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翠云,屈彩娥
?
艾麗斯·沃克的“尋根之旅”
——《紫顏色》中矛盾的民族意識探究
朱翠云,屈彩娥
《紫顏色》是美國非裔女作家艾麗斯·沃克的代表作。小說不僅表達了其對于“非洲之根”的認同,更體現(xiàn)了對于非洲異邦的疏離感。因此,艾麗斯·沃克的民族意識呈現(xiàn)出既帶有種族性又帶有美國化的矛盾特質(zhì)。這種矛盾的民族意識表明,沃克對于“非洲之根”的探尋是為非裔美國人在主流話語中爭奪話語權,謀求平等的社會地位以及為美國多元文化的融合共存所做的努力。
民族意識;“非洲之根”;種族;艾麗斯·沃克
在經(jīng)歷了20世紀五六十年代兩次黑人民權運動之后,美國黑人文學迎來了第三次高潮。與前兩次高潮強調(diào)的反壓迫思想不同,這一時期的美國黑人文學更加注重種族的獨特性,強調(diào)黑人自身的文化傳統(tǒng)。以艾麗斯·沃克和托妮·莫里森等為代表的新一代黑人作家不斷革新寫作手法和技巧,深入人物內(nèi)心以探尋黑人受壓迫的精神根源。他們大力宣揚以黑為美的價值觀念,力圖構建一種黑人美學,以喚起黑人大眾的民族意識和民族自豪感。
作為當代黑人女作家的代表,艾麗斯·沃克一方面積極投身于民權運動,參加社會活動和調(diào)研,另一方面致力于在文學作品中探討美籍黑人的“民族之根”。在雜文集《尋找我們母親的花園》中,她提出“婦女主義”(womanism)的概念,其中就包括對“非洲之根”的追尋,即對非洲傳統(tǒng)文化的強烈認同。《艾麗斯·沃克與婦女主義》一文就指出:“婦女主義者以黑人在非洲大陸的根為驕傲。尊重黑人根源于非洲的價值觀念、生活模式和風俗習慣.并以此作為對白人文化壓迫的一種反叛?!盵1]然而,對于生于斯,長于斯的非裔美國人而言,他們的民族身份不免帶有“美國化”的特點。在其代表作《紫顏色》中,艾麗斯·沃克不僅表達了對“非洲之根”的認同,更體現(xiàn)了對非洲異邦的疏離感。這兩種情感構成了沃克矛盾的民族意識。她一方面尋求自身民族的獨立性,不斷探求與非洲大陸的聯(lián)系;另一方面又無法擺脫自身的美國知識分子立場,無法真正地在自身與非洲的歷史文化傳統(tǒng)之間畫等號。因此,艾麗斯·沃克的民族意識呈現(xiàn)出既帶有種族性又帶有地域性的矛盾特質(zhì)。沃克對“非洲之根”的探尋是為非裔美國人在主流話語中爭奪話語權,謀求平等的社會地位以及為美國多元文化的融合共存所做的努力。
同為黑色皮膚的人種,非裔美國人與非洲大陸一脈相承,有著不可割舍的血肉聯(lián)系。遠離故土,生活在以白人思想價值體系為主導的美國社會,非裔美國人無疑要遭受來自肉體和精神的雙重壓迫。新一代的美國黑人文學已經(jīng)不再滿足于為黑人同胞爭取物質(zhì)和肉體上的解放,他們深入人們的精神世界,宣揚黑人美學,希望通過喚起黑人同胞的民族意識和民族自豪感來顛覆白人主流價值觀念對于黑人大眾精神上的統(tǒng)治。因此,對“非洲之根”的探尋就顯得尤為重要。他們注重挖掘非洲的歷史文化傳統(tǒng),剖析自身與非洲大陸的種族聯(lián)系,追溯種族之源,謀求自身在多元文化融合中的民族獨立性。在其作品《紫顏色》中,通過對非洲宗教、神話及文化傳統(tǒng)的挖掘,沃克試圖喚醒黑人文化記憶從而重構民族身份。
