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楊琴
(湖北科技學院 外國語學院,湖北 咸寧 437005)
漢英親屬稱謂語構成系統(tǒng)對比與分析
王楊琴
(湖北科技學院 外國語學院,湖北 咸寧 437005)
從構成系統(tǒng)差異的角度對比分析漢英親屬稱謂語,親屬稱謂語是存在于各個民族的普遍現象,對中西方親屬稱謂語的認識可以對跨文化交際起到非常有益的推動作用。研究不同語言中親屬稱謂系統(tǒng)的差異對于語言學習和翻譯實踐也大有益處。
親屬稱謂語;系統(tǒng)對比;共性;差異
不同民族根據其文化、習俗、社會演變等諸多因素形成了不同的親屬稱謂語系統(tǒng)。但是無論是何民族,其親屬稱謂系統(tǒng)都是基于血緣關系而形成的,因此,各個民族的親屬稱謂系統(tǒng)卻也有它們的相似之處。以中西方家庭構成情況為例,很容易就會發(fā)現它們親屬稱謂語,如:父、 母、女、兒、兄弟、姐妹等等,這些稱謂在兩個民族之中都是共同存在的。由此我們可以總結出漢英親屬稱謂語的共性特征,即:(1)兩個民族都擁有由于核心家庭關系而形成的親屬稱謂方式。例如,都有對父親、母親、哥哥、姐姐等等的稱謂;(2)兩者都具有根據血緣關系而形成的的親屬稱謂語,例如:祖母、表哥、表姐、伯父等等; (3)它們也都有根據婚姻關系的形成而產生的稱謂方式,即姻親的稱謂方式,如:公公、婆婆、媳婦、女婿等等。
為了對比漢英親屬稱謂語的差異,以下將以血親和姻親兩個方面做為切入點來進行系統(tǒng)的比較。
(一)血親
血親,從字面理解即指是與自己存在血緣關系的親屬關系。在中國的東方文化中,血親又可以再次劃分為宗親和外親。宗親的定義是指同宗的親屬。也就是中國傳統(tǒng)文化中的“同祖同宗”, 它是以父系血緣為紐帶的,以始祖為主根的傳承支系關系家族。與宗親相對而言則是外親,它是以與女系血親聯系的親戚,外親也叫女親或外姻,甚至可以叫外族,它包括與母親有關系的親戚,或者是指和出嫁后的女兒所保持的親戚關系。這些親戚有:外祖父(母)、舅舅、姨媽、表兄弟、表姐妹、女婿等等。中國將親戚劃分成為內親外戚,而在西方,血親是不再進行進一步地劃分的。也正因此,漢語親屬稱謂將父系血統(tǒng)的親屬,也就是同宗同祖的親屬稱為宗親。并且宗親之下可以繼續(xù)劃分為直系和旁系。直系宗親有:高祖父母、曾祖父母、祖父母、父母等等。旁系宗親有:伯父、叔父、姑姑、堂兄弟等。與此相對,外親則是女系血統(tǒng)的親屬。如外祖父、外祖母、舅舅、姨媽等等??偨Y來看,漢語親屬稱謂語中的血親關系詞一共有33個,它們是:祖父、外祖父、祖母、外祖母、父親、母親、伯父、叔父、舅舅、姑姑、姨媽、哥哥、弟弟、姐姐、妹妹、堂哥、堂弟、堂姐、堂妹、表哥、表弟、表姐、表妹、兒子、女兒、侄兒、外甥、侄女、外甥女、孫子、外孫、孫女和外孫女。而英語的血親關系詞僅僅只是漢語數量的一半,一共是15個,它們是:grandfather,grandmother,father,mother,uncle,aunt,brother,sister,cousin,son,daughter,nephew, niece,grandson, granddaughter。通過以上對比不難發(fā)現,漢語中將長幼輩分都賦予了不同的稱謂,而這種情況英語完全不同。比如,漢語里,稱呼家庭成員中年紀最大的兄長為“大哥”,以此根據出生先后可以依次稱呼其為“二哥”、“三哥”、或是“二弟”、“三弟”等等,但在英語中,對家庭中的兄弟姐妹的稱謂用名字代替固定統(tǒng)一的稱謂比較普遍,也是能為社會所接受的一種稱呼方式。