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東省廣州市番禺區(qū)東怡小學 廖麗影
作為一名小學語文教師,要提高學生的寫作能力,要上好作文指導課是理所當然的,但是我們有的教師卻忽略了作文評講課。在學生寫得不好的情況下,往往叫學生重寫作罷。其實,就是重寫,也要有針對性,即先給學生評講一下,讓學生知道自己的不足和缺陷,然后再有針對性的寫作,這樣的效果肯定更好。
我們常用的作文評講方式,按組織形式來說,可以分為自評、互評、集體評、口頭評、書面評等方式。按類型方式來說,可以分為典型評講、專題評講、比較評講等。針對以上學生作文中存在的問題,在評講學生作文時,評講怎樣才有實效?筆者認真研讀新課標,結合教學實際情況,發(fā)現(xiàn)利用“比較法”評講的效果較好,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范文一般都比較優(yōu)秀,尤其是一些名家的美文,它的語言藝術、謀篇布局等都是值得我們學習。如果認為把小學生的作文跟大作家的美文進行比較評講根本對不上號,那就錯了。雖然小學生的作文不是很好,而且想提高作文水平,仍然需要很長的一段時間,但是我覺得先通過好的模仿、借鑒,最起碼能讓學生學到一些用詞造句的基本知識,能不能學到好的寫作方法還要看學生的實際接受能力而定。
例如,五年級上冊有一篇寫景的文章《草原》,學生學習后,在寫一處景物的習作時,語句都比較完整,但普遍不夠具體。以寫《蓮花山》的習作為例,我挑選了幾個學生的作文,把他們的作文加以整合,自己“組成”了這樣一個典型:“一走進荷花池就聞到荷花香味,原來是荷花開了,有的荷花開了,還有的荷花沒有開。” 評講時我加以點明:“上面是老師寫的一小段,我們一起來評一評,改一改”,這樣既保護了學生自尊,學生又能在教師必要的點撥和引導之下集體討論、各抒己見,從而讓學生用自己的眼光來品評欠缺和不足在哪里,學生自然而然就在這種自由、自在、自覺的氣氛中不知不覺地掌握了一定的寫作方法和技巧,領略了自我獲取的樂趣,更獲得了作文和人格的雙重發(fā)展。最后師生互相合作,不但把病句改得通順具體,而且改得生動優(yōu)美了。
如果說與范文比較,能令學生產(chǎn)生一種可望而不可及的心理感覺的話,那么同題習作的比較則是能讓學生產(chǎn)生一種易學易趕的心理。筆者曾經(jīng)有一次要求寫一篇敘事的作文,有的同學寫得生動、具體感人,有的同學卻寫得雜亂無章,這明顯與題材的選擇有著很大的關系,也與學生的思路開闊有關,遇到這種情況,我們可以通過不同角度的比較評講,讓平鋪直敘的學生產(chǎn)生一種激發(fā)的作用。
記得有一次作文,題目是《難忘的 》,有一位同學寫的是《難忘的冬天》,其中有一段是這么寫的:“記得有一天,我橫穿了馬路,一輛摩托車急馳而來,沒開車燈,把我撞倒在地上。我去照“x光”,結果出來了,只見上面寫著:孫超右腿肌肉拉傷?!睆倪@里一看,很明顯學生的思路打不開,怎么辦?我想了一想:立刻寫了一篇“下水文”給同學們借鑒,這樣寫道:記得有一天,我因右腿疼痛而去照“x光”,我一走進“x光”室,我的心就象小兔子一樣蹦蹦直跳,“孫超”,聽到醫(yī)生在叫我的名字時,我很緊張,可又不由自主地走到房間的床上,醫(yī)生調好了“x”光機,就讓我脫下褲子,我看了看四周,沒有人,才放心地脫下。 “嘀嗒—嘀嗒—”機器發(fā)出了響聲,我似乎被隔離在另一個世界,看不見光與影的交錯,只有心底里的焦慮。只想到那驚心的一幕:我橫穿馬路時,一輛摩托車急馳而來,沒開車燈,把我撞倒在地上…… “咔”一聲,“x光”照的相片出來了,拉回我飄走的思緒,我的心注滿了恐懼,期待好消息的到來。過了一會兒,結果出來了,只見上面寫著:右腿肌肉撞傷,長期內(nèi)右腿不可做強烈運動。原來如此,虛驚一場,我松了一口氣?!蔽蚁扔枚嗝襟w展示這兩篇文章,然后讓學生討論,這兩篇文章的取材是否得當?同學們一致認為取材都較好。接著問哪一篇文章寫得好?好在什么地方?同學們認真討論分析對比后都一致認為:后者能圍繞中心選擇材料,重點突出,詳略得當,能把當時自己的心理活動表達得淋漓盡致,而前者雖然題材新穎,但是詳略不當,平鋪直敘,沒有把自己的緊張、焦慮的心理表達出來,讀后給人印象不深刻。這樣,同學們通過對比性的評講,進一步懂得,除了要圍繞中心選擇材料外,還要注意文章故事情節(jié)的迂回曲折,詳略適當,這樣才能寫出具有一定說服力和感染力的文章。
即對相同文體、不同寫法的作文進行比較。此比較目的在于引導學生發(fā)現(xiàn)寫作手法的多樣化。寫作手法的多種多樣,不同的手法,有不同的表達效果。寫作時使用不同的手法能使文章表現(xiàn)出不同的個性魅力。如學生習作《蓮花山》中有這么幾段話: 蓮花節(jié)的那天,我懷著十分高興的心情來到了美麗如畫的蓮花山。蓮花山的美,在山巖,在城塔,在荷花。這里的山巖,雄偉壯觀,氣勢巍然……這里的蓮花塔矗立在蓮花山主峰,是蓮花山上的最高點……這里蓮花湖的荷花更是美麗如仙……”
而另一篇的結構是:“你去過如詩如畫的蓮花山嗎?如果不,今天請允許我?guī)泐I略它的魅力。一進大門,一股幽香撲鼻而來,只見蓮花朵朵,爭妍斗艷……如果說蓮花山的荷花美在于艷,那么蓮花山的山石的美則在于奇了……蓮花山還有一景是不可小覷的,那就是蓮花塔……忽然,蓮花城江邊傳來一陣船鳴聲,我領悟到船鳴聲里浮動著一種和諧的氣息,那鳴聲也包含著微笑,包含著蓮花山美麗的風景:蓮花城、蓮花塔、觀音勝境、石景、蓮花湖……由此我也開始明白;這船鳴之美透露著一種魅力,那是一種蓮花山和諧的魅力,這種魅力不是別的,是一種天和地的和諧,一種山和水的和諧,一種蓮花山人和物的和諧。”
比較這兩篇習作的片段,我們不難發(fā)現(xiàn):它們的題旨相同,文體相同,但寫法卻各有千秋:前者,層次分明;后者,臨尾顯旨。如此讓學生在評講訓練中有所發(fā)現(xiàn),有所體會,有所思考,有所收獲,最大限度地提高作文課堂的效率,做到“一課一得”。
事實表明,在作文教學這個環(huán)節(jié)中,比較的評講方式,確實是提高學生寫作水平的一種重要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