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杰
一般意義上對于學校的定義是這樣的:學校是有計劃、有組織地進行系統(tǒng)教育的組織機構。在此語境下的學校教育則變成了“由專職人員和專門機構承擔的有目的、有系統(tǒng)、有組織的,以影響受教育身心發(fā)展為直接目標的社會活動”。筆者以為,在建設學習型社會的時代背景下,還固守這一思維方式是不可取的。因為它不僅“窄化”了學校的教育意義,而且從另一個角度看,它使得教育者和受教育者形成了“對立”。
19世紀德國著名的民主主義教育家阿道爾夫·第斯多惠在他的《德國教師培養(yǎng)指南》一書中指出:“學校對你本身就是一個很好的學校,你的全部活動,每一社會關系都會促使你不得不進行自我教育和自我培養(yǎng)?!睆闹形覀儾浑y看出,學校也應該是作為教育者的教師實現(xiàn)自我教育和培養(yǎng)的場所。在學校這一特定環(huán)境中,教師如何更好地實現(xiàn)個人發(fā)展呢?我們不妨從以下幾個方面“借力”。
一、向學生“借力”
新形勢下的學生觀要求我們不能僅僅將他們視為受教育的對象,而應該視他們?yōu)殪`動的生命體。學生本就有著屬于自己個性,有著獨特的靈魂、各異的思維方式,還有著屬于他們自己的喜怒哀樂。在實際工作中我們也能夠很明顯地感受到這樣一個現(xiàn)狀:學生的主體意識正逐步蘇醒。得益于此,很多時候他們會給作為成人的我們很多提醒和啟發(fā),這不就是很好的證明嗎?
具體地說,我們應該向學生學習自然流露出來的那種強烈的好奇心。對于學生,尤其是小學生而言,探索未知是一種樂趣。他們會為了一個在我們看來無須思考的問題而“打破砂鍋問到底”,直到得到自己認可的答案而罷休。對比我們自身,隨著年紀的增長,不少人更愿意停留在過去的知識積累層面,認為“儲存”足以應付“如數(shù)家珍”的教育生活。殊不知,社會發(fā)展日新月異,教育發(fā)展同樣是與時俱進。自我滿足所帶來的只能為時代所拋棄,為現(xiàn)實所淘汰。我們應該向學生學習面對失敗和困難時所表現(xiàn)出來的那種樂觀。學生因為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尚處在形成階段,因此他們對于問題的思考并不是那么深入,但這種“不深入”恰恰給了他們“重新來過”的底氣。面對失敗和困難,他們不會想到他人的眼光;面對一些誤會,他們也不會“畫地為牢”。摔倒了,爬起來,拍拍身上的土繼續(xù)向前。但是我們自己呢?有時因為工作中的一點挫折就容易陷入“怨天尤人”或者“自暴自棄”的極端思維之中,有時因為一個失敗就會有了退縮甚至是放棄的念頭……這些無疑都是不可取的,是我們成長路上的“負能量”。一個教師,要想更好地在教育的原野上馳騁,不甩開這些“包袱”肯定是不行的。我們還應該向學生學習因為點滴進步而興奮不已的那份自信。馬斯洛需要層次理論告訴我們,每個人都有自我實現(xiàn)的需要,這種心理上的自我實現(xiàn)的渴求在學生身上尤為明顯。所以,平時工作中我們常能夠聽到學生得意地走過來,高興地說:“老師,我今天學會了包餃子”“老師,我已經(jīng)會自己洗衣服啦!”“老師,今天體育課跑步我是第一名”……這些在我們看來如此微不足道的事情卻足以令他們快樂許久,而且這種“快樂因子”,很大程度上會促使他們在今后做得更好。其實人應該學會悅納自我,悅納的過程是自我肯定的過程,這種給予自己的心理暗示會有效增強我們的信心,為我們更好地投入到教育工作中提供動力。
二、向同事“借力”
《論語·述而》中有這樣一句名言:“三人行,必有我?guī)熝?。擇其善者而從之,其不善者而改之。”我們身邊的同事,也是我們每天接觸最多的人群之一。他們中的大多數(shù)人都是一個不可多得的“資源庫”,有著值得我們學習的閃光點。年輕的同事,往往對于工作有著飽滿的熱情,就像是初升的太陽讓我們看到了希望,感受到了光芒;年長的同事,往往兢兢業(yè)業(yè)一輩子,工作起來踏踏實實、勤勤懇懇、任勞任怨,讓我們看到了榜樣無窮的力量。在我們的同事中,有的有著高超的教學本領,進入課堂如魚得水,揮灑自如;有的思想深邃,能夠站在我們達不到的高度思考教育,幫助我們解決實際工作中的困擾;還有的心中滿是流動的師愛,關愛學生,無怨無悔,盡心盡力……從他們身上,我們可以看到師道的尊嚴被撐起,教師的形象被擦亮??墒?,俗話說:十個手指頭伸出來也有長短。在我們的身邊或許也存在著一些違背教師職業(yè)道德的現(xiàn)象,有的甚至是我們所無法改變的事實。盡管我們非常不愿意看到這些現(xiàn)象發(fā)生,但真的遇到,也應將其作為我們進行反躬內(nèi)省的契機?!耙娰t思齊焉,見不賢而內(nèi)自省也”,其實說的就是這個道理。
三、向領導“借力”
在學校,無論是校長還是其他中層干部,絕大多數(shù)都是從教師一步一步走上去的。他們的成長之路,對于我們而言,本身就具有一定的借鑒意義。教學骨干可以給我們學科教學以方向指引和理念指引。可是一個教師的發(fā)展不能只局限于學科的“術”和“技”,更應該站在教育之“道”的層面,做到“道”與“技”兼顧,全面而均衡地發(fā)展。因而,有些領導極具感染力的演講才是我們應該研究并學習的,有些領導靈活巧妙與人溝通的能力我們也應該研究并學習,有些領導處理突發(fā)情況的淡定與從容我們更應該研究并學習……總之,領導們的優(yōu)點都應該成為我們研究和學習的方向。這樣,我們就會在不斷的研究和學習中逐漸開拓眼界、豐富思想、活化思維,進而更好地投入教育工作。
好風憑借力,送我上青天。教師的個人成長是一個系統(tǒng)性的工程,需要我們盡可能地向外部“借力”。比如學校,這個我們最熟悉的地方。
(江蘇省泰州市姜堰區(qū)里華中心小學 2255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