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省儀隴縣金城中學校 徐 俊
教師乃辦學之根,立校之本,是學校可持續(xù)發(fā)展的基礎。素質教育的全面實施,課程改革的深入推進,學生創(chuàng)新精神和實踐能力的有效培養(yǎng),教育教學質量的全面提升,皆須有高素質的師資隊伍。而校本研修與培訓是教師學習新知識,掌握新技能,提高全面素質的重要途徑。
學校教師研訓工作以轉變觀念為先導,以課堂教學為陣地,以校本研訓為抓手,以政策激勵為保障,以助推教師專業(yè)成長為目標,“五課六動”,研訓一體,聚焦課堂,關注效能,大力提高教師的“五力”(教學力、研究力、學習力、發(fā)展力、創(chuàng)新力),全面提升教師業(yè)務素質和專業(yè)水平。
目前學校教師研訓工作存在著弊端,以至于研訓工作低效,甚至無效,很不利于教師專業(yè)水平的提升。
第一,對于受訓者來說。一是動力不足,多數教師缺乏認同感,動力不足,倦怠培訓。二是機會較少,大部分中小學師資不足,教師工作負擔較重,接受培訓的機會不多。三是激情不高,培訓的內容和形式多是理論灌輸、經驗匯報,受訓者參與度不高,積極性不強。四是接受較難,教師因觀念、年齡等原因,接受新理念、新知識、新技能較為困難。五是流于形式,任務式教研,理論式培訓、傳統(tǒng)式說上評課、文字式的科研課題等。
第二,對于施訓者來說。一是管理機制不健全,受訓者出勤率、參訓率率低,學習效果差。二是培訓收效不大,重理論、輕實踐,手段落后,方法單一,培訓質量不高。三是實用性不強,對一線教師的教學需求了解較少,培訓的針對性不強。四是條件水平受限,因培訓機構的環(huán)境因素、施訓者的水平和態(tài)度因素等,教師對培訓熱情不高。
從骨干教師和名師成長的啟示告訴我們:教師只有經過專業(yè)的“雕刻和打磨”“亮相和出彩”,才能成熟起來。公開課、示范課的歷練是促進教師迅速成長的有效途徑。研訓工作聚焦課堂,把研課、磨課作為教師研訓的主要形式,采用“五課六動、研訓一體”教師研訓模式〔“五課六動”(五課:課堂觀課、模仿臨課、微格磨課、教研亮課、展評競課;六動:任務驅動、研教互動、反思促動、典型帶動、課題推動、點面連動)〕,促進教師教學能力的提升,助推教師專業(yè)成長。
第一,課堂觀課。通過“走出去、請進來”,認真聽取校內校外學科骨干教師不聽課型的觀摩課。要求教師參照教學設計,認真觀課,觀課時做到“一看、二比、三思、四寫”。所謂“看”,即看授課教師是如何設計課堂教學,如何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如何處理主導、主體之間的關系,如何在有限的時間內最大限度地開發(fā)學生智能。所謂“比”,就是與自己比較、與傳統(tǒng)教學比較,找差距、尋不足,分析原因,不斷反思。所謂“思”,就是想一想教學過程“六度”(參與度、親和度、自由度、整體度、練習度、拓展度)如何有效體現;自己向人家學什么,怎樣學。所謂“寫”,即做好聽課記錄,寫出聽課意見。
第二,模仿臨課。通過對示范課的觀摩,去粗取精,博采眾長,借鑒模仿,臨貼(課)創(chuàng)新。此類課是對課堂觀課的一個再認識、再提高的過程,也是教師對觀課的一個消化、理解、吸收的過程,可以從根本上改變過去那種簡單的、依賴性的聽課做法。此類課還適用于初期課改,課堂教學模式建立后,通過“套模臨貼”,能幫助教師快速掌握課改的根本要義和基本流程。當然,臨課,并非“依葫蘆畫瓢”“生搬硬套”,還需教師的創(chuàng)新。
第三,微格磨課。就是某個教師在大家協(xié)助下,采取多種形式,運用科研方法,反復、深入地學習、研究與實踐,通過認真的學課、備課、講課、說課、議課、結課,對整個過程或某幾個環(huán)節(jié)進行認真打磨,微格訓練,使這個教師某課的教學成為水平較高的精品課。教師磨課,利于研制個人精品課,利于教學研究出成果,利于提高打開突破口,利于形成教研新觀念。教師可以通過“自磨”“互磨”“解剖麻雀”,舉一反三,認識教學、教研、科研的普遍規(guī)律,樹立研究的思維方式,成為研究型教師。
