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艷萍
(西北師范大學知行學院外語系,甘肅 蘭州 730070)
不同的國家有不同的文化,家庭教育是文化的一部分,中美文化的差異在家庭教育中的體現(xiàn)也是方方面面的。本文利用霍夫斯泰德文化維度理論,探討中美不同家庭教育觀背后的文化差異。
1967 年至1973 年期間,荷蘭心理學家吉爾特·霍夫斯蒂德及其團隊在IBM 公司就文化價值觀問題進行調查,面向各國雇員發(fā)放調查問卷112 000 多份,霍夫斯泰德基于該研究于1980 年在《文化的后果》一書中首次提出衡量文化的四個維度:集體主義與個體主義、不確定性規(guī)避、權利距離、陽剛氣質與陰柔氣質。[1]20 世紀80 年代末,霍氏對之前的研究重新進行調查,不僅再次證實了前次研究的成果,還基于中國的儒家文化提出了第五個維度:長期導向與短期導向。[2]本文即從這五個文化維度出發(fā),探討中美家庭教育觀的差異。
集體主義與個體主義維度聚焦于社會對個人成就及人際關系的認同程度。[3]個體主義文化更多強調個人權利與責任、隱私、自由和創(chuàng)新,而集體主義文化則更多強調群體、和諧、協(xié)作、傳統(tǒng)和面子。中國崇尚儒家思想,重視社會倫理道德秩序,因此具有濃烈的“重集體輕個人”文化傾向。具體到家庭教育,中國的孩子從小就被教育要學會從“我們”的角度考慮問題,“先人后己”。個人的成就離不開他人的合作和幫助,家庭成員間也強調“長幼有別,尊重長者”,過失會導致自己和群體蒙羞和丟面子。而美國的家庭教育觀受西方哲學思想的影響,重視培養(yǎng)孩子的自我意識、主觀能動性和獨立性,他們強調主動創(chuàng)造機會、把握機會,實現(xiàn)并肯定自己的價值。家庭成員間更多的是平等相處,彼此尊重,過失會導致負罪感及喪失自尊。
權利距離維度聚焦于不同國家人與人之間的平等程度[4]。中國屬于“高權利”國家,在家庭教育中,中國的父母更多地強調“服從”,“聽話”成了好孩子的標準,在家聽父母的話,在學校聽老師的話,教師對于課堂有絕對的支配權。中國人認為謙虛是一種美德,子女有贍養(yǎng)老人的義務,而在“低權利”的美國,人們更喜歡享有平等的關系而非特權。美國的孩子從小被教育父母與子女、教師與學生之間的關系是平等的,父母不能干涉子女的自由和隱私,教師希望學生積極參與到課堂中,美國父母不要求子女贍養(yǎng)父母。
不確定性規(guī)避聚焦于對不確定性及含糊性的容忍程度[5]。中國屬于“不確定性”中等的國家,中國人認為“不確定”會給人帶來壓力,改變現(xiàn)有的穩(wěn)定關系。人們普遍追求在穩(wěn)定中尋求發(fā)展,追求天時地利人和,中國人在家庭教育中也強調“穩(wěn)定”,“平安是?!薄凹毸L流”是他們理想中的生活態(tài)度,在這樣的家庭教育下,中國的孩子也被教育要珍惜眼前的生活,珍惜已擁有的東西。此外,中國人的生活以家庭為中心,家庭成員間也更愿意相互有所照應?!梆B(yǎng)兒防老”的思想也是這種“不確定性”的體現(xiàn)。而在“不確定性”較弱的美國,人們不認為“不確定性”會帶來壓力。他們往往不滿足于現(xiàn)有的生活和秩序,更希望能有所突破或創(chuàng)新,受個體主義影響,美國人提倡“獨立自主”,美國家庭的模式隨著子女的成年而被打破,子女需要靠自己的能力滿足自己的需求。在美國成年子女和父母之間的贍養(yǎng)和扶持關系很淡薄,有的家庭甚至不愿意生育孩子。
從霍夫斯泰德的研究看,中美兩國都屬于具有陽剛氣質的國家,社會成員更重視工作收入和提升機會。家庭分工中,父親往往負責處理外部事務,而母親則負責處理家務和感情問題。此外,家庭教育也有不同側重點,教育男孩時往往要求其堅強,而女孩則要求其溫柔善良。
該維度體現(xiàn)著一個民族對長遠利益和近期利益的價值觀[6]。中國深受儒家思想的影響,是一個十分注重長期導向的國家。中國的家庭教育也強調信守承諾,尊重傳統(tǒng),重視培養(yǎng)孩子堅韌、節(jié)儉及未雨綢繆的品質和生活習慣,而美國的長期觀念傾向較弱。他們認為傳統(tǒng)和承諾完全可以被打破,孩子也被教育要“活在當下”。
從以上的論述中我們可以看出,中美兩國的家庭教育觀之所以存在差異,是和兩個國家所奉行的文化價值觀緊密相關的。這些價值觀有些差異巨大,有些又有相似之處,我們只有充分認識并理清這些差異,才能有效交流。
[1]Hofstede,G. Culture's consequences:International differences in work——related values[M].Beverly Hills:Sage Publications,1980.18.
[2]Hofstede,G. Hofstede,G.J.Cultures and Organizations:software of the mind[M]. New York:Mc Graw Hill Education,2005.26.
[3][4][5]馮乃祥.霍夫斯蒂德及其文化維度簡介[J]. 對外經濟貿易大學學報,2008,(S1):37-41.
[6]王玥.霍夫斯泰德的文化維度理論解讀[J]. 世紀橋,2012,(1):35-3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