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玉榮
(滇西科技師范學院 民族文化研究中心,云南 臨滄 677000)
【史海鉤沉】
論少數(shù)民族文化對唐代婚俗的影響
孫玉榮
(滇西科技師范學院 民族文化研究中心,云南 臨滄 677000)
摘要:唐代的“親迎之禮”在少數(shù)民族文化影響下形成了許多較有特色的新婚俗,包括就婦家成禮、下婿、催妝、婿騎馬繞婦車三匝、障車、百子帳、卻扇、觀花燭等。這些婚俗的出現(xiàn)及變異,反映出唐代鮮明的時代特征。
關鍵詞:唐代;婚俗;少數(shù)民族文化
唐王朝建立于歷時三百余年的魏晉南北朝各民族政權割據(jù)、混戰(zhàn)與民族大融合之后,游牧民族的文化風氣與傳統(tǒng)農耕民族的文化風氣相互交融,為漢文化注入了新活力,為中華文明增添了更為豐富的內容,呈現(xiàn)出多元狀態(tài)。游牧民族的習俗給唐代婚俗增添了較為豐富而又頗具特色的內容,并對后世產生了深遠影響。唐代“親迎之禮”中通行的奠雁、撒帳、同牢、合巹、拜舅姑等儀式均采自漢禮,但在少數(shù)民族婚俗影響下也形成了許多較有特色的新婚俗,包括就婦家成禮、下婿、催妝、婿騎馬繞婦車三匝、障車、百子帳、卻扇、觀花燭等,這些婚俗的出現(xiàn)及變異,從不同方面反映出唐朝婚禮的歷史概貌。
一、就婦家成禮
唐代基本的婚姻形式是男到女家迎娶,但受游牧民族勞役婚影響也存在著就婦家成禮的習俗。這在不少現(xiàn)存文獻中得到證實:敦煌文書S.1 725關于“婦人疏”書信格式的解釋說:“婦人于夫黨相識曰書,不相識曰疏?!庇衷疲骸皨D人親迎入室,即是于夫黨相識。若有吉兇覲問,曰即作書也。近代之人,多不親迎入室,即是遂就婦家成禮,累積寒暑,不向夫家?;蚍暾Q育,男女非止一二,道途或遠,不可日別通參舅姑,其有吉兇,理須書疏。婦人雖已成禮,即于夫黨元(原)不相識,是各(名)疏也。”[1]7這說明婚禮有親迎入室和不親迎入室之分,后者即在女家成禮。P.3 442號《吉兇書儀》舅姑喪告答夫書云:“先舅(先姑)年雖居高,以某患疹,冀就痊除。何圖不蒙靈佑,以某月日奄鐘棄背?!彼^“身不在夫家”當與“累積寒暑,不向夫家”意同,是母系氏族社會婚俗的遺風。P.3 350《下女夫詞》從新婿叩門說“賊來須打,客來須看,報道姑嫂,出來相看”開始,到婚禮過程完畢后,“四畔旁人總遠去,從他夫婦一團新”,“征心欲擬觀容貌,暫請旁人與下簾”結束,整個婚禮過程都在女家舉行,這正是“婦家成禮”婚姻形式的寫照。敦煌寫本S.3 284《唐代書儀殘卷》也詳細記載了男在女家成婚的習俗:婚禮中在男家舉行的儀式只有祭先靈、辭父母兩項,而女家的儀式則有吉地、置帳、撒帳、行禮、奠雁、女坐馬鞍、同牢合巹、女以扇遮面、催妝、去扇,以及最后“去燭成禮”等多項。整個過程都在女家而不見男方親迎、新婦登車到男家舉行婚禮的場面[2]。
唐代其他文獻中,這種“就婦家成禮”的事例也隨處可見。如《太平廣記》卷六五“姚氏三子”條、卷三二八“閻庚”條、卷三三四“鄭德懋”條、卷三三九“崔書生”條、卷三四三“竇玉”條和卷三四五“鄭紹”條等,均大量描述男到女家成婚。既然在女家成禮,則與傳統(tǒng)親迎之禮抵觸,作為調合沖突的具體方式,男子先以車自女家迎婦出門,在附近繞行后再入女家成禮?!案]玉”條詳細記載了這種情形:“丈人曰:‘君生涯如此身落然,蓬游無抵,徒勞往復。丈人有侍女,年近長成,今便合奉事。衣食之給,不求于人。可乎?’玉起拜謝。夫人喜曰:‘今夕甚佳,又有牢饌,親戚中配屬,何必廣召賓客?吉禮既具,便取今夕?!x訖復坐。又進食,食畢,憩玉于西廳?!矶Y輿香車皆具,華燭前引,自西廳至中門,展親御之禮。因又繞莊一周,自南門入及中堂,堂中帷帳已滿,成禮訖?!盵3]2 720-2 721
