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陽陽, 徐國華
(東華理工大學 文法學院,江西 南昌 330013)
?
桐城派新城作家群生平及著述考略
李陽陽,徐國華
(東華理工大學 文法學院,江西 南昌 330013)
摘要:新城作家群是贛籍桐城派的主力軍,然尚無相關研究。以師承、私淑關系為紐帶,以是否宗桐城義法為準則,查檢方志、史書、劉聲木《桐城文學淵源撰述考》、贛籍桐城派作家的詩文集等相關文獻,確定桐城派新城作家群共有35位成員,并試對他們的生平事跡及其詩文集做較為詳細的考述,以期推動桐城派研究的深入開展。
關鍵詞:新城作家;桐城派;詩文集
李陽陽,徐國華.桐城派新城作家群生平及著述考略[J].東華理工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5,34(1):6-10.
Li Yang-yang, Xu Guo-hua.Studies on Xincheng authors of Tongcheng School[J].Journal of East China Institute of Technology(Social Science),2015,34(1):6-10.
桐城派是中國文學史上一個重要的文學流派,亦稱“桐城古文派”,世稱“桐城派”,稱雄文壇二百余年。贛籍桐城派作家是其重要一支,有證可考的就有53名,新城作家群則是其中的主力軍,占總人數的三分之二,正如吳德旋所說:“乾隆嘉慶之際,天下言文章者推桐城;而江西新城亦最盛?!盵1]
以桐城派開創(chuàng)人方苞為起點,依據師承、私淑兩大傳承關系,以是否宗桐城“義法”為準則,查檢史書、方志以及江西桐城派作家的詩文集等相關文獻,可確定桐城派新城作家群有35人,其中吳煊、吳照、李孔地、謝學宗、蔡世鈸、李覺等6人是贛籍不是新城籍,但他們師事新城籍作家,也歸為此列。筆者不揣淺陋,依據劉聲木撰、徐天祥校點的《桐城文學淵源考·撰述考》第二卷至第十三卷、地方縣志、新城作家詩文集等,試對他們的生平事跡及其詩文集略作考述,來進一步推進江西桐城派及地方作家群研究的深入開展。
1姚鼐傳人
陳用光、陳蘭瑞、陳大慶皆姚鼐傳人。陳用光師事舅父魯九皋、姚鼐;陳蘭瑞,用光子,家學傳授;陳大慶,用光孫,師事蔡世鈸,又日侍用光左右。
陳用光(1768—1835),字碩士、石士、實思,新城(此文“新城”均指今江西省黎川縣)人。嘉慶庚申年(1800)中順天鄉(xiāng)試,嘉慶辛酉(1801)中進士,選庶吉士,散館授翰林院編修。道光壬午年(1822)提升司業(yè),歷任中允侍講庶子、翰林院侍講學士、參事府參事、內閣學士兼禮部右侍郎,最后官至禮部左侍郎。還曾擔任文淵閣直閣事,國史館總纂,文穎館明鑒總纂,鄉(xiāng)、會試同考官,河南鄉(xiāng)試正考官,提督福建、浙江學政等。對于陳用光是否是姚鼐的嫡傳弟子,尚有爭議,他先師事舅父魯九皋,后又師事姚鼐學古文法,但陳用光從鼐最久,時人認為其師說尤其篤信,所以認為他是嫡傳弟子也不為過。陳用光在姚氏弟子中是官運最為亨通的一位,其為人寬厚謙和,尊師重教,為其師魯九皋和姚鼐置祭田,姚鼐稱之“才俊而志遠,固世之異士也”[2]。他于道光十五年(1835)病卒,享年68歲。其文“義法謹嚴,言有體要,淡而彌旨,氣韻胚胎歐、曾”[3]。著述甚豐,傳世的有《太乙舟文集》8卷,影響較大,為梅曾亮編次,多次刊刻。