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詠才 宋團結 李遠安 劉慶華
【摘 要】 目的:探討呼吸助力器訓練對肺癌患者手術后肺功能的影響。方法:選取100例肺癌患者作為研究對象,將其分為對照組和觀察組各50例。對照組患者使用特布他林聯(lián)合鹽酸氨溴索霧化吸入治療,觀察組患者在對照組基礎上加用呼吸助力器進行訓練。結果:手術前1天,對照組和觀察組患者的肺功能各項指標均得到明顯的改善(P<0.05);手術2周后,對照組和觀察組患者的肺功能各項指標均出現(xiàn)一定程度的下降(P<0.05),觀察組患者的下降幅度較對照組明顯更小(P<0.05),且觀察組患者肺部并發(fā)癥發(fā)生率較對照組低(P<0.05);手術1個月后,觀察組患者的SGRQ評分較對照組明顯更低(P<0.05)。結論:在肺癌患者圍手術期,對患者采取呼吸助力器訓練,能夠有效改善患者術后肺功能,減少肺部并發(fā)癥的發(fā)生,提高患者術后生活質量水平,值得臨床推廣。
【關鍵詞】 肺癌;呼吸助力器;肺功能;生活質量
【中圖分類號】R256.1 【文獻標志碼】 A 【文章編號】1007-8517(2015)22-0056-02
有研究表明,肺癌患者進行肺功能訓練,能夠在一定程度上改善患者的肺呼吸肌功能,提高患者的肺活量,對患者手術后的肺功能改善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1]。為此,筆者選取我院呼吸內科收治的100例肺癌患者作為研究對象,探討呼吸助力器訓練對肺癌患者手術后肺功能及生活質量的影響,為改善肺癌患者的預后提供一定的參考作用?,F(xiàn)報告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選取2008年1月至2014年12月我院呼吸內科收治的100例肺癌患者作為研究對象,所有患者均經過病理檢查被證實為肺癌[1]。所有患者均經過影像學檢查、臨床檢查、藥敏試驗,確認其可以進行手術治療。所有患者在進行研究前均對研究目的和研究過程有所了解,并且均已自愿簽署知情協(xié)議。將所有患者分為對照組和觀察組各50例。對照組中男性患者37例,女性患者13例,患者年齡35~75歲,平均年齡(55.67±18.37)歲;觀察組中男性患者36例,女性患者14例,患者年齡44~76歲,平均年齡(55.71±18.41)歲。兩組性別、年齡等一般資料對比,組間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可進行對比研究。
1.2 方法 對照組患者使用特布他林聯(lián)合鹽酸氨溴索霧化吸入治療。霧化吸入治療初始時間為手術前2周,特布他林每噴0.25mg,每次吸入6噴,每天3次;鹽酸氨溴索每次30mg溶于20ml的生理鹽水中,通過霧化吸入器進行吸入治療,每天2次,每次吸入15min。
觀察組患者在對照組霧化吸入治療的基礎上加用呼吸助力器(河南泰立邦和醫(yī)療器械有限公司生產)進行訓練。將呼吸助力器垂直擺放在患者面前,患者保持端坐位,含住呼吸助力器的咬嘴,進行深吸氣,并盡可能地延長吸氣時間,再松開咬嘴進行緩慢的呼氣。反復進行吸氣-呼氣訓練,每次10~15min,每次間隔10min,間隔期間患者改用正常呼吸方式進行呼吸,每天進行6次呼吸訓練。呼吸訓練的強度可根據患者的具體情況進行適度的增加,最長可每天進行120min的呼吸訓練。
1.3 觀察指標 在患者進行手術前2周、手術前1d以及手術完成2周后,對其肺功能進行檢測,對其手術2周后的肺部并發(fā)癥(肺部感染、肺不張以及胸腔積液)的發(fā)生情況進行觀察,并在手術1個月后對患者的生活質量進行評估。
肺功能檢測指標主要有FVC、FEV1、FEV1%(FEV1%的正常水平值為83%[2])。
生活質量采取圣喬治呼吸問卷(SGRQ)進行評估,共分為呼吸情況、活動受限、社會心理等3個方面,共有50個問題,分值越高,代表患者的生活質量水平越低[3]。