二、下婿
親迎伊始,先由男方前往女家親迎,而女方卻閉門不見。所謂“下婿”,即在親迎時女家親友在言語或行動上考驗女婿:女婿入門,每至一處都被要求賦詩或答話,否則不予放行。這是自魏晉南北朝以后,華夏婚禮受胡風影響產生的刁難新郎的習俗。這種習俗在北朝已經流行,謂之“弄女婿”,“弄”包括口頭的調笑及杖打,甚至有新郎被打得狼狽不堪的。因為游牧民族女性地位相對較高,故有戲弄女婿之舉,唐代因襲了這一外族習俗。敦煌文書中的《下女夫詞》即是嫁娶時男女雙方對話的作品?!跋屡颉钡慕忉屢卜从沉恕跋滦觥绷曀住S腥苏J為“下”即是“戲弄”之意,上古韻“下”與“戲”同屬魚部,可通假;也有人認為“下女夫”組成謂賓結構,使動用法,“下”即“使下馬”之意,“女夫”即“女之夫”,“下女夫”即“使女夫下”,使婿卑辭遜禮[1]142。總之,《下女夫詞》皆是男方前往女家迎親時,女方家族與其在門前展開的辯論?!断屡蛟~》不但是為使女夫下馬,而且是婚禮中對女夫的故意刁難、戲鬧,借以掀起婚禮的歡樂、熱烈氣氛。這種嬉鬧遭到正統(tǒng)禮儀的反對,以致顏真卿上奏要求停止“下婿”之俗。
三、催妝
催妝之俗起于北朝盛于唐代,是指親迎隊伍至新婦家后,女婿高聲朗讀催妝詩,催促新婦盡快打扮好,出來乘車去女婿家完婚,新婦待催妝乃肯上車。催妝亦源自少數(shù)民族婚俗,其目的亦在于增添歡樂氣氛。據(jù)P.3 284、P.2 646卷《新集吉兇書儀》記載,成禮之夜新郎哭辭父母,“即侍從儐相引出,向女家戲舞,如夜深即作催妝詩”[1]15。催妝詩大多是即時而作,女婿、賓客皆可借機一顯文采。至于催妝的具體行為,《酉陽雜俎續(xù)集》卷四引江德藻《聘北道記》記北朝風俗云:“夫家百余人挾車(至女家),俱呼曰:‘新婦子催出來?!渎暡唤^,(至新婦)登車乃止。今之催妝是也。”[4]750這種習俗雖然質樸但欠文雅,所以中原文士多賦催妝詩以作催促。如徐安期《催妝》:“傳聞燭下調花粉,明鏡臺前別作春;不須面上渾妝卻,留著雙眉待畫人?!卑拙右住逗痛荷疃住罚骸按邐y詩未了,星斗漸傾斜?!北R儲《催妝詩》:“昔年將去玉京游,第一仙人許狀頭,今日幸為秦晉會,早教鸞鳳下妝樓。”賈島《友人婚楊氏催妝》:“不知今夕是何夕,催促陽臺近鏡臺。誰道芙蓉水中種?青銅鏡里一枝開。”敦煌卷子中也有如下兩首催妝詩:“今宵織女降人間,對鏡勻妝計己閑。自有夭桃花菡面,不須脂粉污容顏?!薄皟尚乃栽缦嘀?,一過遮闌故作遲。更轉只愁奔月兔,情來不要畫娥眉?!边@些催妝詩多以贊美新娘的美貌為主要內容,以催促其及早登車。
四、婿騎馬繞婦車三匝
所謂“婿騎馬繞婦車三匝”是指親迎過程中新婦登上迎親車后,新婿按慣例需騎馬“繞車三匝”。先秦婚禮,新婦登車后女婿駕著婦車(迎親車)繞行三圈之后,再由車夫接替新婿駕駛。婿下車后乘坐另外一輛車先行,新婦車則在門前等待,即《禮記·昏義》所記載的婿“降出,御婦車,……御輪三周”。唐代婚禮則出現(xiàn)了婿騎馬繞婦車三匝的習俗?!队详栯s俎前集》云:“近代婚禮,……婦上車,婿騎而環(huán)車三匝?!盵4]562關于這一婚俗,《敦煌變文集》卷三《下女夫詞》中也有類似記載。如道《論開撒帳合詩》:“一雙青白鴿,繞帳三五匝,為言相郎道:‘繞帳三巡看’”;同篇《詠同牢盤》詩中也寫道:“一雙同牢盤,將來上二官,為言相郎道:‘繞帳三巡看’?!盵5]這里的“繞帳三巡”即“繞屋三巡”之意。
