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 艷(西安思源學(xué)院 文學(xué)院,陜西 西安. 710038)
《家,N次方》經(jīng)典臺詞的伯克修辭哲學(xué)理論分析
石 艷
(西安思源學(xué)院 文學(xué)院,陜西 西安. 710038)
摘 要:筆者從修辭哲學(xué)視角來分析研究《家,N次方》中趙雯一角的經(jīng)典臺詞,探析趙雯這個角色異化的“理想主義”取向,以期為電視劇賞析和劇中人物性格賞析提供新的視角和方法。
關(guān)鍵詞:《家,N次方》臺詞;伯克修辭哲學(xué);“五因分析”;理想主義
2011年播出的電視劇《家,N次方》敘述了六個性格不同的80后的愛情、事業(yè)、家庭故事,反映了年輕人不同的價值觀。筆者摘錄角色趙雯的臺詞,使用西方新修辭學(xué)家肯尼斯·伯克的戲劇修辭哲學(xué)理論進行分析,嘗試探析趙雯異化的“理想主義”價值觀,以期為電視劇人物賞析提供新的視角和方法。
肯尼斯·伯克從心理學(xué)的視角,建立修辭戲劇理論,透視人們話語行為的動機。(柴改英,2010,56)人們在不同語境中做什么、選擇怎樣做,是為達到其特定目的。從戲劇呈現(xiàn)方式探析言者動機就是戲劇五因批評的目的。五因包括行動、場景、人物、目的、方法。人物指采取行動的個人或集體性的施為者,如宗族、國家等;行動指有意識、有目的的行為;目的指人物自覺行動的目標;場景指地點、情景、原因等;方式指手段、工具或技巧(柴改英,2010,56)。分析五因后,探討五因之間的比例關(guān)系。由于言者不同的編劇動機和編劇目的,五因在編劇的呈現(xiàn)方式中出現(xiàn)的頻率和因果關(guān)系會有所不同。五個要素共組成20種關(guān)系比:場景—行為、場景—人物、場景—方法、場景—目的、行為—目的、行為—人物、行為—方法、人物—目的、人物—方法、方法—目的,將這十對關(guān)系比中每對反過來,就得到另外十對,每對關(guān)系比中前者為因,后者為果,被強調(diào)的因素不同,反映出言者相對應(yīng)的哲學(xué)觀點。
(一)語料選擇
筆者從百度摘取了趙雯的經(jīng)典臺詞,作為本文語料。
(二)臺詞的修辭哲學(xué)分析:趙雯的理想主義立場
臺詞:趙雯(人物):“一直以為我(人物)沒愛過你(行動),直到知道真的要失去你,真的要跟你變成陌生人(場景),才明白我錯過的不僅僅是你,還有,我自己……”(行動)
主要關(guān)系比為人物—行動,對具體場景、方法與目的鮮有提及,如為什么認為沒愛過楚牧的場景,當初放棄楚牧的目的等。這些因素有重要位置,認為自己沒愛過楚牧的原因是他遇到了富二代薛洋,決定和楚牧分手,去追求薛洋。放棄楚牧是為了追求名和利,人物因素決定了行動,性格和價值觀決定她的行動。伯克指出人物因素被強調(diào),表明言說者的理想主義哲學(xué)觀點。理想主義者從自我的自由意志出發(fā),相信自我動機可以決定行為的成功與失敗。為了獲得名利,楚牧、薛洋和周浩都是趙雯獲得成功的棋子,她相信她堅持了就會成功。在伯克的修辭哲學(xué)理論中,“等級”、“超越”、“完美”、“否定”以及“替罪羔羊”這些概念也有助于探析言者動機與價值傾向。等級指的是一種排序,如我們生活的社會因財富、知識、權(quán)利、價值觀等的多寡與不同而有各種“等級”(柴改英,2010)。它的存在使我們的生活極具修辭緊張,因“等級”的刺激,人們想盡辦法從低等級爬向高等級,直至“完美”(柴改英,2010)。趙雯認為自己從出生開始,就因財富、知識、權(quán)利等與薛之荔處于不同的等級,等級刺激她想要超越這種現(xiàn)狀,從低處攀到高處,直到等級的頂端—“完美”。
臺詞:趙雯(人物):“臉皮這個事兒是這樣的,你(人物)要是先把臉皮扔一邊,把能抓到的名利趕緊抓到手里再站到了一定的位置(行動/方法),那最后誰都會給你臉的(目的);可要是你(人物)先把自己的臉皮捧在手心里護得死死的(行動),最后落得個窮得叮當響誰也不知道你是誰(場景),那對不起,那時候除了你自己以外,沒人會覺得你有臉,那才真叫沒臉沒皮呢(目的)?!?/p>
趙雯想追求“完美”,但理想與現(xiàn)實之間的差距,形成了其在追求階級頂端的“完美”時所面臨的“否定”?!胺穸ā睅Ыo理想主義者一種無法達成“完美”的不完美狀態(tài)以及內(nèi)疚感。為了擺脫“否定”,言者常常經(jīng)過語言行動達成“凈化”?!皟艋钡钠渲幸环N方法就是找尋“替罪羔羊”,它是指將問題或罪惡歸咎于言者以外的對象(林靜伶,2000)。然而,這些手段和藥劑并不是永久和絕對的安全。一旦趙雯的這種尋找他人為替罪羔羊的方式失敗,她將處在“道德和名譽”這個“等級”的最底部。楚牧說其無恥,后來愛上薛之荔;其上司只是把她當作棋子,同事不喜歡她,朋友們都離她遠去,同時趙雯的內(nèi)心覺得孤獨。而她尋找的“替罪羔羊”,她取得成功的方式就是不顧一切地“超越”現(xiàn)實做出努力,甚至傷害朋友,這使得她的同事朋友成為她攀登上等級頂端“完美”的真正的“替罪羔羊”。其實,理想主義若使用得當,會起到幫助言者登上等級頂端“完美”的積極作用,也可以促使言者形成積極正確的價值觀。而主角趙雯并非把理想變成努力工作的動力,形成正確價值觀的催化劑,而是以他人作為自己的“替罪羔羊”,不顧一切地向上攀登。這種異化的“理想主義”違反道德標準,傷害別人的感情和利益,趙雯的名利女、拜金女形象便被體現(xiàn)出來?!皟艋钡姆椒ㄟ€包括“自我懲罰”。自我懲罰是言者自己承擔罪惡與問題,其語言形式如自我否定,承認錯誤等(林靜伶,2000)。趙雯最終發(fā)現(xiàn)失去的比得到的還要多,于是她在寶馬車上大哭了一場。她選擇了“自我懲罰”,自己承擔自己所犯的錯,否定了自己以前不顧一切手段追求“完美”所犯的錯誤。
本文主要通過用伯克的修辭哲學(xué)理論,嘗試對趙雯這個角色的經(jīng)典臺詞分析趙雯異化了的“理想主義”,以及劇情中其他個別角色的積極“理想主義”價值取向。希望可以為賞析電視劇,分析電視劇人物性格提供新的研究方法和視角。
參考文獻:
[1]Burke,Kenneth.A Grammar of Motives[M]. Berkeley:University of California,1945.
[2]柴改英.“被”現(xiàn)象的伯克修辭哲學(xué)批評[J].外國語文,2010(4):56-59.
[3]林靜伶.語藝批評——理論與實踐[M].臺北:五南圖書出版有限公司,2000.
中圖分類號:J905......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674-8883(2015)16-0066-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