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曉婷
(嶺南師范學院,湛江 524048)
積極心理學理念下高校心理健康教育課程教學改革
張曉婷
(嶺南師范學院,湛江 524048)
在積極心理學理論的基礎上,分析當前高校心理健康教育課程建設的現(xiàn)狀,探討了目前高校心理健康教育課程在教學目標、方法和內(nèi)容方面的不足之處,并從積極心理學的啟示與實踐運用出發(fā),提出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課程教學目標要有側重點并以培養(yǎng)大學生積極情緒調適能力為主,課程教學方式要注重大學生的積極心理體驗,課程教學內(nèi)容要注意培養(yǎng)學生的積極人格品質,并構建積極心理教育課程教學體系。
積極心理學;心理健康教育課程;教學目標;教學方式
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課程是高校實施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重要途徑。隨著國家經(jīng)濟社會的發(fā)展,物質條件進一步豐富,人們的生活環(huán)境、觀念意識也不斷隨之發(fā)生變化,這使得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的對象也在不斷發(fā)生變化并呈現(xiàn)出許多新特征。在近幾年的工作實踐案例中,我們發(fā)現(xiàn)學生性格心理、行為習慣的形成都會受到家庭教育環(huán)境的影響,學生自身心理特征的形成往往帶有家庭教育的特點。作為高校實施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重要內(nèi)容,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課程應該能夠為大學生健康的心理素質的形成起到幫助作用,應該能夠彌補家庭教育對學生健康心理個性培養(yǎng)的缺失。如何更好地適應社會形勢的變化發(fā)展,通過心理健康教育課程教學改革,培養(yǎng)大學生健康的心理素質,這已經(jīng)成為了高校心理健康教育課程的新要求。積極心理學在其興起之后便對心理健康的方法和途徑都有了很大的啟發(fā)和促進,并受到了極大的關注,因此,有必要在高校心理健康教育課程教學中借鑒積極心理學理念,以期提高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實效性,這是心理健康教學課程教學改革的重要話題。
20世紀80年代,積極心理學理念最先在美國興起。以塞里格曼為代表的美國心理學家首次將人的樂觀、幸福感、好奇心、智慧和創(chuàng)造的勇氣等作為實證研究的課題,受到了廣泛的關注和應用,并于2000年公開發(fā)表了有關心理學研究成果《積極心理學導論》。[1]積極心理學主要是改變了傳統(tǒng)心理學的過度傾向于消極價值取向,倡導積極的研究取向,側重于對人潛在的心理意識的正能量激發(fā),從而促使人的心理素質向著美好的、正向的、健康的和良性的方向發(fā)展,進而促進人的身心健康全面發(fā)展。[2]此外,縱觀在學術界對于積極心理學的應用與研究,從一般意義上來說,積極心理學就是要對人類行為中積極的、幸福的因素進行研究,從而補充對人類心理消極方面的研究,使得心理學的理論和實踐獲得原本的、全面的意義。正如塞里格曼所指出的那樣:“心理學不僅研究病態(tài)、弱點和損害,還研究力量和優(yōu)點。不僅是修復損壞的東西,而且還是培育好的東西?!盵3]
積極心理學研究的領域概括起來,主要包括主觀層面、個體層面以及群體層面等三個方面。在主觀層面上,主要是考察人們的主觀感覺體驗,包括對于目前生活的狀況、對事物的滿意程度、主觀上希望達到的幸福感。主要是引領人們在主觀上心態(tài)要端正,要以感恩的心和生活態(tài)度面對未來。在個體層面上,主要是研究個體的積極心理素質的培養(yǎng)以及人格特質的形成,這里既包括在工作中給予他人的關心與良好態(tài)度,也包括在困難、不足和挫折面前表現(xiàn)出來的敢于面對、積極改進的心態(tài),還包括對于未來不確定因素的積極心理應對方法等內(nèi)容。[4]在群體層面,主要是對于社會群體組織系統(tǒng)的研究。影響人的心理健康,不僅僅是在個人方面,家庭、社會、學校、企業(yè)單位、社區(qū)環(huán)境等方面因素對人的積極性理也有很大的影響。如何激發(fā)個人在群體生活環(huán)境中保持一種樂觀、向上的精神狀態(tài),積極有序的生活,營造良好的環(huán)境,構建和諧群體組織系統(tǒng),這也是積極心理學關注的一個重要內(nèi)容。