還有《詩集》12卷。另有《春秋屬辭會議》,惜未完而卒[4]?!短抑畚募司怼罚星宓拦舛荒?1841)刊本,現藏于江西省圖書館;《太乙舟文集八卷》,另有清道光二十三年(1843)武昌孝友堂重刻本7冊,現藏于中國國家圖書館、江西省圖書館;《太乙舟詩集十二卷外集一卷》,有清咸豐四年(1854)武昌孝友堂刻本,現藏于中國國家圖書館;《太乙舟待刪草二卷使浙草一卷己未詩鈔一卷》,有清稿本1冊,現藏于中國國家圖書館;《太乙舟詩文集二十一卷》,有清道光二十三年(1843)武昌孝友堂刻本;《太乙舟古今體詩鈔十三卷》,有咸豐間刻本;《春秋屬辭會議》,有清鈔本;《惜抱先生尺牘八卷》(編),有清咸豐五年(1855)刻本2冊,現藏于復旦大學圖書館。
陳蘭瑞(1788—1823),字易庭,號小石,新城人,用光子。他夙承家學,經、史、詩、古文詞等皆精,但20歲赴京應試落第,常覺懷才不遇而心情憂郁,35歲時因病去世,著有《觀象居詩鈔》兩卷,現藏于中國國家圖書館、江西省圖書館、復旦大學圖書館。
陳大慶(生卒年不詳),字子敦,新城人,監(jiān)生,用光孫。師事蔡世鈸,又經常侍奉在陳用光左右,與陳用光“諏經史,談文事”,“用光謂學有傳人”[3]。
2梅曾亮傳人
陳溥、陳學受皆師從梅曾亮。陳溥(1805—1858),字稻孫,號廣敷,一號悛侯,新城人。陳蘭祥子,用光從孫。陳溥學古文于梅曾亮,盡得桐城義法,他“泛覽百家,詩文亦有卓犖之概”[5],且著述頗豐,有《陳廣敷遺書》39種48卷,其中較重要的有:《陳廣敷先生詩文鈔》《霞綺集》《詩說》《旴江叢稿》等,主講九峰書院。新城學者楊希閔在《詩榷》《客中隨記》《鄉(xiāng)詩摭譚》等著作中對其評價較高。《霞綺集》有清光緒九年成都伍肇齡刻本;《陳廣敷遺書三十九種四十八卷》,有清光緒九年(1883)成都刊本20冊;《陳廣敷先生遺書二十八種》,有清光緒間成都刊本20冊;《陳氏叢書三十七種四十一卷》,有清光緒八年(1882)刻本22冊,現藏于中國國家圖書館。
陳學受(生卒年不詳),字永之,號懿叔,新城人,溥從兄,道光時監(jiān)生。他學古文于梅曾亮、朱琦,盡得桐城義法,主講弋陽書院。撰《春秋十種》等,寫稿初定,未能付刊,同治《新城縣志》可查[6]。
3朱仕琇傳人
魯鴻、吳煊、吳照、李孔地皆屬朱仕琇傳人。魯鴻師事朱仕琇;吳照、吳煊、李孔地,師事魯鴻。
魯鴻(1722—1789), 字懷遠,號厚畬,新城人。師事朱仕琇,為文研求數十年。乾隆癸未(1763)進士,任河南孟縣、沈邱、滎澤等知縣,升至州府同知。在萬載期間,常親自督學,教授學生,使當地文風大振,人才輩出。著有《周官塾訓》《四禮通俗》《厚畬初稿》《厚畬詩稿》《春秋意測》等。今存《厚畬初稿》4卷?!锻砬绾m詩匯》存其詩多首,同治《南城縣志》收有其碑記、墓表各1篇[7]。
吳煊(1748-?),號退庵,南城人。乾隆己酉(1789)恩科舉人,授國子監(jiān)典薄。師事魯鴻,受古文法。仕途失意后,寄人籬下,詩多憤世悲涼之音,充滿感傷情調。追慕高風亮節(jié),又擺脫不了世俗之念,與達官顯貴酬唱之作甚多,能以指頭畫山水,名揚江淮。著有《菜香書屋詩草》《唐賢三昧集箋注》,主講石渚書院?!恫讼銜菰娂怼?,有清嘉慶七年(1802)刊本1冊,現藏于南開大學圖書館;《唐賢三昧集箋注》,有清乾隆五十二年(1787)聽雨齋刻本3冊,現藏于中國國家圖書館、復旦大學圖書館。
