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俐華,丁友蘭
(武夷學(xué)院 圖書館,福建 武夷山 354300)
朱熹《八朝名臣言行錄》建本流傳考略
徐俐華,丁友蘭
(武夷學(xué)院 圖書館,福建 武夷山 354300)
摘要:《八朝名臣言行錄》是朱熹重要的史學(xué)著作之一,該書保存了大量罕見的史料,具有很高的文獻學(xué)價值,為后世學(xué)者從事史學(xué)、文獻學(xué)研究等提供極為豐富的史料。文章結(jié)合建本歷史發(fā)展軌跡,對這部著作的建本流變過程進行考察和梳理,為今天從版本學(xué)角度深入研究這部著作提供幫助。
關(guān)鍵詞:朱熹;《八朝名臣言行錄》;建本
朱熹(1130-1200年),字元晦、仲晦,晚號晦庵、別稱紫陽。朱熹是著名大教育家、思想家。朱熹一生博覽群書,知識廣博,著作宏富,著書70余部,460卷。元人虞集云:“今天下之學(xué),皆朱子之書”,著作及思想影響歷代至今。朱熹是宋代理學(xué)集大成者,大量材料表明,朱熹不僅是一位著名學(xué)者,而且是一位杰出的出版家和版本學(xué)家?!栋顺佳孕袖洝肥侵祆湟徊恐匾氖穼W(xué)著作,也是朱熹親自所刻印,該書記載了北宋一百零四位名臣的言行事跡,是北宋當代史的人物資料匯編。該書保存了大量罕見的史料,這對于后世學(xué)者從事史學(xué)研究和文獻學(xué)研究提供了極為豐富的史料,具有很高的文獻價值。
《八朝名臣言行錄》的最早刻本為建本,為了使人們對這部史書的版本有更全面的了解,茲將其建本流傳過程考略如下,以作為研究它的參稽。
《八朝名臣言行錄》是朱熹一部重要的史學(xué)著作,全書24卷,書由兩部分組成,一是小傳,二是言行事跡,其宗旨就是用歷朝名臣言行之跡補益世教,正如朱熹《晦庵集》卷七十五的《八朝名臣言行錄序》云,其目的是“有補于世教”[1]。該書一經(jīng)刊行,影響深遠。其品評人物史書,留下許多他書沒有的寶貴材料,體現(xiàn)了朱熹求實的史學(xué)精神。該書開創(chuàng)了“名臣言行錄”這樣一種體裁,前此未見,后宋、元、明、清代有續(xù)仿之作。南宋朱傅良在《止齋集》卷二十七,也贊朱熹為“當今良史之才”。
朱熹原本《八朝名臣言行錄》的刊印時間,據(jù)清王懋竑撰《朱熹年譜》卷二有載,《八朝名臣言行錄》成于乾道八年(1172年),時朱熹43歲。朱熹生活的宋代圖書事業(yè)興盛,是我國印本書發(fā)行的黃金時代。北宋初期的刻書主要限于官方刻書,到熙寧元年之后,私刻坊刻大量興起,建陽刻書業(yè)也應(yīng)從此時開始興起,其后全國形成三大刻書中心:杭州刻的稱為浙本,四川刻印的稱為蜀本,福建所刻印的稱為稱為“閩本”,“建本”,福建刻書業(yè)分布在福州、莆田、建陽等地,而以建陽地區(qū)最為集中。而建陽刻書主要集中在麻沙、崇化兩地,建本更多指的是麻沙、崇化所刻印的書籍,也稱為“麻沙本”。南宋祝穆在《方輿勝覽》中稱:“建寧麻沙、崇化兩坊產(chǎn)書,號稱圖書之府”[2]??梢姰敃r建陽版本書籍的數(shù)量之多,流傳之廣。朱熹終年71歲,有60多年在福建,50多年生活在崇安(現(xiàn)武夷山)、建陽一帶,建陽是朱熹的第二故鄉(xiāng)。朱熹大部分時間也都在建陽著書立說以及與其生徒創(chuàng)設(shè)書院,傳播文化,講學(xué)論道。因長年居住福建建陽,所以他對建本尤為熟悉。朱熹曾說:“建陽版本書籍,上自六經(jīng),下及訓(xùn)傳,行四方者,無遠不至”。朱熹本人的許多著作都是在建陽刻板的,都是建本。依嘉靖《建陽縣志》卷五《書院》記載:“同文書院在崇化里,宋乾道間朱文公建以貯圖書”。同文書院是朱熹雇工匠為他刻書的地方,所刊刻書籍多是朱熹所著。
初朱熹編成 《五朝名臣言行錄》,《三朝名臣言行錄》,在建陽麻沙分印流行,后來兩書合在一起刊印,稱《八朝名臣言行錄》。而《八朝名臣言行錄》成書的前后幾年,正是朱熹在同文書院著作刊印大豐收的季節(jié),同時間著書的還有《論孟精義》《資治通鑒綱目序例》《西銘解義》《太級圖說解》《通書解》等等?!栋顺佳孕袖洝愤@些著作上不見有“同文書院”刊書的牌記,所用刊書名義是是人人都可署名的“建陽書坊”。
