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 帥
(南開大學 文學院,天津 300071)
?
目錄學視野中的小說觀念嬗變探析
——以《漢志》《隋志》《總目》為例
李 帥
(南開大學 文學院,天津 300071)
通過《漢志》、《隋志》、《四庫全書總目》三部目錄學著作,可以考察小說觀念在古代的發(fā)展演變。《漢志》小說錄于諸子略;多由稗官采集;包含敘事性、虛構性等元素,近子書而因內容淺薄另立爐灶;重視教化功能。《隋志》小說錄于子部小說家類;創(chuàng)作群體從民間擴散到精英統(tǒng)治階層;敘事性、虛構性進一步凸顯;體例易與史書混淆?!犊偰俊窂娬{寓勸戒、廣見聞、資考證,著錄標準受漢學影響有征實色彩;明辨小說與史書的歸類問題,標志小說文體進一步獨立。
《漢書·藝文志》;《隋書·經籍志》;《四庫全書總目》;小說觀念
關于小說,今人的基本共識為:一種側重刻畫人物形象、敘述故事情節(jié)的文學樣式。其基本特征是:深入細致的人物刻畫;完整復雜的情節(jié)敘述;具體充分的環(huán)境描寫。[1]直到清末民初,這種純文學角度的小說理念方為中國社會認可。這種觀念的成型一方面與小說創(chuàng)作水平在漫長古代歷史時期中逐漸成熟、人們認識水平逐步提高有關,另一方面,也與清末、民國時期西方文學觀念的引進有千絲萬縷的聯(lián)系。然而歷史是復雜的,從現(xiàn)存史料看,此前的漫長時期,古人對小說的界定五花八門,小說觀念一直處于多元并存狀態(tài),與今人整齊劃一的小說觀念有很大出入。一些在開始看來不是小說的作品后來逐漸被視為小說,被今人視為小說的作品在古代又久久與其他文學樣式相混淆,也就是說,古代小說長期存在名實不符的問題。這種復雜的學術狀況,使得古小說研究者必須直面的關鍵問題——古代小說觀念與范疇的厘清與掌握,仍然聚訟紛紜。而古代目錄學著作,尤其是官修目錄學著作,以“辯章學術,考鏡源流”為旨歸,往往是一代學術的精審總結,最能反映一代學術的整體狀況。本文擬以《漢書·藝文志》(以下簡稱《漢志》)《隋書·經籍志》(以下簡稱《隋志》)《四庫全書總目》(以下簡稱《總目》)三部目錄為切入點,研究小說的立類標準、收錄范疇與相關評價,力圖在對比中加深對這一問題的認識。
一
“小說”一詞最早著錄于《莊子·雜篇·外物》:“飾小說以干縣令,其于大達亦遠矣!”[2]此時“小說”誠如魯迅所言:“然案其實際乃謂瑣屑之言,非道術所在。與后來所謂小說者固不同。”[3]1此處小說指小的道理,不具有后代文學加諸于“小說”一詞的文體學內涵。而后東漢桓譚《新論》對小說一詞的含義有所拓展:“若其小說家,合殘叢小語,近取譬論,以作短書,治身理家,有可觀之辭?!盵4]此處,“殘叢小語”與“短書”體現(xiàn)出當時小說一詞的文體特征,以今人之觀念審視之,可理解為短篇,而“治身理家,有可觀之辭。”則體現(xiàn)小說功用。此種看法影響至為深遠,此后是否“有可觀之辭”一直是衡量小說價值的一個重要標準。
這種對“短小”為體式特征及重視社會功用的觀念在《漢志》得到呼應與認可?!稘h志》云:“小說家者流,蓋出于稗官。街談巷語,道聽涂說者之所造也?!边@一段話包含豐富的信息,給我們以下啟迪:第一,從發(fā)生學角度講,小說出自民間,出自“稗官”“街談巷語,道聽涂說者”之手。二、就內容而言,“街談巷語,道聽涂說”往往制作與傳播的內容像流言一樣具有一定程度的不真實性,一定程度具有虛構性色彩;就體制而言,口耳相傳的傳播方式決定了本身具有“內容雜亂”“形式短小、隨意”的外在形態(tài)特征,與《新論》中“小說“一詞”“殘叢小語”的“短篇”體式特質有相通之處。三、就價值觀而言,重視小說的外在社會功用而非內在審美屬性。“閭里小知者之所及,亦使綴而不忘。如或一言可采,此亦芻蕘狂夫之議也?!斌w現(xiàn)出如桓譚著眼于小說的社會功用或曰教化功能一樣,《漢志》對小說的評價是落腳于服務政治、有補教化的功利性用途,這其實也是儒家文藝思想的一種具象體現(xiàn)。漢武帝罷黜百家、獨尊儒術,儒家思想從此長期處于“定于一尊”的統(tǒng)治地位,因此在社會各個領域都不免要打上儒家思想烙印??鬃右浴霸娊獭睘楹诵模诖嘶A上后世發(fā)展出“文以載道”“文以明道”等理論命題。而就班固而言,其身份不僅僅是一名學者,更是東漢重要的儒學思想家,因此在學術領域,用儒家思想來做為審視、評價小說的標準也是自然而然的。