吳照(1754—?),字照南,號白庵,晚自稱白翁,南城人,煊弟。為魯鴻高第弟子,主講紫陽書院。乾隆乙酉(1789)拔貢,只當過永新、寧都、大余教諭,后棄官歸。詩、書、畫時號“三絕”[8]。著有《聽雨齋詩集》《說文字源考略》《說文偏旁考》《老子略說》等。吳照著述《聽雨齋詩集十二卷》,有清乾隆五十九年(1794)南昌刻本4冊,現藏于中國國家圖書館、復旦大學圖書館;《聽雨齋詩集二十二卷別集一卷補編一卷》,有清嘉慶九年(1804)刊本4冊,現藏于中國國家圖書館;《說文字源考略六卷》,有清乾隆五十七年(1792)南城吳氏南昌刻本4冊,現藏于江西省圖書館;《說文偏旁考二卷》,有清乾隆五十一年(1786)聽雨樓刻本2冊,現藏于人民大學圖書館、復旦大學圖書館;《說文偏旁考二卷》,有民國八年(1919)蘇州振新書社石印本2冊,現藏于江西省圖書館。
李孔地(生卒年不詳),字勻持,廣豐人,諸生。師事魯鴻,受古文法。其為文“深得古人義法,研求數十年,陳義甚高,古意盎然”[9]。撰《霞亭文集》十五卷、《外集》五卷、《附錄》一卷。
4魯九皋傳人
魯九皋(1732—1794),原名仕驥,字絜非,號樂廬,新城人。又因書室額文“山木居士”,故人稱“山木先生”。乾隆辛卯 (1771) 進士,官夏縣知縣。魯九皋從師較復雜,少年時師從從父魯鴻,青年時代師從朱仕琇,朱仕琇卒后“復謁姚鼐,反復議論”[10]。 魯九皋之文以和平溫厚為主,持論中正。姚鼐稱其“為人敦行誼,謹于規(guī)矩,而工為文。人觀其言動恭傷有禮,而知其學之邃;讀其文沖夷和易而有禮,亦知其必為君子也”[2]。他在桐城派倡導的古文運動中起了重要作用,其居鄉(xiāng)期間致力研習學問和向邑人講授古文之法,“識者謂新城古文之學日盛,其源蓋自(魯)九皋也”[11]。著《山木先生文集》《翠巖雜稿》等。其中,《魯山木先生文集十二卷外集二卷》,有清道光十一年(1831)陳用光刻本7冊,現藏于中國人民大學圖書館、復旦大學圖書館;《魯山木先生外集四卷》,有清乾隆四十七年(1782)刊本2冊,現藏于北京大學圖書館、江西省圖書館;《山木居士外集四卷附志銘行狀一卷》,有清嘉慶二年(1797)刊本4冊,現藏于江西省圖書館。
吳際蟠、陳希曾、陳希祖、魯繽、魯肇光、魯嗣光、陳蘭祥、潘蘭生、楊希閔、魯蘭枝、魯云、魯元復、黃長森、魯希晉、魯應祥、楊聲昭、陳希孟、陳煦、魯迪光等,皆屬師事魯九皋傳人。他如謝學宗師事吳際蟠;陳鵬師事楊希閔;黃兆藻私淑魯九皋;蔡世鈸私淑魯九皋,復從陳用光受古文法;陳學洪師事世父陳蘭祥;李覺師事魯繽等,則亦皆屬魯九皋傳人。
吳際蟠(生卒年不詳),初名喜,字達甫,號亞壺舟,新城人。師事魯九皋,受古文法。其為文清明和正,頗得師傳。九皋重其文行,延課其子與甥,魯嗣光、陳用光、謝學崇皆其弟子。撰《壺舟初稿》《續(xù)稿》《木屑竹頭集》《黎川雜述》《閭里富教》等。同治《新城縣志》卷十一收有其《閭里富教約》《壺舟初稿》,現藏于江西省圖書館[12]。
陳希曾(1770—1820),字集正,號雪香,新城人。用光從子。乾隆己酉(1789)中解元,乾隆癸丑(1793)中探花,官工部右侍郎。師事魯九皋,受古文法?!肮ぴ?、古文詞,得山水清剛之氣,而傅以博采”[10]。督理學政,任過云南、貴州、江南、順天等地鄉(xiāng)試正、副考官,充殿讀卷官等,任國史館副總裁期間,他將編入《四庫全書》中的江西籍人士的著作編集成冊,予以珍藏。撰《奉使集》一卷。另有《戊辰奏牘存鈔》,編入《近代中國史料叢刊》中。
