市教育創(chuàng)新發(fā)展的東風,闊步邁向全國名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