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曉燕
(淄博師范高等專科學校 人文科學系,山東 淄博 255130)
?
一次合作學習教學活動的實施與反思
張曉燕
(淄博師范高等專科學校 人文科學系,山東 淄博 255130)
合作、交流的學習方式是國家基礎教育改革中備受推崇的理念,作為師范院校的學生理應能夠熟稔的駕馭,并洞悉其優(yōu)劣。筆者借助所開設的《人口、資源與環(huán)境》課程中一個特定模塊內容的學習,組織實施了一次小組合作學習形式的教學活動,并完整地說明了本次活動從設計動機到活動開展的全流程。希求這是一次對高等教育課堂教學組織形態(tài)多元化的積極探索,有助于對高校育人途徑的深入思考。
合作學習;高師課堂教學;實施;反思
《人口、資源與環(huán)境》課程是師范高等??圃盒!度曛菩W教育專業(yè)課程方案(試行)》中規(guī)定的一門公共必修課程。筆者所在學校選取的教材版本為黃潤華等編著的專業(yè)教材,由教育部師范教育司組織專家審定。該教材教學內容的設計貫穿人口-資源-環(huán)境-發(fā)展這條主線,前四章分別論述地球環(huán)境系統(tǒng)以及人類面臨的人口問題、資源問題和環(huán)境問題,第五章則著重介紹中國人口資源與環(huán)境的基本國情。在實際教學中,筆者以第五章內容為模塊,組織實施了一次小組合作學習形式的教學活動,力求嘗試高等教育課堂教學組織形態(tài)的多元化,探索一條適合高師院校課堂教學服務于學生未來職業(yè)能力發(fā)展需求的途徑。
(一)考察本課程教學目標是否達成
《人口、資源與環(huán)境》課程的總體教學目標可表述為:認識人類與環(huán)境矛盾的尖銳性,培養(yǎng)保護環(huán)境的意識,能肩負并傳承保護環(huán)境的責任,從而在生產、生活中采取合適的行動?;趯虒W目標的認識,本課程教學活動的設計應以引領學生感受當今世界人口、資源、環(huán)境領域矛盾的重重表現,引導學生形成或表達對人口、資源、環(huán)境問題的基本認識和基本態(tài)度,最終將這種認識和態(tài)度內化為個人持久的保護環(huán)境觀念和持續(xù)的保護環(huán)境的行動。
在本課程前四章內容的學習過程中,教師通過講解、討論、補充實證資料等教學活動已經與學生共同研討了地球環(huán)境演變與生態(tài)系統(tǒng)的密切關聯性,以及當今世界面臨的人口、資源、環(huán)境問題,對這些問題的產生、表現、影響、對策等形成初步認識,并初步了解研究人口、資源、環(huán)境問題的思路。在此基礎上,第五章“中國人口、資源與環(huán)境的基本國情”的內容模塊恰好提供了一個最好的平臺,留給學生自主學習,并以小組合作學習的方式展示交流學習成果,從而考察學生是否形成了對人口、資源、環(huán)境問題的基本認識和基本態(tài)度。
(二)體驗基礎教育課程改革倡導的小組合作學習方式
自2000年國家啟動基礎教育課程改革以來,交流、合作的學習理念深受推崇。小組合作學習方式出現在愈來愈多的中小學課堂上。作為師范院校的學生,其未來的職業(yè)目標要求他們能駕馭新的教學方式,明確合作學習小組的建立原則,熟稔合作學習的基本環(huán)節(jié),洞悉合作學習方式的長處和弊端。在高校的課堂學習過程中親身體驗合作學習流程無疑是最佳的契機。
(三)探索高校課堂教學組織形態(tài)的多元化
當前我國高校課堂的教學組織形態(tài)正面臨巨大變革,歐美國家的教育理念、教學方式正借助慕課(moocs)平臺形成席卷教育界的“海嘯”。當高校學生可以憑借網絡得到更豐富的教育資源時,教師還死守傳統(tǒng)的講授模式,以一己之經驗與海量教育資源相抗衡,很容易陷入螳臂擋車的誤區(qū)。作為高師院校的教師,必須主動面對教育改革浪潮的挑戰(zhàn),探索多元化的教學組織形態(tài),實現育人之目的。
本次以“中國人口、資源與環(huán)境的基本國情”為模塊的小組合作學習在實施過程中分三個階段:
第一階段:教與學的準備。
第一步,組建學習小組。
教師提前月余即依據該模塊課程學習內容確定合作學習的一級主題三個、二級主題十個,列表格說明如下:
一級主題二級主題負責人成員中國人口、資源與環(huán)境的基本國情當代中國的人口問題中國人口數量中國人口質量中國人口結構當代中國自然資源的基本態(tài)勢水資源土地資源能源礦產資源當代中國的環(huán)境問題大氣環(huán)境水環(huán)境土壤環(huán)境