陳希祖(1767—1820),字敦一,一字樨孫,號玉香,一號玉方,新城人,用光從子,希曾兄。乾隆丙午(1786)中舉人,庚戌(1790)中進士,被任為刑部主事,升刑部郎中,后改調吏部,補任浙江道監(jiān)察御史。師事魯九皋,受古文法。工書,兼古今名家法帖。其詩、古文詞皆出以精意,惜遺稿散佚。著有《云在軒稿》,今未見。得著名書法家董文敏晚年神髓,與當時著名書法家張得天、劉文清鼎足,有墨寶傳世?!蛾愑穹叫】E》,有民國十二年(1923)上海有正書局石印本,現藏于中國國家圖書館。
魯繽(生卒年不詳),字賓之,號靜生,新城人,鴻子,九皋族弟。乾隆壬子(1792)舉人。師事從兄魯九皋,受古文法。姚鼐稱其“氣凌萬無前,雖甚能文之士,當避其鋒也”[11]。撰《魯賓之文鈔》一卷。有清道光間陳用光刻本1冊,現藏于中國國家圖書館、復旦大學圖書館;另有民國八年(1919)鉛印本,現藏于中國國家圖書館。
魯肇光,即魯肇熊(生卒年不詳),字葆之,一字純之,新城人,九皋子。師事其父魯九皋,能嗣其父為古文學。
魯嗣光(生卒年不詳),字習之,一字韓門,新城人,九皋子。乾隆壬子(1792)舉人。師事其父魯九皋。著有《魯習之文鈔》一卷、《尚書說》等?!遏斄曋拟n一卷》,有民國八年(1919)鉛印本1冊,現藏于中國國家圖書館。
陳蘭祥(1775—1831),字伯芝,新城人,用光從子,陳煦長子。嘉慶己卯(1819)鄉(xiāng)試,道光己丑(1829)進士,改庶吉士,未及散館卒。師事舅祖魯九皋,受古文法。著有《晚翠齋文集》。存《晚翠齋遺稿一卷》,清道光二十九年(1849)刻本1冊,現藏于江西省圖書館?!督餍鲁强h保甲全圖一卷》,有清道光十七年(1837)刻本1冊,現藏于上海社會科學院。
潘蘭生(生卒年不詳),字磷石,亦字遴士,號白薌,新城人。乾隆壬子(1792)舉人,官內閣中書,授文林郎[13]。師事魯九皋,受古文法。
楊希閔(1808—1885),字鐵傭,號臥云,新城人。道光丁酉(1837)拔貢,候選內閣中書。師事魯九皋,受古文法。同治庚午年(1870)東渡臺灣主講東海書院,達十余年之久。所編《鄉(xiāng)詩摭譚》,評述了自陶淵明以來贛籍340多位詩人的作品,為研究江西詩歌發(fā)展史提供了重要依據。其他編著有《鄉(xiāng)詩摭譚》正集10卷、《續(xù)集》10卷、《豫章先賢九家年譜》15卷、《四朝先賢六家年譜》《四書改錯評》14卷、《水經注匯?!?0卷、《詩榷》12卷、《江西詩軌》《江西詩話》《榕陰日課》10卷、《絕句詩選》3卷、《覆瓿草》10卷、《遐憩山房詩》4卷、《客中隨記》8卷等。楊希閔亦通醫(yī)學,還著有《傷寒論百十三方解略》《金匱百七十五方解略》《旴客醫(yī)談》等。其中,《遐憩山房叢拾稿三卷覆瓿草一卷過存草二卷》,有清光緒四年(1878)刻本3冊,現藏于上海社會科學院;《鄉(xiāng)詩摭譚正集十卷續(xù)集十卷》,有清宣統(tǒng)二年(1910)刻本6冊,現藏于中國國家圖書館、復旦大學圖書館、江西省圖書館;《讀書舉要二卷》,有清光緒八年(1882)刻本1冊,《津河廣仁堂所刻書》,有清光緒中津河廣仁堂刊本,現藏于中國社會科學院、復旦大學圖書館;另有多部醫(yī)學著作存世。
魯蘭枝(生卒年不詳),字德馨,號南畹,新城人。乾隆己丑(1769)進士,官兵科掌印給事中。師事族父魯九皋,受古文法。主講樂源、皖江、豫章等書院。天性好學,篤老不倦,著有《敦復堂詩集》。
魯云(生卒年不詳),字仲馨,新城人。師事魯九皋,受古文法。