但需要指出的是,就著錄內容而言,此時《漢志》中的“小說家”更偏向以議論說理為旨歸??疾煨≌f家在《漢志》中的位置,與儒家、道家、陰陽家、法家、墨家、縱橫家、雜家、農家等九家共同列于《諸子略》的大類之下。其他諸家皆為學術思想,皆以議論說理為宗,同理可推斷,《漢志》“小說家”亦可能如此。這個推斷可以從其收錄作品得到旁證的支持。
考察《漢志》的小說收錄范圍:《周考》為考據(jù)性質的作品,雖已亡佚,但根據(jù)“考周事也”的注解,推斷當以辨析說理為宗;《青史子》為“古史官記事也”,然而劉勰將它放在《文心雕龍·諸子》內與莊子、列子等一起討論:“《青史》曲綴于街談。”;《師曠》,另見于兵陰陽類;《宋子》為道家立論,“孫卿道宋子,其言黃老意”;《待詔臣安成未央術》也言道家,應劭注曰:“道家也,好養(yǎng)生事”;《虞初周說》,據(jù)薛綜注,該書專門記載“醫(yī)巫厭祝之術”……可見“小說家類”著錄的作品相當龐雜,諸子百家中儒、道、兵、巫、史等學說皆涉及。魯迅后來在《中國小說史略》中說,“托人者似子而淺薄”亦點出了《漢志》小說與子書的密切關系。[3]3鑒于此,為何小說不并入其他九家而要單列呢?這則和班固的小說理念有關。班固的《漢志》本來即是對劉向《別錄》的一種繼承,小說觀念自然受其影響,而劉向《說苑序錄》言,“除去與《新序》重復者,其余者淺薄,不中義理,別集以為《百家》”[5]《新序》列在諸子略儒家類,《百家》則因為是“淺薄,不中義理”的小道而單列在諸子略小說家類的現(xiàn)象,結合《漢志》小說家書目的評點“其語淺薄,似依托也”“迂誕依托”等,可以推知,《漢志》小說家類,一定程度上是從諸子作品中剔除出來的同以議論說理為旨歸但又內容淺薄、不中義理的作品的匯集。它們沒有諸子的深奧而被輕視,分門別戶,另立爐灶。
需要說明的是,諸子雖以闡發(fā)思想為宗,但是很少有純粹依靠議論來說理的著作,它們往往要借講故事來達到說理目的,《莊子》《列子》《韓非子》等皆如此,因此作為從諸子作品中剔除、而又與子書密切聯(lián)系的小說家類作品,雖非有意為之,但與子書一樣,已經孕育了后世強調的敘事性與虛構性元素。就這一點而言,《漢志》所載的《虞初周說》值得引起高度重視。班固稱其有九百四十三篇,約占《漢志》小說家篇目的四分之三。班固注云:“河南人,武帝時以方士侍郎(號)黃衣使者?!彪m然該書已佚,但東漢張衡的《西京賦》及薛綜注為我們提供了極有價值的信息:“小說九百,本自虞初。從容之求,實侯實儲。于是蚩尤秉鉞,奮鬣被般。禁御不若,以知神奸,魑魅魍魎,莫能逢旃?!毖C注云:“小說,醫(yī)巫厭祝之術,凡有九百四十三篇,言九百,舉大數(shù)也。持此秘書,儲以自隨,待上所求問,皆常俱也?!贝颂帯靶≌f”,是方士虞初侍帝出游時以備武帝隨時垂問的。其內容包括大量神話和怪異傳說,敘事性和虛構性自不待言。
二
《漢書》成書五百多年以后,《隋書》誕生,經、史、子、集四分法正式確立,小說類居于子部。
與《漢志》相比,《隋志》中小說地位明顯提高,一方面認為“儒、道、小說,圣人之教也,而有所偏?!睂⑿≌f與儒道兩家相提并論。另一方面,亦可以從對作者的著錄方面可見一斑。《隋志》一改《漢志》中小說家類不記作者姓名的作法,往往對作者姓名和官職記錄清楚。從“臨川王”“梁武帝敕安右長史”“梁南臺治書”“周獸門學士”等身份來判斷,作者有一定社會地位,小說創(chuàng)作群體從民間擴散到精英統(tǒng)治階層。
就收錄范圍而言,兩者相較,《隋志》收錄作品集中體現(xiàn)在對敘事性、虛構性的凸顯,這也是其進步性的一種體現(xiàn)。《隋志》收錄了《燕丹子》《世說新語》等敘事性較強的小說,這些作品本身塑造了鮮明的人物形象,具有生動故事情節(jié),且許多細節(jié)與情節(jié)依靠想象來完成,已經不再是《漢志》小說家類作品對各家學術思想的瑣屑表達,而是更靠近現(xiàn)代意義的小說內涵。
