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99热精品在线国产_美女午夜性视频免费_国产精品国产高清国产av_av欧美777_自拍偷自拍亚洲精品老妇_亚洲熟女精品中文字幕_www日本黄色视频网_国产精品野战在线观看

      ?

      喜洲白族楊氏家族文化淺析

      2015-03-23 02:49:38袁艷偉何俊偉
      大理大學學報 2015年11期
      關鍵詞:喜洲白族

      袁艷偉,何俊偉

      (1.大理大學民族文化研究所,云南大理 671003;2.大理大學圖書館,云南大理 671003)

      喜洲白族楊氏家族文化淺析

      袁艷偉1,何俊偉2*

      (1.大理大學民族文化研究所,云南大理671003;2.大理大學圖書館,云南大理671003)

      [摘要]族譜記錄了一個家族的興衰變遷過程,是家族文化的標志性載體之一。喜洲是白族楊氏的主要聚居地,有下陽溪、中和邑、市戶街、城北村楊氏,多同姓不同宗。通過對喜洲白族楊氏家族姓氏來源、標志載體、儀禮制度、精神氣質(zhì)等家族文化內(nèi)容的探討,揭示白族家族文化的內(nèi)涵、發(fā)展和變遷,也為白族家族文化的研究提供新的資料。

      [關鍵詞]喜洲;白族;家族文化

      [DOI]10. 3969 / j. issn. 1672-2345. 2015. 11. 015

      家族文化是中國傳統(tǒng)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也是認識和了解中國傳統(tǒng)文化一個不可或缺的環(huán)節(jié)。在長期的歷史演變中,家族文化逐漸表現(xiàn)為一種以血緣關系為紐帶的社會組織,由這種社會組織衍生出種種體制、禮俗、觀念等。本文結合喜洲家譜、墓志等資料,分析探討喜洲白族楊氏的家族文化。

      一、白族家族文化研究現(xiàn)狀概述

      國內(nèi)外對中國少數(shù)民族家族文化的研究以水族、壯族、畬族的研究成果最多。水族有石國義的《水族村落家族文化》〔1〕,該書對貴州水族鄉(xiāng)村的家族文化進行了研究;壯族有張健的《壯族村落家族文化及其現(xiàn)代化》〔2〕,該書對少數(shù)民族人口最多的壯族家族文化進行了探討;畬族有林錦屏的《閩東畬村家族文化傳統(tǒng)功能及其演化——以畬村半月里為例》(上、下)〔3-4〕,該書對中國最大的畬族聚居區(qū)——福建畬族家族文化進行了探討,隨著國內(nèi)對少數(shù)民族家族文化研究的重視,白族家族文化也引起了學者的關注,并取得了一些研究成果。①白族家族文化資料調(diào)查、整理:1991年云南省編輯組等編的《白族社會歷史調(diào)查》,薈萃了大量白族家族文化的珍貴調(diào)查資料;2009年楊世鈺主編的《大理叢書·族譜篇》收錄了白族家譜65部;2010年張樹芳主編的《大理叢書·金石篇》收錄白族人物墓志200余通,這三部書成為了目前收錄白族家族文化資料最多的成果;②理論研究:有王積超的《人口流動與白族家庭文化變遷》〔5〕,該書從人口學的角度對白族地區(qū)的人口流動對白族家族文化變遷產(chǎn)生的影響進行了理論探討和研究;王積超的《白族家族文化傳統(tǒng)職能及其演化》〔6〕對白族家族文化的祭祀、教化傳承、經(jīng)濟、娛樂等職能的演化進行了梳理和理論探討;③個案研究:有楊文安、段學彪的《現(xiàn)代化進程中白族家族文化的變遷——以云南巍山的一個白族村為例》〔7〕,對巍山白族村落段家村的家族制度、宗教信仰、生活習俗等的社會形態(tài)及文化進行了探討。

      綜上所述,與國內(nèi)其他少數(shù)民族家族文化研究相比,白族家族文化的研究成果還較少,研究內(nèi)容還不夠深入,多集中于資料調(diào)查整理和理論的初步探討,尚缺乏系統(tǒng)性和綜合性的白族家族文化研究成果。探討白族家族文化不僅可豐富中國少數(shù)民族家族文化的研究內(nèi)容,而且也為白族文化的研究提供新的資料。