關于“婿騎馬繞婦車三匝”這一婚俗的起源,目前學界大致有三種不同的說法。一說唐代婚禮中的“新娘上車以后,新郎騎馬繞車三匝”源自《禮記·昏義》所載的婿御婦車“御輪三周”的傳統(tǒng)婚儀[6]。但更多學者認為這一習俗源于鮮卑舊俗?!稘h書·匈奴傳》載:“秋,馬肥,大會碟林,課教人畜記?!碧祁亷煿抛⒃唬骸磅拚撸@林木而祭也。鮮卑之俗,自古相傳,秋天之祭,無林木者尚豎柳枝,眾騎馳繞三周乃止。”據(jù)此呂一飛認為:“北方游牧民族典禮多有騎馬繞物之俗,此其風俗所染。”[7]但段塔麗認為“兩說固然都有一定道理,但都不免有失之偏頗之處”,“比較正確的說法應是二者的有機結合”[8]。
五、障車
所謂“障車”,《辭源》“障車文”條云“唐人婚嫁,俟新婦至,眾人擁門塞巷,致車不得行,稱為障車”,即新郎迎婦歸家,兒郎們沿途攔車,索要酒食賞錢,以為戲樂。其目的在于“故來遮障,覓君錢財。君須化道,能罷萬端”。
陳鵬《中國婚姻史稿》說:“障車之俗,盛于唐代,蓋新婦車至中途,游人擁為戲樂,且邀酒食也。自天子嫁女,至庶民納婦,莫不皆有障車?!盵9]睿宗時“往者下俚庸鄙,時有障車,邀其酒食,以為戲樂,近日此風轉盛。上及王公,乃廣奏音樂,多集徒侶,遮擁道路,留滯淹時,邀致財物,動逾萬計,遂使障車禮貺,過于聘財”[10]1 811。據(jù)此,障車或有兩種,即“婚姻之家(女家)自為和婚姻之家以外其他人家所為”。趙守儼先生所言障車起源,“可能是女家對于新嫁娘表示惜別,但到了后來,名存實亡,變?yōu)猷l(xiāng)里無賴勒索財帛的借口”[6]?!皯驑贰笨衫斫鉃榕易詾橄e時程度較輕的嬉鬧,“遮擁道路”則是地道的“鄉(xiāng)里無賴勒索財帛”[11]。由簡樸的“戲樂”演變?yōu)椤罢趽淼缆?,留滯淹時,邀致財物”,如此障車委實可惡。是以左司郎中唐紹等認為“歌舞喧嘩,殊非助感,既虧名教,又蠹風猷”,故“諸請一切禁斷”。睿宗采納了該建議,敕令禁斷障車,太極元年(公元712年)“十一月十二日敕,王公已下嫁娶,比來時有障車,既虧風教,特宜禁斷”[10]1 811。但流俗所趨,這類禁令作用有限,各階層仍我行我素。史籍文獻中此俗隨處可見,上至皇室公卿下至庶民百姓,仍皆以障車為樂?!缎绿茣酚涊d了安樂公主再嫁時的盛況,張說所賦《安樂郡主花燭行》也描寫了她出嫁時的障車盛況[12]939;地方官吏娶妻亦有障車之舉:“中書舍人崔嘏弟崔暇,娶李氏。為曹州刺史,令兵馬使國邵南勾當障車。”[4]731“勾當障車”即是護送婚車時處理中道障車的情況。平民百姓的親迎中也不免此俗,開元年間甚至因障車而鬧出人命來[3]4 056,更有人為貪圖障車所得財物而將新婦擄走以作勒索[4]45-46。
障車過程中,女方家人出面唱障車文攔車。唐代障車文流傳后世者不多,其中流傳最廣的是司空圖所作的障車文[10]8 493-8 494,敦煌卷子中也有《障車詞》(見P.3 909和S.6 207)。如果說司空圖只是把一些吉慶話連綴成文,除“且看拋賞,必不尋常”還看得出索賞之意外,其余與一般賀詞沒什么兩樣。而敦煌《障車詞》完全不同,口氣較為蠻橫。如P.3909“論障車詞法第八”云:“須德(得)騏駘一角,三足鳳凰。聊(遼)東九(酒)味,西國胡羊。擬成掛(桂)昔,秦地生姜。小(少)一不足,實未刑(形)相?!薄肮蕘碚谡?,覓君財錢。君須(雖)化道,能罷萬端。劍南鞍馬,云走飛先。金錢萬貫,綾羅數(shù)千?!盵13]又如S.6 207“我是諸州小子,寄旅他鄉(xiāng)。形容窈窕,嫵媚諸郎。含珠吐玉,束帶矜裝。故來障車,須得牛羊。”從“故來障車,須得牛羊”等話語可見障車的目的完全是明目張膽地索要。
六、拜青廬(百子帳)
