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利民
(池州職業(yè)技術(shù)學院建筑與藝術(shù)系,安徽池州247000 )
?
論孔子叩竭法及其當代價值
楊利民
(池州職業(yè)技術(shù)學院建筑與藝術(shù)系,安徽池州247000 )
[摘要]孔子叩竭式教學模式的基本程序是“一適時,二互證”,最高境界是教師循循善誘,理想效果是學生“欲罷不能”。叩竭式教學模式是啟發(fā)式教育的重要方法,是教學相長的主要途徑,有利于實施因材施教,利于創(chuàng)設民主平等的教學情境??鬃舆到呤浇虒W模式經(jīng)過后世教育家不斷探索而漸趨完善,并對當下教育有著現(xiàn)實啟示和應用價值。
[關(guān)鍵詞]叩竭法;孔子;當代價值
孔子教學成功的秘訣,是他善于揣摩學生的心理,并激發(fā)其積極的心理活動??鬃釉f:“吾有知乎哉?無知也。有鄙夫問于我,空空如也,我叩其兩端而竭焉。”(《論語·子罕》)。意思是說,我做老師的知識也是有限的,曾經(jīng)有人問我一個問題,我心中也是空無成見,不能很快答復,但我等他把問題說出來,才試探著回答,其間問話的人也可以反詰,雙方針對疑難一邊思索、一邊辯詰,直到把問題的本質(zhì)搞清楚,我也盡了責任,他也弄懂了問題。這種對話式教學便于培養(yǎng)學生的勤于思維習慣和深入鉆研的能力。這就是孔子著名的“叩竭法”。這一方法是教師運用對話教學,解決學生的疑難問題,通過“叩其兩端”來啟發(fā)問者的思考,使學生通過自己的思考來獲取知識,并獲得思考和解決問題的方法與門徑。
孔子的叩竭法有其特定的程序,筆者曾把它概括為“一適時,二互證”[1]。“適時”,就是老師要等到學生有了求知的愿望,才可進行點撥,“不憤不啟,不悱不發(fā)……”(《論語·述而》)[2]。教師給予適時的點撥,可讓學生在最盼望獲得知識的時候得到悟性,收到“反復思考、自求解答”的最佳效果;“互證”,就是教師要求學生舉出多個例子來互相證明對所學知識的理解。學生要是舉不出例子說明,對話便不能進行下去。“舉一隅不以三隅反,則不復也”(同上)。
“循循善誘”是叩竭法的最高境界。叩竭法也是教師追求教學效果的最佳途徑,良師采用此法教學可使學生“欲罷不能”??鬃幼畹靡鈱W生顏淵贊美孔子說:“仰之彌高、鉆之彌堅、瞻之在前、忽焉在后。夫子循循然善誘人。博我以文,約我以禮,欲罷不能?!保ā墩撜Z·子罕》)??鬃友普T的教學還表現(xiàn)為非常注重語言的形象化,他說過:“能近取譬,可謂仁之方也?!保ā墩撜Z·雍也》)??鬃由朴诓捎脤嵨锘蚱┯鹘虒W手段來說明抽象的概念,他用流水象征萬物生生不息(《論語·子罕》),用松柏比照節(jié)操(《論語·子罕》),用“北辰”比喻德政(《論語·為政》),用“糞土之墻”、“朽木”呵斥白天睡懶學的宰予(《論語·公冶長》),用“草上之風”比征君子的德性(《論語·顏淵》)。
2.1叩竭法是啟發(fā)式教學的重要方法
孔子學生的關(guān)鍵性知識或悟性大多是在與孔子的對話時獲得的,在《論語·學而》里子貢問孔子:“貧而無諂,富而無驕,何如?”孔子答道:“可也,未若貧而樂,富而好禮者也?!弊迂暵犃诉@話后獲得了悟性就引詩來映證,說:“《詩云》,如切如磋,如琢如磨,其斯之謂與?”孔子大加贊賞:“賜也,始可與言詩已矣,告諸往而知來者?!睆倪@段對話不難看出,叩竭式教學具有啟發(fā)性功能,是啟發(fā)式教學的重要方法。
2.2叩竭法便于因材施教