但同時,隨著作品數(shù)量增加,作品內容更加復雜,又出現(xiàn)了新的難題,即小說與歷史的辨析問題。文學求美,歷史求真,學科追求旨趣大相徑庭,但在漫長的歷史發(fā)展過程中,小說常常與歷史混淆,這種現(xiàn)象貫穿于整個中國古代歷史,學者們往往有相似的困惑。如劉知幾在《史通·雜述篇》將雜史分為十類:“一曰偏記,二曰小錄,三曰逸事,四曰鎖言,五曰郡書,六曰家史,七曰別傳,八曰雜記,九曰地理書,十曰都邑?!盵6]在舉例時,《西京雜記》《世說新語》等作品皆入雜史。鄭樵《通志》亦云:“古今編書,所不能分者五:一曰傳記,二曰雜家,三曰小說,四曰雜史,五曰故事。凡此五類書,足相紊亂?!盵7]這種困惑反映到目錄學上,即是分類混亂,小說往往混跡于史部。翻閱《隋志》,我們發(fā)現(xiàn)這種現(xiàn)象在志怪小說的分類問題上尤為突出?!读挟悅鳌贰豆女悅鳌贰妒霎愑洝贰端焉裼洝贰队拿麂洝贰洱R諧記》《冥祥記》《冤魂志》等被后人目為志怪小說的作品皆入《隋志》史部雜傳類?!端逯尽肥凡侩s傳類序論云:“因其事類,相繼而作者甚眾,明目轉廣,而又雜以虛誕怪妄之說。推其本源,蓋亦史官之末事也?!本幾胝咭呀浾J識到這些作品的“虛誕怪妄”屬性,但是依然認為“推其本源,蓋亦史官之末事也”這種分類體現(xiàn)出史學意識對小說獨立成長的干擾。
而我們要進一步追問的是,目錄學視野下的歷史與小說何以如此難以區(qū)分?考察實際作品,我們發(fā)現(xiàn),兩者存在密切聯(lián)系。首先,就作者而論,早期小說往往出自史官之手。例如《漢志》小說家類的《青史子》下注云:“古史官記事也?!奔词鞘饭偎??!端焉裼洝纷髡吒蓪?“著《晉紀》……其書簡略,直而能婉,咸稱良史?!盵8]二、就創(chuàng)作態(tài)度而言,早期小說作者往往認為所錄內容乃實有其事,雖然往往包含光怪陸離、荒誕不經、充滿想象的成分。比如《搜神記》作者干寶在《自序》中稱:“及其著述,亦足以發(fā)明神道之不誣也?!本褪窍胪ㄟ^搜集前人著述及傳說故事,證明鬼神確實存在。這種現(xiàn)象在魯迅的《中國小說史略》中亦得到關注,魯迅認為:“文人之作,雖非如釋道二家,意在自神其教,然亦非有意為小說,蓋當時以為幽明雖殊途,而人鬼乃皆實有,故其敘述異事,與記載人間常事,自視固無誠妄之別矣?!盵3]29正是這種筆涉荒誕卻“信其有”的創(chuàng)作態(tài)度表明作者將所寫故事是對現(xiàn)實生活的一種“實錄”,在這個層面上,與史書的“求真”精神產生交集。三、就內容而論,歷史和小說兩者本身具有相似性:即都具有敘事性、虛構性特征。比如《吳越春秋》《越絕書》等野史雜傳包含相當比重的故事、傳說,在這個層面上,與小說的文體特征很難找到涇渭分明的界限。
除了小說被歸入史部的分類混亂問題,被置入子部小說類的作品依然有《古今藝術》《魯史欹器圖》《器準圖》《水飾》等非小說的藝術、技藝類書籍。亦體現(xiàn)出此時小說觀念依然是“雜文學”觀,內涵模糊、內容蕪雜。
三
至清代,目錄學的集大成之作《四庫全書總目提要》問世,將小說家類置于子部類書類之后,釋家之前。小說家類將小說分為三類:雜事之屬、異聞之屬、瑣語之屬??偰啃≌f類共錄小說提要123部,1259卷,與《隋志》小說“25部,155卷”相比,數(shù)量的增長極為驚人。
《總目》小說類著錄標準為“寓勸戒”“廣見聞”“資考證”。其小說家類序云:“唐宋而后,作者彌繁。中間誣謾失真,妖妄熒聽者,固為不少,然寓勸戒、廣見聞、資考證者,亦錯出其中?!盵9]1834其中“寓勸戒”是對《漢志》《隋志》以來書目重視小說教化作用的繼承 “廣見聞”是對小說作為文學體裁自身內容博采雜收、反映現(xiàn)實的屬性的客觀把握。需要特別注意的是,大量書目摘要強調“資考證”,從“有裨于史”的征實方面肯定小說價值,這除了歷代有將小說視為“史余”、強調作品反映現(xiàn)實意義的傳統(tǒng)觀念作祟以外,其實也是清代重視以實證精神進行考證的乾嘉漢學學術思潮蓬勃發(fā)展的產物。黃云眉《史學雜稿訂存》曾分析其形成原因:“考有清一代之學術,以考證學為重心,其考證之領土,由群經而及于古史,及于諸子,視漢之考證學僅經部者,廣狹不可同日而語,此已為吾人所公認。清代學術何以有此一種燦爛之成績,則以學者遭遇猜嫌忌諱之異族君主,既不能以其經濟抱負,直接施之于政或間接著之于書,而宋之理學,自明以來,新說遞增,紛歧愈甚,亦欲起而奪柄,于是不期而競托起精神思慮于考證之一途,此事實亦當為吾人所公認。這段話頗有見地,準確指明漢學形成的兩大原因:一是統(tǒng)治階級對知識分子自由言論的鉗制與壓迫;二是學者本身對宋明理學空疏學風的不滿,提倡征實精神。
