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 娟
(新鄉(xiāng)學院 新聞傳播學院,河南 新鄉(xiāng) 453003)
論新聞采訪的“難題”及其對策
李 娟
(新鄉(xiāng)學院 新聞傳播學院,河南 新鄉(xiāng) 453003)
新聞采訪是新聞傳播活動的基本前提。面對復雜的社會環(huán)境和人們思想的變化,新聞采訪這一新聞傳播的核心環(huán)節(jié),在實際操作中的難度也日益增大。要想突破這一“難題”,不僅要知曉新聞采訪活動中容易出現(xiàn)哪些問題,還需要從記者的專業(yè)素養(yǎng)、人際交往、心理學等角度多方面剖析這些難題出現(xiàn)的原因及其解決之道。
新聞采訪;采訪技巧;人際關系;心理學
近幾年,中央電視臺推出了《走基層·百姓心聲》調查節(jié)目,其中“你幸福嗎”“您家的家訓是什么”“回家過年”等街頭采訪備受百姓關注。2012年中秋、國慶期間所提問題“你幸福嗎”使得“幸?!币辉~一時成為媒體熱門詞匯之一。節(jié)目中一位焦先生面對記者的提問,先是推托了一番:“我是外地打工的,不要問我。”但記者卻未放棄,繼續(xù)追問:“您幸福嗎?”這位務工人員上下打量了記者后答道:“我姓曾?!贝瞬稍L活動引起網友熱議。不少人表示,找到一個路人就問“你幸福嗎”總覺得很怪異。著名節(jié)目主持人孟非10月3日也在微博上發(fā)帖說:“假如,我是說假如,某天你走在路上,一個記者突然拿著話筒上來問你:‘你幸福嗎?’你會如何回答?我想聽一聽網上的答案。”這條微博被轉發(fā)超過兩萬次,評論更是接近4萬次。孫煥英在《聲屏世界》發(fā)文章說,“你幸福嗎”是一個無意義的民生指數(shù)推演,認為“你幸福嗎”這樣的提問被路人忽悠是再自然不過的事情了[1]。2012年10月11日,莫言獲得諾貝爾文學獎,他在接受央視采訪時表示自己“不知道”是否幸福。面對同一個問題,為何有如此多的人排斥采訪?有人不愿意正面回答,有人不愿意接受采訪,這個時候新聞工作者不得不反思一下,是我們的提問出了問題,還是我們沒有把握好提問的技巧?新聞要想正常播出,記者提問無疑是很重要的一環(huán),而采訪活動是否能順利進行,能否得到真實有效的答案,則依賴于記者能否熟練地把握提問技巧,這也是記者做好新聞的必修課。
(一)人際交往的問題
采訪者與被采訪者屬于人際交往的范疇,新聞采訪實際上是人與人之間的交流活動。美國心理學家約瑟夫·勒夫特和哈里·英哈姆創(chuàng)立的人際交往模式——“約哈里窗”可以教我們如何更好地進行新聞采訪[2]。記者是公眾的個體,記者的職業(yè)形象、德行威望、業(yè)務能力、個性特征等均在公眾視野之中,因此記者在采訪時尤其要注意自己的言談舉止、職業(yè)道德和個人修養(yǎng)。記者采訪時給采訪對象的第一印象很重要。記者的肢體動作等非語言符號對其形象有重要影響,記者提問時的語言表達是影響記者形象的更重要的因素,語言和非語言等因素的有效融合是記者修好人際交往課的重要條件。成功地與人交往,記者需要擁有淵博的知識、認真的傾聽態(tài)度和足夠的信任。首先,記者的知識素養(yǎng)會在言談舉止中傳遞給被采訪者。在采訪過程中,記者要有與被采訪者相似的認知結構,在認真準備的前提下,力爭達到交流暢通,契合被采訪者的理解水平。其次,認真地傾聽。