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沁凌(北京大學(xué)哲學(xué)與宗教學(xué)系,北京100871)
□中華德文化研究□
郭店楚簡《五行》思想淺議
王沁凌
(北京大學(xué)哲學(xué)與宗教學(xué)系,北京100871)
摘要:郭店楚簡《五行》包含兩條線索:天道與人道之別,思的問題。天道與人道之別又可表述為五行與四行之別,其細微之處在義與仁的差別,而思作為心的能動能力貫串于上述問題的發(fā)展中,構(gòu)成了五行德目相生的動力。在此基礎(chǔ)上,《五行》篇展示了“五行皆形于內(nèi)而時行之”的君子形象,從而與《孟子》中“集大成”的“圣之時者”形成了關(guān)聯(lián)。
關(guān)鍵詞:郭店楚簡《五行》;五行相生;天道;仁義;君子
1933年出土的郭店楚簡中,有名為《五行》的文獻。按《荀子·非十二子》說:“略法先王而不知其統(tǒng),猶然而材劇志大,聞見雜博。案往舊造說,謂之五行,甚僻違而無類,幽隱而無說,閉約而無解。案飾其辭而祗敬之曰:此真先君子之言也。子思唱之,孟軻和之。世俗之溝猶瞀儒,嚾嚾然不知其所非也,遂受而傳之,以為仲尼、子游為茲厚于后世?!盵1]94-95又郭嵩燾云:“荀子屢言仲尼、子弓,不及子游。本篇后云‘子游氏之賤儒’,與子張、子夏同譏,則此‘子游’必‘子弓’之誤?!盵1]95這段話是研究子思與孟子的重要材料,其中反映了當時流行的一種看法,認為子思提出“五行”之說,孟子從而和之,二者在思想上繼承了孔子、子弓。以往的研究者不能確定“五行”究竟為何,釋義歧多?!段逍小菲某鐾粒坪鯙榻鉀Q這一問題提供了證據(jù)。學(xué)界普遍認為,荀子所說的“五行”即指《五行》,它反映的就是“子思唱之、孟軻和之”的五行說[2]5。
《五行》涉及了一個問題,即外在的善行如何與內(nèi)心相關(guān)。這是儒家思想當中非常重要的問題??鬃诱f:“人而不仁,如禮何?”[5]30《大學(xué)》也說“誠于中形于外”[6]1593,這都是在探討外在行為與內(nèi)心的關(guān)系,至于內(nèi)在的是“德性”“德心”,還是類似于孟子所說的“惻隱”,則可分為不同的看法?!段逍小钒选靶斡趦?nèi)”的善稱為“德之行”,認為外在的善行只能稱為“行”,不能稱為“德之行”?!暗轮小北仨毦邆鋬?nèi)心的根據(jù)?!段逍小肥前醋陨磉壿嬚归_的文獻,它邏輯展開的動力源于兩個問題:一個是天道與人道之別,另一個是思的作用。這兩個問題是通過“行”之進乎“形于內(nèi)”而聯(lián)系起來的。本文擬按照《五行》文本的順序,圍繞這兩個問題進行討論。由于以上兩個問題在文本中是交錯展開的,下面將分章討論,使討論清晰可見。關(guān)于簡文,本文采用李零教授在《郭店楚簡校讀記(增訂本)》中的校讀。
按李零教授的說明,《五行》簡文原有章號、句讀和重文號,從可確定的章號看,簡文分為28章[3]100。由于本文按問題分章討論,可能無法展示《五行》本身的結(jié)構(gòu),故在討論之前先對全篇內(nèi)容做一簡述,以便為讀者留下比較完整的印象。
第1章提出“五行”的內(nèi)容及“行”與“德之行”的差別。第2章講德與善、天道與人道之別。第3章引入“思”,提出思對于德的作用。第4、5、6、7章,講思與仁、智、圣的關(guān)系。第8、9章引《詩》講君子慎獨。第10、11章講君子之有始有終,以金聲玉振論由善進乎德。第12、13、14章講仁、義、禮的特點。第15、16章回歸人道與天道之別,并將之歸為圣與智之別。第17章由圣展開五行相生。第18章由智展開五行相生。第19、20、21章再講仁、義、禮的形成。第22、23章講義與仁之別。第24章論君子為集大成者。第25、26章講心與體的關(guān)系。第27章再講天人之別。第28章講道與仁、義、禮、德的關(guān)系。
由此,我們可以歸納出《五行》中的幾個主要問題:一是人道與天道之別,二是思的作用,三是五行相生關(guān)系,四是義與仁之別,五是心與體的關(guān)系,六是君子的特點。前面說過,《五行》全篇圍繞著前兩個問題展開,后四個問題均可歸入這兩個問題中?!八肌笔俏逍邢嗌膭恿?;義與仁之別是天道與人道之別的一個具體層面;君子作為一種理想人格,體現(xiàn)了從善到德的完成;體役于心,心為主宰,是由善進乎德的關(guān)鍵。
《五行》的前三章類似于總序,提出了全篇的主旨。一開篇就提出天道與人道的差別。這一差別奠定了全篇的基調(diào),讓全篇沿著人道與天道、圣與智這兩條線索展開,簡1—2云:
五行:仁形于內(nèi)謂之德之行,不形于內(nèi)謂之行。義行于內(nèi)謂之德之行,不形于內(nèi)謂之行。禮形于內(nèi)謂之德之行,不形于內(nèi)謂之行。智形于內(nèi)謂之德之行,不形于內(nèi)謂之行。圣形于內(nèi)謂之德之行,不形于內(nèi)謂之德之行。[3]100
德之行五,和謂之德,四行和,謂之善。善,人道也。德,天道也。君子無中心之憂則無中心之智,無中心之智則無中心[之悅,無中心之悅則不]安,不安則不樂,不樂則無德。[3]100
“形于內(nèi)”是全篇的重點,是劃分“行”與“德之行”,“善”與“德”的根據(jù)?!拔逍小奔慈省⒘x、禮、智、圣。仁、義、禮、智四者“不形于內(nèi)”時,只是行,“形于內(nèi)”時,成為“德之行”??梢岳斫鉃椋惺巧菩?,當善行不僅僅停留于行為,而是“形于內(nèi)”而行,即具備了內(nèi)心的根據(jù),發(fā)乎中心而行時,便可稱為德之行。第3章前半段談到:“善弗為無近,德弗志不成,智弗思不得。”[3]100這里的“德弗志不成”,“德”謂“德之行”,志為意,為心之所之,代表了心的有方向的活動。志于德,即有志于為善行,也就是善之形于心;形于心則為德之行,無心不成德。這段話揭示了“形于內(nèi)”與心的關(guān)系,說明“形于內(nèi)”即“形于心”?!笆ァ北容^特殊,“形于內(nèi)謂之德之行,不形于內(nèi)謂之德之行”。按照龐樸先生的看法,“圣之為道,只能形于內(nèi)而成圣德,不能不形于內(nèi)而有圣行”[4]111,因此圣一定是“德之行”,一定是有圣心而有圣行。
