鄧 華
(寧夏大學 人文學院,寧夏 銀川 750021)
?
對丁竹園教育思想的認識
鄧華
(寧夏大學 人文學院,寧夏 銀川 750021)
摘要:丁竹園,從早期在京津醫(yī)藥界享有盛譽“以醫(yī)濟人”的回族名醫(yī)成長為 “以言濟世”為救亡強國而大聲呼號的回族志士,他沖破民族畛域,既有濟世救亡之堅韌,更有時代熏陶下所迸發(fā)出的進步愛國思想。作為少數民族知識分子的代表,他的教育理念豐富了時代內涵,增添了中華民族抗爭求索的力量,彰顯了愛國信念,為苦難中的回族大眾乃至整個中華民族增添了一絲曙光。不離時代、重視品質、關注現(xiàn)實和突破畛域的教育特色是當今改革、發(fā)展教育值得借鑒的一筆珍貴財富。
關鍵詞:丁竹園;教育思想;啟示
網絡出版地址:http://www.cnki.net/kcms/detail/13.1415.C.20150107.1324.026.html
網絡出版時間:2015-01-07 13:24
眾所周知,近代中國外有列強欺壓,內有封建壓迫,民族苦難深重。在探尋救國救民的道路上,涌現(xiàn)出一大批仁人志士,他們心系整個國家和中華民族的安危,不計個人得失,不懈探索,推動了中國近代社會的前進。在眾多的先進知識分子當中,丁竹園就是一位主張改良宗教、發(fā)展教育、振興實業(yè)的回族先進知識分子,同時也是近代回族社會愛國知識分子,從早期在京津醫(yī)藥界享有盛譽“以醫(yī)濟人”的回族名醫(yī)到后來成長為一名 “以言濟世”,為救亡強國而大聲呼號的回族志士,在回族以及整個近代社會都產生了重要影響。在他的人生軌跡中,既能感受到這位回族知識分子沖破民族畛域、濟世救亡之堅韌,又可以體會在時代熏陶下所迸發(fā)出的進步愛國思想。作為少數民族知識分子的代表,他的教育理念鮮為人知,卻豐富了那個時代的內涵,增添了中華民族抗爭求索的力量,彰顯了愛國信念,為苦難之中的回族大眾乃至整個中華民族增添了一絲曙光。近年來,國內有一些論文和著作對丁竹園個人思想進行探討,特別是對丁竹園本人的愛國思想和行動研究相對較多。如丁宏的《丁竹園與〈園竹叢話〉》[1],鐘銀梅的《救濟蒼生 矢志不渝——丁竹園濟世救亡理念探析》[2],許憲隆的《丁竹園愛國民主思想初探》[3],張琴的《秉承家學 懸壺濟世——記我國近代回族著名醫(yī)師丁竹園》[4],張琴、馬志俊的《論近代回族社會活動家與民間禁煙運動——丁竹園及其組織化禁煙活動探析》[5]和《近代回族社會活動家丁竹園及其禁煙活動述略》[6],張琴的《晚清回族知識分子丁竹園愛國主義思想評述》[7]以及張琴、王晶的《近代回族報人丁竹園的職業(yè)觀及其社會實踐研究》[8]等。著作中最具有代表性的是白壽彝主編的《回族人物志·近代》(寧夏人民出版社,1997年)。前人主要針對丁竹園的愛國思想進行論述,雖然有些談到教育思想,但都比較簡略。不難發(fā)現(xiàn),對其教育思想的研究還處在一個比較淺層次的階段,深入不夠。筆者從其教育思想的產生、發(fā)展和影響等方面進行初步探討和分析。
丁竹園(1869—1935)字子良,號國瑞,是清末民初著名的回族愛國知識分子、醫(yī)生、社會活動家、評論家和愛國報人。丁竹園經歷了清朝光緒、宣統(tǒng)兩帝沒落的統(tǒng)治,目睹了辛亥革命的過程以及后來的共和失敗和軍閥混戰(zhàn)??梢哉f,他的一生正值中華民族危機不斷加深的時期,他所生活的時代是中國近代歷史上最為動蕩的時代。晚清社會和民國變遷,使丁竹園加深了對中國社會落后根源的認識,也促使其從政治、經濟、文化和教育等方面深入思考挽救民族危亡和救國救民的道路。
一、丁竹園教育思想的主要內容
丁竹園在教育方面的倡導,促進了回族教育的發(fā)展和回族大眾文化水平的提升,突破民族畛域,順應近代社會愛國民主思想發(fā)展的潮流,為整個中華民族的發(fā)展貢獻了自己的力量。
(一)正確對待宗教和教育的關系
