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萬剛
文天祥的死,一方面是因為元朝統(tǒng)治者的殘酷和他的不屈、節(jié)烈,另一方面,江南故國自己人對其殉國的巨大期望,甚至生祭他。督促其早死,也促成了文天祥最終被押上刑場。
從文天祥被俘那一天起,就有人希望他盡快舍生取義了。
1278年12月,文天祥在廣東海豐被元兵突襲,服毒自殺未成,被俘。次年4月被押解到廣州,而后北上前往大都。文天祥作為俘虜進入江西時,就開始絕食,希望船到自己故鄉(xiāng)吉安時像不食周粟的伯夷、叔齊一樣餓死守節(jié),他在詩中說:“餓死真吾志,夢中行采薇?!痹陴I了八天后,他卻沒有餓死,由于家鄉(xiāng)已過,押解的人捏著他的鼻子灌食,使文天祥沒有能夠在家鄉(xiāng)殉國。他希望有機會逃脫,即使死也不能死在荒山野嶺中,而要在世人關注下悲壯殉節(jié)。所以,文天祥就“配合”押解他的元軍,繼續(xù)北上。
但是,狀元宰相文天祥被俘的消息此時已經(jīng)傳遍江南,他一直不殉國,讓無數(shù)人焦慮不安、坐不住了,一些人唯恐文天祥不死,擔心他投降,從而讓他與大宋的貞節(jié)受損。
此時,南宋王朝已經(jīng)徹底滅亡,舊王朝的無數(shù)官宦要么被殺,要么已經(jīng)投降(包括文天祥的弟弟),而百姓和原來的低級官僚則是“沉默的大多數(shù)”?!俺聊拇蠖鄶?shù)”并非不愛國,并非甘愿接受異族統(tǒng)治,只是他們自己不愿意犧牲,但他們也有期待,就是希望別人為舊王朝守節(jié)殉難。如今,整個江南都在看著被俘的文天祥,盼望著他早日殺身成仁。也許,他們是害怕又出現(xiàn)一個“李陵”吧。
喊出“沉默的大多數(shù)”心聲的是文天祥的老部下,也是他廬陵(今吉安)的同鄉(xiāng)王炎午。王炎午(1252-1324)字鼎翁,是一位愛國青年。文天祥在贛州起兵勤王時,王炎午滿懷一腔報國熱情,參加抗元斗爭。做了文天祥軍中的幕僚,卻很快因為母親有病而回歸鄉(xiāng)里,并“躲過”了在文天祥部隊失敗捐軀或者被俘的命運。
當時28歲的王炎午,聞知押送文天祥的船將過江西,即作了長達1800余字的《生祭文丞相文》。王炎午將此文謄寫近百份,“字大如掌,揭之高砌”,張貼于文天祥被押解可能經(jīng)過的贛州、吉安、櫸樹、南昌等沿途驛站、碼頭的山墻、店壁等醒目處。還派人在各處宣讀:“嗚呼!大丞相可死矣!文章鄒魯,科第郊祁,斯文不朽,可死……為子孝,可死。二十而巍科,四十而將相,功名事業(yè),可死。仗義勤王,使用權(quán)命,不辱不負所學,可死……雖舉事率無所成,而大節(jié)亦已無隗,所欠一死耳……”如果“志消氣餒”,“豈不惜哉”!
總之,文丞相應該死,而且要趕快死。他唯有一死方可明志,生命必須毀滅;忍辱偷生或者投降,就意味著精神的死亡。王炎午們做的一切就是為了鼓動文天祥“速死”以保持名節(jié),這并非個體行為。那位曾經(jīng)入獄探望文天祥,并給其演奏《胡笳十八拍》的汪元亮,也在探望過后“勉勵”文天祥:“必以忠孝白天下,予將歸死江南?!蓖跹孜绲男袨?,其實代表了當時江南在元兵鐵蹄下“沉默的大多數(shù)”的道德要求,因此這篇祭文在當時影響很大。
王炎午如此大張旗鼓地勸文天祥去死,是有著社會心理基礎的。中國文化對文人的氣節(jié)和女人的貞節(jié)的重視,在進入宋代以后,已經(jīng)形成了一種高調(diào)的社會文化。但能夠自覺實踐這種氣節(jié)觀的畢竟還是少數(shù),多數(shù)人并不去殉難,而是勸他人為了崇高的道德價值做出犧牲。這種高調(diào)的道德要求在文天祥以前就已存在,在其后更甚,但是像王炎午這樣大膽地直接提出希望,形成對文天祥的道德輿論壓力的,還是前無古人后無來者的一次。
有人贊頌王炎午的這篇祭文:“感情壯烈,語言精湛,亦屬祭文中的杰作。”還有人認為:“洗練凝重,氣勢磅礴,對仗排列的句式使祭文鏗鏘有力,具有強烈的藝術(shù)感染力,有力地推動了當時形成的愛國主義思想浪潮,同時也體現(xiàn)出王炎午本人悲壯激切的忠貞氣節(jié)。”
中國人內(nèi)心深處有一種道德崇高借口下對生命的冷漠,特別是對于為敵人俘虜?shù)氖咳伺c被玷辱的女子,都希望其能夠以死守節(jié)。他們也許會善待俘虜,但對于不幸被俘或遭侮的自己人,則希望其如果不能迅速被殺,則最好及時自殺,以保持士人的氣節(jié)或者女人的貞節(jié),反正是“期待”他們死掉。投降或屈服,意味著隨后無盡的罵名,即使被放回來,那也與屈服和變節(jié)的結(jié)果差不多,余生也會在道德歧視中受盡屈辱。當然,希望俘虜和被侮辱的女人自殺的人,都是沒有犧牲危險的,他們“安全”地以道德觀望和審判別人,其任務只是給女人立貞節(jié)牌坊,或使烈士的英雄事跡流傳。
然而,王炎午的祭文,在道德高調(diào)主義的熱情疾呼下,卻掩蓋不住其對基本生命的冷漠。他不是站在文天祥的生命立場來看待文天祥,而是以自己渴望卻不為的道德圣人標準,去要求妻離子喪的文天祥為了那個道德理想犧牲。文天祥的生死,需要他自己抉擇,他的生命權(quán)只能由自己支配;其他人,無論持何種圣潔的理想或者標準,都沒有要求別人去死的權(quán)利。
道德價值的實現(xiàn),特別是需要損害甚至付出生命的,完全是個人的自由意志。所以,王炎午的勸死文,是對文天祥生命的不尊重和冷漠,它的出現(xiàn),并非什么文化榮耀,而是一種文化悲哀。
從王炎午寫《生祭文丞相文》,到文天祥被殺,其間有長達三年半的時間。當文天祥在監(jiān)獄中歷盡折磨的時候,江南故國的人竟然不擔心他的健康,不希望他多活些時日,而是希望他早死。他一日不死,王炎午們恐怕都不會心安。王炎午們的心一直會為文天祥能否按照自己的“理想”,敢于犧牲自己而擔憂吧。
1283年1月9日,文天祥終于殺身取義,壯烈殉節(jié)。千里之外的王炎午得到死訊后的反應,有悲痛,也許更多的是感慨和心安,因為文天祥的死刑早就被他判定了。在前一篇祭文的使命完成之后,他又作了一篇《望祭文丞相文》,第一句話是這樣的:“丞相既得死矣,嗚呼痛哉!謹此致奠,再致一言?!?/p>
(原栽《讀者》2014年第2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