通過“形于內(nèi)”,五行分為兩類:一類是可以為行、可以為德之行的四行,一類是只能為德之行的圣。根據(jù)李零的校讀,這里的“五行和”與“四行和”,均為德之行[3]104。“德之行五,和謂之德”,就是和形于內(nèi)的五種德行,達到“天道”的境界。只有“四行和”的是善,稱為人道。天道與人道的區(qū)別,在于“圣”。
天道與人道的區(qū)別,還在于兩種不同的相生關(guān)系。首先,人道與天道、賢與圣關(guān)聯(lián)著不同的“知”,簡15—16云:
未嘗聞君子道,謂之不聰。未嘗見賢人,謂之不明。聞君子道而不知其君子道也,謂之不圣。見賢人而不知其有德也,謂之不智。[3]102
見而知之,智也。聞而知之,圣也。明明,智也。赫赫,圣也?!懊髅髟谙潞蘸赵谏稀?,此之謂也。[3]102
天道體現(xiàn)在君子身上,人道體現(xiàn)在賢人身上。知君子道用“聞”,知賢人用“見”。聞和見關(guān)聯(lián)著兩種知的能力,即聰和明。但是,有聰而聞君子道不等于知君子道,有明而見賢人不等于知其有德。聞與見的能力不等于“知”,知需要運用心思,是一種綜合的內(nèi)心活動。由此,由明而見,由見而知,謂之智;由聰而聞,由聞而知,謂之圣。根據(jù)引《詩》所云,智在下、圣在上,人道在下、天道在上。四行為仁、義、禮、智,五行為仁、義、禮、智、圣。四行與五行,皆非相互無關(guān)的德目排列,兩組德目內(nèi)部均具有細致的相生關(guān)系。簡17—18云:
聞君子道,聰也。聞而知之,圣也。圣人知天道也,知而行之,義也。行之而時,德也。見賢人,明也。見而知之,智也。知而安之,仁也。安而敬之,禮也。圣,知禮樂之所由生也,五行之所和也。和則樂,樂則有德,有德則邦家興。文王之示也如此?!拔腫王在上,于昭]于天”,此之謂也。[3]102
見而知之,智也。知而安之,仁也。安而行之,義也。行而敬之,禮也。仁,義禮所由生也,四行之所和也。和則同,同則善。[3]102
第一段話講天道下的五行相生。圣人知天道而行,行而有義。義而從乎時,為有德。在知天道的前提下,有見賢人之明,而有知賢人之智。知而安之則仁,這里的“知”應(yīng)指知賢人有德,也就是智而安之?!稜栄拧め屧b》:“安,定也?!卑仓蛴邪簿泳锰幹x。安而敬之,則禮。《說文》:“敬,肅也?!倍巫ⅲ骸懊C者持事振敬也?!庇帧墩f文》:“禮,履也。所以事神致福也?!笨芍醇扰c心相關(guān),亦與“持事”相關(guān),禮就是以敬為基礎(chǔ)的行為。在這個序列里,圣是“五行之所和”,按次序產(chǎn)生義、智、仁、禮,而敬在這“五行”之中扮演了由心而事、由心而行的關(guān)鍵角色。圣作為出發(fā)點,提示出這一“德之行”序列的天道性質(zhì)。而在這一相生關(guān)系中,義顯然與圣有更直接的關(guān)系。
第二段話開首講智,見賢人而知其賢。知賢人之德而安之則仁,安仁而行則有義,行義而有敬成為禮。在這個序列中,智是仁、義、禮產(chǎn)生的出發(fā)點。在相生關(guān)系中,仁與智更密切。據(jù)此,五行和的天道展示為由圣而義、智、仁、禮的序列,四行和的人道展示為由智而仁、義、禮的序列。而義與仁作為兩個序列中最先“演生”出來的德目,也開始在討論中占據(jù)重要位置。
按照以上的分析,天道直接產(chǎn)生義之德行,而人道直接產(chǎn)生仁之德行。在與《五行》同批出土的竹簡中,有被命名為《物由望生》(原名《語叢一》)的文獻,其中談到仁與義:
仁生于人,義生于道?;蛏趦?nèi),或生于外。[3]209
[厚于仁,薄]于義,親而不尊。厚于義,薄于仁,尊而不親。[3]209
李零教授認為,前兩句話與《表記》中的“仁者人也,道者義也”十分相似[3]211;而后兩句話,也是參照《表記》進行的重拼。南朝的沈約認為《表記》取自《子思子》,《中庸》《表記》《坊記》《緇衣》被認為是子思的作品,也是后世一種流行的看法。如此,則《語叢一》與子思的關(guān)系可能也比較密切?!墩Z叢一》的觀點,可以說成“仁內(nèi)義外”,內(nèi)指仁生于人,外指義生于道;仁對應(yīng)親,義對應(yīng)尊。這個觀點,與竹簡《五行》的人道與天道之別比較相似。《五行》在探討了天道與人道的兩條五行相生序列以后,進而探討仁與義的差別。簡19—20云:
顏色容貌溫,變也。以其中心與人交,悅也。中心悅旃,遷于兄弟,戚也。戚而信之,親也。親而篤之,愛也。愛父,其繼愛人,仁也。[3]102
中心辯然而正行之,直也。直而遂之,肆也。肆而不畏強御,果也。不以小道害大道,簡也。有大罪而大誅之,行也。貴貴,其等尊賢,義也。[3]102
第一段話闡述了仁作為“德之行”的發(fā)生?!耙云渲行呐c人交”,這是仁未形成的階段,但表明了仁是發(fā)乎內(nèi)心的行為。從“中心悅旃,遷于兄弟”至“愛父”,可以看出仁、親、愛之間的聯(lián)系?!稜栄拧め屧b》云:“篤,厚也?!庇衷疲骸昂V,固也。”親而厚之固之,非一時之意,則可稱為愛。愛父而及于愛人,則為仁??梢姡l(fā)源于父子兄弟之間的愛親之情,是仁的基礎(chǔ)。《語叢一》說:“為孝,此非孝也。為弟,此非弟也?!盵3]209這里的“為”可讀成“偽”,這句話是說孝悌不應(yīng)出于人偽,而應(yīng)發(fā)乎真心。由此可知,“仁生于人”是指仁發(fā)乎人對血親的天然感情;這種感情“非由外鑠我也”?!段逍小氛J為仁是對愛親之心的推展,是以愛親為基礎(chǔ)而擴展出來的愛他人之心。