隨著社會的發(fā)展進步,人們的生活環(huán)境也發(fā)生了巨大的變化,對心理健康的需求和全面發(fā)展的需要也越來越明顯。結合當前國家和社會的發(fā)展形勢,最大限度適應經(jīng)濟社會發(fā)展需求和大學生的身心需要,培養(yǎng)良好的心理素質,成為了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重要內(nèi)容。然而,在高校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課程教學中,依舊還存在著一些問題。
(一)教學目標上重點不夠突出,忽視了培養(yǎng)學生的積極品質
高校心理健康教育課程教學雖然是以大學生的心理健康為目標,但大多數(shù)都是沿用了消極心理學的教學模式,著眼點在于心理問題的消極方面,引導學生從分析自身的消極方面出發(fā)看待問題,從而忽視引導學生挖掘自身的潛能、培養(yǎng)積極的品質和人格,在一定程度上偏離最先的教學目標設計。傳統(tǒng)的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課程通常以傳授心理健康教育知識為主,目的在于防范大學生產(chǎn)生心理問題,防治大學生心理疾病,預防為主防治結合。由于心理健康的知識門類諸多、廣泛淵博,教育者想要在大學生中將其普及開來并真正解決學生的心理問題,往往事倍功半。在這樣的教學目標之下,大多數(shù)學生從課堂中走出來時,就已將這些知識遺忘殆盡,何談防范心理問題,防治心理疾病呢?其次,以“防范心理問題,防治心理疾病”為目標的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課堂教學正是沿襲了“消極心理學”的研究傾向,將心理學預設為“治病的科學”就背離了心理學原本的發(fā)展軌道。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不應只是用修復、治療的手段達到個體健康的目的,更重要的是培育學生自身的積極因素。
(二)教學方式較為單一,教學效率不高
大多高校心理健康教育課程的教學方式是案例閱讀、提出問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流程,以心理問題為導向,單純是心理知識和理論的灌輸,而忽視心理知識的實踐與應用。傳統(tǒng)的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課程以學生為主體,老師主導課堂,以講授方式為主,兼有提問與學生互動。但是,被我們使用最多的教學方式卻是效率最低的方式。在一項教育心理學研究中發(fā)現(xiàn),在不同的教學方式下,學生對所教內(nèi)容的掌握程度是不同的。例如,教師講授的教學方式之下,學生對知識的平均回憶率為5%,學生閱讀的方式下,平均回憶率為10%,視聽并用的方式,平均回憶率為20%。[5]
(三)教學內(nèi)容多以分析消極案例為主,缺乏積極內(nèi)容
在教學內(nèi)容上,高校心理健康教育課程多數(shù)以消極心理案例來分析,容易使大學生產(chǎn)生心理上的對立和排斥,對于心理教師和咨詢機構也會逐步敬而遠之,在一定程度上造成教育者與教育對象之間關系的對立。因而,在這種教育方法和內(nèi)容的影響下,心理健康教育課程的效果達不到預期的目標,并且將課程教學與日常的心理輔導、心理咨詢?nèi)藶楦盍眩鶗斐纱髮W生心理健康教育課程教學的事倍功半,收效甚微。
(一)課程教學目標要有側重點并以培養(yǎng)大學生積極情緒調適能力為主
大學生健康教育課程的教學要改變“全面鋪開,全方位教育”的目標,應以大學生活的一些典型心理為側重點,著重培育大學生積極情緒調適能力。課程教學目標的重點應是大學生學習生活中常見的、普遍的心理現(xiàn)象,例如,在學生的自我意識方面,培養(yǎng)積極的自我認知;在學習方面,培養(yǎng)積極的學習心態(tài)、學習態(tài)度,良好的學習習慣;在人際交往中,保持積極的交往心態(tài);在戀愛關系中,促進個人積極的發(fā)展等。
