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會英
乳腺癌行保乳手術治療分析
張會英
目的探討乳腺癌行保乳手術治療的臨床療效。方法96例早期乳腺癌患者根據入院時間單雙數隨機分為觀察組和對照組, 各48例, 對照組行改良根治術治療, 觀察組行保乳手術治療, 比較兩組患者的臨床療效。結果兩組患者采用不同手術方式治療后其手術時間、術中出血量、術后住院時間比較差異均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觀察組患者術后并發(fā)癥發(fā)生率明顯低于對照組(P<0.05), 術后隨訪1年, 兩組患者均未發(fā)生病灶遠處轉移或局部復發(fā)現象, 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結論采用保乳術對早期乳腺癌患者進行治療可取得較好的效果, 且并發(fā)癥少, 患者乳房外形良好, 有較高的應用價值, 值得臨床推廣應用。
乳腺癌;保乳手術;臨床療效
乳腺癌是臨床上常見的婦科惡性腫瘤疾病, 該病具有較高的發(fā)病率, 嚴重影響著患者的身體健康及生活質量[1]。因此, 臨床上必須要及時采取有效的措施進行治療。本院為探討乳腺癌行保乳手術治療的臨床療效, 提高乳腺癌的治療效果, 采用保乳手術及改良根治術兩種方式對接收的96例乳腺癌患者進行治療, 現報告如下。
1.1 一般資料 選取本院2013年1月~2014年1月接收的96例乳腺癌患者作為本次的研究對象, 年齡最小28歲, 最大67歲, 平均年齡(42.3±6.3)歲;所有患者均經病理學確診為乳腺癌, 根據患者入院時間單雙數隨機分為觀察組和對照組, 每組48例。兩組患者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觀察組患者采用保乳術治療, 對于非惡性腫瘤患者應將腫塊切除, 并且應及時對切片進行冷凍檢查, 對于包塊較大的患者應在手術前進行化療。對于腫瘤位于乳頭上方的患者則應選擇橫向、放射狀或弧形切口;而對于腫瘤位于乳頭下方的患者則應采用放射狀切口;對于腫瘤位于表淺部位的患者則應采用梭形方式切除腫瘤表面10~15 mm的皮膚。對腋窩淋巴結進行清掃時應先在患者腋窩皮膚褶皺部位切開一個適當大小的弧形切口, 再清掃腋下淋巴結及胸肌間淋巴結, 同時應在腋部清掃處放置橡膠負壓引流管, 縫合皮膚, 并進行加壓包扎。對照組患者則采用改良根治術治療,對于非惡性腫瘤患者應給予其腫塊切除治療, 明確診斷后給予患者改良根治術治療。手術結束后兩組患者均進行化療,2周后再給予兩組患者內分泌治療及放療。
1.3 觀察指標 治療后比較兩組患者手術時間、術中出血量、住院時間、復發(fā)率、轉移率及并發(fā)癥發(fā)生率。
1.4 統(tǒng)計學方法 采用SPSS18.0統(tǒng)計學軟件處理數據。計量資料以均數±標準差(±s)表示, 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采用χ2檢驗。P<0.05為差異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
2.1 兩組患者手術時間、術中出血量及術后住院時間比較 兩組患者采用不同手術方式治療后其手術時間、術中出血量、術后住院時間比較差異均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 見表1。
表1 兩組患者手術時間、術中出血量及術后住院時間比較(±s)
表1 兩組患者手術時間、術中出血量及術后住院時間比較(±s)
注:兩組比較, P<0.05
組別 例數 手術時間(min) 術中出血量(ml) 住院時間(d)觀察組 48 165.2±3.5 278.2±4.5 9.2±2.4對照組 48 209.5±3.5 395.5±0.4 15.6±3.2
2.2 兩組患者并發(fā)癥發(fā)生率及復發(fā)、轉移情況比較 觀察組48例患者中皮下積液2例, 切口邊緣局部壞死1例, 并發(fā)癥發(fā)生率為6.3%, 對照組48例患者中皮下積液4例, 切口邊緣局部壞死5例, 并發(fā)癥發(fā)生率為18.8%, 觀察組患者并發(fā)癥發(fā)生率明顯低于對照組(P<0.05);術后隨訪1年, 兩組患者均未發(fā)生病灶遠處轉移或局部復發(fā)現象, 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
乳腺癌是臨床上常見的一種婦科惡性腫瘤, 該病具有較高的發(fā)病率, 據統(tǒng)計乳腺癌的發(fā)病率約占全部乳腺腫瘤的80%左右, 且近年來, 我國乳腺癌發(fā)病率仍呈上升趨勢, 并逐漸趨向年輕化, 嚴重影響著婦女的身體健康及生活質量[2]。因此, 及時采取有效的措施進行治療, 以改善患者的生活質量就顯得尤為重要。
臨床上通常將改良根治術作為治療乳腺癌的常用方式,并取得了一定的效果。但該治療方式極易導致患者乳房殘缺,對患者外形美觀造成影響, 因而極易導致患者產生消極、自卑等負面情緒, 從而對患者的心理健康造成嚴重的影響[3]。近年來, 隨著臨床上對乳腺癌研究的深入及醫(yī)療技術的不斷發(fā)展, 保乳術逐漸在臨床上得到應用。該治療方式可在有效清除病灶的同時, 盡可能保留乳房形態(tài), 同時輔以放療及化療, 可達到根治與美觀的雙重效果, 能有效的預防因手術所造成的患者乳房殘缺現象發(fā)生, 從而可有效的減少對患者心理健康的影響[4]。因而, 該治療方式逐漸成為臨床上治療早期乳腺癌的首選方式。作者認為在給予乳腺癌患者保乳術治療時必須要嚴格掌握手術適應證, 通常認為患者腫瘤直徑<3 cm者采用保乳手術治療;同時在給予患者保乳手術治療時還應充分對手術方式進行考慮, 選擇最佳手術方式, 以盡可能提高手術效果。另外, 在給予患者保乳術治療時還應加強對患者術后放療劑量的重視, 避免因照射劑量過大而引起乳房皮膚纖維化, 進而對乳房的美觀性造成影響。
本次研究結果顯示兩組患者采用不同手術方式治療后手術時間、術中出血量、術后住院時間比較差異均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觀察組患者術后并發(fā)癥發(fā)生率明顯低于對照組(P<0.05), 術后隨訪1年, 兩組患者均未發(fā)生病灶遠處轉移或局部復發(fā)現象, 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
綜上所述, 采用保乳手術對早期乳腺癌患者進行治療可取得較好的效果, 且并發(fā)癥少, 患者乳房外形良好, 有較高的應用價值, 值得臨床推廣應用。
[1]柏興華, 臧爽. 乳腺癌患者放療期間攜帶經外周置入中心靜脈導管真實體驗的質性研究. 中國全科醫(yī)學,2014,17(2):2448-2451.
[2]陳雁平, 呂輝生, 潘炳坤. 新輔助化療對Ⅱ、Ⅲ期乳腺癌短期內轉移的影響.實用醫(yī)學雜志,2014,30(15):2479-2480.
[3]劉麗麗, 唐毅, 唐振勇, 等. 尿8-羥基脫氧鳥苷在乳腺癌圍手術期的表達及其臨床意義. 實用醫(yī)學雜志,2014,30(14):2250-2253.
[4]李進展. 早期乳腺癌以保乳手術為主綜合治療的療效. 廣東醫(yī)學,2008,29(7):197.
10.14164/j.cnki.cn11-5581/r.2015.05.030
2014-11-21]
473000 河南省南陽市中醫(yī)院普外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