      二、喜洲白族楊氏家族文化的內(nèi)容和特色

      楊姓是白族的主要姓氏之一,唐代為白族十大姓之首,五代楊干貞建立義寧國,明代科舉大興,楊氏文人輩出,先后涌現(xiàn)出楊宗堯、楊士云、楊黼等名士,楊氏對白族文化的傳承起到了積極的推動作用。

      (一)楊氏家族姓氏來源

      喜洲是楊姓的主要聚居地,楊姓是喜洲十大姓之一,也是喜洲人口最多的姓氏。唐代楊姓曾是白族的第一大姓氏,張旭《南詔河蠻大姓及其子孫》〔8〕一文對南詔高級官員進行了統(tǒng)計:在163名各姓官員中,楊姓有53位,是南詔各姓高級官員中最多的。張錫祿《南詔大厘城河蠻大姓世系考》一文研究也表明“楊姓是白族之中人數(shù)最多的姓……聚居在寺上、寺下、中和邑、城北、大界南等村”〔9〕69。而李正清《大理喜洲文化史考》研究表明“喜洲楊姓多同姓不同宗,有下陽溪楊姓、中和邑楊姓、市戶街楊姓、城北村楊姓等”〔10〕251。喜洲白族楊氏的來源,據(jù)喜洲楊氏族譜、墓志等資料的記載,主要有以下敘述。

      1.土著大姓

      在碑刻記載中,喜洲楊氏來源多為“九隆族之裔”。據(jù)喜洲寺下村楊姓《故布政司承差楊公繍》載:“公諱繍,字文顯,姓楊氏,九隆族之裔,代不乏賢,世處弘圭之寺下”〔11〕510。喜洲市戶街楊姓《故善人楊公墓志銘》載:“公諱永,字有年,姓楊氏,九隆族之裔,代不乏賢,世處弘圭之市戶”〔11〕506。喜洲城東村楊姓《處士楊先生墓志銘》也載:“先生諱山,字伯仁,姓楊氏,九隆族之裔,世居蒼洱喜瞼史城之東,自蒙段守土以來,世為醫(yī)官,代不乏賢”〔12〕386。此外,在喜洲楊氏家譜中也記載了楊氏來源,并追溯到南詔時期,但由于年代久遠,只記載了始祖之大概,而始祖至初祖或一世祖之間的世系未記載。如2004年的《大理喜洲城東村、染衣巷楊氏族譜》載:“始祖楊法律,為南詔盛羅皮時的金襕法僧、國師。初祖諱連,元時段氏主事……楊氏一族當為本地土著之衍裔也”,始祖為南詔時期的“楊法律”,該譜詳細記載了初祖楊連至二十八世系的家族情況,而始祖至初祖之間的世系無考;2000年的《云南省大理市喜洲楊氏家譜》載:“楊燦之前,相傳始祖為南詔布燮楊生名,傳至楊燦已歷三十五代,難以考查”,始祖為南詔時期的“楊生名”,而楊生名至楊燦之前的三十四代世系無考。

      2.入滇移民

      喜洲作邑村楊姓《楊公壽藏志銘》載:“祖貫大都,獾狁番人,賜□□□□□,掛將軍印,奉命克服葉榆而有功,彰沒,封伊子兀魯孔宗,鎮(zhèn)處弘圭作邑”“迨我大明混一萬方,改姓為楊……”〔12〕324作邑村楊姓于元初入滇,是獾狁番人,后落籍喜洲作邑村,明代改姓為楊;1999年續(xù)修的《大理喜洲楊氏家譜》“原序”載:“始祖義公,明初之文人也……隨沐國公率師入滇,披堅執(zhí)銳,身先士卒,臨事無茍,奏功頃刻,大局甫定,遂授世襲萬戶候之職,奉命駐滇……遂于葉榆之喜州而卜居焉”,該楊氏于明初入滇,后居葉榆喜洲。這些落籍喜洲的楊氏也逐漸融入白族。