孔子善于根據(jù)學生不同的個性特點進行教學,對于持同一問題不同學生的提問,能給予不一樣的答復。如顏淵問仁,孔子說:“克己復禮為仁。一日克己復禮,天下歸仁焉。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顏淵進一步詳細的詢問,孔子說“非禮勿視,非禮勿聽,非禮勿言,非禮勿動?!保ā墩撜Z·顏淵》)。因為顏淵以德行著稱,是孔子最得意的學生,對他寄予很高的期望,故以仁的最高境界回答顏淵的提問,用培養(yǎng)“君子”的標準來要求顏淵。學生仲弓也求問仁這個問題,孔子說:“出門如見大賓,使民如承大祭;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在邦無怨,在家無怨?!痹诖耍浴盀槿?、為政、推己及人”作為仁的標準來要求仲弓。司馬牛也同樣問仁,孔子說:“仁者其言也忍?!币驗樗抉R牛性情急躁而話多,所以孔子用“忍”作為仁的內(nèi)容來告誡司馬牛,說話時要注意忍住,不要輕易急躁發(fā)作。當樊遲問仁時,孔子說:“愛人。”這是那時候?qū)Α叭省钡淖钋‘數(shù)慕忉?,即把人要當做人看。(以上引文源自《論語·顏淵》)。由此可見,孔子能因材施教,對于不同學生或在不同情境下的同一學生的提問有著不同的解答??鬃踊卮饘W生的問孝、問知、問政等,以及針對學生的個性特點、對待學生所能擔任的工作,都會用不同的話語適時地進行因材施教。
2.3叩竭法是教學相長的主要途徑
在《論語·八佾》里,學生子夏向孔子提問:“巧笑倩兮!美目盼兮!素以為絢兮,何謂也?”孔子答道:“繪事后素?!弊酉挠謫枺骸岸Y后乎!”孔子大悅,贊道:“起予者商也,始可與言詩已矣?!睂W生子夏的話讓孔子受到啟發(fā)并對學生大加贊賞。師生之間的對話,激發(fā)了師生雙方的靈感,使雙方認知都獲得了進步,達到了教學相長的目的。這說明教學相長的理念在孔子思想中早就有了端倪。
2.4叩竭法有利于創(chuàng)設民主平等的教學情境
孔子常常鼓勵學生發(fā)表自已的意見,《論語·先進》記載了這樣一則故事:子路、冉有、曾皙、公西華圍著孔子而坐,孔子說:我雖然稍長于你們,切不可因為我年長些就感到不便說話。平日里你們常說不被人賞識,如果現(xiàn)在有人賞識,你們打算怎么做呢?于是學生就圍繞著這個話題競相發(fā)表自已的見解,毫無拘束地大談自已的從政理想。這說明孔子善于采用對話來創(chuàng)設教學情境,他一開始就創(chuàng)設一種非常自然、友好和誠懇的談話氣氛。在學生表達想法的過程中,他不加干涉,有的學生所發(fā)表的意見與自已的見解不合,他也不過一笑了之,不打斷學生的發(fā)言,不立即對學生的話進行評論,以避免學生有話不敢說。當曾皙不愿發(fā)言時,他就運用同理心給予鼓勵:“何傷乎?亦各言其志也?!痹磉_了獨特的見解后,孔子及時地給予表揚。他的謙遜、民主的教學態(tài)度,是對話教學取得成功的根本所在。在他們師生相處中,氣氛并不沉寂,常常有言語的交鋒和思想的火花。如《雍也》里記載“子見南子”,子路就不掩飾自己的態(tài)度,對于孔子堅持要見南子就敢于在孔子面前顯露不悅。又如《論語·陽貨》里記載“子游為武城宰”,孔子因為“聞弦歌之聲”而譏笑子游:“割雞焉用牛刀?”子游不服,連忙反駁,說他的為政之道是“昔也聞諸夫子”的。這時孔子只好認輸:“前言戲之耳,偃(子游的名子)之言是也?!边@兩件事說明孔門師生相處言無顧忌,思想活躍,平等相待。
孔子的叩竭式教學奠定了中國古典對話教育模式的理論和實踐的基礎。在孔子身后,儒家學者把對話教學比喻為“君子若鐘,擊之則鳴,弗擊不鳴?!保ā赌印し侨逑隆罚?。這種說法源于孔子的“不憤不啟,不悱不發(fā),舉一隅不以三隅反,則不復也”這句話,其用意并非老師擺譜不愿說,而是待學生有了求知的愿望或動機時才與之對話,予以啟發(fā)。