在中國,民族和宗教有著密切的關系,民族團結往往表現(xiàn)為不同宗教信仰者之間的合作。清朝統(tǒng)治者的民族政策,使回族和漢、滿等民族關系十分緊張。丁竹園作為回族先進知識分子,強調中華民族團結的重要性,以抵御外侮,維護國家獨立和民族生存。為了加強合作,他認為:“當去發(fā)展教育,在生計上多多注意,空談宗教,那是靠不住的?!逼浯?,要改良宗教,當時回民中 “念書的太少”, “念經的太多,教民的負擔太重”,應該“多建立小學堂……念書的一多,自然就容易籌生計了”[9]253。還認為:“念書最能興揚教門,不念書最能敗壞教門?!薄扒逭娼讨T君,以后務必多多提倡教育?!盵9]253這種觀點成為當時回族先進知識分子的共同觀點。一方面,使發(fā)展教育成為推動宗教進步、提升回族大眾文化素質的手段;另一方面,有效解決了之前宗教和近代教育發(fā)展之間的矛盾,協(xié)調了民族之間的關系,推動了愛國救亡運動的開展,使教育救國的呼聲日益高漲。
(二)經世致用的教育理念
近代中國在西學東漸思潮的影響下,實用主義思想得到傳播。救亡圖存、追求國家富強是當時人們的迫切愿望。丁竹園在實用主義思潮影響下提出:“無論德育罷、智育罷、體育罷,總要教他越教越富,越教越強,越教越明白,越教國基越鞏固,國勢越大,這才算是教育的結果呢。要是越教越窮,越教越弱,越教越糊涂,越教越空談,那可糟了糕了。故此,這教育的宗旨,不可不認定,教育的法子,也不可不認真哪?!盵10]強調了教育要緊貼時代,關注當時中國的社會現(xiàn)實,把教育和解決當時的現(xiàn)實問題緊密地結合在一起,提出了教育理論和方法的重要性。此外,丁竹園受儒家思想的熏陶,將實用主義思想與中國的傳統(tǒng)經世致用的思想相結合,進一步闡述了教育要緊跟時代潮流,以一種學以致用的心態(tài)去發(fā)展教育,開啟民智。為此,在踐行教育理念的過程中,提出了“因事立學”的實用主義原則。在此基礎之上,提出10條建議。其中一條說道:“中學作為實學專門,不必全帶學外國文,把外國文作為專門學,不可列入普通學,學外國文的不準太多,可要求精求深。中國文理不精通的,也不準學習外國文,人數越少越好,學問越精越好。一卒業(yè),就有用,就有安置?!笨梢钥闯?,他熱心倡導教育學界和社會團體愛惜學生的精力與光陰,注重教育的實效性。從而更好地促進國家的發(fā)展。他還說:“學問貴精而有用,不可精而無用,能認定這個宗旨辦法,我們中國的局勢,數年后必然另是一個樣兒?!盵10]
(三)回歸傳統(tǒng)文化,重視德化教育
丁竹園作為回族知識分子,在對其教育理念廣泛傳播的同時,還對中國的傳統(tǒng)儒家思想表現(xiàn)出極大的認同性。他的教育思想和理念在傳統(tǒng)文化思想中不斷探尋,內涵不斷豐富、意義也更加深刻。首先,他的教育思想表達了對傳統(tǒng)文化中德化教育的認同。他認為統(tǒng)治者要治國興邦必須要重視德治,對人民施行仁政,重視民心所向的重要意義。贊成孟子“得天下者,得其民也;得其民者,得其心也”的思想。并告誡當時的統(tǒng)治者要重視施行仁政,懂得愛惜民力的重要性。其次,他站在當時時代的前列,提出了對合格國民的培養(yǎng)要求:要培養(yǎng)出對國家、對人民有用的人才;要德才兼?zhèn)?,教育其具有良好的思想品德;還要具備建設國家的才能,包括注重實業(yè)、發(fā)展生產和理財的方法,不斷彰顯傳統(tǒng)文化中民生主義的思想內涵。在如何培養(yǎng)富國人才方面他也提出了自己的教育理念,在當時的社會條件下,真正做到了回歸傳統(tǒng)和關注現(xiàn)實的結合,體現(xiàn)了其先進的教育觀。
(四)注重平民教育以及教育的系統(tǒng)性
近代教育的內涵應該是具有廣泛性和普遍意義的平民教育。丁竹園認為:“無規(guī)矩法律,斷然不能立國,但求教育普及,民無失業(yè),無盜賊,無乞丐,內政修明,外患自然就少了?!盵11]當時的中國社會,由于列強入侵和清政府的軟弱無能,國力衰微。許多先進的知識分子和革命志士進行了不懈的探索和抗爭,如戊戌維新變法,辛亥革命等,但都以失敗而告終。其中一個重要原因就是缺乏相應的社會基礎,那就是民智未開。面對當時的社會現(xiàn)實,丁竹園果斷提出,應該加強對平民教育的普及,開啟民智,擴大接受教育的平民數量。他說道:“沒有普及好的教育,斷不能出好國民;沒有好國民,斷不能出好紳士;沒有好紳士,斷不能出好官長。國家的大根本,全在培養(yǎng)好的國民,有了好國民,國家沒有個不強。我故此說,普及教育是一定不可緩的?!盵12]69由此可見,他針對近代社會的狀況,審時度勢,有針對性地提出了教育普及的理念,在當時無疑是先進的。因為要想學習西方,從真正意義上實現(xiàn)近代化,建立現(xiàn)代的國家制度,使民族獨立、國家富強,必須要有相應的社會基礎。所以,丁竹園在當時的社會狀況下提出的普及平民教育在開啟民智,推動中國近代社會發(fā)展方面彰顯了重要的現(xiàn)實意義。