唐人親迎時要在門外設青布幔(最初為氈帳)為屋,在里面交拜迎婦,稱為拜青廬,又稱“百子帳”。段成式《酉陽雜俎續(xù)集》引江德藻《聘北道記》云:“北方婚禮必用青布幔為屋,謂之青廬。于此交拜,迎新婦。……江德藻記此為異,明南朝無此禮也?!苯略迨悄铣惾耍诋敃r胡族繁多的北朝為官見此風俗乃有此記錄。據(jù)此,南朝尚無此風俗。至唐代,此俗已普及,“今士大夫家昏禮露施帳,謂之入帳,新婦乘鞍,悉北朝余風也”[4]750。唐人婚禮中流行的氈帳習俗在敦煌壁畫中也有反映,莫高窟148、360諸窟繪制于盛唐和中唐時的婚嫁圖中,以突出位置描繪了“百子帳”的形狀,覆蓋在平圓頂百子帳表面的毛氈質地厚重,氈帳內壁菱形木格交錯,地面上帶有圖案的敷設物清晰可見[1]。圖版一、二也為文獻記載提供了有力的佐證。
因“青廬”是胡族風俗,設在屋外與漢人起居習俗不合,故禮儀使顏真卿建議改設在堂室中以適應漢人習慣。德宗建中元年(公元780年)顏真卿等奏曰:“(嫁娶)相見行禮,近代設以氈帳,擇地而置,此乃元魏穹廬之制。合于堂室中置帳,請準禮施行?!盵10]1 812對此,《封氏聞見記》也有記載:“近代婚嫁……又,有卜地、安帳、并拜堂之禮,上自皇室,下至士庶,莫不皆然。今上詔有司約古禮今儀。禮儀使太子少師顏真卿、中書舍人于邵等奏:……氈帳起自北朝穹廬之制,請皆不設,惟于堂室中置帳,以紫綾幔為之。”[14]43-44
七、坐鞍
唐代婚禮,在奠雁之前有婦入青廬內乘鞍的習俗。敦煌所出P.2 646《新集吉兇書儀》云:“(婿)升堂奠雁,令女坐馬鞍上,以坐(座)障隔之?!盵1]15此俗出自北方胡人?!队详栯s俎》云:“今士大夫家昏禮露施帳,謂之入帳,新婦乘鞍,悉北朝余風也?!盵4]750蘇鶚《蘇氏演義》亦云:“婚姻之禮,坐女于馬鞍之側,或謂此北人尚乘鞍馬之義。夫鞍者,安也,欲其安穩(wěn)同載者也?!袢D家,新人入門跨馬鞍,此蓋其始也?!盵15]趙守儼先生則認為唐代跨馬鞍的婚俗“指新婦乘坐夫婿的馬鞍,據(jù)說這也是源于北朝。依《蘇氏演義》卷二的解釋,夫鞍者,安也,欲其安穩(wěn)同載也??峙率峭纳x,未必可靠,很可能這是古代劫奪婚姻的遺跡”[6]。范新陽先生進而將下婿、催妝、障車與跨馬鞍等禮俗視作一個有機整體,提出:“就婚俗的儀式而言,它們很可能又是遠古時期曾流行于世界許多民族中的劫奪婚的部分形態(tài)。劫奪婚姻早已成了久遠的記憶,攔阻也就失去了其原初的意義?!盵16]
八、卻扇
先秦婚禮,親迎在黃昏,也無賀客,所以新婦并未障面,迎入室中后僅有婿脫婦纓之禮而無去其障面之說。自漢代以后,婚禮逐漸有臨場作樂歡慶之事,新婦登車之前或下車之后,因眾人觀看,故以障遮身、以扇遮面。唐代婚禮,新婦被迎進夫家后,行奠雁之禮,“以扇及行障遮女于堂中”,“(婿)升堂奠雁,令女坐馬鞍上,以坐(座)障隔之,女婿取雁隔障擲入堂中,女家人承將”[1]15?!罢稀奔雌溜L,行障高,座障低。撤除行、座障表示奠雁禮結束。敦煌文書《去行座障詩》云:“夜久更闌月欲斜,繡障玲瓏掩綺羅。為報侍娘渾擎卻,從他駙馬見青娥。”又云:“錦障重重掩,羅衣隊隊(對對)香。為言侍娘道,去卻有何方(妨)?”奠雁禮畢,新郎新婦共赴青廬行同牢、合巹之禮。此時,用于遮新婦面的扇仍不能取下,須待同牢、合巹禮畢,眾人離開后方能去下,稱為“卻扇”。
唐代詩風鼎盛,女婿往往必須賦詩(亦有請人代作者)乃能獲得佳人卻扇。陸暢《儐相詩六首》言:“寶扇持來入禁宮,本教花下動香風。姮娥須逐彩云降,不可通宵在月中?!秉S滔《去扇》:“城上風生蠟炬寒,錦帷開處露翔鸞。已知秦女升仙態(tài),休把圓輕隔牡丹?!崩钌屉[《代董秀才卻扇》:“莫將畫扇出帷來,摭掩春山滯上才。若道團圓似明月,此中須放桂花開?!眳s扇詩在敦煌文獻中也有反映:“男東坐,女西坐,女以花扇遮面,儐相帳前詠‘除花’、‘去扇’詩三五首。”[1]16《卻扇詩》云:
青春今夜正方新,鴻(紅)葉開時一朵花。分明寶樹從人看,何勞玉扇更來遮。
兩心他自早相知,一過遮欄故作遲。更轉只愁奔兔月,情來不要畫蛾眉。
