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99热精品在线国产_美女午夜性视频免费_国产精品国产高清国产av_av欧美777_自拍偷自拍亚洲精品老妇_亚洲熟女精品中文字幕_www日本黄色视频网_国产精品野战在线观看

      ?

      公司擔保合同行為的最佳行為范式何以形成
      ——公司越權擔保合同效力認定的逆向思維

      2015-03-02 00:38:27吳飛飛
      法學論壇 2015年1期
      關鍵詞:越權公司法效力

      吳飛飛

      (西南政法大學 經(jīng)濟法學院,重慶 401120)

      公司擔保合同行為的最佳行為范式何以形成
      ——公司越權擔保合同效力認定的逆向思維

      吳飛飛

      (西南政法大學 經(jīng)濟法學院,重慶 401120)

      既有公司擔保法律規(guī)范因為法律后果要件闕如、公司法與合同法的價值本位抵牾,若遵循“法條主義”之演繹推理解釋路徑,則不能獲得具有解釋結論唯一性與價值取向一致性的裁判結果。故而,在具體裁判環(huán)節(jié)中,法官應摒棄既有的“法條主義”之規(guī)范分析與價值分析路徑,采用“后果主義”之“法律后果預測——行為評價”的逆向思維方式,承認公司擔保規(guī)范存有法律漏洞與價值抵牾之客觀事實,通過對《公司法》第16條直接立法目的即規(guī)范維護目標的解釋,推導出其所欲求的最佳行為范式,并明確公司法定代表人、擔保債權人對該最佳行為范式達成所分別負有的消極不越權義務與積極審查義務,再根據(jù)越權擔保與無權代理在構成要件上的相似性,通過類推適用無權代理的方法填補公司擔保規(guī)范的法律后果漏洞,進而引導實踐中公司擔保合同行為達致其最佳行為范式之要求。

      公司擔保;《公司法》第16條;法條主義;后果主義;無權代理

      一、問題之緣起:解釋困境與思維轉向

      我國現(xiàn)行《公司法》第16條對公司擔保的決議主體以及程序作出了規(guī)定,并對公司關聯(lián)擔保作出了較普通擔保更為嚴格的限制性規(guī)定。*參見高圣平:《公司擔保相關法律問題研究》,載《中國法學》2013年第2期。然而,這一旨在對公司擔保之實踐亂象進行制度約束的法律條款,不僅未能實現(xiàn)其制度預期反而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公司越權擔保合同效力的司法認定難度,*如羅培新教授所言:“在通常情況下,法律規(guī)則的頒行,當可以定紛止爭;但是少數(shù)情況下,法律規(guī)則本身卻成為了爭議的制造者。公司法關于公司擔保的規(guī)定即屬其一?!眳⒁娏_培新:《公司擔保法律規(guī)則的價值沖突與司法考量》,載《中外法學》2012年第6期。使得公司越權擔保案件成為公司法上的“懸案”。*“懸案”一詞來自胡田野先生對公司擔保案件審理的相關評述,具體內容參見胡田野:《公司法律裁判》,法律出版社2012年版,第670-676頁?!皯野浮敝皯摇保阂环矫姹憩F(xiàn)在審判實踐中法院系統(tǒng)對于公司違反《公司法》第16條所簽訂之擔保合同效力應當如何認定態(tài)度不一,甚至最高人民法院內部法官的意見都呈相左之勢,即使是認定結果相同的越權擔保合同所依據(jù)之法理基礎亦存在差別;另一方面表現(xiàn)為學界對于《公司法》第16條之規(guī)范屬性到底是效力性強制性規(guī)范還是管理性強制性規(guī)范、其僅僅是公司之內部組織管理規(guī)范還是公司越權擔保合同效力認定之裁判規(guī)范、公司之擔保債權人是否應當負有審查義務這些問題觀點不一,相關論爭相持不下。