在《八朝名臣言行錄》成書第二年,朱熹好友呂祖謙對此反應(yīng)很大。呂祖謙字伯恭,學(xué)者稱東萊先生,博學(xué)多識,與朱熹、張栻等友善,時稱東南三賢。他在給朱熹的信中,見《東萊集》別集卷八《與朱元晦》曾問朱熹,最近麻沙印一書,名《五朝名臣言行錄》,板樣頗與《精義》相似,是否是朱熹所作,認為其間有許多頗有考訂商量處,希望能請教于朱熹。朱熹的回信可能有點晚,于是呂祖謙又寫信給另一南宋大臣、學(xué)者汪應(yīng)辰,見《東萊集》別集卷七《與汪端明》曰:“近建寧刊一書,名《五朝名臣言行錄》,云是朱元晦所編,其間當考訂處頗多,近亦往問元晦,未報,不知嘗過目否?”朱熹后予以回信,至于呂祖謙認為《五朝名臣言行錄》需考訂商量處是什么,以及朱熹態(tài)度如何是否做出修改,后來學(xué)者另作探討。但此兩信,皆提及朱熹刊印此書于建陽麻沙。呂祖謙逝世于淳熙八年(1183年),朱熹此書成于乾道八年(1172年),因此,呂、朱之辯必是呂祖謙生前的淳熙間(公元1174-1189),呂朱之辯一方面體現(xiàn)了史學(xué)家嚴謹?shù)膶W(xué)問態(tài)度,從考證的上也為鑒定此書最早刻本為宋建本提供了一個較為準確的參照值。[3]
(一)《八朝名臣言行錄》之宋本
宋代從刻書規(guī)模和數(shù)量而言,坊刻居前,傳世的宋代建刻本大多書坊刻本。當時建陽麻沙及周圍十多華里的崇化等地都若眾星捧月般出版書籍,成為福建乃至全國最早最大的書市。建本書籍可謂“行四方者,無遠不至”。老字號建陽書坊的書籍行銷全國各地,全國各地書賈也云集建陽書坊批銷書籍。因宋建本內(nèi)容四部俱印,其中以經(jīng)、史、子部儒家、醫(yī)學(xué)、類書、文人別集為主,子部儒家類,朱熹學(xué)人物的著作為多。其主要原因在于宋代重科舉,經(jīng)書為考場的必讀之書,另外南宋理學(xué)盛行,建陽乃考亭故居,朱熹弟子眾多,莆田方伯謨曾撰文稱“朱公之徒數(shù)千人”,因此,朱熹著作刻印流傳極廣。但朱熹原本《八朝名臣言行錄》復(fù)刻極少,之后出現(xiàn)的李幼武續(xù)輯的《宋名臣言行錄》的刊印,則在民間流傳,以下將《八朝名臣言行錄》宋時版本,分述如下:
1.朱熹原本復(fù)刻較稀少,記載不多
朱熹建本原本是否有修改或復(fù)刻如何?在宋末是否已佚?朱熹原本是否在呂、朱之辯后,朱熹本人有做刪削或其弟子在后世的刻本中有修改,未有實證。但依《四部叢刊》影印宋本《三朝名臣言行錄》卷一之一后附“王巖叟編《魏公別錄》”等,末有“子闔竊考”一段,署“淳熙五年五月十二日朝奉郎新通判廬州軍州事賜緋魚袋晁子闔題”,說明此本刻于淳熙五年之后,且補入了一些考訂。
據(jù)《四部叢刊初編書錄提要》云:世行《名臣言行錄》皆以李幼武續(xù)錄為一書,陳均《編年備要》引用書名即然;是朱子單行之本,宋季已罕傳矣。惟《直齋書錄》載《八朝名臣言行錄》二十四卷,為著錄家所僅見。取校洪瑩仿宋刊本,方知刪削甚多,則此洵為朱子原書也。由些可見,南宋陳振孫在他所撰的私家藏書目錄《直齋書錄解題》中著錄《八朝名臣言行錄》二十四卷,未有刪削,應(yīng)為朱熹原本。宋末元初黃震《黃氏日抄》卷五十《讀史.名臣言行錄》,所用本子應(yīng)是“朱子單行之本”。依據(jù)之處在于黃震所讀的在于陳瓘、陳襄之間,有邵雍言行之跡的讀書札記,而在后世李衡的刪節(jié)本,后集于陳瓘、陳襄之間,已有邵雍言行之跡,即邵雍言行之跡移至外集卷五。因此可推斷,南宋末年,朱熹建本仍然存在,并不是“宋季已罕傳矣”[4]。
2.李衡校正,李幼武續(xù)輯之合刊刻本的流傳
李衡(1100-1178)字彥平,號樂庵江都人,史載“衡幼善博誦,為文操筆立就”,是南宋著名的《論語》學(xué)家、易學(xué)家和思想家。南宋初期戰(zhàn)亂不止,不少北方人民及士大夫南遷。李衡于紹興初避地至昆山,聚書逾萬卷,著作豐富。朱熹與李衡曾同朝幾十年。朱熹與李衡的至交吳斗南多有書信往來,吳斗南曾講學(xué)于朱熹之門。[5]李衡校正的朱熹《八朝名臣言行錄》的前集、后集,對《八朝名臣言行錄》進行刪節(jié),雖然體例變動不大,但正文、注文卻大幅度縮減,甚至誤校,亦有注文混入正文的情形。實為刪節(jié)原本后的版本。刪節(jié)本卷首所載宋人李居安序文。朱熹所著《五朝名臣言行錄》卷前署“太平老四圃,李衡校正?!?/p>