孔子離世后,不僅孔門弟子輯成夫子生前與學生對話的言論為《論語》一書,而且孔門傳人形成諸多流派,其中思孟學派為一顯學,他們著述甚多,其中《學記》為世界上最早的教育學著作,在其所述教學方法中就有答問之法。在說到教師教學語言時,《學記》說:“善教者,使人繼其志。其言也,約而達,微而臧,罕譬而喻……”講的是善于教學的老師,會讓學生秉承自已的意愿。教學所用語言雖然很簡約但能使人通達易曉,所講述的雖然是微細淺近之事而道理則說得最透徹,講課時雖然舉例不多但能讓人明白易懂;在教學的答問上面,《學記》說:“善問者如攻堅木,先其易者而后其節(jié)目,及其久也,相說(悅)以解;不善問者反此。善待問者如撞鐘,叩之以小者則小鳴,叩之以大者則大鳴,待其從容,然后盡其聲;不善答問者反此?!鄙朴谔釂栴}的老師,就像木工砍伐堅硬的木頭,先要從容易砍的部分著手,然后再砍伐難啃的部分,依序漸進,慢慢地學生就能夠理解了;善于回答學生提問的老師,就象撞鐘一般,一定要依學生所提問題的難易而給予恰當?shù)拇饛停乙欢ㄒ獜娜莶黄鹊卦敿毥庹f,讓發(fā)問的學生能深切體會其意義,從而有所收獲,然后才可停止;在說到答問的“火候”時,《學記》作者說:“記問之學,不足為人師,必也其聽語乎!力不能問,然后語之;語之而不知,雖舍之可也?!比绻處熤挥浾b古書中的雜說難題,以便上課時向?qū)W生講解,也就是今人所說的現(xiàn)販現(xiàn)賣、毫無心得地給學生講課,這樣的人就不能為人師。老師要依據(jù)學生所提的問題,作出恰當?shù)慕獯?。如果學生沒有能力再往下問,老師應試探著再去告訴他,若學生確實不能領(lǐng)會,那就只得暫時停止,以便讓出時間讓他自已去思考。如果說孔子的對話式教學還是停留在實踐上,那么他的學術(shù)傳人則不僅總結(jié)而且發(fā)展了他的教學方法,把它上升到理論高度,開了世界上研究教學方法的先河。
孟子在教學中也善于使用叩竭法,他說:“君子之所以教者五:有如時雨化之者;有成德者;有達財者;有答問者;有私淑艾者?!保ā睹献印けM心上》)。“答問”也有技巧,“言近而指遠者,善言也。”(《孟子·盡心下》)。意即教師必須善于由表及里、由近及遠,所講的例子極淺近,而所表達的意義很深遠,即所謂深入淺出。
荀子繼承了孔子的叩竭法,主張教師教學要有的放矢,必須看學生是否有專心求學的愿望,待問然后告訴他們。如果“不問而告”、“問一而告二”,使學生限于被動,教師也顯得焦躁而強行推動學生,都是老師教學沒有經(jīng)驗的表現(xiàn)。這是荀子對孔子叩竭式教學的發(fā)展。荀子還認為教師必須看學生是否有誠懇的求學態(tài)度,依據(jù)他們的態(tài)度來決定言與不言。他說:“禮恭而后可與言道之方,辭順而后可與言道之理,色從而后可與言道之致。故未可與言而言,謂之傲(急躁的意思)??膳c言而不言,謂之隱(匿而不說)。不觀氣色而言,謂之瞽(不看學生的反應)。故君子不傲不隱不瞽,謹順其身?!保ā盾髯印駥W》)。這說明教師進行對話式教學必須看對象,察言觀色后再決定說與不說。這是荀子對孔子“知者不失言,亦不失人”思想的繼承和發(fā)展。
側(cè)重從問的角度解決求知過程中的疑難。他說:“以今論之,故夫可知之事者,思慮所能見也;不可知之事,不學不問不能知也。不學自知,不問自曉,古今行事未之有也。夫可知之事,推精思之,雖大無難;不可知之事,不厲心學問,雖小無異。故智能之士,不學不成,不問不知。”(《論衡·求知篇》,下同)。“人才有高下,知物由學,學之乃知,不問不識?!薄半m審一事,曲辯問之,輒不能盡知。何則?不目見口問不能盡知也?!薄啊芍拢贾m決;不可知之事,待問乃解?!庇纱丝芍?,他主張學生學習必須先從學和問中去求取,要通過口問目見才能盡知。