      本文無意于加入到相關論爭的某一方,對其觀點做補充性證成。因為,在筆者看來,公司越權擔保合同效力的認定之所以會顯得如此撲朔迷離,其最根本原因在于擔保規(guī)范體系存在規(guī)范漏洞與價值沖突,而公司擔保規(guī)范之漏洞與價值沖突使得既有的規(guī)范分析與價值分析路徑都難以打通公司越權擔保案件司法裁判的“任督二脈”。具言之:一方面,《公司法》第16條未包含越權擔保行為的法律后果要件,《合同法》第50條對于何為“知道或者應當知道”,合同相對人“知道或者應當知道”法人之法定代表人、負責人越權所訂立之合同效力具體如何之規(guī)定付之闕如,這就導致作為演繹推理“小前提”的法律事實與作為“大前提”的法律規(guī)范之間無法直接對接,不能滿足法律推理的“上位概念的全部要素在下位概念中全部重現(xiàn)”*[德]卡爾·拉倫次:《法學方法論》,陳愛娥譯,商務印書館2003年版,第125頁。的要求,進而使得規(guī)范分析出現(xiàn)結果多元的解釋困境。另一方面,公司擔保規(guī)范之價值沖突體現(xiàn)在《公司法》第16條重在公司之資產(chǎn)維持及保護與公司相關主體之利益,《合同法》甚或是《擔保法》則重在維護交易之穩(wěn)定、保護交易相對人之合理信賴利益,二者之間在法益價值層面存在抵牾。合同當事人雙方之間的本位法之價值沖突,導致了裁判中法官面臨“找法”中的立場選擇困境,價值分析方法因為無法緩釋兩個位階相同的法益之間的對沖問題,并且“以主觀性的司法價值偏好為基礎所作出的判決,通常比以正式或非正式的社會規(guī)范為基礎所作出的裁判呈現(xiàn)出更大程度的不確定性與不可預見性”。*Karl Larenz:Methodenlehre der Rechtswissenschaft,Berlin: Springer,1991.p135.因此,價值分析方法亦難以為案件之裁判提供有說服力的裁判依據(jù)與方法。一言以蔽之,在公司越權擔保合同效力認定的司法裁判環(huán)節(jié)中,既有的“法條主義”演繹邏輯的“順推法”因為無法實現(xiàn)解釋結論的唯一性與價值取向的一致性,而難以獲得具有充分規(guī)范支撐與價值理據(jù)的裁判結論。*參見王彬:《司法裁決中的“順推法”與“逆推法”》,載《法制與社會發(fā)展》2014年第1期。然而,“后果主義”的“逆推法”對于該類案件司法裁判而言則具有十分妥帖的適用性。因為“后果主義”的解釋路徑主張以法律之可欲的裁判結果為其解釋之前提,再從紛繁復雜的法律規(guī)范中找尋可以對該裁判后果予以證成的法律規(guī)范,從而使得公司越權擔保合同效力認定之裁判結果可以“先見性地”滿足“社會效果與法律效果相統(tǒng)一”之要求,案件之裁判解釋即成為對正當裁判結果的裁判依據(jù)闡述問題。正如魏德士教授所言:“所謂解釋方法只不過是對文本補充的事后注腳而已”。*[德]魏德士:《法理學》,丁曉春、吳越譯,法律出版社2005年版,第306頁。

      二、《公司法》第16條直接立法目的及公司擔保合同行為最佳行為范式*《公司法》第16條與《合同法》第50條都可以被視作公司擔保合同的裁判規(guī)范,且兩處規(guī)范都存在法律后果要件不齊備的問題。筆者之所以僅對《公司法》第16條之立法目的進行澄清,且僅對該條之法律后果要件進行填補。原因在于,在筆者看來公司擔保合同作為一種特殊的民事合同,公司法之規(guī)定相比于合同法而言具有特別法的優(yōu)先適用性。

      “如果人們說一條法律規(guī)范是有效的,這就意味著這條法律規(guī)范對于它所指向的那些人具有約束力。”*[美]E·博登海默:《法理學:法律哲學與法律方法》,鄧正來譯,中國政法大學出版社2004年版,第347頁。某一法律規(guī)范確保其具有“拘束力”的關鍵在于法律義務以及法律義務未被履行之法律后果的明確化。一個具有“拘束力”的法律規(guī)范應當包含“何人”、“應當怎么做”、“不怎么做將會怎么樣”這三個規(guī)范要件。就公司擔保行為而言,《公司法》第16條乃是其最直接的規(guī)范依據(jù)。然而,《公司法》第16條從規(guī)范要件上分析看,其并不符合一個“完全性法條”的要求。第一,其缺少法律后果要件,無法為法官提供直接裁判依據(jù);第二,其所涵射的行為主體不夠明確,即其對擔保債權人是否具有約束力未能明確。因此,司法裁判中,首先需要做的是運用法律解釋方法填補《公司法》第16條的規(guī)范要件,再以此作出裁判。

