熊 璐, 賈 勤
(湖北工業(yè)大學外國語學院, 湖北 武漢 430068)
胸針告訴你我的態(tài)度和立場
----從“胸針外交”透視客體語的跨文化交際價值
熊 璐, 賈 勤
(湖北工業(yè)大學外國語學院, 湖北 武漢 430068)
在簡要介紹非語言交際客體語的定義、分類及作用的基礎上,以美國著名政治外交家、前國務卿瑪?shù)铝铡W爾布賴特的“胸針政治”為例,就跨文化非語言交際的客體語在外交領域中的應用進行了分析,并對有效運用客體語的優(yōu)勢進行了討論并給出建議,最后提出客體語研究的關注點。
非語言交際; 客體語; 胸針外交; 跨文化交際
研究發(fā)現(xiàn),非語言交際在日常交際中所占比例遠遠超過言語交際,Birdwhistell發(fā)現(xiàn)言語交際在日常交際中僅占35%,而非語言交際所占份額卻高達65%。Mehrabian研究表明,人與人之間面對面的交際意義有93%是通過表情動作等非語言途徑產(chǎn)生[1]。非語言交際在生活中幾乎無時無刻無處不在,也因此引起學者們的廣泛關注與研究。
1956年,魯希和基斯在《非語言交際:對人際關系的直觀感覺筆記》中首次提出“Nonverbal Communication”這個概念,此后,出現(xiàn)了一系列有關非語言交際的研究與著作[2]。
1.1 非語言交際的定義
Samova & Porter關于非語言交際的的定義是:“非語言交際包括在交際的環(huán)境中人為的和環(huán)境產(chǎn)生的對于傳播者或受傳者含有潛在信息的所有的刺激?!盵1]非語言交際,簡單說來,即通過語言以外的形式進行的交際,包括手勢、面部表情、動作、服飾、環(huán)境、說話距離等。
1.2 非語言交際的種類
最早對非語言交際分類的是魯希和基斯基于非語言交際的基本成分進行的分類法。畢繼萬先生通過總結和借鑒西方學者對非語言交際的認識及研究成果將非語言交際分成以下四類[2]:即體態(tài)語、副語言、客體語、環(huán)境語。
1.3 非語言交際的作用
參考畢繼萬的觀點,將非語言交際的作用分為以下六個方面[2]:1) 重復:在分別的時候,揮手便是一種非語言交際,重復表達分別的信息。2) 否定:搖頭或是使眼色都能間接地傳遞否定意思。3) 代替:一個擁抱,可以抵過千言萬語。4) 補充:在表達“高興”的情緒時,借“蹦的老高”這個動作進行補充。5) 強調:喊口號時表現(xiàn)出堅定的表情或是動作,以強調堅決的態(tài)度。6) 調節(jié):談話中的沉默能夠一定程度上緩解氣氛。
瑪?shù)铝铡W爾布賴特是美國歷史上第一位女國務卿。她的政治生涯中,有一點非常引人關注,這便是著名的“胸針外交”。在出席不同的政治場合或國際會議中,奧爾布賴特會佩戴不同的胸針,有的表明她的政治立場,有的表達無聲的抗議。胸針已然成為奧爾布賴特的政治標記。在紐約藝術設計博物館中,展示了奧爾布賴特佩戴過的各種胸針200多種。2009年,奧爾布賴特出版了她的自傳《讀我的胸針》,書中介紹了她政治生涯中的各種胸針以及它們背后的故事。她認為這種方式能夠很好的避免直面沖突,在復雜的國際政治中,確立了她獨特的外交行事方式。
本文選取具有代表性的例子,透析胸針背后的隱含意義及其體現(xiàn)的跨文化價值。這里胸針不僅作為一種飾品,起到裝飾美化的作用,更用以表達情緒、態(tài)度以及相應的立場。正如奧爾布賴特本人所說:“在適當?shù)臅r間發(fā)出正確的信號能夠給人際關系增加熱度或者施加必要的壓力。佩戴不發(fā)一言,卻勝過滔滔雄辯的胸針真是正逢其時?!盵3]
2.1 胸針位置
奧爾布賴特佩戴的胸針每一枚都精心選取,款式及佩戴位置都有講究。奧爾布賴特大部分胸針都別在近左肩處,并且根據(jù)所出席場合的正式度,胸針佩戴的高度也存在差異,場合越正式,胸針佩戴的位置就越高。
肩膀是力量,權利的象征,越靠近則表示重視程度越高。西方宗教神話中,右肩代表睿智,努力,左肩則寓意智慧,和平與安寧,從政治角度不妨理解為右肩象征權力地位,左肩表示自由與和平。奧爾布賴特通常選擇在左肩附近佩戴胸針,代表她本人本著和平的態(tài)度進行溝通談判,希望爭端矛盾最終能以和平方式得以解決。
2.2 胸針形象
本文參考的285例奧爾布賴特胸針中,動物主題的胸針占127例,靜物52例,植物39例,人物13例,其他47例??梢园l(fā)現(xiàn),奧爾布賴特傾向通過不同形象向外界傳遞信息。這里我們選取幾例較有名的動物胸針進行介紹。