      3.綜合記述

      因歷史久遠,姓氏來源無法考證,故在喜洲楊氏家譜中也將土著和入滇兩種家族姓氏來源記于譜中。如《大理喜洲中和邑楊氏族譜》就記載了楊氏姓氏來源的兩種說法,一為“江南應天府說”。家譜載:“吾楊氏,原籍江南應天府上元縣柳樹灣,明初從沐公征云南,以功授千戶,遂家于大理太和”〔9〕77,說明該楊氏先祖原籍江南應天府,明初入滇而居大理太和。二為“世居說”。據(jù)《大理喜洲中和邑楊氏族譜》中的《大理照磨楊嵩墓表》載:“君,楊姓之始祖者,能復其性之本善。有寵于僰王蒙氏,威而有權,惠然有恩,尊而貴,富而樂,皆蓋其性之善也……嵩之父名海,當蒙、高、段臣之……至嵩之身,為段平章輔之”〔13〕,說明該楊氏先祖為南詔之臣,歷大理國、元大理總管至楊嵩為五井照磨。(照磨:官名。即“照刷磨勘”的簡稱。元朝建立后,在中書省下設立照磨一員,正八品,掌管磨勘和審計工作,另肅政廉訪司中負責監(jiān)察的官員也稱照磨)此外,1999年的《大理喜洲楊氏家譜》也載:“按吾族自兩晉遷滇,迄于今千有余載”。而該譜“原序”又載:“始祖義公,明初之文人也……隨沐國公率師入滇”。家譜中姓氏來源相互矛盾的記述,說明修撰者對此問題的態(tài)度是不回避。

      (二)標志載體——宗祠、族產(chǎn)、族規(guī)、祖塋

      祠堂:又稱祠廟、宗祠,是家族祭祀的重要場所。在日常祭祀與節(jié)慶祭祀中,宗族成員定期集合在祠堂參加祭祀儀式,這不僅加強了人們追根溯源、祖先崇拜的家族道德觀念,同時它也間接地傳承鞏固了孝文化,為家族內(nèi)部團結友愛、延續(xù)繁榮提供了新的力量。喜洲楊姓有下陽溪楊、中和邑楊、市戶街楊、城北村楊,多同姓不同宗。喜洲白族楊姓大都建有祠堂,不同宗的楊姓宗族也都有各自的祠堂、族產(chǎn)、族規(guī)等。李正清《大理喜洲文化史考》載:“楊氏宗祠有三:一在坡頭村,一在城北,一在市坪街”〔10〕257。楊憲典《喜洲志》也載:“喜洲北棚外有楊姓祠堂;坡頭村有楊姓祠堂五六個;城北村有楊姓祠堂兩個?!?004年的《大理喜洲城東村、染衣巷楊氏族譜》也載:“楊姓后嗣為溯源敬宗祭祀祖先之便,分明宗脈各建宗祠,置義田定族規(guī)家法,各修宗譜,有同姓不同宗之分。”1999年續(xù)修《大理喜洲楊氏家譜》“宗祠譜說”一節(jié)也記述了“楊氏宗祠建造之始末”以及“楊氏宗祠匾額”“對聯(lián)”的具體內(nèi)容。有“世代源流遠,孫技奕異長”“系出隴西殂豆馨香綿百世,家傳清白賓箕襲繼述振千秋”“隨傅沐戡定而來列祖列宗承襲兩朝恩蔭,愛蒼洱英靈之氣好山好水孕毓百世孫曾”等。從這些記載來看,不僅說明了該楊氏一族之來源,也體現(xiàn)了楊氏一族濃厚的宗族觀念。祠堂設“管事”負責對祠堂的管理,楊憲典《喜洲志》載:“對族中人與族中人糾葛,必先報請宗祠管事、族長邀請族中長輩調(diào)解”;并制定了嚴格的祠堂族規(guī),《喜洲志》載:“凡本族男女老少,必須恪遵族規(guī)家法,尊從祖宗遺訓;父母凡五十以上者,應早立遺囑,分配財產(chǎn);財產(chǎn)繼承,經(jīng)宗祠族長親屬簽名畫押作證;族內(nèi)婚喪嫁娶,悉依古禮祖制;族中人與族中人糾葛,必先報請宗祠管事、族長邀請族中長輩調(diào)解,族內(nèi)不能調(diào)解者,始得經(jīng)官訴訟;族中人無子息者,由胞兄弟之子侄過繼立嗣,或撫養(yǎng)他姓子,如招婿入贅者,必須改姓名,子孫世代不得變姓,但可‘長子立嗣,次子歸宗’即以次子歸婿家,如有違反族規(guī),族內(nèi)不予承認,死后作為絕嗣處理,絕嗣的財產(chǎn),充歸宗祠所有;祭祀、掃公墓及年節(jié)日由家長約束會議舉行;宗祠產(chǎn)業(yè)田地歸全族人所有”等,嚴格規(guī)定了該楊氏家族成員在“行為方式、婚喪嫁娶、財產(chǎn)繼承、土地糾紛、家族祭祀、財產(chǎn)分配”等方面的行為規(guī)范。