      在“法律實用主義”者看來,法律解釋要以能最佳實現(xiàn)立法目的的方式確定制定法文本的意義。*參見劉翀:《論目的主義的制定法解釋方法——以美國法律過程學派的目的主義版本為中心的分析》,載《法律科學》2013年第2期。新功利主義學派創(chuàng)始人耶林教授亦認為:“應當將法律的目的理解為如何決定法律生長的方向”。*[美]本杰明·卡多佐:《司法過程的性質》,蘇力譯,商務印書館1997年版,第60頁。換言之,立法目的乃是法律規(guī)范續(xù)造之解釋論基礎。我們試圖將《公司法》第16條填補為一個“完全性法條”,則需要探尋其立法目的,尤其是直接立法目的或者說規(guī)范維護目標,即以立法者所可能的意旨來補齊其所欠缺之要件?!豆痉ā返?6條的司法適用“其目標一般指向:規(guī)范維護與規(guī)范目的(法目的)的實現(xiàn)”,*劉治斌:《立法目的、法院職能與法律適用的方法問題》,載《法律科學》2010年第21期。規(guī)范維護涉及的是其具體規(guī)定得到遵循,這是該條的直接目的;規(guī)范目的則涉及到立法者制定法律條款的實踐目的考察,意指該條的根本目的。換言之,《公司法》第16條之立法目的存在著直接目的與根本目的之區(qū)分,因為其直接目的指導其所規(guī)制的行為主體及其行為范式,直接立法目的在法律的目的解釋中具有優(yōu)先性,只有在直接目的解釋行不通的前提下,方可訴諸立法之規(guī)范目的。

      (一)《公司法》第16條立法目的探尋——以直接立法目的為中心

      薩維尼認為,法學有兩大任務:“一方面必須系統(tǒng)地理解法律,一方面必須歷史地理解法律”。*參見林瑞:《德國歷史法學派——兼論其與法律解釋學、法律史和法律社會學的關系》,載《清華法學》2003年第2期?!豆痉ā分械膿R?guī)范亦有其自身發(fā)展與演化的歷史軌跡。現(xiàn)行《公司法》第16條的規(guī)定,從其發(fā)展脈絡來看,乃是由1993年《公司法》第60條第3款演變而來,該款規(guī)定:“董事、經(jīng)理不得以公司資產(chǎn)為本公司的股東或者其他個人債務提供擔?!?。這條規(guī)定因為存在“規(guī)范結構混亂,法理未名的缺陷”,*參見錢玉林:《公司法第16條的規(guī)范意義》,載《法學研究》2011年第6期。在實踐中引起頗多爭議。2005年對《公司法》進行修訂時,最初并未確立現(xiàn)在的《公司法》第16條之規(guī)定,其是在修訂草案的第二稿中才開始出現(xiàn)。之所以修訂草案第一稿中沒有出現(xiàn)有關公司擔保的一般性條款,而僅對上市公司擔保的決議主體與程序做出規(guī)定,*該規(guī)定具體內容為:“上市公司在1年內購買、出售重大資產(chǎn)或者擔保金額超過公司資產(chǎn)總額30%的,應當由股東大會做出決議,并經(jīng)出席會議的股東所持表決權的2/3以上通過”。起因在于當時立法者的焦慮主要集中在實踐中上市公司為其大股東或者實際控制人之債務提供擔保的現(xiàn)象廣泛存在,嚴重侵損公司之資本安全、威脅中小股東與其他債權人利益問題。在對修訂草案第一稿進行審議時,“有些常委委員和地方、部門、企業(yè)提出,公司為他人提供擔保,可能給公司財產(chǎn)帶來較大風險,需要慎重”。*2005年8月23日,全國人大法律委員會副主任委員洪虎在第十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第十七次會議上所作的《全國人大法律委員會關于〈中華人民共和國公司法(修訂草案)〉修改情況的匯報》。后經(jīng)研究決定在《公司法》總則部分增設關于公司轉投資與擔保的第16條之規(guī)定。

