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仕雄
四川“油菜王”和“包谷皇帝”的由來
■劉仕雄
▲20世紀50年代,人民公社大躍進時期的四川省中江縣實景
在“大躍進”時期,四川有兩大“發(fā)明”:一是“油菜王”;二是“包谷皇帝”。
“油菜王”起源于新都縣(今成都市新都區(qū))。1958年收購菜籽時,該縣糧油管理站的一位女保管員住在管理站樓上。由于她一個人住,晚上起夜因膽小不敢下樓上廁所,早晨直接將便盆和洗腳水從樓上往下倒。樓下本是一個垃圾堆,垃圾堆上散落著許多油菜籽。這些油菜籽由于天天早上被污水和糞水“滋養(yǎng)”,其中一根秧苗長了一大株,枝上又發(fā)枝,頓時覆蓋了整個垃圾堆。1959年夏天,糧站估產上報這株油菜籽產量有38斤左右,一下子引起了轟動。當時,新都縣是中央政治局委員、中共西南局第一書記、中共四川省委第一書記李井泉聯系的兩個紅旗縣之一(另一個是樂至縣)。李井泉得知油菜籽產量這么高,就把糧站這窩油菜籽作為作物王推而廣之,組織全西南各地縣干部參觀,號召學習?!坝筒送酢本瓦@樣在全省大力推廣開了。時任長寧縣飛泉公社黨委書記的羅志文至今還能回憶起當年到新都縣參觀“油菜王”時,講解人員朗誦的一首歌謠:“大窩油菜畫地圖,三尺距離栽一窩,葉粗桿大像小竹,粒粒如豆盛滿筐?!?/p>
宜賓地區(qū)把江安縣作為推廣“油菜王”的試點縣。江安縣委書記郭一民的愛人羅錦渠是縣婦聯主任,被任命為婦女突擊隊隊長。她帶領一班人到桐梓園鄉(xiāng)駐點,把江安縣到南溪縣公路沿線種成了“油菜路”,并專門培育了幾株“油菜王”作為榜樣。
珙縣羅渡公社王武寨民族學校一位姓王的老師見學校球場壩邊有一株油菜苗長得非常健壯,就把散落在球場壩周圍的一些牛糞、垃圾和腐爛的樹葉、青草等收集起來,堆成一個大堆子,把油菜苗移栽在上面,并利用業(yè)余時間精心管理,及時除草、施肥、打藥,油菜迅速長大,成熟時竟長到高1.8米,圍直徑2.4米,結莢4700多個,產量測算估計7.7市斤。羅渡公社領導得到報告后欣喜若狂,立即趕到現場,由于害怕油菜莢爆裂,便用雞蛋清處理后將樣本送到縣城向縣委報喜。縣委獎給王老師一支“飛馬牌”鋼筆以資鼓勵,并將這株油菜命名為珙縣的“油菜王”,送到成都向省委報喜,后又送省農展館展出。珙縣縣委主管農業(yè)的副書記鐘盛明就此召開全縣電話會議,通報了這株“油菜王”的情況,并布置在全縣范圍內開展尋“王”的活動。一時間,尋“王”活動全面展開,各種作物“王”紛紛被發(fā)現。復興公社黨委書記鐘斜欽聽說王武寨培育出了“油菜王”后,不甘示弱說了一句順口溜:“復興有株油菜王,菜丫大又大,遮過火石壩,葉葉摘來當傘打,油菜粒子雞蛋大?!笨h委分管書記得到消息后說,這才是珙縣真正的“油菜王”。立即安排記者采訪,卻無果而終。
受“油菜王”的啟發(fā),“包谷皇帝”在宜賓也應運而生。1960年1月末的一天,中共宜賓地委第一書記劉結挺到宜賓黃桷坪公社(今翠屏區(qū))檢查工作,在聽取公社黨委書記趙樹恒匯報工作時,看到辦公桌上的一個溫水瓶,瓶殼是竹編的,形狀酷似包谷。他便突發(fā)奇想,指著這個5磅大的溫水瓶問趙樹恒:包谷種得了這樣大不?趙樹恒大吃一驚,愣住了。在當時“人有多大膽,地有多大產”“不怕辦不到,就怕想不到”“貧下中農一聲吼,地球也要抖三抖”的大環(huán)境下,趙樹恒思索片刻后,大聲回答:“種得起。窩要橫豎打3尺(1米),每窩200至300斤有機質肥料,這樣就長得了溫水瓶這樣大?!眲⒔Y挺聽后,認為是“油菜王”之后的重大創(chuàng)舉,一面報告省委;一面向全地區(qū)下達指令:“要大種‘包谷王’,‘包谷皇帝’?!?/p>
1960年3月23日,中共宜賓地委發(fā)出《關于種植包谷王的十三條規(guī)定》,提出一般要求山上搞“小王”,每個1斤;半山搞“中王”,每個3斤;分別重5斤和10斤。要求農村生產隊長以上各級干部的指揮田都要搞成“包谷皇帝”,每人最少一畝,并帶動10畝。同時,地委機關報《宜賓日報》也配發(fā)了《全民大種包谷王》的社論。一時間,全區(qū)農村掀起大種“包谷王”和各種“作物王”的“造王”運動。緊接著,劉結挺在專區(qū)召開的“1959年度農業(yè)、財貿、婦女社會主義建設先進集體和先進工作者代表大會”期間,主持召開了各縣代表30余人參加的培育各種農作物“王”的座談會。他在講話中強調:“包谷王”要塊塊成林,窩窩成王。“大王”要像溫水瓶那樣大,桿桿要像茶杯那樣粗,籽籽要長到1寸長。在省委召開的一次會議上,劉結挺自己寫了一個發(fā)言稿,他大吹特吹宜賓重要發(fā)明,發(fā)誓要大搞“包谷王”“包谷皇帝”“包谷皇后”,甚至還要搞“太上皇”和“太皇太后”。
▲1960年,四川省簡陽縣油菜試驗田的“油菜王”
由于有了各種“大王”“皇帝”的出現,糧食指標就出現層層加碼、指標修改又修改、突破又突破的熱潮,中國農民祖祖輩輩都不敢想的“奇跡”不斷出現。在1960年3月,宜賓地委召開南(溪)、江(安)、長(寧)高產抗旱誓師大會上,“上午,江安縣的一位主要領導提出當年全縣平均畝產可以達到2000斤;長寧縣委的一位主要領導毫不示弱,提出全縣平均畝產可以達到3000斤。下午,會議繼續(xù)進行。江安縣又說,我們通過努力,可以搞到畝產4000斤;停了一會,長寧縣又說,我們剛才認真算了算賬,可以達到畝產5000斤。大家都在信口開河,毫無根據地互相攀比。而地委的領導卻是樂呵呵的,誰也不去懷疑它的戲劇性和虛假性;就連我們在場作記錄的,也在跟著嘿嘿地笑”有人回憶說。
為了積肥種“包谷皇帝”,有的地方把老百姓住房的老土墻、做飯用的灶頭都敲碎了作肥料,說當中好像含著氮、磷、鉀。
這些行為在今天看來,仍令人匪夷所思。可在當時,大家都在絞盡腦汁去想些新花樣,誰都見怪不怪。下面亂報喜,上面則亂信。“油菜王”“包谷皇帝”就是那個特殊年代的產物。
(摘編自《四川黨史》2013年第6期,原文標題《“大躍進”時期,四川“油菜王”、“包谷皇帝”的由來》,小標題為編者所加。圖片來源:網絡)
(責任編輯:鄧明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