記者在與被采訪者交流時,傾聽特別重要?,F(xiàn)代人的表達欲望都非常強烈,大多數(shù)人總是急切地想傳播自己的想法,不愿意去傾聽。央視著名主持人董倩曾說,傾聽是一種態(tài)度。記者在與被采訪者交談時,要學會傾聽,不只是為了獲取信息而交談,而是尊重采訪對象。認真地傾聽,盡可能把采訪者與被采訪者的關系轉換成朋友、知己或親人的關系,只有這樣,被采訪者才會誠懇地向你訴說,與你交流內心最深處、最真實的東西,記者與被采訪者之間的交流才不是冰冷機械的問答。當我們與被采訪者交流時,一個眼神的交流,一個輕拍肩膀的動作,抑或遞上一張紙巾等,都會是很好的采訪潤滑劑,這些都會在無形中讓對方感受溫暖。最后,足夠的信任。交談雙方建立起信任感是友好交流的基礎。記者在提問被采訪者時,對方只有感受到了你的真誠,對你有一個最基本的信任后才愿意和你交談。采訪者在傾聽被采訪者時,更要情感真摯,比如偶爾點點頭,微笑一下,或者表示你也有相同感受。要讓被采訪者知道,你很重視你們之間的談話,記者千萬不要在被采訪者說話時眼神游離、東張西望,否則不但會讓對方感覺你不重視他,更會被人認為這是一種很不尊重人的行為。從人際關系學上分析,人與人之間相處要學會察言觀色,懂得察言觀色是進行有效交流的技巧。對于新聞采訪,記者向被采訪者提問時也要懂得察言觀色,觀察被采訪者的表情和他所說的內容是否一致,是否對記者所提出的問題有抵觸情緒等。察言觀色有助于采訪者及時采取措施調整提問內容。每個人的性格各有不同,內向的人不善言談,外向的人活潑健談,有人面對鏡頭會緊張不安,這些都需要采訪者通過仔細觀察來了解,這樣才有可能為采訪對象營造一個輕松的環(huán)境。采訪前,記者要明確采訪對象的心理動機——是怕媒介報道對自己不利而拒絕采訪,還是想借助新聞媒體宣傳個人、提高被宣傳單位知名度而接受采訪等。記者要根據(jù)被訪者的動機,判斷事實的可信度。
(二) 新聞采訪中記者和被采訪者不同的心理
新聞采訪的本質不只是要得到事實真相,更要揭示事情的本質,這要求記者在采訪提問的實踐中,必須洞悉被采訪者心理,拓展新聞采訪的深度。用心理學的知識給新聞采訪進行潤色,可以減少采訪時的盲目性,提高采訪效率。
1.關注被采訪者心理
記者在采訪的過程中,會遇到社會各階層的人士,每個人的生活經歷、從事的職業(yè)、生活的環(huán)境、知識水平、道德素養(yǎng)以及個人的性格和習慣等都會有所不同,因此,記者要想順利完成采訪工作必須熟悉并善于調節(jié)不同采訪對象的心理。首先是群體心理。其一,積極配合型的采訪對象。心理學的激勵理論認為激發(fā)人的動機的心理過程模式可以表示為:需要引起動機,動機引起行為,行為又指向一定的目標[3]。記者的采訪有一定的動機,即基本上都是為了獲得和傳播信息。但是采訪對象的動機是多樣的。比如,如果被采訪者特別積極配合,可能是出于社交需要、自我實現(xiàn)的需要,或是精神世界的需要等。其二,有問必答型的采訪對象。這類采訪對象的心理狀態(tài)還算穩(wěn)定。記者在對他們進行提問時,要為他們營造一個輕松的環(huán)境,這樣他們才會在安靜松弛的狀態(tài)下準確地敘述新聞事實以及事件過程和細節(jié)。必要的時候要給予采訪對象足夠的贊許,讓他們感受到他們不只是一個人在敘說。其三,有抵觸情緒型的采訪對象。對于這類被采訪者更要充分地運用心理學知識,仔細揣摩他們抵觸采訪的原因,盡量去消除并調節(jié)他們的負面心理,使采訪有效地進行下去。