      從《公司法》第16條的歷史發(fā)展演變脈絡及立法者的立法理由中可以看出,其產(chǎn)生之根本目的在于對實踐中公司尤其是上市公司的擔保亂象進行規(guī)制,以維護公司資產(chǎn)安全與股東、債權人權益。應當說,學界與實務界對于此條之根本立法目的并不存在任何異議,分歧之處存在于該條直接立法目的的理解與適用之中。對于該條的直接立法目的,當前學界存在兩種不同觀點:第一種觀點認為,《公司法》“第16條的立法目的是規(guī)范公司內部的意思決定程序……使之符合團體法行為的邏輯……而非公司與第三人之間的外部法律關系”。*參見錢玉林:《公司法第16條的規(guī)范意義》,載《法學研究》2011年第6期。第二種觀點認為,“法律規(guī)定此條款(第16條)的目的,(除約束公司之內部人之外)還在于將債權人‘指引’向公司決議,從而為其對決議的審查提供依據(jù)”。*李建偉:《公司非關聯(lián)性商事?lián)5囊?guī)范適用分析》,載《當代法學》2013年第3期。從立法目的與行為約束的關系角度而言,筆者認為第二種觀點對相關法律主體之行為更具有指導性意義。質言之,《公司法》第16條除了對公司內部人具有約束力之外,對第三人之約束體現(xiàn)在兩個方面:第一,對惡意第三人的對抗作用。即當公司之擔保債權人明知或者應知公司法定代表人超越權限而仍舊與其訂立擔保合同時,公司一方可以對擔保債權人之擔保債權進行抗辯。例如,按照《公司法》第16條的規(guī)定,公司對外擔保的決議機構只能是股東會或者董事會,董事個人是不具備決議權的,如果公司之董事長自行決定對外提供擔保,并以公司名義與相對人簽訂擔保合同,則可以推定擔保債權人為惡意,公司一方得以此抗辯擔保債權人,并且此時債權人的惡意直接依《公司法》第16條即可推出,而不必訴諸公司章程之規(guī)定。從英美法系來看,盡管法律對于越權行為的規(guī)制,已經(jīng)逐漸從溯及第三人轉移到制約內部人,但是法律所保護的仍舊僅僅是善意的第三人。*參見孫英:《公司目的范圍外經(jīng)營規(guī)制:從外化到內斂——兼論雙重性民事權利能力對公司越權的適用》,載《法學論壇》2010年第1期。第二,對善意第三人的提示作用。與公司訂立擔保合同之第三人尤其是善意第三人,可以從該條法律規(guī)定獲知:(1)對外提供擔保對于公司而言屬于“重大事項”,這點擔保債權人從《公司法》第16條的強制性規(guī)范屬性可以推知;(2)公司章程對擔保之決議主體、數(shù)額限度的具體規(guī)定存在哪幾種可能性,這一點債權人可以通過對該規(guī)定內容采取分化組合的方式推知可能存在的幾種情況,如董事、經(jīng)理、大股東等個人依法不具備擔保決策權即可以推知;(3)公司之法定代表人如果越權為其提供擔保依法將可能被追究賠償責任、第三人自身也可能會面臨訴訟紛爭。筆者認為需要澄清的一點是,盡管在其他國家推定知道理論的適用空間正逐步被限縮甚至廢棄,公司章程及其他內部決議已經(jīng)逐漸失去對外效力,公司不得以章程等內部規(guī)定對抗善意第三人。然而,我們此處所論述的乃是《公司法》第16條對第三人的對抗以及提示作用,而非是公司章程的對外效力。因此,不應以公司章程不具對外效力來否定《公司法》中涉及到公司章程的條款的對外效力。

      (二)《公司法》第16條直接立法目的所欲之最佳行為范式

      從筆者的上述分析可知,《公司法》第16條的根本立法目的在于治理現(xiàn)實中的擔保亂象、維護公司資產(chǎn)安全與相關主體利益,直接立法目的或者說規(guī)范維護目標在于其規(guī)定之內容在實踐中能夠得到遵循。影響該直接立法目的實現(xiàn)的行為主體有兩個:第一個是公司之法定代表人,第二個是擔保債權人。直觀來看,公司之法定代表人乃是越權行為的直接實施者,因此部分觀點認為第16條僅為針對公司內部人的約束性規(guī)范。然而,擔保債權人作為公司法定代表人的直接接洽者,他對于公司章程或內部決議文件的審查動機與行為無疑會對公司法定代表人的越權動機與行為產(chǎn)生一定程度上的約束力,如擔保債權人可以明確要求擔保公司一方提供有關對外擔保的章程或者決議文件,并以此作為訂立擔保合同或發(fā)放貸款的前置性程序,如此一來公司法定代表人越權的可能性就會大幅降低。因此,達致《公司法》第16條直接立法目的的最佳行為范式乃是公司之法定代表人在自身權限范圍之內與擔保債權人簽訂擔保合同,其間擔保債權人對法定代表人是否超越權限履行一定程度審查之義務。如此一來,實踐中越權擔保行為發(fā)生的幾率即會大幅降低,《公司法》第16條的直接立法目的與規(guī)范目的才有可能得到實現(xiàn)。

