聶竹青
【摘要】語文作為一門重要的基礎學科,在一定程度上承擔了教育對社會分層的分流與篩選的功能,研究語文的社會角色,了解語文在社會各階層的角色和功能,捍衛(wèi)各階層文化資本,激勵下層人民流動,在不平等的社會階層中,貢獻著緩和向上的力量。
【關鍵詞】語文;社會角色;社會階層
【中圖分類號】G712 【文獻標識碼】A
一、關于社會分層的研究
從19世紀—20世紀,研究社會分層的學者很多,影響最大的是在當今社會分層領域中占主導地位的麥克斯·韋伯的“三重標準論”,承認教育是社會分層的一個重要的、不可或缺指標。教育所具有的特殊篩選、分流功能,使其成為社會成員分流層的調(diào)控器,而社會分層的客觀性和人們力圖提高自己社會地位的原因,導致要根據(jù)學生的特長與潛能,施以不同的教育,為社會輸送不同層次類型的適用人才,這樣有助于個體縮小或消除角色差距,促進個體實現(xiàn)角色轉(zhuǎn)移。
二、語文的社會角色分析
(一)語文的社會角色歷史演進
語文在不同的歷史階段、社會階層中擔負著不同的社會功能。在原始社會,生產(chǎn)力低下,社會文明程度低,人們傳播信息主要靠口耳相傳,語文最大的社會功能集中在口語交際上。在階級社會,財富分配與占有不均,出現(xiàn)了階級,語文的社會角色隨各階層分化,并且各為其主發(fā)揮著不同的作用。在上層統(tǒng)治階級,此階層占有教育資源十分豐富,語文方面的修養(yǎng)也不見一般。他們不僅飽讀詩書,上通天文,下曉地理,他們利用自身的權威,充分掌握甚至是創(chuàng)造語文(言論)來控制下層人民思想、言論。而處于中層的人們肩負著自上而下的傳承重任,他們一方面要接受上層統(tǒng)治者的控制,為了維護自身的利益,要將晦澀難懂的上層指令消化為自身階層,以及下階層可以明白易懂的語言。只有這樣才能保證上層控制下層,才能促進中層向上流動。
(二)“文化屏障”
在中國當代,社會分層還處于進一步發(fā)展和深化,“文化屏障”現(xiàn)象也隨著社會分層的不斷發(fā)展而變化。長期以來,普通話被認為是具有較高社會地位和文化修養(yǎng)的人的語言標志,國家也致力于在社會推廣普通話。事實上,使用普通話較好的人主要來自教育界,其次是服務行業(yè)和機關干部,然后才是工人階層。
三、有中國特色的語文的社會角色
(一)語文的社會角色之“中國特色”
在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國家,代表中國民族文化傳承之魂的語文,也必然要面對一些亟待解決的問題,并呈現(xiàn)自身的特色。
1.中國人口之下的語文教育。
我國擁有將近14億人口,人口的城鄉(xiāng)區(qū)域分布不平衡,農(nóng)村人口比重相當大,人口素質(zhì)參差不齊,老齡化程度偏低。語文作為基礎教育之基礎且重點學科,占有相當大的比重。日常生活中,讀書、看報、查詢資料、口語書面交際、思想交流等的語文能力都是在這一階段養(yǎng)成。更重要的是語文作為一門人文學科從一定意義上肩負著德育的功能,語文在培養(yǎng)人的道德品質(zhì),樹立正確的人生觀、價值觀,陶冶情操方面起到了舉足輕重、無可替代的作用,它奠定了人的靈魂的底色,影響了人的性格與今后的發(fā)展。
2.就業(yè)壓力下的語文關懷。
當代學生心目中,他們經(jīng)歷了太多社會轉(zhuǎn)型時期的陣痛與考驗:教育市場化、高校擴招、父母下崗……目前又迎來了新的挑戰(zhàn)——人口競爭下的就業(yè)壓力。如何在人才濟濟的當今社會尋求一立足之地?語文是否可以發(fā)揮其專長助其一臂之力?“說普通話,寫規(guī)范字”這大概是任何一家企業(yè)或公司招聘人才最起碼的要求。試想,從事服務業(yè)的人操著各地方言,沒辦法和顧客溝通;辦公室文員,字跡潦草,擬個文件錯字病句連篇,業(yè)績體現(xiàn)在哪?喜歡與人溝通,幽默風趣的人就是一個高情商、有潛力、可發(fā)展的對象,自然會在競爭中脫穎而出,一份有文采的簡歷可吸引招聘單位的眼球,和上級周旋、博弈的口才與智慧同樣可使你出眾。
3.教育改革中的語文探索。
改革開放以來,對人的價值和生命意義的思考,對人性回歸的呼喚,成為了這個時代人文精神的主旋律。教育要實現(xiàn)人的總體生成,需要借助數(shù)理化、文史哲等各門學科對學生進行全方位的培養(yǎng),而語文教育又是首當其沖,責無旁貸。多年來,經(jīng)過一大批專家學者的實踐研究,給語文進行全方位革新并提出“聽、說、讀、寫”培養(yǎng)目標,使人文精神貫穿于語文教育的方方面面,真正使學生成為學習的主人,充分發(fā)揮自主性。
(二)語文的社會角色之“傳承”
語文作為人類文化寶庫中的重要組成部分,源遠流長,充當著“傳承”的角色,筆者將從人與物兩方面因素進行論述。
在人的因素方面,包括語文教育家、教師、校長、家長等從事語文的教育工作者,他們掌握語文教育的指揮棒,他們對語文的理解與把握以及所具有的語文功底及語文水平,直接影響到受教育者對語文的學習興趣和學習程度,甚至可以影響語文的社會地位。語文教育家通過多年的實踐與觀察,產(chǎn)生語文教育思想,影響語文教育工作者。每一種語文教育思想的論證,都會受到社會各界人士的關注與思想碰撞,并且經(jīng)受實踐與考驗最終得以完善,為語文教育事業(yè)增添鮮活力量。另一方面,作為學習主體的學生,他們也并非是被動受制于語文教育。學生是學習的主人,他們有選擇學習方法,參與學習活動的權利,一定程度上還可參與語文教育的決策。
在物的因素方面,語文的傳承更為廣泛,隨著高科技消息時代的到來,語文學習的媒介泛化了,打破了傳統(tǒng)以書本為主的課堂壟斷地位。多媒體、電影、電視、網(wǎng)絡、遠程教育的引用,使語文的教與學呈現(xiàn)多元化、信息化的特點。另外,校園文化、家庭環(huán)境、社會思潮等外環(huán)境也對語文的傳承起到了潛移默化的作用。
研究語文的社會角色,并非僅僅了解語文在社會各階層中的角色和功能。語文作為一門重要的基礎學科,在一定程度上承擔了教育對社會分層的分流與篩選的功能。
參考文獻
[1]鄧和平.教育社會學研究[M].武漢:湖北人民出版社,2006(12).
[2]陳中原.中國教育平等初探[M].廣州:廣東教育出版社,2004.
(編輯:龍賢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