而回到《總目》的編纂問題上,我們可以看到大量漢學家參與其中,順勢自然將乾嘉學派的實證、辨?zhèn)尉駧肽夸?。正如梁啟超在《清代學術變遷與政治的影響》曾一針見血地指出的那樣:“四庫館就是漢學家的大本營,《總目》就是漢學思想的結晶體。”漢學家根據(jù)自己的學術旨趣,以漢學求實、尚真的標準來衡量小說,做出“惟猥鄙荒誕,徒亂耳目者,則黜不載焉?!钡臎Q定,拒絕對明清以來頗有影響力的“事為文料”說、“真幻論”等肯定小說虛構想象的理論做出呼應是極其自然的。
此外,值得關注的一點,是《總目》對歷史與小說分界更加清晰明辨。歷來困擾目錄學家的小說和史部、特別是與雜史相混淆的問題在《總目》中得到較好的解決。史部雜史類序言:“大抵取其事系廟堂,語關軍國?;虻咭皇轮寄?,非一代之全編;或但述一時之見聞,只一家之私記。要期遺文舊事,足以存掌故,資考證,備讀史者之參稽云爾。若夫語神怪,供詼啁,里巷瑣言,稗官所述,則別有雜家、小說家存焉。”[9]711而子部小說家類二中的案語云:“紀錄雜事之者入雜史,其參以里巷閑談詞章細故者則均隸此門?!妒勒f新語》古書,小說與雜史最易相淆。諸家著錄,亦往往牽混。今以述朝政軍國俱著錄於小說,其明例矣。)”[9]1871兩相參照,編纂者從寫作目的與作品用途這兩方面對小說和歷史做出區(qū)分。
從時間的縱向角度審視一些代表性書目在《隋志》《舊唐書·經籍志》《新唐書·藝文志》《宋史·藝文志》《四庫全書》中的位置變化,也可以幫助我們更清晰直觀的看到《總目》在小說與歷史體例區(qū)分方面的進步:
通過對上圖具有代表性的小說的著錄狀況加以比較,我們不難看出許多志怪小說和軼事小說長期置于史部,往往在《總目》中得到正確歸類。但是值得注意的是,《總目》客觀上雖然進一步凈化了小說體例,其主觀動機卻是為了維護史部體例的嚴謹。清代儒者重視經、史的態(tài)度在《四庫全書總目》卷首《凡例》中得到體現(xiàn);“學者精研于經,可以正天下之是非;征事于史,可以明古今之成敗,余皆雜學也?!盵9]1192小說在《總目》編纂者看來是受到輕視的雜學,而史學高高在上,因此為了維護史學的嚴謹體例,有必要對收錄內容進行揀擇,將不夠符合史部要求的作品剔除??疾炀唧w書目的提要,也可以得到這種認識,比如:
《燕丹子》:今檢《永樂大典》載有全本,蓋明初尚存。然其文實割裂諸書燕丹、荊軻事雜綴而成,其可信者已見《史記》,其他多鄙誕不可信,殊無足采。謹仰遵圣訓,附存其目。
《穆天子傳》案:《穆天子傳》舊皆入《起居注類》,徒以編年紀月,敘述西游之事,體近乎起居注耳,實則恍惚無徵,又非逸周書之比。以為古書而存之可也,以為信史而錄之,則史體雜,史例破矣。今退置於《小說家》,義求其當,無庸以變古為嫌也。
《海內十洲記》:“其言……大抵恍惚支離,不可究詰……諸家著錄,或入地理,循名責實,未見其然,今與《山海經》同退置小說家焉?!?/p>
從上述提要也可以看到,《總目》往往是從維護史部體例純凈的立場出發(fā)將置入史部的小說退回小說家類,但客觀上卻使得目錄中的小說歸類趨向成熟合理,這也可以視為史學家種瓜得豆的一種結果。由此可見,小說發(fā)展過程其實也是突破史學束縛、逐漸走向獨立的過程。
同時必須意識到,《總目》雖是目錄學的集大成之作,但是并不完美,比如明清時期繁榮發(fā)展的白話小說是小說史上極為重要的文學現(xiàn)象,魯迅《中國小說的歷史變遷》曾言其 “不但體裁不同,文章上也起了改革,用的是白話,所以實在是小說史上的一大變遷?!比欢?《總目》未見著錄。體現(xiàn)出四庫館閣之臣觀念的保守性與小說傳播與發(fā)展在目錄學領域的滯后性。
