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常將出家人的道場稱為“寺廟”,實(shí)際上寺和廟是兩個(gè)概念,而且“寺”和“廟”最早也并非宗教建筑場所。
寺,原意是官署?!墩f文解字》:“寺,廷也,有法度者也?!彼拢枪糯⒗锏囊粋€(gè)辦事機(jī)構(gòu),直屬皇帝管轄,相當(dāng)于今天我們所講的一級單位,寺的長官稱卿。寺是永久設(shè)立的,不能更改(宰相底下的一級單位稱為部,部有時(shí)候可以改)。
從秦朝起,以宦者任外廷之職,官舍通稱為寺,如大理寺、太常寺,屬中央機(jī)構(gòu),分掌刑獄、禮樂郊廟社稷之事。漢代郡國官署也稱府寺。后來佛教傳入我國,寺的職能也起了變化。據(jù)說漢明帝時(shí),有天竺國僧人用白馬馱《佛經(jīng)》來我國,最初在鴻臚寺居住,于是,鴻臚寺便成了眾僧供佛之所。從此,寺也指供佛的寺院,如白馬寺、大相國寺、慈恩寺等。寺院有兩個(gè)重要的任務(wù),一是教育,二是翻譯《佛經(jīng)》。晉代之后,佛教盛行,大興寺院,僧人眾多。
寺,梵文為“僧伽藍(lán)摩”(意為眾僧居住的園林),簡稱“伽藍(lán)”,又稱“阿蘭若”(意為寂靜無苦惱煩亂之處),簡稱“蘭若”。
再看廟,它是舊時(shí)奉祀祖宗、神佛或前代先哲的地方,即祭祀祖先的屋舍,里面安放著天子、諸侯祖宗的牌位,所以也稱祖廟、宗廟。通俗地說,廟是供奉鬼神的,皇帝祭祖的地方叫太廟,普通百姓祭祖的地方叫祠堂。《論語·先進(jìn)篇》:“宗廟會(huì)同,非諸侯而何?”孔子把宗廟祭祀和諸侯會(huì)盟、朝見天子相提并論,可見,在古代視奉祀祖先為至關(guān)重要的事。
古代天子、諸侯等有官爵者才能建廟立祀,而且建廟多少也有規(guī)定:天子七廟,諸侯五廟,大夫三廟,士一廟。因此,人們便以七廟代稱封建王朝。古代帝王每遇大事必告于祖廟,議于朝堂,所以又以廟堂作為朝廷的代稱。唐宋之后,隨著族姓的興起,各姓也紛紛建立家廟(即祠堂),所謂“修其祖廟,教以人倫”。另外,歷史上一些有才德的人被神化,人們立廟奉祀,如關(guān)帝廟、岳廟;由于迷信,人們又建造了龍王廟、土地廟等。
由此可見,寺與廟最初是兩個(gè)不同的概念,大概是在清朝中葉之后,將寺和廟合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