1) 蛇形胸針。1994年因時任伊拉克總統(tǒng)薩達姆·侯賽因拒絕合作,奧爾布賴特對他進行了公開批評。當時的伊拉克新聞界便通過一首小詩來諷刺奧爾布賴特,詩中將她稱為“一條絕無僅有的蛇”,而奧爾布賴特本人是非常厭惡蛇的。同年10月,在會見伊拉克官員時,奧爾布賴特佩戴了一枚別致的蛇形胸針,這一舉動引起了媒體關注。大家紛紛猜測這與伊拉克新聞界那首諷刺詩有關。就是從這條“蛇”開始,“胸針外交”成為奧爾布賴特政治生涯的標記。這枚精致的別針上,一條蛇纏繞在樹枝上。蛇與樹在一起被認為是“生命、繁殖、更新和重生”的象征。奧爾布賴特以此有力回應了伊拉克媒體的諷刺,并借此胸針的內涵希望美伊關系能夠得以重生。
2) 蜜蜂胸針。2001年的中東和談中,就推進巴以地位相關問題,奧爾布賴特與時任巴勒斯坦領導人亞希爾·阿拉法特進行了會談。由于會談進展不是非常順利,奧爾布賴特就選擇佩戴了一枚蜜蜂胸針。蜜蜂尖銳的尾刺讓人第一眼就有所警覺。奧爾布賴特自己說道:“每當要表達措辭激烈的觀點時,我通常會戴一枚蜜蜂胸針?!盵3]她暗示美國本著和平的態(tài)度盡力解決每場糾紛,但如果被逼無奈,也有決心進行反擊。昆蟲是奧爾布賴特表達強硬政治立場的一種象征,當人們看到奧爾布賴特佩戴著蜜蜂、蜘蛛、甲蟲這類胸針時,一定會警惕起來,知道這時的她態(tài)度一定是非常強硬的。
3) 勿聽壞話,勿出讒言,勿視邪惡。三只猴子的著名胸針是奧爾布賴特“胸針外交”中一大亮點。猴子在日本民間傳說中有“警告誘惑”的含義,暗示要為錯誤思想和行為承擔責任[4]。通過考量歷史文化淵源,這三只猴子“捂耳”、“捂嘴”、“捂眼”的動作應該是源于《論語》中的“非禮勿聽,非禮勿說,非禮勿視”。因此,這三只猴子的形象極具東方古代智慧。1997年,奧爾布賴特出訪俄羅斯。當時美國與俄羅斯在車臣問題上分歧嚴重,時任俄羅斯總統(tǒng)普京態(tài)度強硬。與普京的會晤中,奧爾布賴特佩戴了這枚胸針,表達自己在當時車臣問題上的態(tài)度和立場, 想必普京也接受了奧爾布賴特發(fā)出的信息。在復雜的國際政治中,奧爾布賴特用簡單的胸針表達豐富的文化內涵,讓與直面接觸的官要間接了解她此刻想要傳達的意思。
4) 其他動物形象。在進程緩慢的外交會議中,奧爾布賴特會用海龜,蝸牛等表達自己的焦急心情。螃蟹代表被惹惱。瓢蟲表示事情進展順利。寧靜的天鵝,智慧的貓頭鷹,代表權力的獅子等。在會見特定國家的官員時,奧爾布賴特對胸針的選擇也別出心裁。出訪中國時,她會選擇龍型胸針,因為龍在中國具有豐富的文化內涵,是能充分體現(xiàn)中國傳統(tǒng)文化的動物形象。而出訪大洋洲國家時,她會選擇代表澳大利亞的考拉或是代表新西蘭的大幾維鳥。動物是奧爾布賴特“胸針外交”中出現(xiàn)頻率較高的一種形象。奧爾布賴特特意考慮出訪國的文化及相關背景,有目的的選擇佩戴寓意不同的胸針,在外交這一典型的跨文化交際語境中,有助于增進雙方關系,有效達到交際目的。
3.1 服飾客體語的運用優(yōu)勢
胸針屬于服飾客體語的一種,而外交場合的各種交流則是典型的跨文化交際,其中各國社會文化差異和政治經(jīng)濟利益引起的沖突在所難免,如果能巧妙地使用類似胸針這類服飾客體語來傳遞信息,具有以下優(yōu)勢:
1) 避免語言上的直接沖突,緩和外交氣氛。奧爾布賴特在執(zhí)政生涯中,通過胸針表達情緒及政治立場,在雙方關系緊張、沖突一觸即發(fā)的時刻,非語言交際的方式能夠避免正面沖突,在表達己方的態(tài)度和立場的同時給對方一定空間思考事態(tài)進一步的發(fā)展,緩和緊張尷尬的會談氣氛。
2) 生動形象的表意,提前給對方時間做好心理準備,提升交際效率。奧爾布賴特每一次佩戴的胸針有暗含意義,強調當時她對事態(tài)的態(tài)度與立場。對方如果能了解她的用意,就會有的放矢地進行準備,如此一來,能大大提高談判和會晤的效率。
3) 風格獨特,具有鮮明的交際特色。奧爾布賴特的“胸針外交”在復雜的國際政治舞臺可謂獨樹一幟。她巧妙地將個人情緒融入小小的胸針中,正如奧爾布賴特本人所說:“胸針天生具有表達情意的功能。優(yōu)雅也罷,平凡也罷,它們能在很大程度上揭示出我們是怎樣的人,以及希望怎樣被人看待?!眾W爾布賴特長期精心使用胸針表達態(tài)度和立場,形成了自己客體語使用風格,她的會晤對象無一例外地會特別關注并試圖準確解讀胸針所傳遞的信息。
