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晉燕(山西省侯馬市人民醫(yī)院 山西 侯馬 043000)
內鏡下注射和噴灑注射用蛇毒血凝酶治療上消化道出血臨床療效觀察
張晉燕
(山西省侯馬市人民醫(yī)院山西侯馬043000)
摘要目的:觀察分析內鏡下注射與噴灑注射用蛇毒血凝酶治療上消化道出血的臨床效果。方法:對我院2013年12月-2014年12月治療的70例上消化道出血患者,隨機分為A組與B組,每組患者35例。A組給予內鏡下注射與噴灑注射用蛇毒血凝酶治療,B組給予內鏡下注射與噴灑凝血酶治療,比較兩組的再次出血率與出血量。結果:治療一段時間之后,A組患者止血率為97. 1%,B組患者止血率為80. 0%,組間比較差異顯著( P <0. 05),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 A組患者出血量明顯少于B組,組間比較差異顯著( P<0. 05),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結論:內鏡下注射與噴灑注射用蛇毒血凝酶治療上消化道出血的臨床效果較好,具有止血快、出血量少的特點,是一種值得推廣應用的治療方法。
關鍵詞內鏡下注射;噴灑注射;用毒蛇血凝酶;上消化道出血
上消化道出血屬于一種常見的內科急癥,上消化道出血是指屈氏韌帶以上的消化道,包括食管、胃、十二指腸或胰膽等病變引起的出血,胃空腸吻合術后的空腸病變出血亦屬這一范圍。大量出血是指在數(shù)小時內失血量超出1000ml或循環(huán)血容量的20%,其臨床主要表現(xiàn)為嘔血和(或)黑糞,往往伴有血容量減少引起的急性周圍循環(huán)衰竭,是常見的急癥,病死率高達8%~13. 7%。上消化道大量出血的病因很多,常見者有消化性潰瘍、急性胃黏膜損害、食管胃底靜脈曲張和胃癌。急性大量出血或出血持續(xù)不止,則出現(xiàn)心悸,冷汗,煩躁,面色蒼白,皮膚濕涼,心率加快,血壓下降以及昏厥等循環(huán)衰竭現(xiàn)象。對患者的生命安全有著嚴重威脅,其具有發(fā)病急、病情發(fā)展快的特點[1]。針對上消化道出血而言,主要是因為消化性潰瘍、食管胃底靜脈破裂、急性胃黏膜炎癥、上消化道惡性腫瘤等造成出血[2]。因為上消化道出血的病死率較高,所以,一定要及時救治患者,保證患者的生命安全。本次研究選擇了我院2013年12月-2014 年12月治療的70例上消化道出血患者,隨機分為A組與B組,每組患者35例。對其進行對照研究,旨在觀察內鏡下注射和噴灑注射用蛇毒血凝酶治療上消化道出血臨床療效,現(xiàn)將研究結果報告如下。
1. 1一般資料
對我院2013年12月-2014年12月治療的70例上消化道出血患者,隨機分為A組與B組,每組患者35例。70例患者中,女20例,男50 例;年齡25-74歲,平均年齡( 49. 7±5. 4)歲。所有患者均通過胃鏡檢查,并確診為上消化道出血。在這70例患者中,診斷為食管炎出血的患者有19例,診斷為食管癌的患者有16例,診斷為消化性潰瘍出血的患者有13例,診斷為糜爛性胃炎出血的患者有12例,診斷為應激性潰瘍出血的患者有6例,診斷為胃癌出血的患者有4例。對兩組患者的性別、年齡、病癥情況等一般資料進行比較,沒有明顯的差異,不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 P>0. 05),可以進行研究對比。
1. 2方法
A組給予內鏡下注射與噴灑注射用蛇毒血凝酶治療,具體操作[3]:將注射用蛇毒血凝酶進行稀釋,達到5nL,在內鏡直視下,噴灑出血部位,之后在出血點周圍進行注射,通常選取3-4個出血點,注射穿刺要淺,保持速度緩慢。如果出血血管暴露,并且出血量較大的時候,可以在血管斷端注射用蛇毒血凝酶,并且用小紗球壓迫止血。
