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詠賢,趙雅麗
試論應用型本科院校大學語文教學模式
陳詠賢,趙雅麗
應用型本科院校大學語文課程教學模式的改革,應該在綜合考慮學校的人才培養(yǎng)總目標、學生學情和大學語文學科特點的基礎上,創(chuàng)建導學感悟式、互動探究式、專題化組合式等多元化的新型教學模式,以便在有限的學時中充分實現大學語文課程工具性、審美性和人文性三大功能。
應用型本科;大學語文;教學模式
要實現教學模式的改革,應該在綜合考慮學校的特色和發(fā)展狀況、人才培養(yǎng)的目標要求、學生學情和專業(yè)學科特點基礎上,有針對性地進行有效的嘗試和探索。
在高等教育從精英教育走向大眾化教育的今天,很多地方本科院校結合自身特色,轉變辦學思路,將總目標定位于立足地方、服務地方、因應地方及區(qū)域經濟發(fā)展的需要,培養(yǎng)應用型、技能型的高層次人才。
應用型高校人才培養(yǎng)定位與研究型大學著重培養(yǎng)學術型人才不同,生源層次也有差別,[1]學生基礎知識相對薄弱,學習能力較低,對自己缺乏自信,且不同程度地存在著心中理想大學與現實大學、原有目標失落與確立新目標、學習興趣不高與奢求全面提升能力又不愿做出切實的努力之間的諸多矛盾。種種因素結合在一起,形成了他們對很多課程接受與拒斥共存的特殊心態(tài)。這就要求應用型本科院校在明確這一特殊學情的基礎上,進行有意識地教學改革,做到因材施教。
《大學語文》是培養(yǎng)與提高大學生綜合素質的重要課程,同時對其他專業(yè)課程的學習也會起到基礎支撐的作用,其教學目的主要是提升語言、文字的應用能力,引導學生主動思考,逐漸延伸文學與其他學科的交融,啟發(fā)學生領悟文本所蘊含的智慧理念、哲學思辨與審美意識,提升其人文素養(yǎng)。
《大學語文》課程承載的工具性、審美性、人文性的價值特征,決定了其教學模式應該是多元化的。
(一)導學感悟式
教學活動是師生通過交往和互動傳遞知識、情感、思想的過程,師生間良性的溝通和交流是題中應有之意。當前,大學語文課堂普遍存在師生之間交流少,無法形成呼應,產生共鳴的現象,學生越來越覺得課堂枯燥無味,教師也漸漸地失去了教學的熱情。
現代著名教育心理學家布魯納指出,教學過程應是學生參與、獲得知識的過程。導學感悟式是在教師的引導下,通過“情緒渲染”,[2]喚醒學生已有的知識積累和情感體驗,進而理解文本的思想內容和審美價值,提高學習能力的一種教學模式。漢語言文字在悠久的歷史中流傳、積淀,每一個漢字體態(tài)優(yōu)雅,蘊含著豐富的審美和詩意及深厚的文化意蘊。因此,在教學中,教師不能只是簡單地以分析評價的方式講解文章,這樣留在學生腦海的只能是零碎的符號,而應關注、挖掘文本中的人文精神內涵,引發(fā)學生對生命和自我存在狀態(tài)、精神建構的思索。這樣,在經典文本的欣賞、交流、體悟中,學生不僅有感情體驗和真實的形象體悟,還有理性智慧的啟迪,為正處于靈魂自我塑造期的他們提供一份可貴的精神營養(yǎng),甚至可以內化為學生的人格、氣質和修養(yǎng)。
朱光潛的《慢慢走—欣賞啊!》就是一篇非常適合于導學感悟式教學的文章。我們具體的做法,第一步,用多媒體播放圖片,從視覺上沖擊學生的審美體驗,將學生帶入藝術“美”的意境中。第二步,組織小組討論,重點是怎樣實現“人生的藝術化”,得出真善美三位一體才是“人生的藝術化”的最高境界的認知。文末作者引用阿爾卑斯山路上的路標“慢慢走,欣賞啊”,提醒人們不要匆匆忙忙地急走而過,應該學會欣賞人生優(yōu)美的風景。在學生對文章有了整體感知之后,教師需與他們分享自己的生活經驗,并啟發(fā)學生對“每個人的生命史就是他自己的作品”這一命題進行深層思考,引導他們在浮躁的時代傾聽心聲,在碎片化的當下學會沉淀,這樣不僅有利于師生間和諧關系的建立,也有益于學生對人生、生活有更深層的體會和思索。第三步,結合教材中的《聽泉》對文章進行平行體驗閱讀,引導學生進一步體會,生命的真諦不僅在于謙虛地看待自然和風景之美,更在于學會聆聽心靈深處的鳴聲,走向返身自省。如此,通過關聯(lián)性作品的平行閱讀,拓展了學生的閱讀視野,鍛煉他們的發(fā)散性思維,可以達到舉一反三的目的。
(二)互動探究式
教師教學的成功與最高價值,不僅在于自我的成長和提高,更在于對學生學習興趣的激發(fā),學習主動性和自主性的培養(yǎng)。在傳統(tǒng)的語文教學中,學生是被動接受的容器,學習的主動性和快樂感無從談起。