積極心理學正是從個體自身的積極因素入手,通過不斷挖掘自身的積極力量和培養(yǎng)個體的優(yōu)秀品質,最大限度實現(xiàn)心理素質的提升,正是為培養(yǎng)大學生積極情緒調適能力提供了很好的借鑒。同時,在積極心理學的指引下,高校心理健康教育課程教學首要的任務,就要以培養(yǎng)大學生幸福感為中心,培養(yǎng)大學生積極情緒調適能力,開展一系列的教學活動,達到兼顧積極的心理品質和心理問題的化解的有機統(tǒng)一。要達到培養(yǎng)大學生幸福感和積極情緒調適能力的目的,就要在心理健康教育課程中引導大學生樹立信心,提升自我效能感。提升學生的自我效能感可以通過為大學生設立難度適宜的目標,并通過不斷鼓勵大學生去努力完成。例如,在積極學習心理培養(yǎng)的過程中,教育者要為學生設置適合學生學情的學習目標,與學生技能相匹配的難易程度,學生就會在不斷實踐和探索中全情投入并努力實現(xiàn)目標,學生會沉浸于這一過程中,伴隨每一個小目標的實現(xiàn),個體的心靈會獲得一種積極的體驗,這種體驗就是對于學習心理的最好獎賞,從而達到學生在學習中的一種巔峰忘我的表現(xiàn)。在這個過程中,運用積極心理學的理念,對大學生進行積極的心理暗示,鼓勵大學生自覺克服困難,完成預訂目標,不斷提升大學生的自我效能,從而達到心理健康教育課程教學的最初目的。
(二)課程教學方式要注重大學生的積極心理體驗
積極心理學關注人的積極心理體驗,認為人人都有積極的心理潛能和自我向上的成長動力以及能力。因此,在積極心理學的引導下,高校心理健康教育課堂教學方式的重點,也應該以加強大學生的積極心理體驗為核心,培養(yǎng)大學生積極的心理承受能力、環(huán)境適應能力和情緒控制能力等方面的素質。在大量的教學實踐中,我們發(fā)現(xiàn)體驗式的課堂教學方式能給學生的學習帶來更好的學習效果。在高校心理健康教育課堂教學中,可以采用學生討論,學生實踐,甚至是“同伴教學”的方式去實現(xiàn)教學目標。以往傳統(tǒng)心理健康教育課堂中所使用的心理案例,不妨以情景展現(xiàn)的方式讓學生去探索,去尋找積極的方法促成積極的結果。在學生探索的過程中,教育者要適時適當?shù)攸c評、歸納,這樣學生才會對心理健康的理論知識形成一種積極的內(nèi)化的體驗,而不是走出課堂就把知識遺忘殆盡。例如,在大學生人際交往心理這一課程中,教師可以設置一個大學生人際交往的普遍案例,讓學生以角色扮演、情景表演的方式去探索解決辦法,經(jīng)過學生的探索教師加以總結,就容易加深學生的積極體驗與對心理健康知識的理解,即達到內(nèi)化的程度。這樣的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課堂的教學方式要比講授型、閱讀型、視聽型要有更好的效果。
(三)課程教學內(nèi)容要注意培養(yǎng)學生的積極人格品質
培養(yǎng)學生的積極人格品質,這既是一個行為養(yǎng)成的過程,也是一個心理塑造的過程。積極心理學在研究的過程中,十分注重培養(yǎng)人的健全心理素質與個性品質。因此,在高校心理健康教育課程改革中,也應當引入此理念,在課程教學中注重培養(yǎng)大學生的健全心理素質與個性品質,培養(yǎng)學生積極向上的人格特質。心理學研究表明,健康的心理不僅僅包括沒有心理疾病,也包括有著積極的理想追求、較好的工作狀態(tài)以及良好的人際關系等方面的內(nèi)容。而一個人的積極人格品質,是實現(xiàn)這些內(nèi)容的基礎。在高校心理健康教育課程中,要加強積極心理學在本土化的研究,就要結合高校各自的實際情況,根據(jù)人才培養(yǎng)目標和方式,以及學生喜好等方面的情況,將心理學領域的新概念、新思想引入到心理健康教育課程教學當中,在現(xiàn)有的教學目標和范圍內(nèi),針對大學生身心發(fā)展特點,把新觀念、新思潮傳遞給學生,讓大學生能夠在新的方法和手段的教學模式下獲取心理教育知識的新體驗,讓大學生能夠感受積極元素、優(yōu)質元素與時尚主流元素,贏得自身的全面發(fā)展。另外,積極人格特質的培養(yǎng),還有賴于對積極心理的內(nèi)涵滲透以及反思。在教學中,教師可以引領學生反思自己的心路歷程,指導學生理解積極向上元素且滲透到自己內(nèi)心深處,從而更加主動關注自己的身心發(fā)展,通過積極習慣的形成,培養(yǎng)學生積極的認知方式以及積極的人格品質,按照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要求,培養(yǎng)大學生擁有基本的“愛國、誠信、敬業(yè)、友善”等積極心理品質,實現(xiàn)高校人才培養(yǎng)的基本目標。
(四)構建積極心理教育課程教學體系