其次是個性心理。兒童有好奇、模仿、愛幻想的心理傾向,青年人有邏輯思維強、敏感偏激、利益當前的心理特點,老人會比較隨和。不過老人一旦回憶起一件事的時候,你會發(fā)現(xiàn)你根本無法打斷他,一方面出于尊重我們不好打斷,另一方面是與老人的心理特點有關。而所處地域也是新聞采訪對象的個性心理出現(xiàn)的一個方面,比如內地的采訪對象相對保守,對事件一般都持中立態(tài)度,而沿海地區(qū)的人們可能有著時效性的觀念。另外,語言是否相通也是采訪成功與否的關鍵因素。
2.記者的心理
記者作為公關的主體,引導整個談話過程,因此記者的心理應變能力、調節(jié)能力至關重要。首先,進行采訪前要做好充分的準備。要仔細研讀你將要采訪的這個人的相關資料,這是采訪前的一門重要功課。知識的儲備在很大程度上是靠一個記者的長期堅持,不是一蹴而就的。尤其是采訪專業(yè)性很強的專家類人士,專家從你的幾句話中就能大致了解記者的能力和專業(yè)程度高低,然后決定是否給予記者回應,或者他們會考慮根據(jù)記者的現(xiàn)有水平而給出部分回答。如果記者的提問不講究技巧,很容易影響采訪的進程,還可能得不到想要的事實真相。記者在權威人士面前可能會自卑,但在普通民眾前則要學會謙虛,萬不可盛氣凌人,不顧對方的感受。與什么樣的人交談,就要調整出與之相對應的心理狀態(tài)。其次,采訪時要充滿人情味?!澳阈腋帷笔且粋€街頭探訪,場景的選擇多樣化。盡管記者要在各式各樣的場景下進行采訪,但是當向采訪對象提問時,要讓問題充滿人性味,萬不可冷冰冰地問問題,要多關心被采訪對象。關心人物的命運是人性化的最高境界。最后,在心理上給予被采訪者引導和支持。“你幸福嗎”問題的采訪面對的是各式各樣的人物,但不管采訪對象的個體差異有多大,記者在采訪時,一般情況下首先要學會微笑,在特殊情況下要學會調整出與之相適應的表情,使被采訪對象感受到你在感受他的悲喜,與他同在。在室內進行提問時,在提問前不妨放一段抒情或比較輕松的音樂來渲染氣氛,讓被采訪者投入到采訪情境中,使他們產生心理共鳴,這樣,采訪對象才能把內心最真實的感受講出來。
(三)記者的職業(yè)素養(yǎng)
記者的采訪提問有諸多問題,記者采訪活動的目的性卻很專一。新聞采訪模式千變萬化,采訪對象也各不相同,情況極為復雜,因此采訪中隨時會有新的線索和問題出現(xiàn)。從專業(yè)角度來講,面對問題時,記者首先要始終掌握采訪的主動權,明確提問目標,明確提問的方向和主線,否則采訪就會流于形成,得不到較多的有用信息。其次要創(chuàng)造良好的對話環(huán)境。良好的對話環(huán)境不是指物質環(huán)境,而是指方便記者和采訪對象溝通的氛圍。對話環(huán)境是否良好,很大程度上取決于記者人際溝通能力的高低。記者在采訪中應有較強的時間觀念,要確保采訪緊湊有效。為了挖掘事實的新聞價值,在采訪的過程中往往會出現(xiàn)很多事前意料不到的線索。一個富有經驗的記者能夠抓住這些線索并將采訪引向深入,然后審時度勢地提出問題。對不同階層的人采用不同的提問方法,平視強勢群體,尊重弱勢群體。一般而言,弱勢群體不占有社會稀缺資源,其政治、經濟、社會地位較低,或經受挫折而尚未擺脫困境。與他們溝通時,記者的提問適合直接明確,多用交流商討的口吻。最后,采訪提問要有具體的指向,要講究引導藝術,好的提問可以促進采訪對象對新聞事實進行積極敘述。當采訪對象有難言之隱時,記者不能產生急躁情緒,相反要耐心說服,邊等待,邊引導,以巧妙的引導來消除采訪對象的思想顧慮。