以“brother”為例,即便是在書面語中,我們也很難從“brother”這個詞的本身去判斷其與稱呼者之間的關系到底是兄長還是小弟。如果在“brother”前面加上“old”、“older”或是“young”、“younger”,才可以將年齡長幼區(qū)分開來。另外,在稱謂系統(tǒng)中,對輩分最高的曾祖父母或祖父母的稱謂,漢語通過加上“曾祖”或“祖”來修飾,而英語兩者都只是加相同的修飾語“grand”來實現,曾祖父為“grand grandfather”,祖父為“grandfather”。并用,隨著社會發(fā)展,如今“grand”的用法也已經出現淡化的趨勢。這也是英語對親屬稱謂語淡化區(qū)分長幼輩分的又一佐證。前面談到漢英親屬稱謂的共性時指出,無論是中國還是西方,都有對于核心家庭成員的稱謂。但是認真分析下來,對于核心家庭成員,漢語的描述要更加詳細一些,以上談到的“brother”就能很好地說明這個問題。雖然無論是在哪個民族,父母親、兄弟、姐妹、兒子、女兒均有各自的稱謂,但是,對于核心家庭成員之外的親屬關系,卻不存在一一對應的關系。比如漢語中的姑姑、姨媽、嬸嬸和舅媽僅僅對應英語中的一個詞“aunt”,伯父、叔父和舅舅在英語里也只對應一個詞“uncle”。以上談及的漢英親屬稱謂的差異也可以看出,英語國家對于核心家庭更加重視一些,除此之外的家庭成員,親屬關系越是疏離,那么其稱謂就越是簡單,旁系三代以外的關系在英語里幾乎沒有對應的親屬稱謂。即便是在核心家庭的稱謂系統(tǒng)中,漢語的描述性也更強一些,如漢語中劃分了“哥哥”與“弟弟”、“姐姐”與“妹妹”,英語就沒有對此做準確地劃分。
(二)姻親
姻親的定義是指由于婚姻構成,使原本無血緣關系的人形成了親屬關系。以“我”為例,假設“我”為男性時,所產生的姻親包括岳父、岳母、妻子、內兄、內弟、大姨子、姨妹、嫂子、弟媳、姐夫、妹夫、連襟等等;而如果“我”為女性時,包括公公、婆婆、丈夫、大伯子、小叔子、大姑子、小姑子和妯娌等等。漢語姻親關系稱謂語共計有21個,它們分別是:公公、岳父、婆婆、岳母、伯母、嬸母、舅媽、姑父、姨父、丈夫、妻子、大伯子、小叔子、姐夫、妹夫、連襟、大(小)姑子、大(小)姨子、嫂子、弟媳、妯娌、女婿和媳婦。英語的姻親稱謂數量僅僅只有漢語的一半,共計10個,它們分別是father-in-law,mother-in-law,aunt,uncle,husband,wife,brother-in-law,sister-in-law,son-in-law,daughter-in-law。從數量上來看漢語的姻親稱謂語構詞方式比英語要多,也就是說漢語的姻親稱謂比英語要復雜得多。英語的姻親稱謂語的稱呼形式有一個共性,即都是通過添加后綴“in-law”的方法來解決,比如婆婆是“mother-in-law”,媳婦就是“daughter-in-law?!睗h語中的姻親稱謂總結不出這樣的共性。此外,在漢英的親屬稱謂系統(tǒng)中均出現了幾類家庭成員的稱呼合而為一的現象,但英語較之漢語此類現象要少。比如漢語中有祖孫、夫妻、叔嫂、姑表、父子(女)、母子(女)、兄弟、姐妹、兄妹、姐弟等等的表達,而英語中除了夫妻有對應詞”couple”外,另一個詞語是“siblings”對應的意思是兄弟姐妹。除此之外,英語在稱謂上均無此類體現,即便是要表達也是通加“and”連接,或加“s”于詞尾。如sisters表示姐妹,mother and daughter表示母女。連襟可以翻譯成husbands of sisters,妯娌可以譯為wives of brothers。