第四,研教亮課。教研活動以“課”為核心。以“亮”為形式,通過“出丑亮彩”,曬能力、顯水平、促提高??梢酝ㄟ^四個方面來進行。第一方面是“三列馬車并駕齊驅”:即優(yōu)秀教師亮風采 、骨干教師亮素養(yǎng),青年教師亮個性。第二個方面是“三段時間獨具特色”:即課前“亮”集體備課、 課中“亮”展課、課后“亮”評課。第三個方面是“三個環(huán)節(jié)精彩紛呈”:即課前集體備課亮“三力”:理念前瞻力、課程開發(fā)力、文本解讀力;課中展課亮“三度”:孩子參與度、教師關注度、教學高效度;課后評課亮“三點”:亮“閃光點”、亮“觸礁點”、亮“碰撞點”。 三個方面的內容環(huán)環(huán)相扣,層層推進,螺旋上升。全校形成學校領導帶頭“亮”、優(yōu)秀教師主動“亮”、任課教師人人“亮”, 提升教師專業(yè)自主發(fā)展的意識。
第五,展評賽課。通過學科展評、異地研討、各類競課,廣泛搭建平臺,讓教師有“出頭”的機會。學科組根據學科教學需解決的問題,通過定課題、定內容、定形式、定人員,進行“問題教研”“公開展評”“專題研討”;通過“走出去”,到聯(lián)誼校、基地校上課,進行異地研討,讓他們到外“講學”“做課”,促進專業(yè)提升;通過組內賽課、校內競課,從而在“賽中學”“競中改”;通過反復“打磨”“研課”,積極爭取參加到片區(qū)、縣、市等各級的競教和展評活動,讓優(yōu)秀教師有展露才華的機會,同時有競爭向上的意識。
“‘五課六動’,研訓一體”教師研訓模式克服了“灌輸”這一沿襲已久的成人培訓形式,充分調動教師參訓積極性,增強教師專業(yè)發(fā)展的主體意識,彰顯出以下五個方面的特點。
一是聚焦課堂?!拔逭n”都以提高課堂教學效益為宗旨,以解決教學實際問題為出發(fā)點,通過提升教師的課堂教學水平來助推教師的專業(yè)成長。
二是研訓一體。將培訓和教研在各個環(huán)節(jié)有機融合,有效克服訓而不研、研而不訓,理論與實踐脫節(jié)的弊端,使訓和研互為補充,相得益彰。
三是微格訓練。通過縮小、可控制的訓練環(huán)境,更有利于集中解決特定的研訓任務,增強研訓工作的針對性和有效性。
四是主動參與。“五課”都緊扣“課堂”,為教師之所需,要求教師主動參與、反思,為教師搭建自我展示的平臺,激發(fā)教師參訓的主體意識。
五是保障有效。“五課”均以“六動”(任務驅動、研教互動、反思促動、典型帶動、課題推動、點面連動)的要求作保障。課前三定:定課題、定任務、定人員;課中三保:保量、保質、保效;課后三有:有評價、有反思、有獎勵。通過“問題教研→課題研究→經驗提煉→推廣應用”,通過“壓擔子→引路子→搭臺子→樹牌子”,促進教學與研究成果化、教師成長自主化。
經過實踐探索和理論論證,“‘五課六動’,研訓一體”教師研訓模式著眼于教師課堂教學行為轉變與能力提升,增強了研訓的針對性、實用性、實效性和前瞻性,教師通過深度參與培訓和教研,強化了教師的主體作用,讓其不斷獲是成功體驗,提高了教師研訓的主動性、積極性和創(chuàng)造性。
近年來,分批次組織教師全員到成都武侯實驗學校、成都七中育才學校、綿陽東辰國際學校等學習,開闊了教師眼界,轉變了教育觀念;舉行與成都武侯實驗學校名師導教活動、北京十五中的支教游學,縣、區(qū)民主高效課堂教學展評等活動;選派龔凌云、蔣雪平兩教師到上海,唐漢國、王杰、周勇、蔣杰、李玉蓮、鄧華等25名教師到成都、重慶與名師跟崗跟課學習,選派268人次的教師參加國家、省、市、縣專業(yè)培訓、學術活動及專家講座。康發(fā)明老師參加全省中學生物實驗操作比賽獲一等獎和創(chuàng)新實驗獎;莫永紅、何剛、孫巍等3位老師參加市學科競教獲一、二等級獎;聶緒暉、王淑梅、劉利、余小蘭、母軍等5位參加全縣學科教學競賽均獲一等獎;近三年共培養(yǎng)并確認省級骨干教師2名、市級學科帶頭人和骨干教師13名、縣級學科帶頭人和骨干教師16名;進入縣“三名工程”培養(yǎng)對象2名(其中名校長培育對象1名、名教師培育對象1名)。2010年10月在全縣率先推行課堂教學改革,從外出觀摩、理論浸腦、體驗培訓、試點探索、名師導教、實踐嘗試、總結提練,初步構建起了“五步五查”民主高效課堂教學模式;2012年11月被評為南充市首批“農村課堂教學改革示范?!薄9芾淼闹疒呉?guī)范、課改的全面推行,讓教師無效勞動減少,學生學習積極性提高、綜合能力得到培養(yǎng),學科質量得到提升。歷屆初中畢業(yè)會考多項指標均名列全縣前茅,其中優(yōu)生率,國家、省、市重點高中升學率,全縣前百強人數均位居全縣同類校首位。
但在實踐中,我們也發(fā)現還存在的一些問題,部分教師參訓動力不員,理論水平不高,研訓內容不寬,制約機制不力等等,還需廣借他山之石完善自我,使“‘五課六動’,研訓一體”教師研訓模式更加科學,更加有效;更有利于指導教學實踐、更有助于促進教師專長成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