千重羅扇不須遮,百美嬌多見不奢。侍娘不用相要勒,中(終)歸不免屬他家。
必閨里紅顏扣河花,朝來行雨降人家。自有云衣五色映,不須羅扇百重遮。
《資治通鑒》云:“唐人成婚之夕,有催妝詩、卻扇詩?!苯ㄖ性甓Y儀使顏真卿等上奏:“近代婚嫁有障車、下婿、卻扇及觀花燭之事,……上自皇室,下至士庶,莫不皆然?!埻U宪?、下婿、觀花燭及卻扇詩?!盵14]43-44顏真卿之“請停”,顯然因為此習俗“于古無據(jù)”。
關于婚禮之中新婦以扇遮面的由來,《酉陽雜姐》云:鮮卑女子“將上車,以蔽膝覆面?!盵4]562唐代婚禮新婦以扇遮面的習俗可能淵源于此,而親迎時新婦以扇遮面當是后世婚禮新娘以紅布避面之淵源。
九、觀花燭(弄新婦)
唐代婚俗,卻扇之后還有“觀花燭”習俗。按照禮經,婚姻的氛圍本應是莊嚴、悲涼、肅穆的,女方家里三日不熄燭,男方家里三日不娛樂。但隨著時間的推移,婚禮變成了歡慶甚至娛樂的過程。顏真卿奏改某些婚姻陋俗,便稱“故事:朝廷三品以上清望官,定名赴婚會,謂之觀花燭”?!短茣芬噍d郡縣主婚行拜舅姑和婿之伯叔兄弟姊妹禮后,“便赴光順門謝恩,婿之親族,次第奉謝訖,赴十六王宅觀花燭”[10]1 812??梢娝^觀花燭與郡縣主婚嫁有關,其習俗在唐詩中也有反映?!杜f唐書·武崇訓傳》載:“長安中,尚安樂郡主。時三思用事于朝,欲寵其禮……令宰臣李嶠、蘇味道,詞人沈佺期、宋之問、徐彥伯、張說、閻朝隱、崔融、崔湜、鄭愔等賦《花燭行》以美之。”普通官員婚嫁亦不免此俗,徐鉉《陳侍郎宅觀花燭》[12]8 600即是作者前往“陳侍郎”宅觀花燭時所作。
《酉陽雜俎》云:“娶婦之家,弄新婦?!盵4]562唐代婚俗所謂“觀花燭”者,可能就是“弄新婦”,即新婚之夜眾人集合在一起作弄調笑新婦。但在三日回門拜閣時,女家作弄女婿的行為亦不下于此?!队详栯s俎》亦云:“北朝婚禮,……婿拜閣日,婦家親賓婦女畢集,各以杖打婿為戲樂,至有大委頓者?!盵4]562如此,舉行婚禮數(shù)日之內,既戲弄新婦又弄女婿,后世鬧洞房時兼戲雙方,可能淵源于此。也有因此而鬧出人命的?!队详栯s俎》記載:“律有甲娶,乙丙共戲甲,旁有柜,比之為獄,舉置柜中,覆之。甲因氣絕,論當鬼薪?!盵4]562喜事變成悲劇,實在讓人扼腕。正因為如此,此風俗被顏真卿用“伏以婚禮主敬,竊恐非宜”的名義奏改取消。
綜上所述,唐代是中國古代民族融合、文化更新的重要時期,“胡化”作為唐代文化的重要特征之一,也鮮明地體現(xiàn)在婚姻習俗方面。在少數(shù)民族文化的影響下,唐代出現(xiàn)了諸如就婦家成禮、下婿、催妝、婿騎馬繞婦車三匝、障車、百子帳、卻扇、觀花燭等新婚俗。這些婚俗的出現(xiàn)使唐代婚禮改變了此前“昏禮不用樂”“三日不舉樂”的悲涼、肅穆氛圍,變成以喜慶、娛樂為基本格調的盛大活動,并對后世婚俗產生了重要影響。如百子帳轉化為“百子圖”,后世有因百子帳之名而懸掛百子圖者,更有制為被單圖樣者;“卻扇”當是后世婚禮新娘以紅布避面之淵源;觀花燭則演變成了鬧洞房,等等。這些變化從側面反映出唐代在中國古代婚姻習俗演變史上的重要地位。
參考文獻:
[1]譚蟬雪.敦煌婚姻文化[M].蘭州:西北師范大學,2005.
[2]石小英.唐五代宋初敦煌婦女在家庭中的地位研究[D].蘭州:西北師范大學文學院敦煌研究所,2005:7.
[3][宋]李昉.太平廣記[M].北京:中華書局,1961.
[4]上海古籍出版社.唐五代筆記小說大觀[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0.
[5]王重民,等.敦煌變文集[M].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1957:227.