小說通過耐蒂在非洲的所見所聞所感,艾麗斯·沃克重塑了一個黑人上帝的形象。上帝是西方基督教義中世界的創(chuàng)造者,歷來被塑造為一個白人長者的形象。正如主人公西麗亞所形容的她心目中的上帝形象,“他個子高大,模樣挺老,胡子花白,滿頭白發(fā)。他穿著白顏色的長袍,光著腳走路”。[2]168沃克首先從基督教義出發(fā)瓦解了這個白人上帝的形象。耐蒂在信中寫道:“欺騙你的是《圣經(jīng)》里的圖畫,說明文字的那些插圖。畫里所有的人都是白人,所以你以為圣經(jīng)里的人都是白人。不過當時真正的白人在別的地方。因此《圣經(jīng)》說耶穌基督的頭發(fā)像羔羊的毛發(fā)。”[2]117這種羔羊毛發(fā)似的頭發(fā)正是黑人頭發(fā)的特點。此外,《圣經(jīng)》中的文字并沒有明確指出上帝就是白人,反而是文字旁的配圖讓人曲解了上帝的形象。由此看來,上帝不像是一個白人,反倒極可能是個黑人。其次,沃克通過對黑人神話的追溯,顛覆了《圣經(jīng)》中亞當和夏娃創(chuàng)造人類的傳說。在西麗亞對耐蒂信件的轉述中,她向某某先生講述了非洲當?shù)厝肆鱾鞯年P于人類起源的神話:“在亞當以前,人人都是黑人。后來有一天,一個女人生了這個沒顏色的娃娃,他們馬上把那個女人殺了。他們最初以為這跟她吃的東西有關系??珊髞恚硗庥钟袀€女人生了個白娃娃,女人還開始生起雙胞胎來。大家把白娃娃和雙胞胎都弄死了。因此,亞當其實不是第一個白人男人。他不過是大家沒殺掉的那個人?!盵2]249在這個神話中,亞當和夏娃并不是人類的始祖,而是非洲黑人的后裔,被視為一個不同膚色的異類。黑皮膚才是人類自然的膚色,而白皮膚則被看作是裸露的膚色,是一種墮落的象征。因此,非洲作為人類文明的發(fā)源地,是全人類的始祖。通過對非洲種族神話的探尋,沃克有力地支撐了其提出的婦女主義中的非洲中心主義的觀點,同時也顛覆了以西方白人為中心的觀念。不僅如此,沃克也十分推崇“萬物有靈”的非洲傳統(tǒng)宗教思想。與西方基督教的唯一神論不同,非洲泛靈論認為萬事萬物皆有靈性,人們應該在日常生活、在大自然中去體會上帝的旨意。在《紫顏色》一書的英文版序言中,沃克就寫道:“在我十一歲的時候我就意識到自己是一個自然的崇拜者,因為在周日布道的時候我的精神堅決要到窗外去找到樹和風,我認為沒有任何理由讓自己束縛于宗教事務?!盵3]小說中,世世代代居住在非洲大陸的奧林卡人將一種叫作“屋頂樹葉”的植物奉為神明。這種植物的葉子可以做成屋頂,為奧林卡人遮風擋雨,遠離病患。村民約瑟夫說:“它雖然微不足道,作用卻極大,難道不像上帝?”[2]134非洲泛靈論為非裔美國人找到了精神信仰上的一條出路,他們可以不再受制于強加于自身頭上的白人上帝,而能夠在本種族的信仰和文化傳統(tǒng)中找到精神依靠。由此可以看出,對于“非洲之根”的種族探尋不僅是找回與非洲大陸的血緣聯(lián)系,更是為美國黑人大眾找回民族自信心,擺脫白人主流思想對他們精神的禁錮。
同樣是黑皮膚的人種,非洲黑人和美國黑人在其民族身份問題上卻不能混為一談。雖然非洲大陸是他們共同的“非洲之根”,然而對于非裔美國人來說,美國才是他們真正的家園。經(jīng)過幾個世代的生存繁衍,非裔美國人已經(jīng)融入有著多元文化的美國社會。他們無法拋棄自己的美國人身份,真正以平等的心態(tài)去對待非洲的黑人同胞,而是把非洲大陸疏遠化、異邦化。因此,非裔美國人的“非洲之根”始終帶有美國化的特點。《紫顏色》不僅僅是一部探尋種族性的小說,更是“一部體現(xiàn)‘美國性’的小說”。[4]
一旦踏上非洲大陸,耐蒂一行人立刻意識到自己已經(jīng)完全被美國化了。她首先注意到非洲黑人的膚色,“這里的人就是黑得不能再黑了,他們黑極了,西麗亞,黑得發(fā)亮”。[2]122這種對膚色差別的自覺劃分已經(jīng)將美國黑人和非洲本地居民隔離開來。然而,不僅是膚色上的差距讓他們始終無法融入奧林卡人之中,成長于美國社會的他們,在思想和觀念上也深深地打上了美國的烙印,如同他們的膚色一般被“漂白了”。在耐蒂的眼中,非洲大陸是一個原始落后的異邦,一個暫留而非久居之地。她以美國“救世者”身份自居,認為她的到來給這片蠻荒之地帶來了文明和希望。小說中多處表達出耐蒂對非洲一些古老習俗的反感。例如,她看不慣奧林卡村落中的男尊女卑以及一夫多妻制度:男人可以有多個妻子卻終日無所事事,而女人毫無身份地位可言,卻要承擔最為繁重的勞作?!八齻兊纳羁偸菄ぷ?