      三、公司擔保規(guī)范法律后果要件之司法續(xù)造

      按照筆者前文的邏輯,公司法定代表人與擔保債權人皆是須受《公司法》第16條所規(guī)范之行為主體。二者都須承擔實現(xiàn)《公司法》第16條之立法目的的法律義務,其中公司法定代表人一方所承擔的為不得越權的不作為義務,擔保債權人應承擔的是審查的積極作為之義務?!胺闪x務又指主體應采取的行為模式,是引起偏離模式行為者的法律責任的理由”。*參見錢大軍:《法律義務的邏輯分析》,載《法制與社會發(fā)展》2003年第2期。也即“當說‘義務’時,是指惡果發(fā)生的可能性”。*John Austin:The Province o f Jurisprudence Determined,New York: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1995,p25這種義務不履行所應承受之“惡果”或“不利益”,多數(shù)情況下是由法律文本所既定了的,而在法律規(guī)范之法律后果要件存在空缺的情況下,則可以在司法裁判環(huán)節(jié)通過采取一定的漏洞補充方法對其進行彌補。正如霍姆斯大法官所說:“一個所謂的法定義務也僅僅是一種預測,即如果某人做了某些事或忽略了某些事,他將被迫以這種或那種方式接受法院判決的處罰”。*[美]本杰明·卡多佐:《律的成長 法律科學的悖論》,董炯、彭冰譯,中國法制出版社2002年版,第27頁。卡多佐說:“生活塑造了行為的模子,而后者在某一天會變得如同法律那樣固定下來。法律維護的就是這些從生活中獲得其形式和形狀的模子”。*[美]本杰明·卡多佐:《司法過程的性質》,蘇力譯,商務印書館1997年版,第37頁。就公司越權擔保問題而言,處在裁判環(huán)節(jié)上的法官作為“活著的法律的宣示者”*布萊克斯東語,參見[美]本杰明·卡多佐:《司法過程的性質》,蘇力譯,商務印書館1997年版,第7頁。所要維護的亦是擔保合同行為的最佳行為范式這樣一種法律行為的模子。

      (一)最佳行為范式形成對應之主體義務正當性思辨

      當前學界與司法實務界對于公司之法定代表人不得以公司名義越權為他人提供擔保這種消極不作為義務之承擔不存異議,紛爭的焦點在于擔保債權人是否需要承擔積極之審查義務。從實踐層面上而言,不可否認的是擔保債權人審查義務的履行的確可以在很大程度上降低越權擔保風險發(fā)生的幾率,余下的觀念沖突在于這種審查義務在理論上是否說得通。筆者認為,對于擔保合同而言,擔保債權人審查義務之承擔具有以下幾點正當性:(1)法律的推定公知作用。有學者以公司章程及內部決議文件不具備對外效力為由,否認擔保債權人審查義務的正當性。對此,筆者認為,拋開公司章程是否具有對外效力問題,僅從《公司法》第16條的條款內容即可推出擔保債權人負有審查義務的內在合理性。該條對于擔保債權人的提示作用,筆者在前文已經(jīng)述及,在此不再贅言。此處筆者擬從合同之意思表示角度來證成其合理性。根據(jù)《公司法》第16條,可以知道公司提供擔保必須以決議的方式作出,換言之,“在公司對外擔保的意思形成與作出的過程中,公司內部決議直接成為擔保合同中的公司方意思,公司機關的集體決議也就成為公司擔保行為的效力要件之一”。*李建偉:《公司非關聯(lián)性商事?lián)5囊?guī)范適用分析》,載《當代法學》2013年第3期。擔保合同行為作為一種雙方法律行為,作為一方當事人的擔保債權人怎能不對對方之意思表示做審查呢。(2)“善意”的應有之義。法律保護善意第三人,擔保債權人亦只有在滿足“善意”條件的前提下,其擔保債權利益才應得到法律之認可與保護。《牛津法律大詞典》將“善意”定義為:“如果一個人誠實行事,即不知道或無理由相信其主張沒有根據(jù),他就是善意行為”,“當該人得知應知表明其主張缺乏法律依據(jù)的事實,則不存在善意”。*[英]戴維·M·沃克:《牛津法律大詞典》,鄧正來等譯,光明日報出版社1988年版,第102頁。“善意”在民商事法律行為中原則化的體現(xiàn)即是“誠實信用原則”。 “誠實信用原則”作為現(xiàn)代民法之“帝王條款”,具有解釋、補充與評價法律行為之功能。*參見梁慧星:《誠實信用原則與漏洞補充》,載《法學研究》1994年第2期。根據(jù)徐國棟教授的觀點,“誠實信用原則”可以分為客觀誠信與主觀誠信兩個方面,“前者要求人們正當?shù)匦袨?;后者要求人們具有尊重他人權利的意識”。*徐國棟:《誠實信用原則二題》,載《法學研究》2002年第4期。具體到公司擔保問題,擔保債權人審查義務的履行其實就是主觀誠信原則的本然性要求,所體現(xiàn)的是對公司一方利益與權利的尊重。之所以如此,因為對于作為自愿性債權人的擔保債權人而言,擔保合同的訂立為其債權增加了一份額外的實現(xiàn)保障。而對于公司一方而言,對外提供擔保經(jīng)常是對公司信用的一種無償施與行為,具有減損公司資產(chǎn)、侵害公司相關利益主體權益的潛在風險。換言之,在公司擔保合同中,擔保債權人與擔保債務人之間的風險與收益是不匹配的、非對稱的,從公平對待的視角而言,擔保債權人也應盡可能關照公司一方之利益。如臺灣學者王文宇教授即認為:“判斷特定事項是否具有對世效力的重點為:于通知與公示機制之合理可行性與第三人之資訊搜尋成本之高低兩者之間求取一個平衡,”*參見王文宇:《公司保證之權限與章程之對世效力》,載《臺灣本土法學雜志》2003年總第47期。此觀點即意在說明擔保債權人審查義務須否承擔乃是一個利益衡量問題,而非存有一個固化的判定標準。如有學者指出:“公司的內部制度也具有消極的外部效力”。*張羽君:《公司內部制度效力研究》,載《法學論壇》2013年第1期。(3)公司章程是否具備對外效力是一個時空性命題。如前所述,有學者以推定通知理論在西方國家漸衰、公司章程在這些國家不再具備對外效力為依據(jù)否認第三人審查義務的合理性。對此,筆者認為,公司章程是否具備對外效力是一個具有時空性的命題,這點從越權原則與推定通知理論皆有其自身興盛與衰微的發(fā)展歷程即可得知。西方國家之所以不再承認公司章程之對外效力,一方面是由其市場經(jīng)濟發(fā)展到一定層次以后交易規(guī)則的自身演變所致,另一方面則因為其相關的配套制度措施在很大程度上填補了推定通知理論退出后所留下的制度空當。如在英國,登記與公示是公司對外擔保的必經(jīng)程序;*《英國2006年公司法》第25部分第860條第1款規(guī)定:“設立本條所適用之抵押的公司,必須在允許登記期間結束之前,為了登記而向登記官提交抵押的規(guī)定詳情,連同設立或證明抵押之文件?!蓖瑫r該法第892條第2款還規(guī)定:“文件和登記冊必須被置備于下列地點,以供查閱——(a)公司登記住所,或者(b)第1136條之下的規(guī)章所規(guī)定的地點?!眳⒁姡骸队?006年公司法》,葛偉軍譯,法律出版社2012年版,第540-558頁。在美國,公司對外擔保以可以為公司帶來直接或者間接利益為前提性條件,這意味著董事所作出的擔保決策需要面對商業(yè)判斷規(guī)則之檢驗。英美兩國的做法無疑對于董事等高管人員或者大股東的越權行為具有極強的約束力,在很大程度上降低了隨意擔保的可能性,即無須再通過章程的對外效力來對抗第三人。而在我國,并未建立起一套公司擔保的登記與公示制度,亦未要求公司對外擔保必須具有利潤動機。在這些配套性制度不具備的情況下,在一定限度內承認公司章程部分內容尤其是公司章程執(zhí)行公司法強制性規(guī)定的內容的對外效力,無疑是一種次優(yōu)的選擇。是故,在當前形勢下,擔保債權人應負審查之義務,此乃其信賴利益得到司法裁判認可的合理性之基礎。