[6]趙守儼.唐代婚姻禮俗考略[M]//趙守儼文存.北京:中華書局,1998:13-31.
[7]呂一飛.胡族習俗與隋唐風韻[M].北京:書目文獻出版社,1994:129.
[8]段塔麗.唐代婚俗“繞車三匝”漫議[J].中國典籍與文化,2001,(3):114-117.
[9]陳鵬.中國婚姻史稿[M].北京:中華書局,1990:250-251.
[10]王溥.唐會要[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78.
[11]周玉波.釋障車[J].尋根,2011,(6):44-46.
[12][清]彭定求.全唐詩[M].北京:中華書局,1960.
[13]敦煌愿文集[M].黃征,吳偉,編校.長沙:岳麓書社,1995:973-974.
[14][唐]封演.封氏聞見記校注[M].趙貞信,校.北京:中華書局,2005.
[15][唐]蘇鶚.蘇氏演義[Z].清嘉慶刊本.
[16]范新陽.論唐人婚禮中的障車習俗[J].淮陰師范學院學報,2005,(6):810-814.
Influence of the Minority Culture on the Marriage Custom in Tang Dynasty
SUN Yu-rong
(NationalCultureResearchCenter,DianxiScienceandTechnologyNormalUniversity,Lincang677000,China)
Abstract:Many characteristics of marriage custom in Tang Dynasty were formed by the influence of the minority cultures, including wedding ceremony hold in the women’s family, obstacles put up deliberately for the bridegroom, urging the bride to dress up and to get on the sedan chair, the bridegroom riding a horse and turning three laps around the bridessedan chair, setting up the yurt, the bride opening her fan to cover her face, people watching the candles, and so on. These marriage customs reflects the characteristics of Tang Dynasty.
Key words:Tang Dynasty; marriage custom; minority culture
作者簡介:孫玉榮(1981— ),女,山東淄博人,副教授,碩士,主要從事中國社會史研究。
基金項目:云南省教育廳科學研究基金一般項目(2012Y276);臨滄師范高等??茖W校校級科研課題(LCSZW2012001)
收稿日期:2015-03-31
中圖分類號:K890;DF554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672-3910(2015)05-0021-05
DOI:10.15926/j.cnki.hkdsk.2015.05.0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