、孩子和別的女人轉……難怪這里的男人都挺幼稚的。而幼稚的成人特別危險,尤其是在奧林卡,因為在這兒丈夫?qū)ζ拮佑猩鷼?。如果他指責某個妻子是巫婆,或是對他不貞,她就有可能被殺死”。[2] 145與此同時,奧林卡人所推崇的割禮、紋面儀式,在耐蒂看來卻是殘忍血腥的。更為重要的是,最終命運的不同加劇了二者的隔閡感。白人侵占了奧林卡人的土地,奧林卡人面對喪失家園的困境,時刻處于水深火熱之中,而作為傳教士的耐蒂一行人卻可以選擇離開。在奧林卡人眼中,他們始終不屬于這里?!皻w根結底,奧林卡人知道,我們可以走的,他們一定要留下的。當然,這一切跟膚色沒有關系”。[2]232美國黑人和非洲黑人同宗但始終不同途。與耐蒂一樣,以傳教士身份前往非洲大陸的美國黑人還有女作家多麗絲·貝恩斯和西奧多西亞姨媽。她們或?qū)⒎侵蕻斪鞅茈y之所,或?qū)⒎侵拗挟敵梢淮蚊半U。這些傳教士的共同點在于,表面上以慈善的名義去支援非洲,實際上卻是對那些被視為蠻荒未開化的非洲本地居民進行精神殖民,與那些來非洲強行開墾種植園霸占土地的白人形成一種共謀關系。
杜波伊斯提出了美國黑人的“雙重意識”:“在一個黑色的軀體里有兩個自我:一個是美國人,另一個是黑鬼,兩個靈魂、兩種思想、兩種不確定性在相互沖突著。”[5]在以英語白人文化為中心的美國主流文化的語境下,作為少數(shù)族裔的非裔,常常會遭受美國主流社會的歧視,處于社會的邊緣。他們一方面渴望通過對自身民族根源的追溯重塑民族自豪感,另一方面又深受美國社會的影響,無法完全接受祖先的非洲文化。他們被夾在兩個世界之間,感受到兩種文化的矛盾與沖突,因此,不得不在“融合和間離的異質(zhì)文化中不斷做出艱難的選擇和調(diào)整”。[6]雙重的疏離感和認同危機往往使他們對自身身份產(chǎn)生極大困惑,沃克的“尋根之旅”是復雜而矛盾的。作為新一代黑人文學的代表人物,艾麗斯·沃克的寫作始終頗具政治性,她堅信黑人作家的社會及政治意義在于變革社會:“這個世界還不夠好,我們必須使它變得更好?!盵7]對于“非洲之根”的探尋并不等同于對非洲傳統(tǒng)文化的全盤接受,而是沃克企圖在美國多元話語中為非裔美國人爭奪話語權的手段和途徑。
[1] 劉戈,韓子滿.艾麗斯·沃克與婦女主義[J]. 鄭州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4(3):113.
[2] 艾麗斯·沃克. 紫顏色[M]. 陶潔譯, 譯林出版社, 1998: 168.
[3] Walker, Alice. Preface of The Color Purple [M]. New York: Houghton Mifflin Harcourt Publishing Company, 2003.
[4] 金莉. 20世紀美國女性小說研究[M]. 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 2010:287.
[5] 王諾.當代美國小說里的自我意識[J]. 當代美國文學,2001(2)104-108.
[6]付明端. 從傷痛到彌合:當代美國華裔女作家筆下女性文化身份的嬗變[M]. 北京:國防工業(yè)出版社, 2013: 70.
[7] Madsen, Deborah L. Feminist Theory and Literary Practice [M]. Peking: Foreign Language Teaching And Research Press, 2006: 106.
責任編輯:丁金榮
I106
A
167-6531(2015)18-0069-02
朱翠云/延安大學外國語學院在讀碩士(陜西延安716000);屈彩娥/延安大學外國語學院副教授,碩士(陜西延安716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