在呈現上述學習主題后,要求學生利用一周時間通過協商并依據主題建成三個大組十個小組,接下來便確定組建學習小組的基本規(guī)則:依照個人對主題的學習興趣自由結合;每小組成員不超出4人;確定大小組長。
第二步,明確學習任務,指導學習方法。
本模塊學習任務為三項:各小組按照所選定二級主題,圍繞我國的人口特點、資源現狀以及環(huán)境問題收集資料;整理所得資料并形成對該主題的基本觀點;各小組將所得資料和基本觀點制作成PPT課件,準備展示交流15-20分鐘。以上任務完成時間為一個月。
該環(huán)節(jié)進行過程中,教師一方面指導學生借助有效途徑搜集資料,如教材、網絡資源、圖書等,并向學生推薦部分閱讀書目如《寂靜的春天》《增長的極限》《我們需要一場變革》《環(huán)境保護知識讀本》《伐木者,醒來》《環(huán)境教育資源庫》等,推薦部分專業(yè)網站如“中國環(huán)境教育網”及水利部、環(huán)保部網站等;另一邊方面,教師同步完成所有學習主題的資料搜集整理,形成展示課件。
第二階段:展示交流,評價反饋。
教師首先告知學生展示評價階段的基本規(guī)則:每小組選派一人或多人展示學習內容;三個大組的組長本人或指派代表點評每一個小組;經過商議后以大組為單位給出評定成績,以平均成績作為該小組成員的共同成績。
此階段進行過程中教師適時與學生交流意見和建議,并如實記錄各個小組的展示成果,以及展示過程中暴露出的問題。
第三階段:總結、補償與反思。
合作學習過程中雖然火花濺放,發(fā)現了學生們平時難得展示的個性主張,但問題仍舊存在。若想真正達成教學目標,還需師生作總結和補償。
在本次教學活動的最后階段,教師引導學生回顧所有小組的學習任務,從而理解本模塊的學習目標是了解當代中國的基本國情,認清中國目前人口數量、質量和結構的主要特點,明白中國土地資源、能源、礦產資源以及水資源的現狀,知曉中國主要面臨的大氣環(huán)境、水環(huán)境和土壤環(huán)境問題。有了前述學生參與的資料搜集活動,經歷的交流反饋活動,才能真正使體驗性目標的學習水平從感受提高到認同,并最終才有可能內化為個人的穩(wěn)定態(tài)度和持久行為。
(一)開展小組合作學習活動能有效改善當下高師院校課堂僵化單一的教學面貌
在現階段,基礎教育乃至高中教育階段教學方式改革的潮流一直澎湃如潮。以筆者所在地區(qū)為例,自上世紀90年代以后各級中小學踐行過多種流派,如江蘇洋思教學模式、山東杜郎口模式等,從目標教學到導學案教學,從合作-探究學習到當下剛剛起步的“慕課”“翻轉課堂”。反觀同期的高校課堂,絕大多數依舊保留傳統(tǒng)的講授方式。即便多媒體技術漸漸取代粉筆、黑板,教師整堂課滔滔不倦授業(yè)的現象仍成為常態(tài)。講授方式突出優(yōu)點就是課堂容量大、教學效率高,教師的情感認知及思維方式潛移默化地影響學生,但其缺點也顯而易見,教師主宰課堂、壟斷課堂,學生只能被動接受,有利于整齊劃一不利于個性展示。師范院校的課堂若長期固守這樣的教學模式,無疑將不能滿足未來教師的職業(yè)發(fā)展需求。
適時選取合適的學習內容開展小組合作學習則是打破僵化單一課堂教學現狀的一劑良藥。在本次小組合作學習中,筆者欣喜地看到班內大多數學生迸發(fā)出前所未有的學習熱情,他們在畢業(yè)即將來臨的忙碌時期花了大量的時間借助網絡搜集資料。他們雖不能完全駕馭但努力整理所得,精心設計展示的PPT課件,甚至為展示活動不惜推遲其他事務。這充分說明學習組織形態(tài)的變革對改善高校教學質量、實現育人目的的重要作用。
(二)合作學習流程中學習任務是否明確是實現教學目標的關鍵
在本次教學活動實施中,出現了個別小組展示內容偏離主題,忽視了本模塊主要圍繞中國人口資源環(huán)境國情展開學習,而是把全球面臨的問題做綜述,是對前幾章學習內容的重復。
受制于學生已有經驗和認知水平,這種現象的出現在合作學習活動中是難以避免的。問題在于如何消弭這種偏差?依據本次教學活動得出的經驗就是教師在前期布置學習任務時,對可能出現的學習問題做出更充分地預估,并盡可能把學習任務分解得更細化、更具體,更容易操作。
目前網絡教學方興未艾,若能借助網絡平臺,師生之間能更充分及時地討論合作學習的內容,也應是提高合作學習效果的有效方法。
(三)組間交流、反饋能力尚有不足,評價的公允性尚待提高
