程鑫 楊小光 李偉民 趙建亭
原發(fā)性縱隔腫瘤的臨床治療探究
程鑫 楊小光 李偉民 趙建亭
目的探討原發(fā)性縱隔腫瘤的臨床診斷及治療。方法54例原發(fā)性縱隔腫瘤患者, 均采用手術治療, 手術后進行4個月~1年的隨訪, 對其臨床病例以及治療效果進行回顧性分析總結。結果所選取的54例患者, 其中4例出現并發(fā)癥, 其余50例痊愈出院, 未出現死亡病例。結論手術治療原發(fā)性縱隔腫瘤, 直接有效, 并發(fā)癥少且死亡率低, 值得臨床推廣。
原發(fā)性;縱隔腫瘤;手術
縱隔腫瘤為外科十分多見的疾病類型之一, 引起組織起源復雜多樣, 其發(fā)生腫瘤類型也較多??v隔位于胸腔中央,上通胸腔入口, 下達膈肌, 范圍覆蓋整個胸腔??v隔腫瘤已成為僅次于肺部和食管腫瘤之后的胸外科疾病類型之一。故原發(fā)性縱隔腫瘤成為臨床治療中最為常見的腫瘤疾病。該類腫瘤臨床主要表現為胸悶、咳嗽、不同程度的氣喘, 以畸胎瘤最為常見, 其次為胸腺瘤、淋巴性腫瘤以及神經源性腫瘤,原發(fā)性縱隔腫瘤多以良性為主, 因此臨床上對于該類腫瘤大多采用手術治療[1], 此次研究選取本院2009年8月~2012年10月收治的54例原發(fā)性縱隔腫瘤患者, 對其臨床病例以及治療效果進行回顧性分析總結, 現將具體情況報告如下。
1.1 一般資料 選取本院2009年8月~2012年10月收治的54例原發(fā)性縱隔腫瘤患者, 其中男29例, 女25例;年齡24~72歲, 平均年齡(46.8±12.3)歲;病程0.3~9.1年, 平均病程(1.9±0.8)年;無癥狀者18例, 占全部患者的33.33%,有癥狀者36例, 占全部患者的66.67%;其中主要以胸悶、胸痛為首發(fā)癥狀約占32.6%, 伴有咳嗽、氣促、聲音嘶啞等;7例出現濃痰或咯血,10例胸腺瘤中合并重癥肌無力3例。所有病例經手術病理均證實為原發(fā)性縱隔腫瘤。
1.2 方法
1.2.1 術前檢查 患者全部進行胸腔CT檢查, 確定腫瘤大小、位置、鈣化以及邊緣情況, 并實施體層攝片, 觀察腫塊層與鄰近器官結構關系?;颊咝?、肝、肺、腎臟功能正常,無手術禁忌。
1.2.2 治療方法 全部患者均進行全身麻醉, 氣管雙腔或單腔插管, 根據腫瘤位置選取相對應的手術開刀位置, 前外側切口7例, 后外側切口8例, 胸骨正前切口39例。其中心包切除7例, 肺葉切除5例。惡性腫瘤都在手術完成之后3~4周之內便開始實行放療與化療, 為期3~4個療程, 實施定期常規(guī)檢查, 即每3~6個月復查胸部X線與CT檢查[2]。
2.1 病理類型54例患者發(fā)病率由高到低依次為胸腺腫瘤(29.6%), 畸胎腫瘤(24.1%), 神經源性腫瘤(20.4%), 淋巴瘤(18.5%), 胸內甲狀腺瘤(5.6%), 惡性間胚葉瘤(1.9%)。見表1。
表1 54例原發(fā)性縱隔腫瘤的病理類型分布 (n, %)
2.2 臨床療效 患者經手術治療之后, 有4例出現并發(fā)癥,其余50例恢復良好, 痊愈出院, 未出現死亡病例。