第二段話說“義”?!爸行霓q然”,此“辯”應(yīng)為“辨”?!墩f文》曰:“辨,判也。”又云:“判,分也?!币蚨x出自分別?!爸行霓q然而正行之”,指出義也是發(fā)乎內(nèi)心的行為,這一系列行為的內(nèi)心基礎(chǔ)源于分別?!墩f文》:“直,正見也?!边@是很原始的意思,與“曲”相對。正行此內(nèi)心的分別就是直。《說文》:“遂,亡也?!倍巫ⅲ骸斑_也。進也。成也。”皆為引申之義。《說文》:“肆,極、陳也?!比羧O之義,則指直行而能有成,不中途而廢。又《說文》:“果,木實也?!倍巫ⅲ骸吧衔难怨嘁印9士傖屩?。引伸假借為誠實勇敢之稱。”果是直行其辨、不畏強御之意。中心辯然而至于果行之,則進入“道”的討論?!安灰孕〉篮Υ蟮馈保浴墩撜Z·公冶長》云:“吾黨之小子狂簡。”孔安國注:“簡,大也。”[5]66可知簡即是棄小從大之意。“有大罪而大誅之”,在完全是行的層面,是擇大道而行。最后舉出“貴貴”,即辨于貴賤之分,“其等尊賢”,將此分別之態(tài)度運用于尊賢,就是義。義有“貴貴”“尊賢”兩個內(nèi)涵。仁與義,皆由中心而發(fā)其端,至于行而成。二者是“德之行”,是有德之行,有內(nèi)心基礎(chǔ)的行為。仁源于愛親,義源于有別,二者之間的區(qū)別又歸于與“道”的關(guān)系上。簡22—23云:
不簡,不行。不匿,不辯于道。有大罪而大誅之,簡也。有小罪而赦之,匿也。有大罪而弗大誅也,不行也。有小罪而弗匿也,不辯于道也。[3]103
簡之為言猶練也,大而晏者也。匿之為言也猶匿匿也,小而軫者也。簡,義之方也。匿,仁之方也。強,義之方。柔,仁之方也?!安粡姴唤?,不剛不柔”,此之謂也。[3]103
“不簡,不行”,謂不能擇大道而行,則不能行義?!安荒?,不辯于道”,李零認為“辯”可能讀“察”,但保守的理解仍作“辯”。若讀作“察”,則有明辨意。這段話該如何理解呢?“有大罪而大誅之”“有小罪而赦之”這兩句是對言。大罪而誅,由簡而來,是果于行義,故“簡,義之方也”?!抖Y記·緇衣》云:“故君子之朋友有鄉(xiāng),其惡有方?!弊⒃疲骸班l(xiāng)、方,喻輩、類也。”[6]1516故簡屬義之類,強亦屬義之類。同樣,“匿,仁之方也”,匿屬仁之類,柔亦屬仁之類。匿不見于前文,其義為亡、為藏,《論語·子路》中有“其父攘羊”的說法,攘羊之類的小罪應(yīng)該“父為子隱,子為父隱”,這才是人情的自然流露。故其父攘羊,其子為之隱,是“小罪而赦之”。大罪而不誅,為非義,為不能行道。小罪而不赦,為不仁,為不察于道。按照上文對兩組五行相生的解釋,道應(yīng)是天道,義出于道。行義屬天道,是顯然的。那么行仁與道(天道)是何種關(guān)系呢?若依“察”意,不仁可謂不察于道,仁則明察于道,仁與道的關(guān)系也比較密切。究竟有何有關(guān)系,將在第三、四部分中再加討論。
這段話還對仁和義進行了描述?!昂喼疄檠元q練也,大而晏者也”,《說文》:“練,湅繒也。”段注:“湅繒汏諸水中。如汏米然……巳湅之帛曰練。引申為精簡之稱?!贝颂幖春喴??!墩f文》:“晏,天清也。”晏義本與天相關(guān),簡既屬義之方,故簡、練、大、晏或可看作對本于天道的義的一種形容?!澳渲疄檠砸勃q匿匿也,小而軫者也?!蹦浔居胁亓x,又有陰奸之義,故“匿匿”當謂匿惡?!墩f文》:“軫,車后橫木也?!倍巫ⅲ骸敖飨壬唬骸浵轮模隙煞??!F。故曰軫之方也,以象地也?!毕蟮貏t近于人。小而軫者,有可能是對本于人情的仁的一種形容。
在仁與義之外,《五行》還談到了禮。實際上,第12、13、14章,第19、20、21章,均是按仁、義、禮的順序來講,似乎把這三者看作是并列地位的。然而結(jié)合義與仁對應(yīng)的人道和天道,以及第22、23章專門把義、仁對立起來講的內(nèi)容,義與仁的地位還是更加特殊一些。在兩個序列中,禮都屬于最后一環(huán),因為禮最貼近外在的善行。簡12—14云:
不變不悅,不悅不戚,不戚不親,不親不愛,不愛不仁。[3]101
不直不肆,不肆不果,不果不簡,不簡不行,不行不義。[3]102
不遠不敬,不敬不嚴,不嚴不尊,不尊不恭,不恭無禮。[3]102
簡21云:
以其外心與人交,遠也。遠而莊之,敬也。敬而不懈,嚴也。嚴而畏之,尊也。尊而不驕,恭也。恭而博交,禮也。[3]102
第12、13章呼應(yīng)了第19、20章的內(nèi)容,基本是對仁與義之“形于內(nèi)”過程的一個簡述。第14章與第21章相對應(yīng),解釋禮作為德之行的產(chǎn)生過程。概括一下仁、義的特點,就會發(fā)現(xiàn)禮與二者皆不相似。義的起點是“中心辯然而正行之”,以分別為基礎(chǔ);義與天道有密切的聯(lián)系,“圣人知天道也,知而行之,義也”,義似乎是對外在公道的遵守,因此能夠“有大罪而大誅之”。仁的起點是“以其中心與人交”,發(fā)端于親密的人際關(guān)系,這種關(guān)系由“以中心交”而產(chǎn)生;仁由愛父兄而及于愛人,本是一種親愛之情,因此需要“有小罪而赦之”。禮的起點是“以其外心與人交”,“以外心交”,表明了人際關(guān)系中的距離,從這個角度說,禮所本的也是分別?!耙云渫庑呐c人交”的結(jié)果是“遠”,遠而莊之,《論語·為政》云:“臨之以莊則敬?!卑套⒃唬骸扒f,嚴也。君臨民以嚴,則民敬其上。[5]21”遠而以謹嚴待之,則有敬。敬如既關(guān)乎心,也及于事。敬而不懈,則將此謹嚴而有別的態(tài)度保持下去。“嚴而畏之”與“尊而不驕”,則表明禮要在尊與恭之間形成平衡,偏于畏或偏于驕都將破壞禮之“敬”和“嚴”的內(nèi)涵。