B組給予內鏡下注射與噴灑凝血酶治療,根據(jù)患者的病情,明確凝血酶用量,一般每次為500-20000單位,每隔5小時注射與噴灑1次。具體操作[4]:將醫(yī)用凝血酶與0. 9%生理鹽水混合,保證濃度為5-500000單位/L,在內鏡直視下,噴灑出血部位,之后在出血點周圍進行注射,通常選取3-4個出血點,注射穿刺要淺,保持速度緩慢;并且給予質子泵抑制劑或者H2受體拮抗劑等,對胃酸分泌進行抑制,確保pH值穩(wěn)定,避免pH值過低,對凝血酶產(chǎn)生影響,進而降低止血效果。
1. 3觀察指標
比較兩組的再次出血率與出血量。再次出血率評定標準:患者在15天之內出現(xiàn)再次出血的情況。
1. 4統(tǒng)計分析
兩組患者的評價數(shù)據(jù)在本次研究結束后均準確無誤地錄入到SPSS18. 0軟件對研究數(shù)據(jù)予以統(tǒng)計分析,使用t檢驗,以均數(shù)±標準差(±s)表示計量資料;使用X2檢驗,以例數(shù)( %)表示計數(shù)資料。當P<0. 05的情況下,為兩組患者之間兩項評分結果的數(shù)據(jù)對比存在差異,研究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
治療一段時間之后,A組患者再次出血1例,再次出血率為2. 9%,B組患者再次出血7例,再次出血為20. 0%,組間比較差異顯著( P<0. 05),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 A組患者出血量為( 185. 1±12. 1) mL,B組患者出血量為( 235. 1±15. 2) mL,組間比較差異顯著( P<0. 05),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詳情見表1。
內鏡下注射和噴灑藥物治療的方法是非常適合用于非食管胃底靜脈破裂出血的上消化道出血患者的治療中的,對此已有很多文獻進行了研究證實。在內鏡下注射與噴灑止血劑治療中,能夠對出血部位予以直接作用,快速凝固出血部位的血流,對出血小血管殘端進行堵塞,從而實現(xiàn)快速止血的效果。注射與噴灑的止血藥物主要有凝血酶、去甲腎上腺素等[5]。
凝血酶主要就是通過轉變血液中的纖維蛋白,加快血液凝固,實現(xiàn)止血效果。注射用蛇毒血凝酶主要是從巴西蝮蛇毒液中提取的凝血酶素,與類凝血酶的作用一致。其主要是通過使破損處的血小板聚集,血小板聚集就能夠釋放出血小板因子,進而形成一種比較難以溶解的纖維蛋白,這兩種物質都能夠起到一定的凝血作用,可以使患者的出血部位形成血栓,這樣就可以起到止血的作用。
類凝血酶和類凝血激酶是可以相互作用的,二者相結合使用,能夠使出血的時間大大縮短,并且能夠保持這種狀態(tài)很長時間。在完好的血管內,注射蛇毒血凝酶是不能夠使血小板聚集的,所以沒辦法形成組維蛋白網(wǎng),只能形成一種凝固的復合物。在本組研究中表明,注射用蛇毒血凝酶的止血效果要好于凝血酶,可以快速止血,并且減少出血量,降低再次出血率,值得廣泛應用。
總而言之,內鏡下注射與噴灑注射用蛇毒血凝酶治療上消化道出血的臨床效果較好,具有止血快、出血量少的特點,是一種值得推廣應用的治療方法。
參考文獻
[1]龍旭.內鏡下注射和噴灑注射用蛇毒血凝酶治療上消化道出血98例臨床分析[J].當代醫(yī)學,2011,17( 31) :38-39.
[2]唐雄馳,梁源林.內鏡下金屬鈦夾聯(lián)合黏膜下注射白眉蛇毒血凝酶治療上消化道出血的臨床效果分析[J].現(xiàn)代診斷與治療,2014,14 ( 11) :2542-2543.
[3]王生財,林朗.內鏡下注射聚桂醇聯(lián)合抑酸藥治療非靜脈曲張性上消化道出血的療效觀察[J].中國初級衛(wèi)生保健,2012,26( 04) :107 -108.
[4]陳劍鋒.不同方法內鏡下治療非靜脈曲張性上消化道出血的臨床效果研究[J].牡丹江醫(yī)學院學報,2013,34( 06) :38-39.
[5]阮玉娟. 60例內鏡下HLE注射治療上消化道出血的體會[J].中國保健營養(yǎng)(中旬刊),2012,16( 11) :501.
【中圖分類號】R573. 2
【文獻標識碼】B
【文章編號】1009-6019( 2015) 12-0114-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