1.4 統(tǒng)計方法 將各項研究數(shù)據錄入到SPSS17.0軟件中進行處理,計數(shù)資料使用[例(%)]表示,采用χ2檢驗;計量資料使用(x±s)表示,采用t檢驗表示;P<0.05表示差異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
2 結果
2.1 兩組肺功能各項指標變化情況 手術前1d,經過2周的治療,患者的肺功能各項指標均得到明顯地改善(P<0.05);手術完成2周后,患者的肺功能各項指標均出現(xiàn)一定程度的下降(P<0.05),觀察組患者的下降幅度明顯更?。≒<0.05)。見表1。
2.2 兩組術后肺部并發(fā)癥發(fā)生情況 手術2周后,對照組中共有15例患者發(fā)生并發(fā):6例患者出現(xiàn)肺部感染,5例患者出現(xiàn)肺不張,4例患者出現(xiàn)胸腔積液,并發(fā)癥發(fā)生率為30%;觀察組中共有4例患者發(fā)生:2例患者出現(xiàn)肺部感染,肺不張和胸腔積液各1例,并發(fā)癥發(fā)生率為8%。觀察組患者肺部并發(fā)癥的發(fā)生率較對照組更低(P<0.05)。
2.3 兩組術后生活質量SGRQ評分比較 手術1個月后,觀察組患者的SGRQ評分較對照組明顯更低(P<0.05),觀察組患者的生活質量水平較對照組明顯更高。見表2。
3 討論
目前,臨床上對肺癌患者的治療以手術為主,且療效較顯著。但由于手術具有創(chuàng)傷性,患者的胸壁完整性在手術中受到破壞,肺組織受到擠壓,對患者的肺功能會造成一定程度的影響;且患者在手術后容易并發(fā)肺部疾病,對患者的身體健康和生命安全造成了嚴重的影響。因此,減輕手術對患者肺功能的影響,對肺癌患者的預后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
肺癌患者手術后,其支氣管內的黏液分泌物會增多,容易堵塞氣道,使氣管發(fā)生痙攣,從而使肺部無法正常復張,因此,保持呼吸道通暢是肺癌患者圍手術期的一個重要的治療環(huán)節(jié)。本次研究中,對照組選用特布他林聯(lián)合鹽酸氨溴索對患者進行霧化吸入治療,治療效果較為顯著。特布他林是一種具有高度選擇性的β2受體激動劑,能夠使細小支氣管的平滑肌能夠得到有效的舒張,增加支氣管黏膜層纖毛的清除能力;鹽酸氨溴索能夠對氣管中黏液的分泌進行調節(jié),降低痰液的黏稠度,有效改善支氣管內纖毛的清除能力,使呼吸道保持通暢[4]。觀察組患者在對照組基礎上加用呼吸助力器進行訓練,結果觀察組患者的肺功能改善情況明顯優(yōu)于對照組。這主要是因為在使用呼吸助力器訓練過程中,患者最大限度的吸氣,其吸氣肌盡可能的發(fā)生收縮,胸廓盡可能的擴大,有利于氣體的有效交換,促進心回血量增加,從而提高血氧飽和度,促進肺功能的恢復,同時還有利于患者將胸腔內的積液和積氣排出,減少術后肺部并發(fā)癥的發(fā)生[5]。
綜上所述,在肺癌患者圍手術期,對其采取呼吸助力器訓練,能夠有效地改善術后肺功能,減少肺部并發(fā)癥的發(fā)生,從而有效提高患者術后生活質量水平,值得臨床推廣。
參考文獻
[1]王淑霞,黃偉,黃旋,等.肺癌患者術前呼吸功能鍛煉對肺功能的影響[J].中國實用護理雜志,2010,26(2):26-27.
[2]吳桂章.呼吸助力器訓練聯(lián)合霧化吸入治療肺癌的效果分析及對肺功能的影響研究[J].中國傷殘醫(yī)學,2014,22(13):168-168.
[3]方翼,趙擎宇,黃東鋒,等.運動訓練對低肺功能肺癌患者手術耐受性的影響[J].中國康復醫(yī)學雜志,2013,28(7):619-623.
[4]彭傳亮,牛瑞,孫啟峰,等.呼吸助力器訓練聯(lián)合霧化吸入治療對肺癌患者術后肺功能的影響[J].中華物理醫(yī)學與康復雜志,2011,33(9):697-700.
[5]肖亮.呼吸助力器訓練聯(lián)合霧化吸入治療對肺癌患者術后肺功能的影響[J].醫(yī)學美學美容(中旬刊),2013,22(7):27-28,29.
(收稿日期:2015.08.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