但總起來講,《總目》已經在小說體例的明辨與文體的獨立上邁出了一大步,為清末民初與西方小說觀念的對接奠定了基礎。
[1] 童慶炳.文學理論教程[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5:199.
[2] 郭慶藩.莊子集釋 (卷九下) [M].北京:中華書局,1961:925.
[3] 魯迅.中國小說史略[M].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1973.
[4] 蕭統(tǒng).文選(卷三十一)[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6:1453.
[5] (清)嚴可均.全上古三代秦漢三國六朝文[M].北京:中華書局,1958:334.
[6] (唐)劉知幾.史通[M].鄭州:中州古籍出版社,2012.
[7] (唐)鄭樵.通志[M].北京:中華書局,1995.
[8] (唐)令狐德棻.晉書卷八二《干寶傳》[M].北京:中華書局,1974:2149.
[9] (清)紀昀等.欽定四庫全書總目[M].北京:中華書局,1997:1834,711,1871,1192.
(責任編輯:王 荻)
The Novel Concept Evolution in the Vision of Bibliography——"HanZhi" "SuiZhi" "ZongMu" as an example
LI Shuai
(Literature School of Nankai University, Tianjin 300071, China)
Through the "HanZhi", "SuiZhi", "SiKuQuanShuZongMu", we can know the evolution in ancient times for the development of novel concept. "Han Zhi" novels recorded in their Zhu Zi Lve and collected by BaiGuan;which contain narrative, fiction and other elements, nearly son of ZiBu books due to the content that is superficial;they pay attention to the function of enlightenment. "SuiZhi" novels recorded in zibu; the writer group is from the folk to the ruling elite; narrative and fiction are further highlighted. the writing style is easy to be confused with historical style. "The catalogue of Siku Quanshu" stressed admonishment and can broaden one′s horizon, also it is good for investment research.Its standardization is influenced by HanXue.Classification distinguish novels and history books,which is the further independent symbol of novel′s stylistic rules.
HanZhi;SuiZhi;ZongMu;novel concept
2015-07-20
李帥,女,南開大學文學院博士研究生。
I207.41
A
1008-2603(2015)05-0117-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