3.2 有效運用服飾客體語的建議
奧爾布賴特是一個出色的政治家,同時也是一位非常成功的交際者。從她“胸針外交”而形成的獨特交際風格中,作者提出以下關于服飾客體語運用的建議:
1) 在日常生活中,有效使用客體語對提升交際效果。如能在合適的時間及場合,恰當?shù)剡x擇衣著、飾品和一些特定的個人用品等客體語來傳遞信息,能夠有效提高交際效率并取得意想不到的交際效果。
2) 客體語的應用與解讀與文化密切相關,在一定程度上,客體語體現(xiàn)文化內涵。同時,在跨文化交際中,因為文化存在差異,客體語的運用也會相應變化。因此,在實際中,客體語的運用既要要考慮使用者的文化背景,也要考慮受眾的文化背景,從而選擇適中恰當?shù)姆叫问?,使客體語最大程度體現(xiàn)跨文化價值。
客體語作為跨文化非語言交際重要方面,就目前而言,該領域的研究資料和成果均還相當有限,因此具有很大的研究空間。具體到跨文化交際情景模式中,非語言交際的研究是跨學科的。除了與社會文化密切相關,還與符號學、心理學及傳播學等學科的研究有重合之處。從跨學科視角對非語言交際進行研究具有一定的理論意義,不僅可以豐富相關領域的研究成果,也可為現(xiàn)實生活中的跨文化交際提供新的思路。
[1] Samovar L A, Porter R E. Communication between cultures[M]. Beijing:Peking University Press, 2009.
[2] 畢繼萬. 跨文化非語言交際[M]. 北京:外語教學與研究出版社, 1999.
[3] 瑪?shù)铝?奧爾布賴特. 讀我的胸針:一位外交官珠寶盒里的故事[M]. 廣西:廣西師范大學出版社, 2011.
[4] 艾息爾弗力夫. 三不猿[J/OL]. 百度百科[2015-01-07]http://baike.sogou.com/v70874005.htm.
[5] 胡文仲. 跨文化交際學概論[M]. 北京:外語教學與研究出版社, 1999.
[6] 楊全良. 非語言交際簡述[J]. 外語研究, 1990, 24(2): 18-22. .
[責任編校: 張巖芳]
My Pins Tell You My Attitude-on the Intercultural Communication Role of Object Language from"Pin Diplomacy"
XIONG Lu, JIA Qin
(SchoolofForeignLanguages,HubeiUniv.ofTech.,Wuhan430068,China)
On the basis of an introduction to the definition, classifications and functions of object language of nonverbal communication, the paper analyzed the effective application of object language in diplomatic area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intercultural communication, taking Albright′s “Pin Diplomacy”for example. Some related advantages were then discussed and some points were also highlighted on the application and studies of object language.
nonverbal communication; object language; Pin Diplomacy; intercultural communication
2015-04-11
熊 璐(1989-),女,湖北武漢人,湖北工業(yè)大學碩士研究生,研究方向為跨文化交際
1003-4684(2015)03-0077-03
H005
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