      (二)公司擔保規(guī)范法律后果要件填補與類推適用

      法律后果要件是一個完整的法律規(guī)范的重要構成要素之一。我國學者習慣于從法律功能角度,將法律規(guī)范分為行為規(guī)范與裁判規(guī)范。*參見張其山:《裁判規(guī)范的創(chuàng)立原則》,載《政治與法律》2009年第10期。按照臺灣學者黃茂榮教授的觀點,行為規(guī)范必須同時為裁判規(guī)范,“若行為規(guī)范不同時為裁判規(guī)范,則行為規(guī)范所預示之法律效果不能貫徹于裁判中,從而失去命令或引導人們從事其所命令或引導之作為或不作為的功能”。*黃茂榮:《法學方法與現(xiàn)代民法》,法律出版社2007年版,第142頁。我國現(xiàn)行的公司擔保法律規(guī)范即因為缺少法律后果要件之設置,呈現(xiàn)出行為規(guī)范與裁判規(guī)范不同在的問題,進而減損其行為導向性與權威性。從司法意義上而言,行為規(guī)范必須也是裁判規(guī)范,在行為規(guī)范之法律后果要件欠缺的情況下,法官則負有對行為規(guī)范之法律后果進行司法續(xù)造,以建立個案之裁判規(guī)范的任務。因此,在公司越權擔保案件的司法審理中,法官對案件之裁判過程亦是對擔保規(guī)范的司法續(xù)造過程,其通過對越權擔保合同效力的認定引導公司法定代表人與擔保債權人達致?lián):贤袨榈淖罴研袨榉妒?,就這個層面上而言,法官對于越權擔保規(guī)范的司法續(xù)造之裁判意義是具有普遍性的。*因為“一旦他的裁判規(guī)范在以后的法官們那里獲得了認同,事實上它已經(jīng)轉化為一條具有實效性的法律規(guī)則”。具體內容參見張其山:《裁判規(guī)范的創(chuàng)立原則》,載《政治與法律》2009年第10期。

