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云
(鄭州大學西亞斯國際學院 商學院,河南 新鄭 451100)
論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人文關懷與心理指導
黃云
(鄭州大學西亞斯國際學院 商學院,河南 新鄭451100)
隨著國內(nèi)經(jīng)濟環(huán)境與文化環(huán)境的日益開放,尤其是在網(wǎng)絡全面覆蓋的今天,公眾的生活環(huán)境與信息交流環(huán)境已經(jīng)發(fā)生了巨大變化,這種變化同樣會對大學生族群造成影響,尤其是大學生心理健康問題更成為高校管理的重要內(nèi)容。在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中,人文關懷與心理指導已經(jīng)納入日常工作范疇,兩者之間的有機結合,已經(jīng)成為新環(huán)境下開展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必由之路。本文將以此為研究課題,對當前環(huán)境下大學校園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人文關懷和心理指導方面的問題與困境進行剖析,并提出可行性解決措施。
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人文關懷;心理疏導
黨的十八大會議強調,要進一步加強思想政治工作,倡導人文關懷與心理疏導,激發(fā)民族自信心,塑造理性、和諧的社會環(huán)境和積極進取的公眾心態(tài)。面對新形勢帶來的巨大變化,大學校園的思想政治工作要滲透人文關懷,并積極開展心理指導工作,秉承“以人為本”的可持續(xù)發(fā)展理念,利用科學有效的方法構建和諧校園,遵循大學生思想成長規(guī)律,構建起更為和諧、成熟的大學校園思想政治教育體系。
整體而言,當代大學生具有積極向上的精神風貌,容易接受新事物,求知欲強,具有競爭意識和拼搏精神,但是同時也要客觀認識到大學生思想政治工作中人文關懷與心理指導的缺失。由于缺乏必要的精神信仰,有些學生會出現(xiàn)價值觀偏頗、理想淡化、迷失自我的心理問題。有些大學生由于缺少必要的人文關懷,產(chǎn)生了自卑、焦慮、自我封閉、抑郁等不良情緒,如果在這一階段缺乏必要的心理指導,這些不良情緒就會成倍放大,影響大學生科學的人生觀與價值觀的形成,甚至發(fā)生行為失控,造成不可挽回的損失。由此可見,在大學校園的思想政治工作中,要進一步重視人文關懷與心理疏導的重要作用,這不僅僅是新形勢、新環(huán)境發(fā)展的需要,同時也是高素質人才培養(yǎng)的必然需求。
在以往大學校園思想政治工作中,教育者往往以主觀意識作為工作開展方向,而對于學生的感受和理解不夠重視。這就造成了政治思想工作的程序化和模式化。素質教育的提出,使“生本”思想成為開展教育工作的主導思想,教育者應當站在學生角度,對其進行政治思想的引導和培養(yǎng),走出模式化的工作程序,只有這樣學生才能擺脫對政治思想教育的偏見,從中得到真正的人文關懷和心理指導。只有教育價值被認同,教育工作才能發(fā)揮其真正作用。在針對大學生開展的人文關懷與心理指導中,現(xiàn)階段尚面臨以下問題。
1.重學術而輕人文。
當前,多數(shù)高校對專業(yè)技能、學歷培養(yǎng)有著較高要求,但是在著力提升高校競爭力的同時,對學生的心理關懷與道德培養(yǎng)卻有所忽視,對于開展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認識趨于表面化,還有些高校將思想教育視為“走形式”“走過場”。注重專業(yè)技能教育而忽視人文道德教育已經(jīng)成為當前教育界的普遍現(xiàn)象,對于大學生情操培養(yǎng)與價值觀的引導不夠深入。此外,由于教育者本身對思想政治工作認識不足,難以認識到人文關懷與心理指導的重要性,尤其是在大學生人文素養(yǎng)的啟發(fā)和培養(yǎng)中,缺少必要的人文精神底蘊,教師將其視為教學任務,學生將其視為學習任務,兩者之間的互動僅止于課堂或集體活動中,對于學生的日常校園生活影響有限,因此工作成效不明顯。
2.重主導而輕引導。