關(guān)于李衡校正朱熹所著 《五朝名臣言行錄》,《天祿琳瑯書目》認為此李衡即《宋史》所載之李衡,云:“其校正之李衡,<宋史》載為江都人,字彥平?!钡顐栋顺间洝沸|c說明認為《宋史》和其他資料均只說李衡號樂庵,未提至號太平老圃,亦未提到李衡曾校正朱熹《五朝名臣言行錄》。
李幼武,出生年月不詳,字士英,南宋吉州廬陵人(今江西吉安),理宗時仿朱熹此書體例,續(xù)輯《皇朝名臣言行錄》、《四朝名臣言行錄》、《皇朝道學(xué)名臣言行錄》續(xù)編三集,最早也是在建陽刻印,即“宋麻沙本”。宋理宗景定間,李幼武以李衡校正本與其所著的《皇朝名臣言行錄續(xù)錄》、《四朝名臣言行錄》、《皇朝名臣言行錄》自輯之數(shù)種合刻,統(tǒng)稱為前、后、續(xù)、別、外集,共七十五卷。其前后即朱熹所編兩種,前集十卷,后集十四卷,李幼武撰續(xù)集、別集、外集五十一卷。共收入北宋以及南宋人物二百二十五人,書在名為《皇朝名臣言行錄》,后世稱為《宋名臣言行錄》。
之后,由李幼武續(xù)撰的《宋名臣言行錄》,匯編了散見于文集、傳記中的宋代重要人物的事跡,共收入北宋以及南宋人物二百二十五人,逐漸取代朱熹原書,卷均系銜“晦庵先生朱熹纂輯、太平老圃李衡校正”,歷元、明、清三代未變。成書之后此版本逐漸取代原本在民間廣為流傳。
(二)《八朝名臣言行錄》之元至民國較有代表性的版本
元代規(guī)定明經(jīng)一科的四書、五經(jīng)用程朱理學(xué)的注本,又詔定朱熹《四書集注》試士子。此后,元、明、明、清三代均“天下之學(xué)皆朱子之書”。元末至正卯(1363年),稱為圖書之府的麻沙鎮(zhèn),因遭兵火而毀,之后獨盛為崇化書坊,書籍發(fā)行四方。明代,福建書業(yè)再攀高峰,全省各地均有刊書,而建本發(fā)行業(yè)績?nèi)尤珖孜?。到了清代,因清廷實行文字獄等文化政策,建陽書坊終謝幕于咸豐間,如清翁白《梅莊詩草》卷四言,“今閩版書本絕矣”,“建本不復(fù)地嶺”。
元、明、清至民國時期,自宋末至清末,朱熹《名臣言行錄》原本幾乎無人提及,古代學(xué)者的議論,陳了呂祖謙、張惇、呂中、黃震、允禮等人以外,依據(jù)的都是經(jīng)過刪節(jié)的本子。元至民國,李幼武合刊的版本多次被翻刻,有合刊復(fù)刻,有分五朝、三朝翻刻,以及有單刻者,較有代表性的建本及其它刻印版本有:
1.明正德十三年(1518年),建陽書肆刊題宋朱熹輯《五朝名臣言行錄》前集十卷、后集十四卷與李幼武輯《續(xù)集》八卷、別集十三卷、外集十三卷、新集十三卷合刊本,此本為李幼武以李衡校正本與其所著的《皇朝名臣言行錄續(xù)錄》、《四朝名臣言行錄》、《皇朝名臣言行錄》合刊復(fù)刻。[6]
2.明萬歷三十七年(1609年)王國楠等刻本。清順治十八年(1661年)至乾隆二年(1737)林云銘朱烈楊云服等遞修本,商務(wù)印書館《四部叢刊》本。分成五朝、三朝者,清道光元年(1821)歙績學(xué)堂洪氏仿宋刻本。民國十八年(1929)上海商務(wù)印書館影印海鹽張氏沙園藏宋刊本《五朝名臣言行錄》試卷本,《三朝名臣言行錄》十四卷本。單刻《五朝名臣言行錄》前集十卷者則有明萬歷四十六年(1618年)刊本,則清華大學(xué)圖書館有藏。
一是李幼武以李衡校正本與其所著三種著種合刊的前、后、續(xù)、別、外集的版本,共七十五卷,以明張采校刻本和清洪瑩、顧千里??瘫緸橹饕獏⑿1?。臺灣文海出版社印行的《宋史資料萃編》第一輯所收的清同治七年臨川桂氏重刊洪瑩刻本即為此本。二是四部叢刊影印宋本,影印上海涵芬樓借海鹽張氏涉園藏宋刊本,為朱熹《八朝名臣言行錄》的原本。今北京圖書館所藏袁藏本,此刻本行款為半葉十行,行十七字,小字雙行二十,即淳熙建本。