積極心理學認為,在心理健康教育中,教師與學生一樣,都是一個成長、發(fā)展中的個體,而不是教育和被教育的對立的關系。在當前以心理問題為導向的課堂教學中,教師與學生的關系較為緊張,雙方產(chǎn)生對立和排斥的意味較濃。心理健康教育重在引導和預防,在積極心理學的引導下,構建積極心理教育教學體系便成為了必然。心理活動在日常中多多少少都會有所體現(xiàn),是一個寬泛的視野,而不僅僅是狹窄的案例分析和教育。因此,在構建積極心理教育教學體系過程中,要把心理健康教育滲透到學校教育工作的各個環(huán)節(jié),在課堂教學中注重整合來自社會影響、家庭教育等多方面的要素,可以通過邀請心理學專家現(xiàn)身說法、經(jīng)驗傳授、座談研討等方式,豐富課堂教學內(nèi)容;教師也要在教學過程中注重營造輕松、平和的教學氛圍,讓大學生處于輕松的狀態(tài)下更加主動地體驗積極心理狀態(tài),激發(fā)學生的能動性和創(chuàng)新性[6]。此外,對于構建積極心理教育教學體系,還要把理論課程和實踐課程相對接,以理論課堂為主陣地,以實踐課堂為體驗區(qū),加強日常心理輔導和心理干預,而不是進行輔導和咨詢的都是有著心理疾病的大學生,要在日常工作中注重預防,引導大學生關注自身心理健康,構建一個完善的心理健康教育系統(tǒng),發(fā)揮心理健康教育課程整體的最大功效,這才是高校心理健康教育課程改革的主要目標。
[1]趙麗妍.運用心理學原理進行信息技術教學[J].中小學心理健康教育,2012(10):21-23.
[2]楊敏輝.德育教育與心理健康教存的交融[J].新課程學習,2012(9): 27-29.
[3]Seligman, MEP, &M Csikszentmihalyi: Positive psychology: An introduction[J].American Psychologist , 2000,55(1):5-14.
[4]毛莉.淺談如何培養(yǎng)學生的心理健康[J].中小學心理健康教育,2012(8): 37-39.
[5]M·希爾博曼.積極學習——101種有效教學策略[M].上海: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2014:2.
[6]唐存雷.加強心理健康教育,促進中職學生身心和諧發(fā)展[J].中國校外教育,2011(12): 78-79.
Study on the teaching reform of the college mental health
education course in the concept of positive psychology
ZHANG Xiao-ting
(LingnanNormalUniversity,Zhanjiang524048,China)
On the basis of the theory of the positive psychology,this paper analyzes the current situation of the construction of the college mental health education course and discusses this course’s shortcomings of the teaching goal,method and content.This paper also puts forwards that the teaching goal of the college students’ mental health education course should have its own focus and give priority to foster their ability of adjusting positive emotion,the teaching method should pay much attention to their positive psychological experience,and the teaching content should focus on cultivate their positive personality quality and build a positive psychological education course system.
positive psychology;mental health education course;teaching goal;teaching method
10.3969/j.issn.1009-8976.2015.04.043
2015-09-30
張曉婷(1987—),女(滿族),遼寧錦州,碩士,助教 主要研究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理論與實踐。
G64
A
1009-8976(2015)04-0149-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