卓 麗
(閩南理工學院,福建 石獅 362700)
《黑暗的心》這一部小說是波蘭裔的英國作家約瑟夫·康拉德的作品。康拉德經(jīng)歷了人生的悲歡離合,曾經(jīng)在上流社會生活,也一度淪為英國船舶上的水手,每一天要付出很多血汗做工,因此,康拉德的文筆老辣,其作品往往是
對世界和人生的獨特觀察?!逗诎档男摹愤@一部小說講述的是一艘在剛果河上行駛船舶的故事,因為康拉德有過一段漫長的海上生涯,所以對于海員生活,以及海員生活背后的深刻含義,都有這自己獨特的理解?!逗诎档男摹?,小說名字一語雙關(guān),一方面是指出了故事的發(fā)生地是非洲黑色大陸的腹地剛果河,另一方面也表達了對殖民主義者的強烈批判。康拉德在小說當中塑造了敘述者馬洛,也塑造了克茲這個白人殖民者形象等。而克茲在小說當中特別有諷刺性的意義,克茲年輕的時候踏上非洲大陸目的是希望給非洲人帶來進步以及文明,但是最后卻演變成為貪婪的殖民者,展現(xiàn)出康拉德對于人性丑惡的反思和批判。
克茲雖然有著渴望在非洲傳播文明的觀念和理想,但是克茲歸根到底是希望在非洲大陸建功立業(yè),他并不是純粹為了非洲人民的發(fā)展貢獻自己的青春,因此,國家的贊許或者支持,可能比內(nèi)心的良知更為重要。
在《黑暗的心》小說當中,克茲原本是一個理想主義者,是一個對于非洲大陸有獨特的憐憫,渴望給非洲大陸帶去進步以及科學的人。不過克茲當時也是受到來自歐洲的非洲殖民者們的欺騙,當克茲真正以歐洲來者的身份到達非洲腹地的時候,才真正明白歐洲的殖民主義者,去非洲大陸的目的僅僅是掠奪非洲的各種資源。但是克茲內(nèi)心的良知并沒有因此被喚醒,克茲是目睹了這些殘酷的現(xiàn)實,卻最后也被自己內(nèi)心世界的貪念以及社會價值觀的墮落影響,最終為了財富以及權(quán)力,拋卻了原來的人道主義理想,成為了一個新的殖民主義者。
《黑暗的心》當中,克茲的墮落以及自我毀滅,和社會的價值觀逐漸產(chǎn)生扭曲和墮落有著非常密切的聯(lián)系。隨著歐洲的經(jīng)濟和科學技術(shù)不斷發(fā)展,歐洲人逐漸渴望對外進行擴張,因為其他大陸上蘊含的大量人力以及礦產(chǎn)資源等,能夠給歐洲的社會化再生產(chǎn)提供重要的動力。小說當中的克茲一開始雖然是抱著一種向落后的非洲黑色大陸傳遞文明的觀念,但是實質(zhì)上,克茲是帶有一定的民族或者文明的自負??似澱J為歐洲畢竟是有一定的優(yōu)越性的,無論是文明或者種族,都要比黑色非洲大陸上的其他種族要具備更多的特殊性。所以,克茲來到大陸之后,就和非洲原生態(tài)的民族和文化發(fā)展形成了對立的狀態(tài)。因此,這一點也詮釋了克茲為何從一個文明的傳播者墮落成為一個殖民主義者的演變過程,
小說當中的克茲,不同于一般的歐洲殖民主義者,他是具備一定欺騙性質(zhì)的歐洲殖民者。在克茲的觀點當中,對待非洲大陸原來的居住者,應該首先采用武力的方式對原住民進行彈壓,然后再用一些偽文明的方式,對這些非洲的原始居民進行教化,宣揚歐洲所謂的文明。因此,在《黑暗的心》當中,克茲的自我毀滅,首先就在于他是一個用自欺欺人的方式進行殖民和剝削的人,他對于非洲大陸的危害性更加劇烈??