教育改革的深入開展,首先要求教育者改變傳統(tǒng)的教育思想和教學理念。同樣,在政治思想工作中也要求工作方式有所改變,以往教學工作中,教師占據(jù)主導位置,而學生則被動接受教師的觀念與技能培養(yǎng)。在新時期教育改革精神的引領下,學生不再是被動教育的接受者和服從者,新教改提出“教師還權”理論,灌輸式教育已經(jīng)逐漸淡出教育舞臺。但是,現(xiàn)階段仍有不少教育者不顧教育的客觀規(guī)律,在教學主導型上難以 “放權”,教師的主導位置依然存在,而引導作用卻微乎其微,這就造成了學生在思想教育工作中缺乏積極性和主動性,難以感受到人文關懷的力量,從而產(chǎn)生心理認知偏差。
3.重共性而輕個性。
傳統(tǒng)教育以整齊劃一為標準,強調“教育共性”,教學工作容易陷入模式化。所謂“教育共性”就是制定出統(tǒng)一的教學標準,在不考慮學生個體差異的情況下進行的集體教育。這一教育模式的弊端已經(jīng)日益凸顯,主要表現(xiàn)為學生思維僵化、缺乏創(chuàng)新力和創(chuàng)造力,好奇心和探索精神被壓抑。實際上,大學校園學生來自五湖四海,個體差異極大,如果以共性教育為基礎,就會嚴重忽視學生的心理變化與心理健康,否定學生個性的思想教育是失敗的,甚至會出現(xiàn)學生的思想抗拒與教育反彈,忽視學生的個性差異會造成學生對高校政治思想工作產(chǎn)生抵觸情緒,對學生綜合素質的整體提升造成不利影響。
4.重理論而輕情感。
“情感教育”是新教改環(huán)境下對教育工作者提出的嶄新要求,與情感教育相對應的是“唯理性教育”觀點,這一教育模式的主要特色是在教育目標中剔除情感因素,將知識與技能的學習列入教學的核心位置,在教育過程中師生之間缺乏情感互動,更不具備對學生情感評價的完善體系,同時也造成教育者對人文關懷與心理指導的認識不足,僅僅以“理論灌輸”的態(tài)度開展工作,勢必會忽視學生的情感需求與心理需求。學生對于枯燥的理論灌輸不感興趣,教學效果必然受到影響。高校開展政治思想工作的關鍵在于建立和諧、開放的人際溝通氛圍,從而起到引導、激勵、促進作用,提升校園的核心凝聚力。但是在重視理論教育而忽視情感教育的校園環(huán)境中,學生的思想變化與認識體系受到禁錮,教育體系與思想體系不能有機整合,思想教育工作的深入開展也將受到阻滯。
1.將人文關懷提升至教育高度。
有些教育者認為,人文關懷屬于高校教育的輔助內(nèi)容,將其劃歸至“校園生活范疇”,顯然這一認識是有待改觀的。如果在傳統(tǒng)教育思想的影響下,教育模式難以與社會發(fā)展形勢相匹配,那么針對大學生開展的人文關懷也將成為一句空話。因此,在工作實踐中,要積極轉變思想,轉變工作形式,在政治思想教育中加入“以情感人”機制,通過充分的心理溝通和情感融合,使學生切身感受到政治思想教育不是在走形式,而是幫助自身建立更為完善的心理與情感認識體系,只有這樣才能起到潛移默化的良好教學效果。
2.重點關注大學生弱勢群體。
相對而言,大學生弱勢群體對于人文關懷和心理指導的需求更高,這里所指的“弱勢”包括三大類型。一類是經(jīng)濟條件較差的學生,由于家境貧寒或者家庭變故失去經(jīng)濟來源,造成有些學生難以交付學費和生活費,這些學生被經(jīng)濟問題所困,會產(chǎn)生焦慮、自卑甚至厭世心理。二是由于心理素質較差產(chǎn)生心理障礙的學生,這些學生由于心理亞健康,對外界環(huán)境反應敏感,很小的事情都會對其造成較大的心理波動。三是自身能力較差、缺乏競爭力的學生。這類學生的心理認知較為消極,容易產(chǎn)生自暴自棄心理。
針對上述大學生弱勢群體分析,在大學校園開展政治思想教育工作也應“因人制宜”,例如對待經(jīng)濟困難的學生,要引導其了解國家對貧困生建立資助幫扶體系,從中獲得經(jīng)濟援助;根據(jù)學生能力為其推薦勤工儉學項目,在增加學生經(jīng)濟收入的同時,提升貧困學生的自立能力。對于心理素質較差、具有心理障礙的學生,在思想政治教育中要以“心藥醫(yī)心病”形式進行心理指導,要深入了解學生的詳細情況,做到 “對癥下藥”,幫助其解開心結,使其感受到集體的溫暖和正能量。對于自身能力較差而易產(chǎn)生自卑心理的學生,要更多地對其進行勵志型心理指導,有針對性地引導學生掌握就業(yè)技巧,在夯實專業(yè)能力的同時,積極拓展學生就業(yè)渠道,同時還要循序漸進地對學生進行心理安撫,激發(fā)其自強不息、發(fā)憤圖強的樂觀精神。不同學生個體的精神世界與心理認知具有較大差異,只有根據(jù)學生的心理需求進行心理指導,才能做到有的放矢,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3.以人文關懷培養(yǎng)學生的主體意識。