宋代的張載也發(fā)展了孔子的叩竭法,他以為教師答復學生應持的態(tài)度是,在學生還沒有叩問前不持成見,等到發(fā)問時,老師才對問題的兩端進行分析后再告訴學生,并且要做到及時而教、乘機而入。他說:“有不知則有知,無不知則無知;是以鄙夫有問,仲尼竭兩端而空空。易無思無為,受命乃如響。圣人一言盡天下之道,雖鄙夫有問,必竭兩端而告之。然問者隨才分各足,未必能兩端之盡也。”(《正蒙·中正篇》,下同)。又說:“洪鐘未嘗有聲,由扣乃有聲;圣人未嘗有知,由問乃有知?!腥鐣r雨化之者’——孟子語,當其可,乘其間而施之。不待彼有求有為而后教之也?!苯虒W中學生問在點子上,老師答得及時、答得準確,就象春風化雨、潤物適時。
總而言之,古典叩竭式教學以孔子的教育實踐為典型代表,理論則成于思孟學派。在思孟學派前后的學者雖然對這方面都有論述,但都沒有超過思孟學派。他們的觀點各有側(cè)重、各有特色,值得當下人們來研究和借鑒。
我國從1980年代末開始討論素質(zhì)教育并勉力推行之,1990年代中后期又提倡創(chuàng)新教育,雖然近三十年來我國教育事業(yè)蓬勃發(fā)展,然而,從基礎教育到高等教育,課堂教學絕大多數(shù)仍然是滿堂灌,年級越高,課堂越是萬馬齊闇,純粹是教師的獨白式教學。據(jù)有關(guān)學者對大學生學習現(xiàn)狀調(diào)查表明[3],當代大學生存在的主要問題是學習的主動性、能動性欠缺,缺少創(chuàng)新思維,再學習的勢頭乏力,“教”與“學”分離,影響了人才培養(yǎng)的質(zhì)量。針對弊端,學者們也給出了良方,高等教育的教學改革關(guān)鍵在“學改”,讓學生“學會學習”;同時,教師也要完成從單純傳授知識向指導學生提高學習能力轉(zhuǎn)變,實現(xiàn)教師由“向?qū)А毕颉邦檰枴薄盎锇椤苯巧霓D(zhuǎn)換。
誠然,學生“主動性”、“能動性”、“自主學習”,教師的“向?qū)А?、“顧問”、“伙伴”等角色,與孔子倡導學生“自求自得”、“自動研究”和教師“俟機啟發(fā)”的精神有著內(nèi)在的一致性。所以,當下的教改也好,“學改”也罷,都應借鑒孔子的叩竭法誘導學生思考問題,并采用對話方式對問題進行探究,不僅窮盡疑惑,而且能夠取得啟智、創(chuàng)新之功效。
參考文獻:
[1]楊利民.孔子與蘇格拉底的教法比較[J].教學與管理,1997 (1/2):13-14.
[2]顧樹森.中國古代教育家語錄類編(上、下)[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1983.
[3]俞路石.“教師教”與“學生學”孰重孰輕[N].中國教育報,2003-11-25(1).
[責任編輯:束仁龍]
作者簡介:楊利民(1960-),男,安徽樅陽人,池州職業(yè)技術(shù)學院建筑與藝術(shù)系教授,研究方向為教育理論,教育史和健康心理學。
收稿日期:2015-07-21
DOI:10.13420/j.cnki.jczu.2015.05.020
[中圖分類號]G40-01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4-1102(2015)05-0080-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