謝學崇(生卒年不詳),字仲蘭,亦字茮石,南康人(今贛州市南康區(qū))。嘉慶壬戊(1802)進士,官歸德府知府。師事吳際蟠,受古文法。
陳鵬(生卒年不詳),新城人,陳溥從孫。師事楊希閔,受古文法,亦工古文。
魯元復(生卒年不詳),新城人。師事魯九皋,受古文法,能傳其所學。名業(yè)雖不著,所詣甚精。
黃長森(1818—約1873),字襄南,又字曼亭,新城人。同治戊辰(1868)進士,任安徽桐城、青陽、黟縣等知縣。師事魯九皋,受古文法。主講崇正書院,與梅曾亮、吳嘉賓、陳溥、陳學受等以詩相切磋。撰《自知齋文集》十卷、《詩集》九卷、《詞》一卷,詩文遭匪亂焚毀。現存《自知齋詩集》10卷,卷十收詞40首?!蹲灾S詩集十卷》,有清同治十二年(1873)刻本2冊,現藏于復旦大學圖書館;《自知齋詩集十卷》,有清同治十三年(1874)刊本2冊,現藏于江西省圖書館。
魯希晉(生卒年不詳),字平可,號補廬,新城人。光緒壬寅(1902)舉人。師事魯九皋,受古文法。其文雅潔有法度,其詩韻味深隱。
魯應祥(生卒年不詳),字伯元,新城人,魯九皋孫。師事其祖父魯九皋。
楊聲昭(生卒年不詳),新城人,師事魯希晉,受古文法。
陳希孟(生卒年不詳),新城人,陳希祖弟。嘉慶辛酉(1801)拔貢[12],官候選同知。師事魯九皋,受古文法。
陳煦(生卒年不詳),初名有光,字暉吉,后字青梧,新城人,陳用光兄。欽賜舉人,以弟用光官加級,贈奉政大夫[13]?!端膸烊珪饭倏傂?,官光祿寺署正銜。師事舅父魯九皋,受古文法,工詩。
魯迪光(生卒年不詳),新城人,魯九皋子。師事其父魯九皋。
蔡世鈸(生卒年不詳),字邵源,號石坪,玉山人。官和平縣知縣,道光己丑年(1829)調任漳平知縣。私淑魯九皋,復從陳用光受古文法。其文說經考證精通,雜文氣息醇厚,體正義密。撰《都門文鈔》一卷、《閩南文鈔》一卷。另,在任漳平知縣期間,命縣學教諭林得震為總纂,主修《漳平縣志》一部10卷,次年六月告成。
陳學洪(生卒年不詳),字允之,新城人。監(jiān)生,官新興廠鹽大使,陳用光從孫。師事世父蘭祥,受古文法。能文章,工書法。
李覺(生卒年不詳),字牧臣,南豐人。師事魯繽,為魯繽高第弟子。
黃兆藻(生卒年不詳),字慨予,新城人。光緒壬寅(1902)舉人,官揀選知縣。其文私淑桐城,因為是新城人,加上活動于光緒年間,歸為私淑魯九皋。撰《適其適齋集》五卷。
5結語
總之,在贛籍桐城派成員中,新城作家群體所占比例很大,促使桐城派在江西形成了一個牢固的作家群體,并頗具盛名。即便最后桐城派被時代的洪流淹沒,但毋庸置疑的是,新城作家群對桐城派在江西的傳衍、江西地方文化的發(fā)展、贛籍文人在清文壇影響力的擴大,起到了舉足輕重的作用。
[參考文獻]
[1] 吳德旋.太乙舟文集·皇清浩授資政大夫禮部左侍郎陳公神道碑銘(卷首)[M].咸豐四年孝友堂刻本.
[2] 姚鼐.惜抱軒詩文集·文集[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2:117,193.
[3] 劉聲木.桐城文學淵源考撰述考·卷四[M].徐天祥,校點.合肥:黃山書社,2011:153,191.
[4] 劉昌嶽,鄧家琪.新城縣志·卷十·人物志[M].同治九年刊.
[5] 劉聲木.桐城文學淵源撰述考·卷七[M].合肥:黃山書社,2011: 262.
[6] 劉昌嶽,鄧家琪.新城縣志·卷十一·藝文志[M].同治九年刊.