總的來說,禮作為“德之行”的特點,發(fā)端于人際關(guān)系之間的有別。禮與仁同樣起源于人際的情感與關(guān)系,而仁本于親親之情,禮本于別異之交。禮與義都有“分別”的特點,而義與天道有密切聯(lián)系,禮在兩組五行相生的序列中都屬最后。也許可以說,義的分別與天道相關(guān),而禮的分別根源在于人道。此外,雖然禮偏向外在的行,《五行》仍然試圖使之“形于內(nèi)”,使之具有內(nèi)心的基礎(chǔ)。“以其外心與人交”揭示出,禮雖然是本著一套外在的禮儀制度而對人的行為加以規(guī)范,但它應(yīng)該具備內(nèi)心的基礎(chǔ),這個基礎(chǔ)是在人倫關(guān)系當中產(chǎn)生的,是以遠、莊、敬、嚴、尊、恭等為代表的情感和認識。
在說明人道與天道的分別后,《五行》進入了“思”或“心”的內(nèi)容?!段逍小凡]有像《孟子》那樣,專門講心的基本功能是思,也沒有對思作界定。對于“思”或“心”的討論,是隨著仁、智、圣三者從“思”到“形”的過程展開的。簡3云:
五行皆行于內(nèi)而時行之,謂之君子。士有志于君子道謂之志士。善弗為無近,德弗志不成,智弗思不得。思不精不察,思不長不得,思不輕不形。不形不安,不安不樂,不樂無德。[3]100-101
根據(jù)第4、5、6、7章來看,“不精不察”對應(yīng)“仁之思”,“不長不得”對應(yīng)“智之思”,“不輕不形”對應(yīng)“圣之思”。實際上從第2章后半段至第7章,專講思與仁、智、圣的關(guān)系。第3章開頭講“形于內(nèi)”,說明這里的仁、智都是“德之行”,是與心相關(guān)的?!暗赂ブ静怀伞保砻鳌爸尽被蛩荚凇暗轮小钡男纬芍邪l(fā)揮著關(guān)鍵作用。簡4云:
不仁,思不能精。不智,思不能長。不仁不智,“未見君子,憂心不能惙惙;既見君子,心不能悅;亦既見之,亦既覯之,我心則[悅]”,此之謂[也。不]仁,思不能精。不圣,思不能輕。不仁不圣,“未見君子,憂心不能忡忡;既見君子,心不能降”。[3]101
仁而思能精,智而思能長,圣而思能輕。第3章論思對“德之行”的關(guān)鍵作用,第4章反過來講仁、智、圣對思的作用?;蛘呖梢哉f,仁、智、圣影響著思的發(fā)用,使得思的作用沿著某一傾向展開。具體在簡第5—7章中得到說明:
仁之思也精,精則察,察則安,安則溫,溫則悅,悅則戚,戚則親,親則愛,愛則玉色,玉色則形,形則仁。[3]101
智之思也長,長則得,得則不忘,不忘則明,明則見賢人,見賢人則玉色,玉色則形,形則智。[3]101
圣之思也輕,輕則形,形則不忘,不忘則聰,聰則聞君子道,聞君子道則玉音,玉音則形,形則圣。[3]101
這三章分別從“仁之思”“智之思”“圣之思”展開,以“形則仁”“形則智”“形則圣”結(jié)束。按照龐樸先生的看法,“玉色則形”“玉音則形”均指“形于內(nèi)”[4]36-38。這段話的意思是,思按照某種傾向而展開其活動,最終將之由一種傾向性而完成、實現(xiàn)為德之行。形象地說,就是由“思”達致“形”的過程。思最初不是無方向的思,沒有傾向性的思不可能達致“形”。第4章說“不仁,思不能精。不智,思不能長”,這里的仁、智應(yīng)該與下文的“仁之思”“智之思”聯(lián)系看,且與“形則仁”“形則智”相區(qū)別,表達的是思發(fā)用之時的傾向性,而非“德之行”的完成。據(jù)此,思不起于仁之傾向,則不能精、察、安而至于仁之形于內(nèi);思不起于智之傾向,則不能長、得而至于智之形于內(nèi)。“圣之思”內(nèi)涵有異于此,在下文將詳細分析。
“仁之思也精”,精有擇意,故精而能察,從此端倪生發(fā)出去,漸至于安、溫、悅、戚、親、愛。從“溫”到“愛”,對應(yīng)了第19章仁作為“德之行”發(fā)生的過程?!爸侵家查L”,“長”可理解為遠或久;從長久之思或長遠之思出發(fā),而有得,得則明,明則見賢人。相比于第17章“見賢人,明也。見而知之,智也”,是見賢人而明,兩者的次序不同??赡艿慕忉屖牵?章從“智之思”出發(fā)而結(jié)于“智”,可以看成智之傾向經(jīng)由思的發(fā)用而完成為“德之行”,闡述的是“智”如何“形于內(nèi)”;而第17章的敘述,沒有這么嚴格,只是說明智的特點,即“見賢人而知”,因為“見”作為目的功能,故釋以“明”。若從這一角度看,這兩段話并不矛盾。“圣之思”與“仁之思”“智之思”的性質(zhì)不同?!拜p則形,形則不忘,不忘則聰,聰則聞君子道,聞君子道則玉音,玉音則形”,圣之思一思而形,形而至于聞君子道,聞君子道則又形。對比“聞君子道,聰也。聞而知之,圣也”,聞君子道而知是圣的特點。圣本身是形于內(nèi)的,不待思的作用而完成,因此這段話是圣對自身內(nèi)涵的展開,這種展開是通過思得以呈現(xiàn)的。經(jīng)過以上分析,《五行》中仁、智、圣與思的關(guān)系,似乎很難分出孰先孰后?!靶斡趦?nèi)”依靠思的作用,而思之展開又受仁、智、圣之傾向的影響。仁、智之“形于內(nèi)”及圣之展開的過程與思的作用,是交替進行的??傊?,《五行》通過上述討論,表明從善行進乎有德,讓外在的行為具備內(nèi)心的基礎(chǔ),須有思的作用。經(jīng)過對比發(fā)現(xiàn),第17章的五行相生關(guān)系是圣、義、智、仁、禮,第18章的五行相生關(guān)系是智、仁、義、禮。第2、3、11章所展示的相生關(guān)系是圣、智、仁,與這兩章均不相同。2、3、11、18章均涉及到思的作用。第2章云:“君子無中心之憂則無中心之智,無中心之智則無中心[之悅,無中心之悅則不]安,不安則不樂,不樂則無德?!盵3]100而第3章則說:“思不精不察,思不長不得,思不輕不形。不形不安,不安不樂,不樂無德?!盵3]100-101簡11和簡28云:
不聰不明,[不明不圣],不圣不智,不智不仁,不仁不安,不安不樂,不樂無德。[3]101
聞道而悅者,好仁者也。聞道而畏者,好義者也。聞道而恭者,好禮者也。聞道而樂者,好德者也。[3]103