學生主體意識的培養(yǎng)是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重點環(huán)節(jié),學生的主體意識主要表現(xiàn)為自我認知能力、獨立自主能力以及積極創(chuàng)造力。在給予學生人文關懷的同時,還要輔助其進入社會角色,鼓勵學生進行自我刻畫和未來規(guī)劃,樹立起明確的人生觀和價值觀。大學生由于離家在外沒有家長約束,所以在校園中會產(chǎn)生疏離感和不適應情緒,因此教師應當對學生進行積極啟發(fā),引導學生完成心理過渡,并幫助其盡快建立獨立意識,強化其社會責任感。同時,還要為學生的社會實踐創(chuàng)造機會,大學生親身經(jīng)歷社會實踐,對其人文素養(yǎng)的提升有積極的幫助作用。
4.加強大學生心理指導工作。
在大學校園開展思想政治教育,要尊重學生的心理特點和認知慣性,將學生的心理健康放在重要位置。同時,心理指導是解決學生心理問題的直接途徑,主要可以從以下三個方面入手。
首先,要準確把握學生的心理特點,從心理學角度而言,個體心理的形成是心理傾向與心理特征結合的產(chǎn)物,具有可分辨性,同時也具備隱蔽性。因此在開展思想教育、實施人文關懷和心理指導過程中,一定要深入學生群體,與學生進行全面溝通,從而掌握其心理特點,在心理指導中疏通學生的思想死角,做到有針對性和差異性。教育者應當克服認識盲區(qū),避免工作中的片面性。例如,在全面調查多方聽取意見的同時,參加學生的實踐活動,在實踐工作中積累經(jīng)驗,不能單憑理論和主觀認識開展工作。
其次,要正確對待個體心理差異。在針對大學生進行人文關懷和心理指導過程中,要注重不同個體的差異化心理特征,只有正確認識到個人差異,才能開展個性化的心理指導,從而使學生感受到更深刻的人文關懷,心理指導的效果也會更出色。
最后,還要注意心理指導的開展形式,大學生行為是其心理活動的直接反應,因此,要對學生的價值觀、自我認知、興趣愛好等進行了解。注重心理指導的開展形式,可以消除學生的突兀感和排斥感,使其積極融入到思想政治教育中來,這樣的教育氛圍會使學生的心態(tài)有所改觀。同時,還要注意開展人文關懷和心理指導的周邊事宜,從而營造出更為和諧的校園素質教育氛圍。例如,利用中國傳統(tǒng)教育思想作為大學德育工作的補充,將教學與心理素質培養(yǎng)、人格構建有機結合,充分激發(fā)學生的校園正能量,使學生切實感受到人文關懷與心理指導的積極作用。
在大學校園開展思想政治教育中,人文關懷和心理指導能夠起到春風化雨的作用,使學生感受到被重視、被理解、被關愛。只有站在學生的立場進行換位思考,才能真正想其所想,幫其所需。只有這樣,才能使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出現(xiàn)良好轉機,走出形式化與模式化的誤區(qū)。作為心理指導人員,要具備開闊的文化視野和人文情懷,在顧全大局的前提下做到高占位,要走入學生群體中與其進行深入溝通,感受學生的心理變化,從而在心理指導中做到有的放矢。人文關懷與心理指導的開展不能只停留在形式上,要真正走進學生當中,實現(xiàn)零距離溝通。通過潤物無聲的人文關懷和循序漸進的心理指導,將更有利于構建和諧校園、活力校園,促使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邁上新臺階。
[1]王世杰.融入人文關懷和心理疏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新視點[J].西南農(nóng)業(yè)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2,(04).
[2]楊芷英.淺談心理疏導對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現(xiàn)實價值[J].思想理論教育導刊,2013,(04).
[3]佘雙好.科學認識心理疏導與思想政治工作的關系[J].政工研究動態(tài),2012,(12).
[4]高軍,陸巖.對人文關懷和心理疏導論斷的解讀[J].學術交流,2011,(11).
[5]羅昌勤.論人文關懷與心理疏導在高校服務育人中的價值實現(xiàn)[J].科教文匯,2013,(09).
G41
A
1671-2862(2015)02-0080-03
2014-12-11
黃云,女,河南淮陽人,鄭州大學西亞斯國際學院輔導員,研究方向:思想政治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