      祖塋:即祖墳。喜洲弘圭山素有“喜洲白族歷史山野博物館”之稱。弘圭山,位于大理蒼山十九峰北端的五臺峰之麓,是喜洲白族先民的陵寢地,形成了以明清為主的喜洲弘圭山古墓群,1942年石鐘健于喜洲弘圭山訪碑,輯錄《石鐘健大理訪碑集》一書,共收錄弘圭山明清古碑達150多通。喜洲楊、尹、張、趙等都以弘圭山為祖塋,而族譜中也附錄了很多位于弘圭山的祖塋、墓志銘、墓表的情況。如2000年出版的《云南省大理市喜洲楊氏家譜》“祖塋譜說”一節(jié)載:“古代我楊氏先祖行火葬及祖塋所在,尚難考辨。從現(xiàn)有明宣德年間,先祖云南布政司史令楊福,蒙化衛(wèi)令史楊政的墓志銘看,當時即已行棺葬,楊氏祖塋均在弘圭山麓。后來由于人口漸增,支系繁衍,明末清初,各宗族另辟新塋地。楊詔宗支另辟新塋地于小院塝,楊燦宗支另辟新塋地于彌勒山,至民國初年,楊燦宗支楊芝馨分支又在蓮花峰麓另置新塋地。”該譜還收錄了明清至民國“墓志銘四通,行述四篇,墓表一通,墓碑七通,訃告一篇”等,祖塋不僅是已故祖先的安息之所,而且還關乎后嗣子孫的興衰,因此,白族對祖塋的修建格外重視,《故居士楊公墓志銘》就載:“卜其宅兆,弘圭之陽。土壤膚潤,四景昭彰。勒文于石,茲于其藏。傳諸后昆,悠久無疆”〔12〕253。

      (三)儀禮制度——入贅出贅、連名制

      入贅出贅:不僅表現(xiàn)了白族文化中傳統(tǒng)的宗法制度,也表現(xiàn)了白族人維持家族秩序、重視家族傳承的文化觀念,也表現(xiàn)出白族為家族繁衍、生生不息尋找到的變通途徑。入贅、出贅在白族地區(qū)是非常普遍的,喜洲楊氏族譜中也多有記載。如《云南省大理市喜洲楊氏家譜》記載了12例入贅,5例出贅。《大理喜洲楊氏家譜》記載了9例出贅,3例入贅。祠堂族規(guī)也規(guī)定“招婿入贅者,必須改姓名,子孫世代不得變姓,但可‘長子立嗣,次子歸宗’,即以次子歸婿家,如有違反族規(guī),族內(nèi)不予承認,死后作為絕嗣處理,絕嗣的財產(chǎn),充歸宗祠所有”。入贅、出贅連帶著相應的姓名制度,“長子立嗣,次子歸宗”的傳統(tǒng)儀禮已約定成俗,也體現(xiàn)了白族傳統(tǒng)的宗法思想。

      連名制:父子連名制是白族姓名制度的重要特征之一,體現(xiàn)了白族古代傳統(tǒng)的宗族觀念,注重血緣關系的家族文化。其形式是:祖姓+父名+本名,以鳳儀董氏、鶴慶高氏、太和趙氏等族譜為代表〔14〕。喜洲楊氏族譜中也記載了相關資料,如明楊士云撰寫的喜洲城北村“楊氏族譜序”載:“始祖諱楊藥師生,生二子,曰正良,曰奴公……曰奴公而傳者為次派二世,曰公福,曰福慶云云”〔15〕。其所載父子連名為:奴公—公福—福慶。除了這種基本形式之外,還存在“祖姓+佛名或吉祥名或尊號+本名”的形式,如喜洲城南村白文碑《故善士楊宗墓志》載:“父難名楊慶觀音慶,母難名夜息”〔12〕396,楊觀音慶即是“祖姓+佛名+本名”的形式。

