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東省濟寧汶上圣澤中學 任延峰
當前,我國正處在由應試教育向素質教育的轉軌時期。素質教育的實施,要求重新定位教師在教學活動中的角色。長期以來,我國教師扮演著“傳道、授業(yè)、解惑”的角色,是知識的權威和傳遞者。在教育過程中,教師僅僅把學生作為教育的客體,忽視了學生主體性的發(fā)揮與培養(yǎng);教師從自己的教學經驗出發(fā)把書本上的知識傳授給學生,學生只是知識的“容器”,完全處于被動的位置。這種“以教師為中心”的教學方式割裂了知識與學生經驗的內在聯(lián)系,不能很好地從學生經驗出發(fā)培養(yǎng)身心和諧發(fā)展的未來人。這樣的教學嚴重地影響了學生自主性和獨創(chuàng)性的發(fā)揮,阻礙了學生潛能的充分發(fā)揮和個性的自由發(fā)展,不利于學生創(chuàng)造精神和實踐能力的培養(yǎng),不利于學生素質的全面提髙,當然也就不利于素質教育的實施。因此,重新反思教師的角色,實現(xiàn)教師自身角色的轉換是實施素質教育的必要前提。
素質教育背景的教師首先應該是學生學習的促進者。教師作為學生學習的促進者,必須做到以下幾點。
教師要為學生營造一個有安全感的學習氛圍,使他們敢于行動,繼續(xù)不斷地探索和思考。在課堂上促進者應更像是學生的知心朋友和知己,是學生最可信賴的心理支持源,在學生回答問題或討論時出錯的時候,教師要做到的不是責備,或任由同學取笑,而是理解和鼓勵,這樣師生之間的生機勃勃的學習氛圍便形成了。
從信息論上說,課堂教學是由師生共同組成的一個信息傳遞的動態(tài)過程,按照最優(yōu)化的教學過程必定是信息量流通的最佳過程的道理,以探究—研討為主的多向教學方式最佳。這種方式把學生個體的自我反饋,學生群體間的信息交流,與師生間的信息反饋、交流普遍地聯(lián)系起來,形成了多層次、多渠道、多方位的立體信息網絡。在教學過程中,教師要組織學生進行合作學習,讓學生通過合作學習互相啟發(fā),互相幫助,使不同智力水平、認知結構、思維方式、認知風格的學生實現(xiàn)“互利”,達到共同提髙。同時,教師還要把學生之間的橫向交流和師生之間的綜合交流有機地貫穿起來,組成網絡,使信息交流呈現(xiàn)縱橫交錯的立體結構,實現(xiàn)信息交流的最優(yōu)化,最大限度地促進學生的學習。
教師作為促進者的角現(xiàn)時,不能一味地給學生自由,應該注重教育學生遵守紀律,與他人友好相處,培養(yǎng)學生自我約束的能力。教會學生自我約束并確會妨礙他們創(chuàng)造性的發(fā)揮,而只會促進他們的學習。因為,只有在學生自律的基礎上,才能保證課堂教學的順利進行。
“以教師為中心”的不平等的師生關系阻礙了學生創(chuàng)造力的發(fā)展,同時,教師的教學也受到了嚴重的束縛。所以說,這種傳統(tǒng)的師生關系一定要發(fā)生改變。教師要轉換角色,應由權威者變成朋友,從知識的傳遞者變成學生學習知識的引導者,從課堂的統(tǒng)治者變成學生學習過程的組織者。教師角色一旦發(fā)生變化,就很容易在課堂上營造出一種民主、平等、和諧、愉快的教學氛圍;很容易使教師與學生之間、學生與學生之間、師生與其它媒體之間進行廣泛的交流,互相啟發(fā),開拓思想,使學生的思維活躍起來,教師引導學生進行深化思考,協(xié)助學生從各種信息中提取有用成份,鼓勵學生大膽實踐,激發(fā)學生進一步探索未知領域。
同時,我們應該注意到,學生看問題的方法,理解問題的系統(tǒng)性,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方法還遠遠不如教師。他們看問題的角度往往帶有片面性,有時甚至會不加選擇地全盤端來,好壞不分,良莠不辨,一概照抄照搬。因此,作為教師,要教給學生選擇的能力,科學的思維方式和嚴謹的治學態(tài)度。教師的職責不僅僅是要解決問題,更重要的職責是要教會學生思考,培養(yǎng)學生的問題意識;要引導學生有選擇地接受新知識、新信息;要鼓勵學生自己發(fā)現(xiàn)課題,收集資料,處理信息,找解決方案;要求他們在掌握基本知識的基礎上充分發(fā)揮他們的創(chuàng)造思維和想象能力,從而培養(yǎng)學生學習知識、運用知識的能力和創(chuàng)新的能力。
教學過程是教師與學生在一定的教育情境中共同創(chuàng)造教育經驗的過程。因此,教師在教學生知識的同時,教師本身也將從學生身上得到收益,學生在被教的同時也在教育教師,他們結成了學習共同體,共同成長。教師以合作者的身份參與學生的學習過程,將自己定位于學生學習的伙伴、意見的傾聽者、成果的分享者,為學生創(chuàng)造一個合作、互助、民主、開放的學習環(huán)境,倡導師生之間、學生之間的平等對話和協(xié)商,從而促進學生合作意識和合作能力的養(yǎng)成。通過合作,可以促進師生之間的溝通,師生間可以互相接納、贊賞、爭辯,棄對自己和別人的看法不斷地進行反思和批判。
早在二十世紀七、八十年代,英國學者勞倫斯斯坦豪斯就認為,教師應該扮演學者和研究者的角色,以研究者的形象出現(xiàn),而不是經驗的和技術型的專家。斯坦豪斯的觀點受到越來越多的人認可,并通過積極反思“教書匠”式的教師形象而對教師作為研究者提出了新的要求。應當認識到,研究并不是科學家和理論工作者的專有,為了提髙教育教學實踐的質量和深人認識自身的專業(yè)行為,教師很有必要進行研究。教師作為研究者可以使教師更加關注具體的教學情景,把教育理論應用于教學實踐,提高教育教學的質量和水平;可以促使教師對教學過程和課堂行為進行必要的反思和研究,把一些成功的經驗上升為教學理論,為教育理論的發(fā)展做出貢獻??傊處煶蔀榉e極的、有效的教育教學研究者,這既是素質教育給教師提出的要求,也是教師作為學生學習促進者的前提條件。
全面實施素質教育是新時代的要求,素質教育呼喚傳統(tǒng)教師角色的轉換,教師必須盡快找準自己的角色定位,成為學生成長的指路人,學習知識的促進者,智慧的啟迪者,情感的建構者,心靈的塑造者,健康向上的激勵者。素質教育背景下的教師必須以豐富的創(chuàng)造性和銳意進取的改革精神,為培養(yǎng)符合新時代要求的人才做出自己應有的貢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