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 燕
《新輯搜神記》時間方位結構研究
□梁燕
時間方位結構指示時間的方向和相對位置關系,分為方向型時間方位結構和點、段型時間方位結構。本文對《新輯搜神記》的時間方位結構進行調查統(tǒng)計,用分類舉例的方式呈現(xiàn)出了其中的時間方位詞使用狀況,進而揭示出中古時期時間方位詞的特點。
時間方位結構《新輯搜神記》時點時間詞時段時間詞
《搜神記》是我國魏晉時期志怪小說的代表作,在宋元年間已經(jīng)散佚,今流傳的多為明代以后的輯撰和刊刻版本。李劍國認為今本《搜神記》存在許多問題:大量輯入他書內容,失于考辨,許多條目實出于《幽明錄》《法苑珠林》;因書名相似,而將他書誤作本書;沒有辨析考查據(jù)輯書目,而是將幾種書的引文合綴而成。因而《新輯搜神記》當更貼近干寶生活的年代,其語言事實能夠反映中古時代的語言特點。
方位詞標示詞的方向和位置關系,學界對方位詞的詞類歸屬和句法位置關系,大致有兩種觀點:第一種觀點認為方位詞能夠附在名詞性短語后構成短語,且獨立存在的介詞,即劉丹青所說的后置介詞和框式介詞的后一部分;第二種觀點認為方位詞能夠普遍附在某個詞或比詞大的結構后邊,表示詞的方向和位置關系,是獨立的一個詞類(何亮,2007)。時間方位結構即由時間方位詞構成,根據(jù)表義特點,時間方位結構分為方向型時間方位結構和點、段型時間方位結構?!缎螺嬎焉裼洝分芯哂泻蟾叫?,能夠指示時間的位置和方向的時間方位詞有17個:之前、后、之后、以后(已后)、來、以來、間、之間、中、之中、內、之際、初、之初、末、之末。
(一)早于某個時間或事件,表達形式“X之前”?!癤”可以是時點時間詞、名詞性短語、動詞性短語。文中僅有1例為“動詞性短語+之前”。
(1)每至曉,諸棲禽未散之前,各占一樹,口中有涎如膠,繞樹飛,涎如雨,沾灑眾枝葉。
(二)晚于某個時間或事件
1.“X后/之后/已后/以后”中“X”可以是動詞性成分、代詞、一般名詞、時點時間詞、時段時間詞。
“動詞性成分+后/之后”表示發(fā)生在事件以后的時間?!皠釉~性成分+后”有16例;“動詞性成分+之后”,有4例。
(2)吳時,將軍朱桓得一婢,每夜臥后,頭輒飛去,或從狗竇,或從天窗中出入。
(3)父母為義起娶婦之后,分日而燕,分夕而寢。
“代詞+后”有15例。
(4)其后終以逆命,沒又加戮,是其應也。
“時點時間詞+后/以后”“時點時詞+后”有4例;“時點時間詞+以后”有1例。
(5)夜半后,有一人著皂單衣,來往戶外,呼:“亭主?!?/p>
(6)吳景帝以后,衣服之制,長上短下。
“時段時間詞+后/之后”時間參照點并不出現(xiàn),而是隱含于上文?!皶r段時間詞+后”有9例;“時段時間詞+之后”有2例。
(7)秦始皇東巡,望氣者云:“五百年后,江東有天子氣?!?/p>
(8)十年之后,形皆類之,意亦迷惑,不復思歸。
“動詞性成分+后+時點時間詞或時段時間詞”后面的時間是對“X后”延長時間的限定,有3例。
(9)死后五年五月丁卯,吳將亡。
(10)行后數(shù)月,鬼物持其妹,為之揚言曰:“我病死,喪在陌上,??囵嚭??!?/p>
“介詞+代詞+后/已后”以某一特定時間為起點,表示自此以后的時間,但沒有明確的結束點?!敖樵~+代詞+后”有1例;“介詞+代詞+已后”有1例。
(11)自爾后,有役召事,往造國。
(12)自是已后,暴至巨富。
“介詞+時段時間詞+后”表示在某一段時間后發(fā)生的事件,有明顯的時段性,有1例。
(13)又曰:“宮門柱,且莫朽,吳當復,在三十年后。”
2.“X來/以來”表示從過去某時刻到說話時為止的一段時間。若特指其起點,相當于“……時”;若強調以某時為起點,相當于“……之后”。
“動詞性成分+來+時段時間詞”話語或事件參照點不明確,隱藏在上文的事件中,有1例。
(14)遂行推問,乃于數(shù)里上得其家人,云失來十余年,得之哀喜。
“時點時間詞+以來”時點時間詞為具體的年號,有2例。
(15)永嘉以來,士大夫競服生箋單衣。
“介詞+時點時間詞+以來”以具體的某一時點為起點,起始時間明確,但無明確結束點,一般為當前事件或說話時,有2例。
(16)自泰始以來,中國相尚用胡牀、貊盤,及為羌煮、貊炙。
1.“X+間/之間”
“動詞性短語+之間”表示事件動作完成過程中的某一段時間,有1例。
(17)而名曰“晉世寧”者,言時人茍且酒食之間,而其智不可及遠,如器在手也。