      (四)精神氣質(zhì)——堂號文化

      姓氏堂號是白族地區(qū)一種歷史悠久、內(nèi)涵豐富,并具有一定代表性的家族文化。它起源于漢文化,但在傳承過程中又表現(xiàn)出自己的特色。如“中原地區(qū)的堂號是寫在家族祠堂大門的匾額中,各家的大門頭上的匾額中不用堂號,而白族的堂號是寫在各家大門頭上的匾額上,或者寫在照壁上方的花空里”〔16〕。楊氏堂號中具有代表性的堂號是“清白傳家”“關西世第”“四知世第”等,這些堂號不僅反映出一個家族淵源,更是一個家族的家風家規(guī)的體現(xiàn),也是白族家族文化精神凝聚的體現(xiàn)。

      姓氏堂號在另一個方面也體現(xiàn)了白族對漢文化的一種開放包容、善于借鑒發(fā)揚的文化心態(tài)。如“清白傳家”,典出東漢楊震清廉為官的故事,而據(jù)《大理喜洲城東村、染衣巷楊氏族譜》載:“稗史以明弘治戊午科楊士云,楊宗堯二儒仕‘讓解橋’軼事傳為佳話”。由此,“清白傳家”“謙恭處事嚴三畏,清白傳家守四知”成為喜洲地區(qū)楊氏家族教育子孫清白、謙讓、勤儉持家的祖訓和戒律。

      三、現(xiàn)代化進程中楊氏家族文化的演變

      家族文化是白族文化傳承的主要方式之一。而在現(xiàn)代化進程中隨著人口流動速度的加快,家族文化載體與標志的相繼破壞,家族觀念的逐漸淡漠等,使傳統(tǒng)的白族家族文化也發(fā)生了變化。呈現(xiàn)出家族文化的雙重運動,一方面?zhèn)鹘y(tǒng)的家族文化逐步走向消解。首先,族譜記載的家族分支不再局限于附近的縣鄉(xiāng)鎮(zhèn),而是往更遠的地方流動。如城東村、染衣巷楊氏家族,初祖為元代楊連,明嘉靖年間楊一誠一支遷居云龍寶豐;清代楊學吉一支遷居洗衣巷,在分布、遷徙上相對集中。而隨著現(xiàn)代化進程的加快,家族成員已經(jīng)漂洋過海,并且很多選擇定居海外;其次,作為家族標志象征的宗祠、族產(chǎn)、祖塋等,在現(xiàn)代化進程的沖擊下,逐漸淡出了人們的視線,以地域、血緣為紐帶的家族文化逐漸消解著。另一方面,因中國傳統(tǒng)家族文化根深蒂固,現(xiàn)代化進程帶來的變化的同時,也讓家族成員對整個家族的依賴性表現(xiàn)得更為強烈。家族文化也開始以一種新的方式得到了加強,并表現(xiàn)出新時代特征〔17〕。如喜洲地區(qū)有很多宗祠的重新修建,以小家庭為單位的家族重新組合,延續(xù)著新時期家族自我整合的文化。

      四、結語

      家族文化是認識和了解一個民族的重要窗口。族譜、碑刻等資料中保存了大量的白族家族文化資料,涉及到人類學、民族學、人口學、宗教學等,是我們研究白族文化的重要參考資料。白族是中國人口相對較多的少數(shù)民族之一,楊姓是白族人口最多的姓氏,而喜洲又是白族楊姓的主要聚居地。喜洲楊氏在白族家族文化的研究中具有代表性,通過對喜洲白族楊氏家族文化的研究,不僅為我國家族文化研究提供寶貴資料,也為我國民族融合民族發(fā)展提供實證材料。

      [參考文獻]

      〔1〕石國義.水族村落家族文化〔M〕.貴陽:貴州民族出版社,2007.

      〔2〕張健.壯族村落家族文化及其現(xiàn)代化〔J〕.河池學院學報,2004,24(5):119-121.

      〔3〕林錦屏.閩東畬村家族文化傳統(tǒng)功能及其演化:以畬村半月里為例:上〔J〕.寧德師專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8 (4):35-47.

      〔4〕林錦屏.閩東畬村家族文化傳統(tǒng)功能及其演化:以畬村半月里為例:下〔J〕.寧德師專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9(1):49-56.

      〔5〕王積超.人口流動與白族家族文化變遷〔M〕.北京:民族出版社,2006.

      〔6〕王積超.白族家族文化傳統(tǒng)職能及其演化〔J〕.云南民族學院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3,20(4):151-155.