在組間交流環(huán)節(jié),幾乎沒有同學對小組展示過程中出現的大量術語、數據、結論等提出任何質疑,呈現出目前課堂學習過程中學生安于接受的慣性。缺乏思考、缺少質疑的課堂是無法真正實現育人目標的。除了思維慣性之外,學生已有知識經驗狹隘,閱讀量少也使他們難以提出有價值問題。
因為缺乏觸動學習任務本質的交流反饋,評價的公允性也相對弱化。學生在評價各小組展示成果時往往更關注展示人的語言流暢性、姿態(tài)是否大方得體、展示內容是否生動有趣、課件制作技術高低等等教育表象,忽略展示活動呈現出的各小組對學習任務的思考認識水準。
因此,真正意義上的合作學習前提是學生的自主學習,并能獨立思考,且保留質疑的態(tài)度。
(四)組織開展小組合作學習活動對教師有更高要求
在小組合作學習的全流程中,教師的定位由傳統(tǒng)的主導作用轉變?yōu)橹鷮?、助學,這對教師教學素養(yǎng)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教師如何設計合作學習的任務?如何組建合作學習小組?如何傳授學習方法?如何指導學習過程?最后又如何引導學生交流、反饋、評價?這些新的挑戰(zhàn)要求教師不僅僅具備教學的專業(yè)知識,更要求教師提升對課堂的調控能力,以及與學生的互動交流能力。
在本次合作學習活動中,筆者有兩次在學生評價前搶先對小組展示發(fā)表個人意見,導致各組給出的評定成績相應趨從。這說明教師在傳統(tǒng)課堂上的權威地位仍有體現,這種師生關系中學生的自主性、學習潛能以及個性就難免受到壓制,合作學習活動中期待的平等對話、積極互動就難以實現。因此,在這樣的合作學習活動中,教師和學生都面臨著角色定位的轉變。教師首先要相信學生具備學習的主動性和自覺性,是學習活動中具有獨立意識,富有個性的學習主體。教師的作用就在于如何激發(fā)學生對學習的強烈欲望,如何指導學生借助有效的學習途徑完成任務。
另外,合作學習活動開展過程中的展示評價環(huán)節(jié),學生的座位安排也需注意,應按小組就坐,便于討論和征集意見。
[1]黃潤華,許嘉琳,馮年華(編著).人口、資源與環(huán)境[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
[2]王道俊,王漢瀾.教育學[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89.
(責任編輯:周靜)
The cooperative and communicative learning style is highly advocated in the reform of national fundamental education. Therefore, normal college students should be able to use it freely and understand its advantages and disadvantages. The author chooses a module from the course of "Population, Resources and Environment", organizes and implements a teaching activity in the form of cooperative group learning, and completely illustrates the whole process of the activity from the design motive to the conduction. We hope that it is an active exploration into the diversity of the organization form of the higher education classroom, and it is helpful for a deep thinking of the education approach in colleges.
cooperative learning; college classroom teaching; implementation; reflection
2014-12-07
張曉燕(1970-),女,山東淄博人,淄博師范高等??茖W校人文科學系副教授,主要從事地理課程與教學研究。
I206.6
A
(2015)01-0019-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