“不安”“不樂”“無德”在第2、3章和第11章中均出現(xiàn)過。第2章的序列是憂、智、悅、安、樂、德;第3章的序列是安、樂、德;第11章的序列是聰、明、圣、智、仁、安、樂、德。第3章的“不形不安”,接“圣之思”的內(nèi)容,跟第7章相比,“不形不安”并不是對圣之內(nèi)涵展開的描述,因此可以推斷,“不形不安”之前的內(nèi)容仍是對仁、智、圣三者關(guān)系的討論。從“不……不……”的語氣看,三者之間存在相生關(guān)系。相較第17、18章天道、人道兩個序列下的五行相生關(guān)系,這里反映的關(guān)系又不盡相同。
根據(jù)第12、19章,仁之成為“德之行”,有“悅”的環(huán)節(jié)。第2章的“中心之悅”應(yīng)該與“仁”有關(guān),進一步說,應(yīng)該可以代表“仁”。又據(jù)第5章,從“仁之思”到“形則仁”有“安”和“悅”,且“安”處在“悅”之前,而第2章中“無中心之悅則不安”,“安”在“悅”之后。這說明第2章與第5章可能是兩個有差別的序列。第5章的內(nèi)容與第12、19章類似,而第12、19章并無“安”,因此第5章中論“安”與“悅”的關(guān)系不能用于第2章。第11章“安”在“仁”之后,這再次說明第2章與第11章的序列關(guān)系是一致的,“安”應(yīng)該是“仁”之后的環(huán)節(jié)。
“中心之智”對應(yīng)“不圣不智,不智不仁”,指“智”。根據(jù)第15、16、17章,明、見而知之對應(yīng)“智”,聰、聞而知之對應(yīng)“圣”。而第11章說“不聰不明,不明不圣,不圣不智”,由“聰”而“明”,與第17章中五行的前后關(guān)系一致。這說明“圣”本于“聰”而涵蓋“明”,“聞君子道而知之”涵蓋“見賢人而知之”。再結(jié)合第2章和第11章,大概可以推斷,“中心之憂”與“圣”有關(guān),或可以代表“圣”。那么以上三章所講的相生關(guān)系就是由圣而智、由智而仁。后面的安、樂、德不在五行之內(nèi),不屬于五行之內(nèi)的相生關(guān)系。
仁之思的完成是“玉色則形,形則仁”,智之思的完成是“玉色則形,形則智”。雖然“思不輕不形”對應(yīng)的是圣,然而“形”也代表著仁、智作為德之行的完成。因此第3章“不形不安”云云,不僅是接著圣講,也是接著作為德之行的仁、智來講。“形”之后的安、樂、德,接續(xù)由圣而智、由智而仁的相生關(guān)系。根據(jù)第17章:“圣,知禮樂之所由生也,五行之所和也。和則樂,樂則有德,有德則邦家興?!笨芍安话膊粯罚粯窡o德”,可能是講德之行在家國方面的影響。沿著這條思路,我們可以《論語》中的兩條材料為例,進一步理解“安”與“樂”的含義?!稙檎吩疲骸耙暺渌?,觀其所由,察其所安?!薄墩x》:“以,用也。言視其所以行用……由,經(jīng)也。言觀其所安經(jīng)從。‘察其所安’者,言察其所安處也……言知人之法,但觀察其終始?!盵5]18-19可知“察其所安”是察知一個人久處而安之處,屬于知人的最后最深入的一步。一個人所安之處,比一時之言行,更能反映其人內(nèi)在的善惡、反映其成德之境界?!队阂病吩疲骸爸卟蝗绾弥撸弥卟蝗鐦分??!薄墩x》:“此章言人之學(xué)道用心深淺之異也。言學(xué)問,知之者不如好之者篤厚,好之者又不如悅樂之者深也。”[5]78樂之比好之,又深一步,不僅篤厚,亦有愉悅而自得其中之意。綜上,“不安不樂,不樂無德”,闡述了由思以致形的深化,是一個人從知德而為到好德、樂德而為的修養(yǎng)方面的成熟。
至此,我們可以根據(jù)上述的內(nèi)容對第28章進行解讀。第28章的句式是“聞道而……”,《五行》中數(shù)次提到“聞君子道”,應(yīng)是“聞道”的具體含義。君子道對應(yīng)圣和天道,天道是五行皆形于內(nèi),因此本章中的仁、義、禮,都是“德之行”。為什么只有仁、義、禮?第18章人道的相生關(guān)系是智、仁、義、禮,然而人道對應(yīng)的是“見賢人”,故而這一序列不能用于解釋此章的關(guān)系。第2、3、11章的相生關(guān)系是圣、智、仁,且第2章的“中心之悅”代表仁,與此章的“聞道而悅者”相對應(yīng)。又第11章在圣、智、仁的序列后談到“不仁不安,不安不樂,不樂無德”,以“德”來歸結(jié)此相生關(guān)系。第28章在仁、義、禮之后,談到“聞道而樂者,好德者也”,樂而好德,正是對“不樂無德”的解釋。從這兩點看,第28章與圣、智、仁的序列有直接關(guān)系,第28章中的仁、義、禮,應(yīng)該是對第11章的圣、智、仁、安、樂、德的補充,把五行中缺乏的兩者——義、禮——補充進來。義的特點是“聞道而畏”,“畏”呼應(yīng)了第22章的“有大罪而大誅之”;禮的特點是“聞道而恭”,“恭”已見于第14、21章論禮的內(nèi)容。而仁、義、禮作為“德之行”,需要繼續(xù)深入熟化到“好德”的境地。據(jù)此我們也可以說,安、樂、德雖然不是五行中的德目,卻是五行之為“德之行”繼續(xù)發(fā)展之后的境界。五行而為“德之行”,對于成德修養(yǎng)來說仍然是不夠的,“聞道而樂”,是一個“有志于君子道”者所應(yīng)有的理想。
除相生關(guān)系之外,《五行》中的另一個主要內(nèi)容是“君子”。第3、4、8、9、10、11、15、16、17、24章均涉及到“君子”的相關(guān)內(nèi)容,第8、9、10、24章是集中討論,其他的章節(jié)或者談“君子道”,或者在引《詩》當中談到了君子。這里引出了一個重要問題,即《五行》中的引《詩》。因為廖名春教授已在專書《郭店楚簡引〈詩〉論〈詩〉考》中討論過此問題,對于《五行》引《詩》討論君子的內(nèi)容已有說明,此處就不再贅述。下面集中探討“君子”與“君子道”的關(guān)系。
