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娟芬
摘 要:語文作為一種重要的交際工具,是用來反映生活并服務于生活的。要想讓學生扎扎實實地掌握語文知識,并得心應手地使用語文工具,就必須打破語文教學與生活之間的“厚障壁”,做“以生活為中心的教育”。從立足于文本,走近生活;體驗于生活,開放課堂;描繪于生活,感悟生命三個方面著重談談在小學語文生活化教學過程中的探索和實踐。
關鍵詞:小學語文;立足文體;感悟生命
在實際的教學中不難發(fā)現:學生在學習中有思維,但是無智慧;有行動,但是無熱情。其中最主要的原因就是教師在平時的教學中沒有將教學活動與生活實際相聯(lián)系,總是待到教材需要佐證時,才生拉硬扯地增加一些生活實例。而這時應用的生活實例,已不再擁有讓人熱情、沖動、主觀、遐想的能力而單純進行知識教學的道具罷了。因此,小學語文生活化的教學勢在必行。
一、立足于文本,走近生活
教材中每一篇文章都是經過各大學者、專家精挑細選出來的,每一篇都是以生活為基礎,卻又高于生活。而且,文本作為語文課程教學的載體,是學生學習語文知識的根本依據,因此,教師在教學中要立足于文本,充分挖掘文本中的生活元素,多樣化利用文本,激活學生的生活體驗。
首先,要深入研究文本,引導學生觀察生活。小學語文課文中很多內容都是學生常見的,熟悉的生活現象,但是一到了課上的文本講解,學生就會對這些熟悉的生活現象熟視無睹,一心只是為了淡出得到知識而聽課。因此,教師要深入研究文本,挖掘課文中被遺忘的生活元素,引導學生多觀察生活,認識生活,體驗生活,從而更好地遷移到文本理解中,更好地感悟文本,獲得啟迪;其次,要有效演示文本,通過課堂教學再現生活。在小學語文課文中,同樣也有很多內容是學生生活中不常接觸到的,這也就給學生的理解帶來了阻礙。這時,就需要教師巧妙借助情境設計,再現情境,將課文中所描述的生活畫面直觀、形象地展示在學生面前。也可以將課文文本編排成話劇,讓學生自己演一演,讓學生身臨其境,加深對文本的理解和感悟。
二、體驗于生活,開放課堂
小學語文教學課堂,并不只局限于教室,而應該是延伸于教室之外,課文之外的生活。因此,教師要打開“囚禁”學生的“金絲籠”,讓他們走進社會,接觸生活,體驗生活,做生活的有心人。
一方面,走進“校園”課堂。學生學校生活的校園是一個大課堂。走廊上的標語,告示牌上的文字,櫥窗中的布告等文學因素在校園中隨處可見,校園中組織的活動,發(fā)生的故事等都可以引入學生的學習中。教師應引導學生多觀察,多比較,并組織學生在課上交流,各抒己見,讓校園也成為語文課堂教學的一部分。
另一方面,走進“家庭”課堂。家庭,是學生學習的第一場所,是除了學校之外的第二課堂,家庭的教育同樣會對學生產生深遠影響。因此,教師要清楚地了解學生家庭情況,并在教學中巧妙利用學生家庭特點設計語文教學;最后走進“社會”課堂。社會是教學的一道廣闊背景,是學生學習的大天地。學生生活于社會中,社會無時無刻不在給學生展示著語文內容。因此,教師要有意識的引導學生積累各種商標、標語、廣告等的精彩語句。組織學生參觀和調查商店的營業(yè)情況,為商店的經營提出意見和建議。用開放的心態(tài)引導學生上網看世界,開闊視野提供必要的幫助等,這些都是學生學習語文的良好載體。這些生活中的學習,更能豐富語文教學文本內容,幫助學生提高語文學習能力。
三、描繪于生活,感悟生命
“只有讓學生走進生活,創(chuàng)造生活,才能放飛學生生命的自我,體驗成長的快樂,感悟生命的精彩?!币虼耍诮虒W中,除了引導學生走進生活,觀察生活,體驗生活外,還應指導學生描繪生活。描繪生活最直接的體現就是日記和作文,一方面教師應緊抓課堂上的突發(fā)事件,作為寫作靈感,為學生提供生活素材;另一方面教師應引導學生觀察生活,觀察自然,通過自己的觀察,為寫作積累素材;最后,教師要引導學生多參與交際活動,例如,參與創(chuàng)建花式校園活動,為學校的建設出謀劃策,不僅能得到學校的肯定和支持,而且還鍛煉了學生的寫作能力,無論是自我意識,溝通信息,交流思想的情感都會逐漸加強。
參考文獻:
[1]陶行知.陶行知文選:生活教育理論[M].四川教育出版社,2007.
[2]嚴士健.讓語文成為每個人生活的組成部分:對語文教育的點滴看法[J].中國教育學刊,2006(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