縱隔位于胸廓中央, 上至胸腔入口, 下到膈肌, 以縱隔胸膜為左右界線, 前后則以胸骨、胸椎為界。胸骨角水平以上區(qū)域為上縱隔, 心包前間隙為前縱隔, 心包處為中縱隔,心包與脊柱之間為后縱隔??v隔內存有胸導管, 心臟, 大血管,神經, 胸腺以及結締脂肪組織。
原發(fā)性縱隔腫瘤多以良性腫瘤為主, 也有部分為惡性腫瘤[3]。因其位置有較大的變異性, 極易受到周圍器官組織的壓迫, 從而引起器官的功能變化, 因此良性腫瘤也會存在初學、感染、惡變的可能性。原發(fā)性縱隔腫瘤常常無癥狀, 體征和臨床癥狀不夠典型, 只有腫瘤受到壓迫, 發(fā)生惡變、破潰或者感染的時候患者才會出現不適癥狀。診斷縱隔腫瘤最為有效的手段是胸部X線;胸部增強CT對于縱隔腫瘤的診斷幫助最大, 不僅能夠對較大的縱隔腫瘤進行準確定位, 還能夠了解其與周圍器官組織的毗鄰關系, 判定腫瘤有無轉移、外部浸潤等情況[4]。原發(fā)性縱隔腫瘤都有其常發(fā)部位, 胸腺瘤、畸胎瘤、纖維血管瘤、脂肪瘤多發(fā)生于前縱隔;神經源性縱隔腫瘤大多位于后縱隔的脊柱旁邊。本次研究中發(fā)病率由高到低依次為胸腺腫瘤(29.6%), 畸胎腫瘤(24.1%), 神經源性腫瘤(20.4%), 淋巴瘤(18.5%), 胸內甲狀腺瘤(5.6%), 惡性間胚葉瘤(1.9%)。在手術中, 遵循手術視野顯露好, 易于擴大,能夠徹底清除, 生理干擾小的治療原則, 根據腫瘤的類型,位置的不同, 采取了不同的手術切口位置。前縱隔較大腫瘤,特別是上縱隔腫瘤, 可以采取前外側切口的手術方式, 該方式的特點是手術創(chuàng)口小, 若手術前懷疑為惡性腫瘤則應選用胸骨正中切口的手術方式, 此方法有利于在避免神經血管損傷的情況下, 徹底的清除縱隔脂肪, 而后外側切口的手術方法則主要適用于腫瘤向下浸潤比較嚴重, 需要進行擴大切除的腫瘤患者。
此次研究中患者全部采取了手術治療的方法, 治療效果顯著,4例出現了術后并發(fā)癥, 其余50例患者恢復良好, 痊愈出院, 無死亡病例?;颊叱鲈汉箅S訪4個月~1年, 患者沒有出現復發(fā)情況。
總之, 以胸部加強CT配合X線進行檢查, 結合患者的臨床病例資料, 可以提高原發(fā)性縱隔腫瘤的臨床診斷準確率,而后, 采用手術的治療方法, 根據患者患病部位、腫瘤類型的不同來選擇相應的手術入路方式, 手術后, 根據常見的術后并發(fā)癥做好預防護理, 能夠極大地提高患者預后質量。
[1]鄭慧禹, 侯向生.原發(fā)性縱隔腫瘤的外科治療.河南外科學雜志,2011,17(3):46-47.
[2]蔡祖勛.原發(fā)性縱隔腫瘤的外科診療體會.中國實用醫(yī)藥,2013,8(28):131-132.
[3]王彪, 于在誠.原發(fā)性中葉肺癌的診斷和外科治療.中華全科醫(yī)學,2011,9(3):354-355.
[4]崔志強, 李海斌, 辛海龍.36例原發(fā)性縱隔腫瘤的外科治療.中國中醫(yī)藥咨訊,2011,3(21):221.
10.14164/j.cnki.cn11-5581/r.2015.02.017
2014-10-28]
458000 河南省鶴壁市人民醫(yī)院胸外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