“君子”問題首見于論天道與人道的材料中。第3章云:“五行皆行于內(nèi)而時行之,謂之君子。士有志于君子道謂之志士?!盵3]100“五行皆形于內(nèi)”,顯然高于個別“德之行”的完成,而“時行之”更為難得。孟子稱孔子為“圣之時者”[7]269,說“自有生民以來,未有盛于孔子也”[7]78,說明儒家對“時”的重視。五行皆為德之行而隨時以行,是成德的最高境界,而君子就是天道的人格化的具象,是一個具體而理想的模范。而第15、17兩章談到“君子道”,云:
未嘗聞君子道,謂之不聰。未嘗見賢人,謂之不明。聞君子道而不知其君子道也,謂之不圣。見賢人而不知其有德也,謂之不智。[3]102
聞君子道,聰也。聞而知之,圣也。圣人知天道也……見賢人,明也。見而知之,智也。[3]102
第17章說,聞君子道而知之者為圣,又“圣人知天道也”,似乎可以說,君子道即天道。第15章,君子、君子道經(jīng)由“聞”而對應(yīng)圣,賢人經(jīng)由“見”而對應(yīng)智。聞見之別、圣智之別,對應(yīng)了起于圣的五行相生關(guān)系與起于智的四行相生關(guān)系。聞見之別,還見于第5、6、7章:“仁之思也精……愛則玉色,玉色則形。”“智之思也長……見賢人則玉色,玉色則形。”“圣之思也精……聞君子道則玉音,玉音則形。”明而“見賢人”為智,聰而“聞君子道”為圣。仁、智對應(yīng)玉色,圣對應(yīng)玉音。玉色、玉音既與聞、見相關(guān)聯(lián),又有新的內(nèi)涵。第10—11、24章云:
[君]子之為善也,有與始,有與終也。君子之為德也,[有與始,有與]終也。金聲而玉振之,有德者也。[3]101
金聲,善也。玉音,圣也。善,人道也。德,天[道也]。唯有德者,然后能金聲而玉振之。[3]101
君子集大成。能進之為君子,弗能進也,各止于其里。大而晏者,能有取焉。小而軫者,能有取焉。胥儢儢達諸君子道,謂之賢。君子知而舉之,謂之尊賢。知而事之,謂之尊賢者也。[前,王公之尊賢者也];后,士之尊賢者也。[3]103
按《孟子·萬章下》:“孔子,圣之時者也。孔子之謂集大成。集大成者也,金聲而玉振之也。金聲也者,始條理也;玉振之也者,終條理也。始條理者,智之事也;終條理者,圣之事也?!盵7]269《孟子》的這段話在各方面與《五行》形成了呼應(yīng)。而在這段話之前,孟子敘述了伯夷、伊尹、柳下惠、孔子這四者的言行,稱伯夷為“圣之清者”[7]269,伊尹為“圣之任者”[7]269,柳下惠為“圣之和者”[7]269。而孔子為“圣之時者”,“可以速則速,可以久則久,可以處則處,可以仕則仕”[7]269,顯然是包含了清、任、和在其中。故稱孔子為“集大成”者。關(guān)于“金聲而玉振之”,趙歧注:“振,揚也。故如金音之有殺,振揚玉音終始如一也。施條理者,金從革,可始之使條理。終條理者,玉終其聲而不細也,合三德而不撓也?!盵7]269《正義》釋其注云:“孔子之圣則以時也,其時為言,以謂時然則然,無可無不可,故謂之集其大成,又非止于一偏而已。故孟子于下又取金聲玉振而喻之也,言集大成者,如金聲而玉振之也。金聲者,是其始條理也,言金聲始則隆而終則殺者也,如伯夷能清而不能任,伊尹能任而不能和,下惠能和而不能清者也;玉振之者,是其終條理也,言玉振則終始如一而無隆殺者也,如孔子能清、能任、能和者也,所以合金聲而玉振之而言也,以其孔子其始如金聲之隆,而能清、能任、能和,其終且如玉振無隆殺,又能清而且任、任而且和、和而且清,有始有終,如一者也?!盵7]271
而根據(jù)《孟子》的注疏,《五行》中的玉音、有始有終、集大成、金聲而玉振,都可以得到解釋?!敖鹇暋?,對應(yīng)智、始條理、善、人道、四行和;“玉振”,對應(yīng)圣、終條理、德、天道、五行和、集大成。前文所述的天道與人道的相生序列,通過“金聲而玉振”的比喻匯合了,并歸結(jié)于“有德者”的集大成境界中。在這兩組關(guān)系中,“圣”是區(qū)分德與善的關(guān)鍵,代表了天道和“集大成”的圣人德行境界。而“圣”所以有如此重要的地位,在于它有“時行”之義。據(jù)《正義》,唯有德者能金聲而玉振之,既能為仁、義、禮、智之德之行,又能隨時而取宜,使仁、義、禮、智不相傷、不相妨。故有德者的有始有終,是始于一行之隆,終于五行之隨時而貫通。由此,我們會對第22、23章的內(nèi)容有進一步的理解,特別是“有小罪而弗匿也,不辨于道也”,“不辨于道”的含義,可能就是固守義的原則,在親有小罪之時不能“赦之”,反而“誅之”,以義滅仁。仁義有一者不能行,就不可能稱為遵循了“道”,不可能達到“君子集大成”的境界?!段逍小凡]有像《孟子》那樣把仁、義、禮、智作為倫理原則完全并列起來。在《五行》當中,最可能產(chǎn)生沖突的是仁與義,而在天道與人道的區(qū)別中最有代表意義的是圣與智。而對仁與義之關(guān)系的理解,是“時行”義的核心。聯(lián)系第24章探討的仁、義問題,“能進之為君子,弗能進也,各止于其里”,不能進于君子道的,“各止于其里”,或謂各止于其所能?!按蠖陶?,能有取焉”,謂行義;“小而軫者,能有取焉”,為行仁。不能進于“君子道”而“集大成”者,只能取其一端,即或取于仁,或取于義?!案髦褂谄淅铩闭撸赡芫褪堑?0章所說的為善而有始有終者。這是“集大成”之次,尚達不到“圣”的境界。
在探討完君子與金聲玉振的問題后,我們轉(zhuǎn)向《五行》中與君子關(guān)系密切的另一個觀念:慎獨。簡8—9云:
“淑人君子,其儀一也”。能為一,然后能為君子,[君子]慎其獨也。[3]101
“[瞻望弗及],泣涕如雨”。能“差池其羽”,然后能至哀。君子慎其[獨也]。[3]101
