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市懷柔區(qū)懷柔鎮(zhèn)中心小學 尤湘君
散文,自古就有。在我國古代,為了區(qū)別于韻文、駢文,凡是不押韻、不重視排偶的散體文章,包括經、傳、史書在內,統(tǒng)統(tǒng)稱之為散文。按照時間的發(fā)展,散文可分為古代散文與現代散文。目前小學教材中出現的散文基本上是現代散文。
現代散文,通常是指與小說、詩歌、戲劇相并列的一種文學體裁。它有廣義與狹義之分,所謂廣義的散文,是指小說、詩歌、戲劇以外的所有具有文學性的文章,除以抒情、議論為主的散文外,還包括通訊、報告文學、隨筆、雜文、短評、小品、游記、書信、日記、回憶錄、傳記等樣式;而狹義的散文則是指文藝性散文,它是一種以記敘、抒情、議論為主,取材廣泛、筆法靈活、篇幅短小、情文并茂的文學樣式。
散文應是與人和生命的深層感動,生命體驗與人文情懷是散文的靈魂和生命線,人文情懷是對生命的敬畏對弱者的同情,對道義的守望,人文情懷對作家尤為重要,有著人文情懷,作品中會時時處處體現出對人性命運的關照和關懷。
《貓》是老舍先生寫的一篇散文,這篇散文雖篇幅短小,但內容具體、構思精巧、結構嚴謹、條理清晰,作者以風趣親切,通俗流暢的語言,寫出了貓的性情,字里行間流露出作家對貓的喜愛之情。讀了這篇文章,讓我們感受到人與動物和諧相處的美好意境,體會到作者對生活的熱愛。
作者平平淡淡地向我們述說他眼中的貓,“貓的性格實在有些古怪”:既老實又貪玩,既溫柔又倔強,既貪玩又盡職,“什么都怕”,但又那么“勇猛”。這三個方面的表現,看起來好象是相互矛盾的,但卻都是事實,所以說“貓的性格實在有些古怪?!奔氉x課文,我們仿佛置身于作者家中,聽他津津有味地介紹貓的脾氣性格,那“古怪”“淘氣”的貓似乎如在眼前,于是,不知不覺中讓我受到了作者情緒的感染,深深喜愛上他筆下的貓了。貓的一舉一動在作者筆下都具有人格化的意味,讀后倍感風趣幽默。
《縫紉鳥》是作者在非洲的坦桑尼亞訪問時觀察到的一種具有編織本領的鳥。作者通過觀察它們筑巢的艱辛過程、鳥巢的特點感受到縫紉鳥們的聰明靈巧和堅忍不拔的精神。表達了作者對這種鳥的敬佩之情,又通過描寫鳥巢被狂風暴雨打落后,縫紉鳥們又嘰嘰喳喳筑巢,感受到縫紉鳥樂觀向上的精神。作者用精妙的語言把在非洲看到的這種鳥觀察的細致入微,通過感知縫紉鳥編織過程,體會倒了縫紉鳥縫紉技能高超,和對縫紉鳥勤勞,不畏困難,堅忍不拔等精神。對鳥巢編織過程來感嘆,贊美,贊嘆縫紉鳥的精神品質。激發(fā)自己敢于面對困難,直面問題,大膽實踐,樂觀向上的情感體驗,熱愛生命。
《麻雀》講述的是一位獵人在打獵歸來的路上遇到的一幕:一只老麻雀為了保護自己的幼兒不受傷害,盡管自己緊張、害怕,在龐大的獵狗面前,奮不顧身地保護小麻雀,準備跟兇猛的獵狗做殊死搏斗。文中通過對不同角色的神態(tài)、動作的具體描寫,不僅刻畫出小麻雀弱小可憐,獵狗龐大兇猛的形象,而且塑造出老麻雀在危急關頭挺身而出,為救幼兒奮不顧身的果敢形象,熱情地歌頌了“母愛”這一種強大的力量。
這應該是一場沒有懸念、沒有任何欣賞價值的的戰(zhàn)爭:小麻雀是體型弱小,力量微弱的。獵狗是強大的,兇猛的。一個弱小無助一個強大自信?!袄下槿浮背鋈艘饬系某霈F,讓故事走向高潮。這驚心動魄的場面,讓我們猶如看到的一部電影的驚險場面,立刻攝住了所有觀眾的心。此時的老麻雀就像一位身穿盔甲的勇士,沒有任何銳利的兵器,有的就是自己堅定的信念,戰(zhàn)勝的勇氣和保護弱者的決心。這是一場沒有硝煙的戰(zhàn)爭,一大一小、一強一弱的對手正在交鋒,沒有廝殺,但有著誓死決一死戰(zhàn)的架勢。其實,誰不承認這種偉大的力量呢?這是愛的力量、勇敢的力量、正義的力量,是那樣的神圣不可侵犯,不可戰(zhàn)勝??!這種力量像重錘敲打在我們的心坎上,震撼著我們的心靈!
在這三篇散文的教學中,首要的教學目標是準確感知文中的主角,感受它們的形象及特點。才能為后面的感受作者情感表達方面做好鋪墊。要通過朗讀,把課文中那些無聲的文字變?yōu)橛新暤恼Z言,進而生動地再現作者的思想感情;要通過朗讀,讓學生讀出蘊藏在文字里面的韻味及作者的真情實感,進而體會到文章的精妙;要通過朗讀,訓練學生的語感,不斷提高學生的審美情趣。
詩有“詩眼”,文有“文眼”。詩眼和文眼是作品藝術構思的凝聚點,是牽動制約全篇的關鍵點。詩文的“眼”實質上就是關鍵詞,而且是核心關鍵詞,是最能幫助讀者理解文本主題的關鍵語句。它像一個人心靈的窗戶,透過它可以感受到文本脈搏的律動,領略到文本的精神內涵。教師在語文教學中,如果能緊扣文眼突破開去,便能牽一發(fā)而動全身。散文“形散神不散”的文體特點,更需要教師在課堂教學中把握關鍵詞句來把握文本,統(tǒng)攝文本的靈魂內涵。因此,語文關鍵詞教學,在散文的閱讀教學中尤為重要。在教學中,教師就應引導學生在讀中比較、揣摩、玩味那些有點睛意義的字詞,感悟作者遣詞造句的高超技能。這樣,才能內化為自己的語文素養(yǎng),真正達到讀有所悟,讀有所得。教學散文,僅僅靠朗讀還不夠,還要指導學生去品析語言。細讀細嚼是很有策略可言的,而詞句細讀是不可忽視的,走進詞句且在其間走幾個來回,文本“真意”——語言文字的“味”才會越嚼越重,越嚼越濃。
文章不是無情物,作者在創(chuàng)作時,不管選取什么題材,也不管運用什么表現形式,他們所著力的是抒發(fā)內心的情感,表達內心的體驗。引導學生感悟體驗,方法多種多樣,但都離不開讀的實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