      對于公司越權擔保案件而言,法定代表人未遵守不得越權之消極不作為義務是既定的,在司法裁判環(huán)節(jié),根據(jù)擔保債權人積極審查義務履行情況的不同存在以下三種可能性情形:(1)擔保債權人履行了審查義務,卻未能發(fā)現(xiàn)越權事實;(2)擔保債權人履行了審查義務,發(fā)現(xiàn)越權事實卻仍舊訂立擔保合同;(3)擔保債權人未履行審查義務,直接訂立擔保合同。在第一種情形中,擔保債權人是善意的,其合理信賴利益應該得到保護,故應認定擔保合同有效,公司方只能事后追究做出越權行為的法定代表人之賠償責任。在第二種情形中,擔保債權人明知公司法定代理人越權實施行為,卻仍舊與之訂立擔保合同,屬于《合同法》第50條上“知道或應當知道”,故不能認定合同有效。在第三種情形中,擔保債權人未履行積極審查義務,故也不能認定合同有效。一個值得斟酌的問題是,公司法定代表人越權提供擔保,盡管違背了《公司法》第16條之意旨,但就某一特定擔保而言卻不必然違背公司之意志,甚至有可能正契合了公司方意思,因此從維護合同自治的角度而言,對于后面兩種情形應賦予公司方以追認權,公司方作出追認,則越權擔保合同生效,公司方拒絕追認則擔保合同無效。

      從筆者上述對公司越權擔保合同效力認定幾種情形的分析可以看出,與最佳擔保合同行為范式相對應的最佳效力認定模式其實與無權代理行為的效力認定模式是極為相似的。第一種情形即類似于廣義無權代理中的表見代理,后兩種情形則類似于狹義無權代理。換言之,公司越權擔保合同效力認定的最佳模式與廣義無權代理在外觀上是一致的,如此一來問題破解的方向即是:是否可以考慮對公司越權擔保類推適用無權代理。

      公司擔保法律規(guī)范中法律后果要件的欠缺,導致了擔保規(guī)范之“漏洞”。根據(jù)拉倫次教授的歸納,法律漏洞可以分為“開放的漏洞”與“隱藏的漏洞”。所謂“開放的漏洞”,指“就特定類型事件,法律欠缺——依其目的本應包含之——適用規(guī)則”;而所謂“隱藏的漏洞”,指“法定規(guī)則——違反其字義——依法律的目的應予限制”的情形。拉倫次教授進一步指出,對于法律之“開放的漏洞”適合通過類推適用或者訴諸法律原則的方法予以填補,對于“隱藏的漏洞”則適宜通過目的性限縮方法予以解決。*參見[德]卡爾·拉倫次:《法學方法論》,陳愛娥譯,商務印書館2003年版,第246-285頁。公司擔保規(guī)范漏洞,根據(jù)拉倫次教授的法律漏洞劃分方法應歸入“開放的漏洞”一類中。因此,類推適用方法則具有了填補該“漏洞”的方法論意義上的合理性。

      德國法學家齊佩利烏斯教授認為:“類推是應把當前的這個案件與法律上已經(jīng)做出規(guī)定的情形相比較,并權衡是否應當從公正的損害平衡的角度來對這個案件與上述已經(jīng)做出規(guī)定的情形做出相同的評價?!?[德]齊佩利烏斯:《法學方法論》,金振鮑譯,法律出版社2009年版,第18頁。質言之,類推適用乃是法律之平等原則在司法適用環(huán)節(jié)上的體現(xiàn)與應用。一言以蔽之,即“以案型之‘類似性’為基礎,要求平等適用”。*黃茂榮:《法學方法與現(xiàn)代民法》,法律出版社2007年版,第484頁。公司法定代表人越權擔保與無權代理在形式與法律效果上的實質相似性,證成了類推適用的合理性。

      從相關域外裁判經(jīng)驗來看,對于公司法定代表人越權行為適用代理法具有很大程度上的普遍性。在美國,盡管其《示范商事公司法》廢止了越權原則與推定通知理論,但是由于其對于公司越權與公司董事越權采取的是分類規(guī)制模式,即是說越權原則與推定通知理論的廢止效果僅在于承認公司對其自身之能力與目的限制不再具備對世效力,而對于董事超越公司所賦予之權限所從事的行為之效力則取決于代理法的規(guī)定。《德國民法典》第26條規(guī)定:“董事會在裁判上與裁判外代表團體,董事會具有法定代理人的地位。”換言之,在德國,對董事越權行為適用無權代理是有成文法依據(jù)的。*參見朱廣新:《法定代表人的越權代表行為》,載《中外法學》2012年第3期。日本學界亦普遍認為,民法上對于無權代理、表見代理與代理權濫用的規(guī)定都可以適用于機關代表。*參見[日]我妻榮:《新訂民法總則》,于敏譯,中國法制出版社2008年版,第151頁。我國民法學界的傳統(tǒng)觀點盡管一直未認可法人的法定代表人與法人之間關系為代理關系,司法裁判中盡管無法直接依據(jù)代理法對公司越權擔保合同之效力作出認定,但類推適用無權代理制度在理論與實踐上均具有較大的可行性,值得司法機關采納。