似潖膩矶紱]有感覺自己是用一種偽善的方式欺壓非洲的原始居民,他認為雖然自己從原始的非洲居民處拿走了各種資源,但是他卻給非洲居民帶來了文明,甚至感覺自己設立的貿(mào)易站,是一座座“設在大路邊指向美好前景的燈塔”,雖然貿(mào)易站做的事情主要是進行貿(mào)易,但是克茲認為貿(mào)易站還是承擔了所謂“文明”傳播作用,所以《黑暗的心》當中的克茲不斷用這種自我欺騙的方式,繼續(xù)著自己剝削和壓榨非洲普通民眾的丑惡行徑??似澯眠@種偽文明傳播的方式,為自己理想主義的犧牲提供了一個非常美好的借口,但是這樣的借口顯然是沒有什么真實價值的,因為克茲除了不斷欺騙之外,他歸根到底還是一個萬惡的殖民主義者,他所進行的各項殖民主義的活動,也不可能和他當初所定下的人道主義理想真正結(jié)合在一起,本質(zhì)上二者南轅北轍。
但是偽文明的方式,特別是教化的方式,讓克茲在非洲的殖民活動更加順利??似澆捎昧丝謬樆蛘咂垓_的發(fā)那個是,讓這些非洲的原始居民繼續(xù)用荒謬的巫術(shù),表達對克茲自己的崇拜。以這樣的一種方式,克茲得到了殖民者群體的認同,從而成為了專門為歐洲提供各類象牙的貿(mào)易站站長。但是實際上,他的幕后老板并不在乎克茲究竟是不是在非洲傳播了什么文明,他們只是在乎自己能夠得到多少象牙而已。這一點實際上克茲也非常清楚,只不過克茲當初還有一絲廉恥之心,希望用“傳播文明”這樣的一種借口,為自己的殖民主義行為以及不斷地剝削提供一定的遮羞布,掩蓋這一系列的丑惡行為。
克茲實際上也是歐洲幕后大殖民主義者的傀儡,他并沒有任何的能力或者資格,可以決定對非洲大陸的原居民實現(xiàn)文明教化工作。而且殖民主義者也非常擔心,一旦殖民地的原居民因為文明教化,逐漸產(chǎn)生了文明的思想,那么可能會對殖民主義行為的本質(zhì)看破,從而激起更為嚴重的民變,影響到殖民主義者在非洲大陸殖民地的“生意”。因此,殖民主義者為了保障自己瘋狂掠奪的權(quán)力,決定阻止克茲對于文明的傳播和追求。而克茲作為殖民主義者的傀儡,陷入了矛盾當中。
小說當中,克茲一方面要執(zhí)行殖民主義者的要求,對非洲大陸的原居民進行瘋狂的鎮(zhèn)壓以及屠殺,動用各種暴力手段等,以此來奠定歐洲殖民主義者在非洲殖民地的控制地位,為瘋狂掠奪象牙等提供武裝權(quán)威保障;但是另外一個方面,克茲還有一部分僅存的良知,不斷地拷問自己的靈魂,自己要在維持歐洲的象牙供應的過程里,保障自己的“動機正確”。這就是克茲作為一個殖民主義剝削者,和他本身的文明之間存在著客觀的矛盾,克茲作為一個接受過歐洲文明教育的人,他非常清楚自己在非洲大陸的種種行為,實際上都是非常殘酷的剝削,但是他卻注定要為帝國主義的殖民擴張做出讓步,必須在這種不可調(diào)和的矛盾當中,為所謂的“歐洲利益”做出讓步。因此,克茲的內(nèi)心逐漸淪落到黑暗當中,他不再有傳播文明的理想,而是開始徹底暴露出他殖民主義者的劣根性。