互動探究式把課堂教學活動看成是一種特殊的交往形式。在確立學生的主體地位、教師的引導作用這一基礎上,教師設置一個話題,采用小組互助合作探究的方式,旨在培養(yǎng)學生的創(chuàng)造能力。當代大學生觀念多元、心態(tài)自主、敢于質疑、勇于表現,渴望平等地交流,這對互動探究式教學的開展是非常有利的。在這種教學模式下,學生的角色從被動的知識接受者轉為積極的學習探究者,可有效增強他們的課堂參與意識;在小組討論研究中,學生之間的觀點和思想在交流和碰撞中可能得出新的認識,讓學生體驗團隊合作帶來的學習效果。
當然,在教學中,教師應該根據不同專業(yè)、層級學生的特點,圍繞教學目標精心設計有序、有效的提問,引導學生言之有物、言之有理、言之有據、言之有序,并注意調控學生發(fā)言、討論的深度和方向,適時點評啟發(fā),使不同層次的學生都有所發(fā)展。我們運用互動探究式進行教學的成功案例是學習唐代詩人白居易的《長恨歌》。[3]這首長篇敘事詩以其巨大的藝術魅力對當時和后世均產生了深遠的影響,但對《長恨歌》的主題歷來有較多的爭議,教學中教師引導學生對此進行討論。學生的發(fā)言非常踴躍,有的認為詩人主要著眼于社會現實,諷刺唐玄宗耽樂誤國,并有垂誡后世君王的文學功用;有的認為《長恨歌》的根本價值在于還原李、楊之間純粹的愛情,抒發(fā)感人至深的真摯感情;有的認為詩歌前半篇寫玄宗寵愛貴妃而耽誤朝政,終致“安史之亂”爆發(fā),含有批判之意,后半篇則極力鋪寫玄宗的寂寞失落,傳達出詩人對貴妃不幸的深切同情,對美的毀滅的深沉悲感。學生暢所欲言,氣氛活躍,實現了師生之間、生生之間的交流以及思想的碰撞。
互動探究式對教師的課堂管理技巧和知識建構是一種檢驗。教師應努力提高自身修養(yǎng),一位認同和喜歡文化、樂于閱讀和思考、對歷史和現實生活抱有積極情感、有思想有情趣有素養(yǎng)的教師,會讓大學語文課堂富有知性與詩意,使學生對課堂充滿了期待,產生探究的樂趣。
(三)專題化組合式
專題化組合式是在確立教材和學科要點的前提下,把課堂教學內容和其他相關內容劃分為若干既有有機聯(lián)系而又相對獨立的專題,再將其組合成完整的教學體系并加以實施的教學模式。這給了任課教師在教學內容、教學時間、教學手段等方面更多的自主權。
應用型本科院校把應用型、技能型的高層次人才作為人才培養(yǎng)的總目標。對大學語文課程來說,就是要培養(yǎng)學生一定的文學鑒賞和審美能力、中高級語言組織能力、合宜的語言應用觀。因此,我們把大學語文分成“語”和“文”兩部分,“語”包括應用寫作、口語表達專題,以培養(yǎng)學生語言文字運用與表達能力為主要目標;“文”包括文學欣賞和地域文化專題,以提升審美素養(yǎng)和滲透文化的認同感、歸屬感為主要目標。
目前我們的實踐形式有,開展詩歌朗誦比賽、演講比賽、每月好書交流會等,提高學生的口頭語言表達能力;要求學生獨立完成3—4次作業(yè),這些作業(yè)并不專注于知識點,而是著眼于綜合能力訓練和創(chuàng)新思維的培養(yǎng);嘗試引導學生進行微詩歌創(chuàng)作,提高他們的書面語言表達能力和思維能力;舉辦講座,適當引入具有豐厚內涵的本土文化,使學生關注和學習身邊的文化,以更加有效地激發(fā)學習興趣。
在實踐中,導學感悟式、互動探究式、專題化組合式,是適合于應用型本科院校特點的大學語文教學模式,它著眼于提高學生三個層次的能力:基礎層——審美感悟能力;中間層——語言表達能力;提高層——自主、持續(xù)性學習能力。這是一個由淺入深、由被動到主動、由感性到理性的知識汲取過程。這種新型的教學模式以推動學生的發(fā)展為出發(fā)點和最終歸宿,有效地提高了大學語文課程的教學質量。
教學有如運兵,大學語文課程的教學沒有也不應該有固定的模式。我們應立足于當下、當地,在綜合分析教學對象、教學目的、教學時間的基礎上,妥善確定教學內容,全面考慮模式與模式之間各種功能的兼容和搭配,建立合宜且有效的教學規(guī)范,推動應用型本科院校的大學語文課程重煥生機與活力。
[1]李瑞山.論大學語文的課程方向和內容構建[J].中國大學教學,2007(3).
[2]馮大建.主體、對象與技術條件―大學語文教育改革的三要素[J].南開學報,2007(1).
[3]鄧文華.關于當代大學語文教法的思考[J].廣西民族師范學院學報,2013(8).
責任編輯:丁金榮
G42
:A
:167-6531(2015)22-0069-02
2012年福建省教育廳社科類B類項目(JB12423S)
陳詠賢/福建師范大學閩南科技學院講師,碩士(福建南安362332);趙雅麗/福建工程學院人文學院講師,博士(福建福州350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