以上是對《八朝名臣言行錄》建本流傳簡要的考述,張秀民在《中國印刷史》曾說“流傳至現(xiàn)在的宋版書,以建本為多,自然其中不乏刻書精美與有學(xué)術(shù)價值的作品?!比缃窳粝碌拇罅總魇澜ū?,為保存祖國優(yōu)秀文化遺產(chǎn)作出重大貢獻?!栋顺佳孕袖洝肥侵祆渲髦猩儆械囊徊渴穼W(xué)著作,也是一部人物傳記的資料匯編,同時具有很高的文獻學(xué)價值,為后世學(xué)者從事文獻考證、??焙洼嬝忍峁┝吮憷?,具有重要的史料價值。[7]筆者從版本學(xué)角度對其建本進行考略,希望能為《八朝名臣言行錄》的整理與深入研究提供更多的幫助。
參考文獻:
[1]朱杰人,嚴佐之,劉永翔.朱子全書[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2002:8.
[2]林應(yīng)麟.福建書業(yè)史:建本發(fā)展軌跡史[M].廈門:鷺江出版社,2004:67,81.
[3]方彥壽.福建古書之最[M].北京:中國社會出版社,2004:44-46.
[4] 朱杰人.邁入21世紀的朱子學(xué)[M].上海:華東師范大學(xué)出版社,2001:312-320.
[5]王社莊.南宋學(xué)者李衡事跡考述[J].蘭臺世界,2013(13):81-82.
[6]徐俐華.武夷文籍擇錄[M].北京:華藝出版社,2011:414-415.
[7]趙曉鑫.朱熹《八朝名臣言行錄》文獻學(xué)價值探析[J].新鄉(xiāng)學(xué)院學(xué)報(社會科學(xué)版),2009(6):69-70.
(責(zé)任編輯:林建峰)
中圖分類號:B244.7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4-2109(2015)11-0001-04
收稿日期:2015-05-21
基金項目:福建省教育廳社科項目(JA12317S)。
作者簡介:徐俐華(1963-),女,漢族,副研究館員,主要研究方向:文獻學(xué),圖書館管理學(xué)。
A Brief Research on the Spreading of Jianyang Historical Text of Words and Deeds of Famous Ministers from Eight Dynasties Written by Zhu Xi
XU Lihua,DING Youlan
(Library of Wuyi University,Wuyishan,F(xiàn)ujian 354300)
Abstract:The book Words and Deeds of Famous Ministers from Eight Dynasties is one of Zhu Xi's important historical works,which preserves a large number of rare historical materials,has very high literature value and provides extremely rich historical materials for later scholars engaged in historiography and literature research.In this paper,the author investigates and reviews the evolution process of Jianyang(in Fujian Province)historical text in combination with the track of its history development,which provides help for today’s indepth study into this book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colophon.
Key words:Zhu Xi;Words and Deeds of Famous Ministers from Eight Dynasties;Jianyang(in Fujian Province)historical tex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