“名詞+名詞+之間”表示在兩個時間點范圍內的某一時間點,有1例。
(18)宿昔之間,便有文梓木生于二冢之端,旬日而大盈抱,屈體以相就。
“時點時間詞+間/之間”表示在大時點內的任一個分時點?!皶r點時間詞+間”有2例;“時點時間詞+之間”有1例。
(19)日暮間,顧后有小婦人,姿容可愛,上下青衣,戴青傘,追后呼:“初掾待我?!?/p>
(20)元康之末,以至于太安之間,江淮之域有敗屩自聚于道,多者或至四五十量。
“時段時間詞+間”表示的句子時點時段概念由后續(xù)謂語動詞決定,例子中為持續(xù)性動詞,表示時段概念,有1例。
(21)后數(shù)十日間,鶴夜到門外。
2.“X+中/之中”
“時點時間詞+中/之中”時點時間詞多數(shù)為年號、朝代,表示包含在大時間點內的任一時間點。“X+中”有47例,“X+之中”有3例。
(22)元帝初元中,丞相府史家,雌雞化為雄雞,冠距鳴將。
(23)夜二更中,有來至廟門者,呼曰:“何銅?!?/p>
(24)太康之中,天下爲《晉世寧》之舞。
“時段時間詞+中”“X+中”有5例;“X+之中”有1例。
(25)一年中,便大貧。
(26)天帝哀卿少孤,恭慎自守,故使我來,權相為守舍炊烹,十年之中使卿居富得婦。
“介詞+時點時間詞+中”介詞為“至、以”,表示到某個時間點所包含的范圍,相當于“到……里/中”,有7例。
(27)至三更中,忽聞有扣合者。
3.“X+內”中的“X”可以是名詞性短語、年號、季節(jié)、年份、日,表示大時點內的分時點,具有時點性,有1例。
(28)漢中平年內,有物處于江水,其名曰蜮,一曰短狐。
4.“X+之際”中的“X”為具有時間性的名詞時,表示在某個時間點或時間段參與的行為;“X”為動詞性短語時,隱含有伴隨狀態(tài)義,相當于“……的時候”,有1例。
(29)文諶辭謝之際,忽堂上如數(shù)十人呼聲。
5.“X+初”中的“X”為表示年號的時點時間詞。
“時點時間詞+初”表示某一大時點的開端,用來確定時間的位置,有8例。
(30)建安初,荊州童謡曰:“八九年閑始欲衰,至十三年無孑遺?!?/p>
“介詞+時點時間詞+初/之初”表示時間與事件的時段性,起點不明確,隱含在上文的事件中,但有明確的結束點。相當于“到……初期”?!敖樵~+時點時間詞+初”有1例,“介詞+時點時間詞+之初”有3例。
(31)至魏初,時人疑其有文無實。
(32)及吳先主之初,其故吏見文于道頭,乘白馬,執(zhí)白羽扇,侍從如平生。
6.“X+末/之末”中的“X”可以是人名、年號、朝代,表示某一時期的后期。
“時點時間詞+末/之末”時點時間詞多為年號?!皶r點時間詞+末”有9例?!皶r點時間詞+之末”有6例。
(33)永嘉末,六宮才人,流徙戎翟,內出外之應也。
(34)漢昭帝之末,陳留昌邑社亡。
“介詞+時點時間詞+末/之末”介詞為“至、及”,時點時間詞為年號,有明確的結束的,沒有明確的起點。相當于“到……末期”?!敖樵~+時點時間詞+末”有3例,“介詞+時點時間詞+之末”有2例。
(35)至元康末,窮兇極亂,僵尸流血之應也。
(36)及神農之末,少典氏又娶附寶。
1.“上、下、前、外、內”這5個空間性較強的方位詞在《新輯搜神記》中仍作為空間方位詞使用,僅“前”出現(xiàn)1例時間方位詞用例,從空間到時間的虛化還不夠明顯。
2.“后、之后、以后、已后”“以來”“中、之中”“初、之初”“末、之末”這5組方位詞,時間方位詞使用率較高,它們在上古漢語中已出現(xiàn)虛化,作為時間方位詞使用,在此基礎上,它們的使用范圍和頻率在中古時期進一步發(fā)展。
[1][晉]干寶撰,李劍國輯校.新輯搜神記[M].北京:中華書局,2007.
[2][晉]干寶著,黃滌明注譯.搜神記全譯[M].貴陽:貴州人民出版社,1991.
[3]周生亞.《搜神記》語言研究[M].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7.
[4]何亮.中古漢語時點時段表達研究[M].成都:巴蜀書社,2007.
[5]王海棻.古漢語時間范疇詞典[Z].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2004.
[6]劉丹青.漢語中的框式介詞[J].當代語言學,2002,(4).
(梁燕山西太原山西大學文學院0300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