      四、結語

      據(jù)《證券日報》記者所做的統(tǒng)計顯示,2012年我國共有1333家滬深上市公司在其年報中披露對外擔保情況,其中有333家公司在2012年對外提供擔保,涉及總金額高達1001億元。據(jù)WIND統(tǒng)計顯示,以2012年會計年度為準,兩市共有45家公司擔??傤~占凈資產(chǎn)比例超過100%。*參見桂小筍:《333家上市公司去年擔??傤~超千億元 45家公司擔??傤~占凈資產(chǎn)比例超100?》,載《證券日報》2013年5月10日。質言之,實踐中公司擔保尤其是上市公司擔保,已經(jīng)成為影響公司資產(chǎn)安全的重大隱患,甚至會成為引發(fā)區(qū)域性金融危機的導火線。公司擔保之實踐亂象亟須司法裁判的回應與矯正,既有的公司越權擔保案件裁判路徑,因過分偏重合同法價值本位、袒護擔保債權人而在一定程度上助長了公司擔保的野蠻生長態(tài)勢。是故,公司越權擔保合同效力之司法認定,應摒棄既有“法條主義”之裁判路徑,承認擔保規(guī)范法律后果漏洞與價值沖突事實的存在,通過“后果主義”的逆向推理方法之適用,探尋貼合該漏洞特質又兼顧不同部門法價值本位的漏洞補充方法,以對擔保規(guī)范之后果要件完成司法續(xù)造,使得擔保規(guī)范成為一種“普遍規(guī)則治理的事業(yè)”,引導實踐中公司擔保合同行為達致最佳的行為范式。

      [責任編輯:吳 巖]

      Subject:How to Make the Company Surety Behavior Conform to the Best Standard

      Author & unit:WU Feifei(School of Economic Law, Southwest University of Political Science and Law, Chongqing 401120,China)

      The legal consequence elements is necessary element of any referee norms. Because the lack of legal consequences of company surety requirements, our law cannot be exceeded his powers for the company to provide the surety contract effectiveness of justice directly the referee basis, make this kind of case in one area become the judge to surety the judicial referee process specification of the judicial process. In the concrete, the judge should pay attention to the direct interpretation of the legislative purpose on article 16, deduce the best desired behavior, clear the company legal representative, secured creditors of the best ways to realize respectively undertaking the obligation of passive unauthorized obligation and positive review, again according to the unauthorized surety and unauthorized agency in the similarity between the constitutive requirements, fill by the method of analogy for unauthorized agency company surety specification the legal consequences of holes.

      company surety; article 16; the legal representative; secured creditors; for the referee

      2014-11-26

      吳飛飛(1988-),男,山東泰安人,西南政法大學經(jīng)濟法學院博士研究生,主要研究方向:公司法。

      D913.991

      A

      1009-8003(2015)01-0061-07

      猜你喜歡
      越權公司法效力
      企業(yè)組織內員工越權行為:概念、前因與后效
      債權讓與效力探究
      保證合同中保證人違約責任條款的效力研究
      德國《有限責任公司法》中的法律形成
      法律方法(2018年2期)2018-07-13 03:21:46
      淺析法定代表人越權行為的處理
      公司的合同解釋與公司法的價值分析
      論行政審批對合同效力的影響
      認繳制視野下的公司法人格否認
      商事法論集(2015年2期)2015-06-27 01:19:18
      公司對外擔保與公司章程的關系
      卷首語:《公司法》與《證券法》修改應該聯(lián)動進行
      商事法論集(2014年1期)2014-06-27 01:20:32
      都昌县| 天长市| 开封县| 宝清县| 临泽县| 收藏| 綦江县| 醴陵市| 沛县| 六盘水市| 闵行区| 平凉市| 潞西市| 襄樊市| 安乡县| 正镶白旗| 武冈市| 屏东市| 十堰市| 博客| 阜宁县| 顺平县| 高安市| 凤冈县| 二手房| 陆良县| 彭水| 达拉特旗| 江陵县| 巴南区| 工布江达县| 文成县| 柘荣县| 衡山县| 准格尔旗| 克山县| 太和县| 弋阳县| 商丘市| 南昌县| 肇州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