“你幸福嗎”是記者通過發(fā)問的方式進行的采訪,繼“你幸福嗎”之后,2014年春節(jié)前夕,重慶衛(wèi)視《新聞解碼》欄目推出了新年特別節(jié)目《2013,你缺什么》,一時間引發(fā)全國數(shù)百家電視臺、報刊、網絡、電臺的熱傳與熱評。中央電視臺的“2013你缺啥”的跟進報道,將此話題再掀高潮。因此,找到正確的提問技巧是采訪成功的關鍵。好的提問,或如刀鋒劍刃直剖事實真相,或如山泉指路展露采訪對象心扉;失敗的提問,則可能導致記者空手而歸,甚至斷了與采訪對象進行再溝通的路。因此,面對采訪中的“難題”,記者可以采用以下方式解決[4]。
(一)掌握采訪主動權
“你幸福嗎”這個簡單的問句背后蘊含著一個普通中國人對于所處時代的政治、經濟、自然環(huán)境等方方面面的感受和體會,能引發(fā)當代中國人對幸福的深入思考。記者要帶著明確的目標在街上提問老百姓,要善于在任何環(huán)境下創(chuàng)造良好的對話環(huán)境。比如,記者在青海西寧火車站采訪一位旅客,上去就問“你幸福嗎”,該旅客對此提問好像有些抵觸,并未正面回答記者問題,只是說了句:“這個幸福太麻煩,這個說不清楚?!蔽覀儾环翐Q位思考一下,一個人剛度過一段疲憊的旅途,下車后還拎著大包小包,你上來就問幸福,總歸有些不太合適。掌握采訪主動權的記者應善于創(chuàng)造合適的談話環(huán)境,也就是說,記者這時如果關心一下這位旅客,幫他提一下包裹,分擔一下他的疲憊,或許能夠觸動他,然后再切入提問,他才會把心理真實的感受說出來?!?013你缺啥”也是一個開放度高、呼吁民眾參與的熱點話題,初衷是引發(fā)人們的快樂感和內心深處的感受,主旨在于引發(fā)一種正能量。因此,記者要明確采訪宗旨,始終掌握采訪的主動權,這是采訪順利進行的一個主要核心力量。
(二)真正關心人物的命運
央視“你幸福嗎”有不少畫面讓人心酸。在云南昆明的商業(yè)街,記者采訪一位擦鞋工。被采訪者抱著一個小孩,說:“幸福啥子,你看一天擦鞋子的,還幸福!”一個高水平的新聞采訪,是將采訪與人物系在一起的。記者要學會關心被采訪對象,如一個幫大姐看孩子或擦鞋子的行為,就能讓大姐感受到你的關懷。再如記者在浙江海寧采訪一位撿瓶子的73歲老人,老人說:“我耳朵不好?!笨此拼鸱撬鶈枺瑢嶋H上有著深層的含義。73歲,本該是享樂之年,而老人卻在街上撿瓶子。老人的生活起居是怎樣的,國家政府是怎樣給予老人關懷的,這些肯定會引起老人深刻的思考。記者是否可以給老人一些關懷呢?如幫助他拎瓶子,扶著老人來聊家常,這比一句冰冷的“你幸福嗎”更溫暖,使記者更容易得到真實的新聞價值。一個“2013你缺啥”道盡了中國市井的百態(tài),在現(xiàn)代新聞媒體的鏡頭下,類似于這樣面向基層、深入群眾的訪問很少。因此,記者要善于把握每一次機會,真正關心鏡頭中每一個人物的命運。
(三)開啟采訪提問的引導藝術