據(jù)鄭玄《目錄》,《中庸》為“孔子之孫子思伋作之,以昭明圣祖之德”?!吨杏埂芬蔡岬健吧鳘殹?,說:“君子戒慎乎其所不睹,恐懼乎其所不聞。莫見乎隱,莫顯乎微,故君子慎其獨也?!薄段逍小匪故镜摹吧鳘殹保€是應(yīng)從德之行來理解。第8章強調(diào)“一”,因為君子是“五行皆行于內(nèi)”,此處的“一”就使人聯(lián)想到內(nèi)外如一。仁、義、禮、智“不形于內(nèi)謂之行”,“形于內(nèi)謂之德之行”,行只是外在的,而德之行是內(nèi)外合一的,是外在的行為具備了內(nèi)心的基礎(chǔ)。此處說“能為一,然后能為君子”,也可能是說內(nèi)外如一、外行善而內(nèi)有德的,才能稱為君子。第9章引《詩·邶風(fēng)·燕燕》之文,不論《燕燕》原意為何,“泣涕如雨”“差池其羽”,均屬于外在表現(xiàn),而“至哀”屬于內(nèi)心。此處的意思似乎是,能盡其哀行,才能至其哀心,仍是說內(nèi)與外、行與心應(yīng)該一致。從內(nèi)外一致的角度來理解“慎獨”的意義,總體上符合《五行》對君子的界定。這樣的看法,對于我們理解《中庸》中的“慎獨”和“不睹不聞”的含義,或許有一定幫助。
《五行》第25章,談心對于體的優(yōu)先性。心與體的關(guān)系,從另一個角度說也是內(nèi)與外的關(guān)系。云:
耳目鼻口手足六者,心之役也。心曰唯,莫敢不唯;諾,莫敢不諾;進,莫敢不進;后,莫敢不后;深,莫敢不深;淺,莫敢不淺。[3]103
六體為心所役,依心之所欲而有唯、諾、深、淺之行。六體之行服從心的安排,也就是心與行、內(nèi)與外的一致。與此不同,第26-27章則回到天與人的區(qū)別上來:
目而知之謂之進之,喻而知之謂之進之,譬而知之謂之進之。幾而知之,天也?!吧系叟R汝,毋二爾心”,此之謂也。[3]103
天施諸其人,天也。其人施諸人,狎也。[3]103
“目”,龐樸先生認為假借為“侔”?!赌印ば∪ 分^:“侔,比辭而俱行也。”[4]80《說文》:“侔,齊等也?!币颉坝鳌庇懈鏁砸猓捌币灿兄I告意,此處的“侔”可能有等類使知之意?!澳慷薄坝鞫薄捌┒保际且阅撤N方式告知,使之由不知進于知。“幾而知之”與這三者不同,《系辭傳》云:“幾者,動之微,吉之先見者也?!盵8]幾是動之先兆,隱微無形,不可以明見,只可以聰聞?!澳慷迸c“幾而知之”的對比,使人聯(lián)想到第16章“見而知之,智也。聞而知之,圣也”?!澳俊迸c見之明、知之智,“幾”與聞之聰、知之圣,可能存在對應(yīng)關(guān)系?!皫锥?,天也”,天指天道,也提示了“圣”所代表的理想人格,“圣人知天道也”(第17章)。相對的,“目而知之”等代表的就是人道。我們注意到,只有前三組“知之”后接“進之”,“幾而知之”不必“進之”而直接為“天”。也許可以說,知之而進之,就是第1章所說的“形于內(nèi)謂之德之行”,由行進于德之行,不知則不能進,停留于行?!皫锥睂?yīng)圣,圣不論“形于內(nèi)”與否,都是“德之行”,故直接云“天也”。綜上,此章仍是立足于天道與人道的分別來談,以下第27章,也是接著第26章繼續(xù)講天人之別?!搬颉币览盍阈Wx,近于“習(xí)”。“狎”又有親近義。若取親近義,則可聯(lián)系第23章“小而軫者”之“軫”,而與“仁”產(chǎn)生聯(lián)系。如此,則“天施諸其人”可從“義”的方向理解,因為在天道的序列下義與圣關(guān)系最為密切?!疤焓┲T其人”與“其人施諸人”,就有可能關(guān)系到義與仁的對比。不過這一說法尚無更有力之證據(jù),只能作為一種推測。
如前所述,《五行》不僅討論了德目之間的相生關(guān)系,而且借助相生關(guān)系探討了德目自身的內(nèi)涵及其從“行”進乎“德之行”的細致變化過程。相生關(guān)系是《五行》中的主體,是《五行》展開其哲學(xué)論述的主要載體,也是全篇之中最難理解的內(nèi)容之一。王博教授認為,《荀子》“案往舊造說,謂之五行,甚僻違而無類,幽隱而無說,閉約而無解”云云,就是批評子思吸收傳統(tǒng)五行的觀念,特別是五行相生的思想,而大講德目之間的相生關(guān)系[9]64-65。五行之間相生關(guān)系及德目內(nèi)部的相生關(guān)系,還有很多問題尚未回答,如相生關(guān)系的依據(jù)是什么,其得以推進的動力是什么,不同的相生序列究竟有何區(qū)別,等等。這些問題,僅在《五行》一篇之內(nèi),是難以回答的,必須借助其他文獻和材料進行研究。
《五行》提出行與德之行的區(qū)分,指出善不應(yīng)停留于行為,更應(yīng)發(fā)乎心、寓乎志。發(fā)乎心的是德之行,不發(fā)乎心的行為雖然符合仁、義、禮等原則,卻只能稱為行?!靶斡趦?nèi)”一說,如陳來教授所云,“強調(diào)德的內(nèi)在性”[2]18,但德行的徹底內(nèi)在化,要到孟子那里才能實現(xiàn)。作為《孟子》之前關(guān)注此問題的文獻,《五行》對于先秦德行論的發(fā)展有著重要意義。
《五行》對“圣”與“君子”的探討也值得關(guān)注?!皶r行”之義的引出,使得“圣”作為德之行的內(nèi)涵明確了,使得圣人“集大成”的含義明確了,也令我們更全面地理解了善與德、人道與天道的區(qū)別?!熬印贝淼氖侨寮业睦硐肴烁?,是有志于人格修養(yǎng)完善的人的努力目標?!段逍小诽崾疚覀儯熬印辈粌H需要有發(fā)乎內(nèi)心的善行(德之行),更應(yīng)有隨時取義的“時行”精神?!段逍小返倪@一思想在《孟子》中得到了全面的繼承和體現(xiàn)。