《黑暗的心》這部小說對于克茲的毀滅,重點呈現(xiàn)在其獸性的爆發(fā)上??似澓推渌闹趁裰髁x者之間還是有一定的差別,因為其他的殖民者往往是直接采用明火執(zhí)仗的方式,對殖民地的人民進行盤剝,但是克茲卻是懂得使用巧舌如簧對殖民地的人民進行欺騙和增壓。隨著克茲逐漸蛻變成為一個殘忍的殖民者,隨之在壓迫殖民地人民方面采取了極為殘酷的鎮(zhèn)壓。在小說當中,克茲在殖民地的資源上表現(xiàn)出非常沉重的占有欲望,這種占有欲望讓克茲企圖將所有的東西都據(jù)為己有,把殖民地的所有資源都打上自己的印記。小說中克茲的這種貪婪也表現(xiàn)在其自言自語當中,如“我的未婚妻,我的象牙,我的貿(mào)易站,我的河”,這樣的一種話語就將克茲的這種貪婪的秉性暴露無遺。而正是因為克茲具備非常獨特的文明或者教化的思想,從而在彈壓殖民地人民方面,在手段上更具備欺騙性,也比其他的殖民者對所在的地方掠奪得更多。
為了得到更多的象牙,克茲考慮到自身的武裝能力實際上是非常有限的,所以利用了殖民地人民的愚昧,將自己扮演成為一個所謂的“神明”,利用這些殖民地土著居民的落后的認知,從而不斷地用“神明”的名義去掠奪非洲大陸寶貴的象牙資源。對于有一部分不愿意順從他的土著居民,克茲則是采用一種更為殘忍的方式,用毫不留情的暴力彈壓這些反對他的土著居民??似潟⑦@些反對者的頭顱砍下來,然后將這些頭顱掛在木棍之上,實際上就是殺雞儆猴,表現(xiàn)出極其喪心病狂的特點。為了得到更多的象牙,他甚至可以將槍口對準一直以來都對克茲忠心耿耿的俄羅斯人,搶走了他剩下的非常少的象牙,甚至還逼迫俄羅斯人要離開,才能夠避免和自己競爭。
實際上克茲在貪婪的獸性爆發(fā)之后,其內(nèi)心也是非常清楚自己所做的事情都是罪惡的,都是文明的社會所不允許的。但是克茲內(nèi)心世界卻無法遏制自己欲望的膨脹,從而在物質(zhì)欲望的泛濫成災當中無法自拔,最終成為了一種罪惡事業(yè)的傀儡以及奴隸。在《黑暗的心》小說當中,克茲的獸性爆發(fā)都是非常直接和強烈的。如小說的主人公馬洛曾經(jīng)拯救克茲的過程當中,克茲曾經(jīng)想要從叢林當中逃走,甚至為了逃走,采取了具備象征性的爬行方式。爬行的克茲,非常強烈地諷刺了克茲如同禽獸一樣的貪婪,這種貪婪無法遏制,讓克茲如同禽獸一樣??似潓τ谙笱赖淖非?,最后演變成為動物對食物的渴求和欲望,是一種機械性的行為,是一種原始欲望驅(qū)動之下的殘忍。因此,小說《黑暗的心》里面,克茲只有到了最后,意識到自己即將面臨死亡的時候,才開始感覺到可怕,甚至發(fā)出了歇斯底里的呼喊。因此,克茲在《黑暗的心》的獸性爆發(fā),最后變成了一曲人性墮落的悲歌。
《黑暗的心》這一部小說,通過刻畫了克茲這樣一個貪婪的殖民者形象。在克茲的人生當中,貪婪的獸性和文明的人性始終形成非常強烈的矛盾,但是克茲無法遏制象牙帶來的高利潤產(chǎn)生的誘惑,結(jié)果淪為了各種物質(zhì)欲望的附庸。因此,克茲的自我毀滅,實際上也是因為克茲面對物質(zhì)欲望的過度貪婪,人性最終在克茲身上失去了所有的約束力,而貪婪的動物性爆發(fā)出來,成為了克茲道德淪喪的推動力。綜上所述,克茲的自我毀滅實際上是被狂熱的物質(zhì)欲望所擺布,這也是康拉德對于人性丑惡的思考以及深刻的批判。
[1]李靖.《黑暗的心》中的身體異化[J].西安外國語大學學報,2013,(3).
[2]張金鳳.愛恨糾纏的機器情結(jié)——19世紀西方對技術(shù)的追問與烏托邦小說[J].外國文學,2013,(2).
[3]張德明.《黑暗深處》:帝國-反帝國的空間表征[J].外國文學評論,201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