據以上數據還可以總結出漢英親屬稱謂語系統(tǒng)的如下差異:漢語的親屬稱謂語的構成系統(tǒng)比英語要復雜。比如,漢語中的多個親屬稱謂語在英語中僅僅只對應一個。這也可以從另一個方面說明,漢語親屬稱謂系統(tǒng)構成層級分明,且描述詳盡,對于不同輩分、不同的親屬關系、疏離遠近都賦予了不同的稱謂。
總之,親屬稱謂是一個龐大的語言文化系統(tǒng),它具有鮮明的社會性、時代性,但是對于親屬稱謂而言,無論社會如何變遷,它都是所在民族傳統(tǒng)文化的一個折射。中國有著悠久的文化歷史。中國文化的精髓首推儒家文化,孔子推崇“仁”和“禮”, “仁”和“禮”在封建社會,一直為統(tǒng)治階層所利用,在中國幾千年的歷史文明長河中產生了深遠的影響。其中的教義,如 “父子有親,君臣有義,夫婦有別,長幼有序,朋友有信”, “尊尊”、“親親”的原則都影響到了親屬稱謂的方式。“尊尊”“親親”折射到親屬稱謂中便是強調在親屬稱謂的形式上要正名分,定等級, 這種詳盡、準確、復雜的漢語親屬稱謂系統(tǒng),與西方模糊和簡約的稱謂系統(tǒng)形成了鮮明對比。西方,發(fā)展較早的資本主義強調個人的貢獻,個性的張揚。這種突顯的民主、自由和和平精神使得社會中人與人之間的關系更加的“平等”,地位是并列的。 強調“平等性”必須要大于“權勢性”,于是在資本主義社會漸漸地建立了這樣的觀點:所有的人生來都是平等的。因此,在漢語親屬稱謂中被認為是不能接受的直呼長輩名字,在西方也是合乎情理的。這種從簡的親屬稱謂語方式,正是與這種文化氛圍相適應的,是文化的折射。在中國,隨著改革開放和社會的發(fā)展,社會結構發(fā)生了巨大的變化,所以家族關系和人們的生活方式,以及宗法觀念也都隨之發(fā)生巨大的變化,尤其是近幾年,現代漢語的親屬稱謂也開始出現簡化的趨勢,中西方文化交融,受西方影響,在家庭中出現了音譯的親屬稱謂語,如“媽咪”“爹地”。所以親屬稱謂語其實也是處于不斷變化中的動態(tài)語言,社會和文化因素對其都產生了影響,研究它們的差異事實上與跨文化交際的研究密不可分。
[1]Fasold,RalPh.Sociolinguistics of society[M].Oxford:Blackwell,1990.
[2]Hudson,R.A.Sociolinguistics[M].Beijing:Foreign Language Teaching and Research Press,2000.
[3]利奇.語義學(李瑞華等譯)[M].上海:上海外語教育出版社,1987.480.
[4]包惠南.文化語境與語言翻譯[M].北京:中國對外翻譯出版社,2001.
[5]束定芳,莊智象.現代外語教學[M].上海:上海外語教育出版社,1996.50~69.
[6]鄭爾寧.近二十年來現代漢語稱謂語研究綜述[J].語文學刊,2005,(2):120~122.
[7]崔希亮.人稱代詞及其稱謂功能[J].語言教學與研究,2000,(1):46~54.
[8]崔希亮.現代漢語稱謂系統(tǒng)與對外漢語教學[J].語言教學與研究,1996,(2):34~46.
2095-4654(2015)02-0099-02
2014-11-06
H315.9
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