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圳市坪山新區(qū)龍?zhí)镄W 曾鵬
在我們無路可走的時候
——讀魯迅
□深圳市坪山新區(qū)龍?zhí)镄W 曾鵬
馬克思曾說:“語言是思維的直接現(xiàn)實?!边@句話在魯迅的作品中得到了最好的驗證。在我的閱讀經驗中,魯迅的作品無疑是最令我受益的,從中學到現(xiàn)在,每讀一遍都有新的體會和感受,這大抵是和人的年齡、閱歷和知識積累有關。更重要的是,魯迅所留下的這筆精神遺產確實是中國人值得學習研究的寶貴財富。趁暑假閑暇之際,我又翻開了百讀不厭的《魯迅全集》,將雜文又細細閱讀咂摸了一番,其中所投射出的那種銳利的智慧光芒真是直逼我的心坎。
能夠在不長的篇幅中將所論問題清晰提出并對之進行有力辯駁,使人看后心服口服無力回擊,這需要極大的智慧和技巧。不禁想起,郁達夫在《中國新文學大系·散文二集導言》中曾對魯迅的文章有過精到的評價:“魯迅的文體簡練得像一把匕首,能以寸鐵殺人,一刀見血。重要之點,抓住了之后,只消三言兩語就可以把主題道破——這是魯迅作文的秘訣……”郁達夫的這兩句話也是真正抓到了魯迅文章的特點和秘訣,一點不假。這“魯迅作文的秘訣”確確實實不失為一種成功有效的方法。譬如在《估〈學衡〉》一文中,魯迅說道:“夫所謂《學衡》者,據我看來,實不過聚在‘聚寶之門’左近的幾個假古董所放的假毫光,雖然自稱為‘衡’,而本身的稱星尚未曾釘好,更何論于他所衡的輕重是非……‘衡’了一頓,僅僅‘衡’出了自己的銖兩來,于新文化無傷,于國粹也差得遠。”話語巧妙機智又充滿殺傷力,頓時間刺中對方命脈,使人無還擊之余地。
我們在魯迅雜文中可學習的東西實在很多,我將其簡略概括為以下幾個方面:首先,鍛煉我們的理性思維和邏輯能力,方能辯證地思考問題。其次,語言表達與思維能力協(xié)調發(fā)展,善抓重要之點,方能穩(wěn)住自己的陣腳。另外就是善于觀察,觀察中會有大發(fā)現(xiàn)。當然除這幾點之外還有更多,這些方法并不僅僅在理論上有指導意義,同樣可應用于我們教師的教學實踐。作為青年教師,每次備課時面對一篇篇新課文有時會感到無所適從,因為不經意間就會把自己的喜好和觀念強加于學生之上,而這些東西或許并不是這個學段的孩子應該學習和接受的。加之各種教學參考書及豐富的網絡資源,我們教師的教學設計極其容易被這些“設計”先入為主,從而取代了教師自身對文本的深入品讀和理解。長此以往,每堂課的設計和流程都將趨于相似,毫無生機和活力的課堂令師生皆感疲憊和厭倦。教師也就慢慢增長了自己的惰性,失卻了自身最寶貴的獨立意識和對文本的解讀、設計能力。這其實是教師自己把自己逼到了越來越窄的道路上去,最后甚至無路可走。
在我們無路可走的時候,亦或自己猛然間發(fā)覺自己的教學走上了越來越窄的道路的時候,我們就應該清醒地自我審視。從經典和前人的智慧中反觀自身,尋找啟迪。每回重溫魯迅作品后,我都會有種茅塞頓開、思維上的痛快淋漓之感。聯(lián)系自己的教學現(xiàn)實,我對這種思維上的敏銳、清晰和對平常事物的獨到觀察,頗為贊賞。他往往能從極其平常的事情中生發(fā)出最深刻、獨特的見地。在《論雷鋒塔的倒掉》中魯迅談到:“和尚本應該只管自己念經。白蛇自迷許仙,許仙自娶妖怪,和別人有什么相干呢?他偏要放下經卷,橫來招是搬非,大約是懷著嫉妒吧——那簡直是一定的?!边@番言論真可謂是前無古人后無來者,人性的本質被他如此巧妙地擊中。
幽默睿智的言語背后是魯迅對生活強有力的觀察、洞見能力。這種能力非一日之功,啟示著我要靜下心來觀察、思考和反思周遭的現(xiàn)實生活及自己工作中的現(xiàn)實境遇。語文老師對文本的解讀分析能力則是決定其教學能力的一個至關重要的因素,我們面對文本,應該清空腦袋中的前理解,把文章讀透。最后才能將書本讀得越來越薄、把文章讀得越來越短,甚至用幾句話或幾個關鍵詞便能綱舉目張。我在教學《桂花雨》的時候,教研員說整篇課文可以用“香——想——鄉(xiāng)”幾個諧音字串聯(lián)起來,文章實質上可以壓縮為三句話:開頭“中秋節(jié)前后,正是故鄉(xiāng)桂花盛開的季節(jié)”和文中“這里的桂花再香,也比不上家鄉(xiāng)院子里的桂花”,以及結尾“我又想起了在故鄉(xiāng)童年時代的‘搖花樂’,還有那搖落的陣陣桂花雨”。聽了教研員的建議我恍然大悟,短短的一篇文章,只有巧用心思,深讀文本,你才能將其掌控、靈活運用。只有如此,教師才有能力去建構高效課堂,學生才會在一堂課之內得到充分的鍛煉和提高。
米蘭·昆德拉在《小說的藝術》中說道:“科學的飛速發(fā)展很快將人類推入專業(yè)領域的條條隧道之中。人們掌握的知識越深,就變得越盲目,變得既無法看清世界的整體,又無法看清自身?!痹谏钲谶@塊熱土上,教師們能夠接觸到最新的教育資訊和理念,能夠受到各方面的培訓,享受充足的教學資源,但是面對巨大的信息量,我們要有自己的理解和主張。在這蒼茫的世界中,廣漠的人海里,重重矛盾困擾下,我們需要有自己的眼光和判斷力。蘇軾有言:“士大夫三日不讀書,則義理不交于胸中,對鏡覺面目可憎,向人亦語言無味?!弊鳛檎Z文老師和班主任的我,整天要為班級和孩子的種種瑣事忙碌。如果整天讓大腦和心靈都為瑣事纏繞的話,就會覺得自己“面目可憎”、“語言無味”,于是我堅持閱讀。抱著謙遜而平和的真誠心態(tài),向他人學習,從閱讀中獲取智慧。唯有如此,我們才能認清自身,認清社會形勢。不論世事人情多么繁復變化,我們永遠明白自己的內心,清楚自己所擁有和所追求的究竟是什么,從而不至于墜入無邊的盲目和欲望。這,便是生活的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