[7] 李人鏡,梅體萱.南城縣志·卷九·文藝志[M].同治十二年刊.
[8] 李人鏡,梅體萱.南城縣志·卷八·人物志[M].同治十二年刊.
[9] 劉聲木.桐城文學淵源考撰述考·卷十二[M].徐天祥校點.合肥:黃山書社,2011:405.
[10] 劉聲木.桐城文學淵源撰述考·卷十三[M].徐天祥,校點.合肥:黃山書社,2011:415,416.
[11] 柏春,魯琪光.南豐縣志·卷三十一·流寓[M].同治十年刊.
[12] 劉昌嶽,鄧家琪.新城縣志·卷十之五·文苑[M].同治九年刊.
[13] 劉昌嶽,鄧家琪.新城縣志·卷九·恩榮志[M].同治九年刊.
Studies on Xincheng Authors of Tongcheng School
LI Yang-yang, XU Guo-hua
(CollegeofChineseandLaw,EastChinaInstituteofTechnology,Nanchang330013,China)
Abstract:As the largest prose school in Qing Dynasty, Tongcheng School had authors all over China. Tongcheng School of Jiangxi Province was still one of the most important schools. Xincheng authors were a major part of it, but few scholars have studied it. On the basis of the forms of teacher-student relation namely apprenticeship and Sishu(learning from someone without apprenticing to him in person), and judging by whether the Yifa Theory of Xincheng School was followed, this dissertation confirms that there were 35 Tongcheng authors in Xincheng. This dissertation undertakes detailed studies on Xincheng authors’ life as well as their poetry and prose anthology with an aim to facilitate in-depth research into Tongcheng School.
Key Words:Xincheng authors; Tongcheng School; poetry and prose anthology
中圖分類號:I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4-3512(2015)01-0006-05
作者簡介:李陽陽(1989—),女,吉林敦化人,研究生,主要從事中國古代文學研究。
基金項目:江西省社科規(guī)劃項目“明清江右并稱文人群體研究”(13WX07)階段性成果。
收稿日期:2014-11-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