彭育龍
(衡陽師范學院 美術系,湖南 衡陽 421008)
歷代書家成長事例無不從臨池苦練、廢筆成筐中磨煉出來,所謂理論多半是書家個人多年書寫經(jīng)驗及書法方面的見解,這些書法理論都是各抒己見、各有所長,關注方面不一,帶有很明顯的個人特色,那么這些理論是否適合初學者?這是需要進行理論灌輸時考慮的。另外,傳統(tǒng)書畫藝術都是“技進乎道”,在技法練習階段必然以實踐為主,這并不是指不要理論,或者漠視理論,而是說理論代替不了實踐,實踐是書法教學中最基本、最重要的環(huán)節(jié),只有通過實踐積累才能吸收、理解、印證所謂理論。對于初學者來說,對其進行實踐方面的技巧訓練比滿紙空文的紙上談兵要實際得多,成效比較顯著,更能激發(fā)學生學習興趣。
筆者提倡的實踐化理論,是經(jīng)過長期教學實踐得出的,通常情況下,由于大學一年級開設書法課,剛進校的學生大部分都是沒有書法基礎的,因此這個時候不合適進行理論講解、作品分析與欣賞。針對這一現(xiàn)實情況,如何在短期內(nèi)讓學生打下扎實的書寫基礎,是教學的最主要任務,所以在這個狀況下,實踐是再好不過的方法了。同時根據(jù)多年教學總結,在開始就直接書寫的階段中,由于任憑學生天賦練習,還是有不少學生能書寫出很有感覺的作品,無論是線條還是結構都能無意識達到一定水平。這樣直接書寫的好處有兩點:其一,由于時間安排緊促與學生零基礎,直接實踐可以在短期內(nèi)達到質(zhì)的飛躍,根據(jù)時間的合理安排,促進教學效果最優(yōu)化,同時使學生剛接觸書法不乏味,保持一定的鮮活力;其二,可以發(fā)揮學生的天資稟賦,沒有理論約束下,學生可以憑著性情書寫,使學生的創(chuàng)造力達到自由狀態(tài)。
初學者學習書法往往容易陷入誤區(qū),就是被動臨摹,過分拘泥于字形的細枝末節(jié),不是說注意細節(jié)不好,而是過分關注細節(jié)后失掉主觀理解與感受,這樣就會事倍功半,抹殺一些天分好的苗子。那么以主觀感受代被動臨摹是筆者根據(jù)教學經(jīng)驗提出的第二個學習書法的方法,其實就是要學生提高自我思考、自我分析的能力,石濤講“我自用我法”就是這個道理,培養(yǎng)學生思考能力和獨立分析事物的能力,這樣才能激發(fā)學生的創(chuàng)造力,用“授人以漁”的方法讓學生長久地發(fā)展下去,是不斷激發(fā)學生創(chuàng)造性的原動力。
學習顏體楷書時候,需要我們察覺到它具有的兩個特點,其一是線條,其二是結構,把握這兩個方面的特征就基本掌握了顏體的特點,是學習顏體楷書要解決的兩個問題。以下將從這兩個特點分析顏體楷書的學習方法。
線條敦厚是顏體楷書的主要特點,在同時代當中與其他書家楷書的線條有明顯區(qū)別,如唐初期的歐陽詢、虞世南、褚遂良及晚唐的柳公權,他們的楷書都在不同方面各有特色、各有所長,但從線條感覺來看顏體楷書線條是最厚重的。從他現(xiàn)存的墨跡本《自書告身帖》中能很清晰地看出,其線條敦厚、圓潤、大方,在唐代楷書中是最負盛名的。我們學習顏體首先要體會它的那種敦厚的線條質(zhì)感,這種敦厚的線條源于篆隸筆意,筆者在教學中通常拿篆書做比較,讓學生更直接地體會線條的敦厚感。在顏真卿的《顏家廟碑》中,線條的敦厚感尤為明顯,幾乎全是敦厚、圓潤的線條,所以通常在學生具體書寫時提醒學生把線條按下去,以避免線條的浮、薄、弱。學生在把握這種厚重感線條的同時,還要注意線條的藝術性,也就是具有顏體這種廟堂之氣的同時還要具有線條變化,不能平板、不能機械。顏體在滲入篆隸筆法外還有提按筆法,提按筆法使顏體的橫細豎粗的個人特色尤為明顯,這個特點在學習《顏勤禮碑》時就非常突出,線條的橫細豎粗對比十分強烈,練習過程中往往強調(diào)加強對比關系,而《顏家廟碑》中出現(xiàn)相對較少,也相對不明顯,但在撇捺勾點的筆畫中還是很明顯的,所以學習時根據(jù)選用臨本的不同做不同程度的強調(diào),按下去的筆法使顏體厚重,而提起來的筆法使顏體賦有變化,教學中通常用典型范本激發(fā)學生的感受,尤其是撇由按到提、捺由提到按再到提的過程,當學生理清提按筆法的運行特點與軌跡后,上手容易得多,提按筆法不是顏體獨有的特點,但是顏體提按筆法的運用是富有個人特點的,對提按筆法的掌握不僅是學習楷書必需的,更為學習行書打下深厚的基礎。