最后是關(guān)于《五行》的文章結(jié)構(gòu)問題。較為普遍的一種看法是,《五行》中存在“經(jīng)”與“說”或“經(jīng)”與“解”的結(jié)構(gòu)特征[2]5,至于“經(jīng)”與“說”的作者為誰、是如何形成當今竹簡中所見的結(jié)構(gòu),則有不同看法。若根據(jù)“子思唱之,孟軻和之”,則“說”的部分似乎可以推斷是孟子所作。然而《五行》中很占地位的相生關(guān)系,在《孟子》一書中卻鮮見蹤跡;仁、義、禮、智、圣五行,在重要性與相互關(guān)系上,也與《孟子》常稱的“仁義禮智”有許多差別。因此,《孟子》雖然對《五行》有繼承,但在思想上與《五行》有一定的距離。王博教授曾撰文《荊門郭店竹簡與先秦儒家經(jīng)學(xué)》,討論了郭店楚簡中屬于儒家學(xué)派的文獻的歸屬問題。他認為,這些文獻與子思的關(guān)系密切,而與孟子有一定距離[9]47。應(yīng)該說,這樣的看法是有道理的?!段逍小放c《孟子》的差別,有可能是儒家德行論發(fā)展不同階段的結(jié)果,而《五行》中的部分思想可能因為理論發(fā)展的需要,被孟子拋棄了。因而今日出土之《五行》有一些“新鮮”的思想內(nèi)容,能夠為我們進一步了解先秦儒家學(xué)說的發(fā)展,提供十分珍貴的材料。
參考文獻:
[1]王先謙.荀子集解:全二冊[M].沈嘯寰,王星賢,點校.北京:中華書局,1988.
[2]陳來.竹簡《五行》篇與子思思想研究[J].北京大學(xué)學(xué)報:哲學(xué)社會科學(xué)版,2007(2):5-18.
[3]李零.郭店楚簡校讀記:增訂本[M].北京:中國人民大學(xué)出版社,2009.
[4]龐樸.竹帛《五行》篇校注及研究[M].臺北:萬卷樓圖書有限公司,2000.
[5]李學(xué)勤.十三經(jīng)注疏·論語注疏[M].北京:北京大學(xué)出版社,1999.
[6]李學(xué)勤.十三經(jīng)注疏·禮記正義:上、中、下[M].北京:北京大學(xué)出版社,1999.
[7]李學(xué)勤.十三經(jīng)注疏·孟子注疏[M].北京:北京大學(xué)出版社,1999.
[8]李學(xué)勤.十三經(jīng)注疏·周易正義[M].北京:北京大學(xué)出版社,1999:308.
[9]王博.子思五行說與傳統(tǒng)五行說的關(guān)系[M]//王博.簡帛思想文獻論集.臺北:臺灣古籍出版有限公司,2001.
(責(zé)任編輯:張群喜)
中圖分類號:B22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4-9014(2015)02-0008-09
收稿日期:2014-12-29
基金項目:國家哲學(xué)社會科學(xué)基金重大項目“出土簡帛文獻與古代中國哲學(xué)新發(fā)現(xiàn)綜合研究”(11amp;ZD086)。
作者簡介:王沁凌,女,寧夏銀川人,北京大學(xué)哲學(xué)與宗教學(xué)系博士研究生,研究方向為中國哲學(xué)。
The Main Thoughts of Wuxing in Guodian Chu Bamboo Slips
WANG Qinling
(Department of Philosophy and of Religious Studies, Peking University, Beijing100871, China)
Abstract:TheessayW uxingin Guodian Chu bambooslipsdiscussestherelationsbetween fiveprinciplessuch asbenevolence,righteousness,propriety,wisdom andsage.TherearetwoissuespermeatingtheessayW uxing.Oneis how theprincipleofheaven isdistinguished from theprincipleofhuman.Theotheriswhattheroleofthinkingplays intherelationsoffiveprinciplesandinthedistinctionbetweenheavenandhuman.Thefirstissuecanbeexpressedas thedistinctionbetweenfiveprinciplesandfourprinciples(includingbenevolence,righteousness,propriety,wisdom andthesubtlepartisthedistinction betweenbenevolenceandrighteousness.Thinking,consideredasthedynamicabilityofheart,permeatesthestringofthediscussionsabove,and formsthemotivepowerin themutualgeneration of fiveprinciples.OnthisbasisW uxing showsthefeatureofagentleman,whocanfollow fiveprinciplestoactandkeep pacewiththetimes,andwhosedoingisallfrom theinside.Thecharacterofthegentlemanisconnectedwiththesage inMencius,whoepitomizestheprincipleofheavenandholdsthemeaningoftime.
Keywords:The essay Wuxing in Guodian Chu bamboo slips; the mutual generation of five principles; the principle of heaven; benevolence and righteousness; the character of gentlema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