      〔7〕楊文安,段學彪.現(xiàn)代化進程中白族家族文化的變遷:以云南巍山的一個白族村為例〔J〕.云南民族學院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3,20(2):50-52.

      〔8〕張旭.南詔河蠻大姓及其子孫〔M〕//張旭.南詔·大理史論文集.昆明:云南民族出版社,1993:110-132.

      〔9〕張錫祿.南詔大厘城河蠻大姓世系考〔M〕//張旭.南詔·大理史論文集.昆明:云南民族出版社,1993.

      〔10〕李正清.大理喜洲文化史考〔M〕.昆明:云南民族出版社,1998.

      〔11〕張樹芳.大理叢書·金石篇:第二卷〔M〕.昆明:云南民族出版社,2010.

      〔12〕張樹芳.大理叢書·金石篇:第一卷〔M〕.昆明:云南民族出版社,2010.

      〔13〕《中國少數(shù)民族社會歷史調(diào)查資料叢刊》修訂編輯委員會.白族社會歷史調(diào)查:四〔M〕.北京:民族出版社,2009:128.

      〔14〕何俊偉.白族家譜的特色及價值〔J〕.大理學院學報,2014,13(11):5-8.

      〔15〕李公.歷代白族作家叢書:楊士云卷〔M〕.北京:民族出版社,2006:283-284.

      〔16〕宋炳龍.白族姓氏堂號擷萃:上〔J〕.大理文化,2011 (2):91-96.

      〔17〕王滬寧.當代中國村落家族文化:對中國社會現(xiàn)代化的一項探索〔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1:147.

      Analysis of YANG's Family Culture of Bai Nationality in Xizhou

      Yuan Yanwei1, He Junwei2*
      (1. Institute of Nationalities Culture, Dali University, Dali, Yunnan 671003, China; 2. Library of Dali University, Dali, Yunnan 671003, China)

      〔Abstract〕Genealogy is one of the symbolic carrier of family culture, which records a family change process of the rise and fall. Xizhou is the main habitation of YANG's family of Bai nationality. YANG's families in Xiayangxi, Zhongheyi, Shihujie, and Chengbeicun share the same family name but are from different clans. Through the study on the origin of YANG's surname, the symbol carrier, the etiquette system, and the spiritual temperament of YANG's family culture of Bai nationality in Xizhou, this paper reflects the connotation development and changes of Bai's family culture, as well as offers the theoretical analysis of study on the family culture of Bai nationality.

      〔Key words〕Xizhou; Bai nationality; family culture

      (責任編輯黃正良)

      *通信作者:何俊偉,副研究館員.

      [作者簡介]袁艷偉,碩士研究生,主要從事村落家族文化研究.

      [收稿日期]2015-08-10[修回日期]2015-09-29

      [基金項目]國家社科基金項目(13XTQ014)

      [中圖分類號]K248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672-2345(2015)11-0071-05

      猜你喜歡
      喜洲白族
      白族扎染技術的傳承與發(fā)展
      河北畫報(2020年8期)2020-10-27 02:54:02
      陳毓微篇小說二題
      紅豆(2017年9期)2017-10-17 23:24:59
      傳統(tǒng)村落旅游的政府主導開發(fā)模式
      白族火把節(jié):一天星斗下人間
      大理文化(2017年6期)2017-07-31 22:06:55
      遠處的喜洲
      “祖蔭下”的家族理想
      今日民族(2016年10期)2016-11-26 11:14:28
      白族敬酒歌
      民族音樂(2016年1期)2016-08-28 20:02:52
      在洱海邊在洱海邊
      大理白族扎染研究綜述
      56個民族56枝花 白族
      啟蒙(3-7歲)(2016年9期)2016-02-28 12:26:55
      东港市| 浦江县| 阿尔山市| 漳州市| 辉县市| 什邡市| 仙桃市| 临沧市| 泰兴市| 泾川县| 富阳市| 枣强县| 银川市| 三明市| 杭锦后旗| 嘉义县| 高青县| 泰兴市| 鲁山县| 兴和县| 且末县| 广丰县| 广水市| 静宁县| 屯留县| 泸水县| 宁德市| 曲松县| 静海县| 房产| 平果县| 抚远县| 上犹县| 莎车县| 宿迁市| 邢台县| 康平县| 商都县| 韩城市| 皋兰县| 和平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