孫過庭在《書譜》中說:“一點成一字之規(guī),一字乃終篇之準?!边@其實是說的結構問題,一點一劃都影響著一個字的形態(tài),甚至大到影響全篇面貌。顏體楷書的結構從整體上感官有一個顯著特點,就是茂密、密集的結構形式感,無論是單個字的安排,還是整幅作品的安排,顏體楷書都具有這個特點,因此必須細心觀察、感受這個特點。在《顏家廟碑》中,這個特點十分突出,從整幅來看或者從較小局部來看,字與字之間、行與行之間,茂密的感覺非常突出,從單個字來看,筆畫與筆畫之間的安排是茂密的,但能密集而不擁堵,字形里面的空間安排非常妥當且舒服。練習過程中,很多同學都對字形位置與空間的敏感度不高,往往感受不到茂密的形式感,所以很多學生容易寫出稀散、糟亂的字形,沒有章法,完全跟臨本南轅北轍,因此筆者常常選用一定范本進行遠距離觀察,使學生體會這種感覺,有時刻意提醒學生可適當強化這種密集的形式感,加強學生對顏體楷書茂密的形式感的感受。在把握大結構的密集前提下,注意到內(nèi)部結構的空靈感,可以概括為茂密而空靈的形式感,因為顏體楷書中單個字形是非常講究空間變化的,并不是簡單的四平八穩(wěn)、整齊劃一,各個空白大小都具有變化,所以在單個字臨習時,往往選用典型的臨本放大進行提示,讓學生更明顯地看出字形內(nèi)部空間的變化,使學生對字形空間形態(tài)更敏感。在學生基本掌握顏體密集的結構形式感后,可以根據(jù)學生個人能力而定,要求學生適當對字形結構進行一定夸張,使單個字形中密集處更為密集,強化疏密對比,從而使字形富有一定視覺沖擊力與形式感。
以實踐化理論與以主觀感受代被動臨摹的兩種學習顏體楷書的方法,通過筆者教學經(jīng)驗證明同樣適用其他書體學習,能最大限度激發(fā)學生創(chuàng)造力,保持學生濃厚的興趣,使學生面對博大精深的書法不至于灰心,同時更重要的是讓學生逐步提高獨立思考能力與分析對象能力,通過老師的階段性課程后,學生還能繼續(xù)進行自學訓練,這樣的書法教學方法有利于學生長遠學習。與此同時,也有其弊端,就是個別學生容易走偏,所以運用這個方法需要老師正確引導,把握大方向,及時進行個別糾正與引導,以本文顏體楷書為例,線條敦厚與結構茂密而空靈就是顏體富有的基本特征,所以教學過程中對基本特征的把握與灌輸,對學生掌握基本特征前提下更有利于創(chuàng)造性地吸收與發(fā)展,這樣在學習過程中學生將少走不必要彎路,達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1]劉正成,主編.朱關田分卷主編.中國書法全集26·顏真卿.榮寶齋,1993.
[2]朱關田.藝術巨匠顏真卿.河北教育出版社,2011.
[3]邱振中.引弓法的形態(tài)與闡釋.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5.
[4]沃興華.顏真卿行書意臨.湖南美術出版社,2011.
[5]邱振中.中國書法:167個練習——書法技法的分析與訓練.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6.
[6]陳振廉.大學書法.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