在北京玉淵潭公園南門附近,記者采訪一位退休女職工,大媽只是說:“別拍了,我頭發(fā)這么亂!”如果我們稍微觀察一下,大媽坐著擇菜,頭發(fā)也不是像大媽自己說的那樣亂,這么看來大媽是一個對于自己外在形象特別注重的人。這時記者先可以和大媽“套近乎”,夸贊大媽幾句,然后坐下來幫著擇菜,像嘮嗑一樣,不必僵硬地只想著提問。也許在聊天的過程中,記者就可以得到大媽內心對于幸福真實的感受。再如在網絡上走紅的“我姓曾”的這段采訪,采訪對象是山西太原清徐縣北營村的一個務工人員。記者直接提問,采訪對象當然會有一些戒備和顧慮,本能地拒絕采訪。這個時候,記者應該給予正確引導,講清楚采訪的內容和目的,例如在開口前先和被采訪對象握個手,這樣的小動作就可以消除采訪對象的顧慮。被采訪者或許有什么難言之隱,或者不善于表達,記者這時可以降低姿態(tài)像村里人一樣去和被采訪者進行交談,態(tài)度一定要誠懇。
1.觀察時充分利用多種感覺器官
對于記者而言,采訪時要用的不僅是嘴巴和耳朵,眼睛也是重要的采訪工具,眼睛要做的就是觀察。除此之外,記者還可調動嗅覺、觸覺、味覺等多種感官進行廣義的觀察。比如同樣是在山西太原清徐縣北營村,采訪一位生菜種植戶,同樣也是被采訪者不回答記者所提問的問題。這位大叔正在菜棚中干活,記者可以首先說明來歷,然后遞上一瓶水,和大叔談談他所忙的菜棚,找到采訪對象的聊天興趣,再提問“你幸福嗎”,循循誘導。再如記者在寧夏銀川的興慶區(qū)信義市場采訪一位肉鋪老板,老板說:“幸福就是沒有后顧之憂,生活有保障?!彪S后就忘了剛才稱的肉是多少錢,于是又稱了一遍。記者在老板忙碌的時候進行提問,如果可以幫老板留心一下手上的生意,記住剛才稱的肉是多少錢,老板會感受到你在關心他、幫助他。
2.留意每一個細節(jié)
記者在天津采訪一個節(jié)日禮品貨攤,攤主是一位在整理貨物的大姐。通過觀察大姐的體型、說話的聲調以及面部表情可以看出,大姐是一位性格爽朗的人,很熱愛目前所干的工作。記者可以邊幫大姐整理貨物邊進行交談,相信大姐會視記者如朋友的。再如記者在山西壺口瀑布采訪一位游客,游客說:“我應該信那個什么,那個網上的?!比绱穗S意的回答不禁讓人懷疑記者所得到的答案是否真實。幸福是每個人特有的心理感受,一個人幸福不代表整個國家。記者應引導該游客,讓他明白我們這個問題背后的含義,而不是隨意敷衍一個答案。
無論是之前以傳統(tǒng)媒體為主導的電視新聞采訪還是現(xiàn)今的以新興媒體為主導的新聞采訪,采訪過程中的“難題”是一直存在的。上述幾個實例,尤其是“2013你缺啥”和“你幸福嗎”兩個街頭訪問,反映出電視新聞的采訪的弊端。新聞記者除了要吸取前輩新聞工作者的經驗之外,最主要的是要結合實際情況,認清每個事件的實際環(huán)境,運用自身所具備的素養(yǎng),努力創(chuàng)新,使新聞采訪愈加順利,愈加有價值。
[1]孫煥英.“你幸福嗎?”:無意義的民生指數(shù)推演[J].聲屏世界,2012(10):68.
[2]尹敬媛.采訪,是人際交往的藝術:“約哈里窗”對新聞采訪的啟示[J].社會科學論壇,2006(4):91-94.
[3]牛麗紅.采訪心理學在新聞實踐中的應用[J].甘肅廣播電視大學學報,2005(1):74-75.
[4]傅了.《新聞解碼》即時互動性增強的設想:以新年特別策劃《2013你缺什么》為例[J].新聞研究導刊,2013(3):55-58.
【責任編輯 張慧娟】
2015-04-12
李娟(1978—),女,河南新鄉(xiāng)人,講師,研究方向:傳播學。
G212.1
A
2095-7726(2015)10-0069-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