(五)倡導白話文,促進新思想、新知識的傳播
為了宣揚愛國思想,開通民智,達到教育民眾的目的,丁竹園大力宣傳白話文。他認為:要達到有效的教育,就必須讓“婦女小孩不論粗細人,一聽就懂”,而“文言論說皆長一片”,很難被民眾所接受。提倡白話文是在文化教育領域內進行的反封建斗爭。大力提倡白話文,一方面促進了文學革新;另一方面,使當時的先進思想得到了傳播,達到了教化育人的目的。
二、丁竹園教育思想的現(xiàn)實啟示
綜觀丁竹園在教育方面的理論與實踐,以下幾點啟示值得深入思考:
(一)教育是提升自身、挽救民族危亡、治國安邦的重要途徑
丁竹園能夠成為近代回族知識分子中的先進人物,從根本上說是他具有強烈的歷史責任感,他的思想具有強調教育以救國為目的的現(xiàn)實性和突破狹隘民族主義的包容性等特點。他認為:“一家一國的興衰,全在多數人,同心同德,維持補救?!盵9]252所以,要讓多數人時時刻刻不忘祖國,首先要具有良好的修養(yǎng)和愛國品質。這些都要通過教育的途徑去獲得,從而成為一名合格的國民。他的教育思想中至始至終都是從國家、民族利益為出發(fā)點,特別是作為一名回族知識分子,能夠沖破畛域,共圖國強更是難能可貴。
(二)教育救國、教化育人不能摒棄中國傳統(tǒng)文化
丁竹園在其教育思想中對中國的傳統(tǒng)文化有了更多的認同。著力挖掘傳統(tǒng)文化中可以利用的成分,具有對于傳統(tǒng)文化作用的傳承性和重視平民教育發(fā)展的普遍性等特點。在近代中國社會轉型的歷史條件下,回歸華夏、注重傳統(tǒng)、穩(wěn)中求變,顯示了他在教育理念上的理性與成熟。這也正是作為先進知識分子立足時代、超越時代的智慧。
(三)教育改革要具有針對性,結合實施對象及所處時代,與時俱進
眾所周知,變革需要智慧,變革更要符合實際社會的發(fā)展,丁竹園對于教育的改革主張雖然有很多不足之處,但畢竟在其生活的時代為少數民族教育的發(fā)展作出了很大貢獻,為中華民族教育的整體發(fā)展作出了不懈努力。在當時的時代條件下,顯示出巨大的先進性,培養(yǎng)了正確的民族和國家觀,為中華民族的統(tǒng)一與自強作出了貢獻。這一點上,丁竹園無疑是先進和偉大的。
綜上所述,從近代教育發(fā)展的角度來看,作為教育家,丁竹園能夠面對當時的時代,提出自己的教育改革措施,教育、喚醒民眾,為回族大眾乃至整個中華民族的教育發(fā)展不懈努力。不離時代、重視品質、關注現(xiàn)實和突破畛域成為丁竹園教育思想的特色。也正是如此,他的教育思想成為當今改革、發(fā)展教育值得借鑒的一筆珍貴財富,其現(xiàn)實意義也值得不斷去深思和發(fā)掘。
參考文獻:
[1]丁宏. 丁竹園與園竹叢話[J]. 回族研究,1991,(4):76-81.
[2]鐘銀梅. 救濟蒼生 矢志不渝——丁竹園濟世救亡理念探析[J]. 回族研究,2011,(2):80-86.
[3]許憲隆. 丁竹園愛國民主思想初探[J].中南民族學院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1993,(3):54-57.
[4]張琴. 秉承家學 懸壺濟世——記我國近代回族著名醫(yī)師丁竹園[J]. 中國穆斯林,2010,(2):56-57.
[5]張琴,馬志俊. 論近代回族社會活動家與民間禁煙運動——丁竹園及其組織化禁煙活動探析[J]. 石河子大學學報,2012,(6):108-112.
[6]張琴,馬志俊.近代回族社會活動家丁竹園及其禁煙活動述略[J].蘭臺世界,2012,(11):80-81.
[7]張琴. 晚清回族知識分子丁竹園愛國主義思想評述[J].民族藝林,2014,(2):48-52.
[8]張琴,王晶. 近代回族報人丁竹園的職業(yè)觀及其社會實踐研究[J].咸陽師范學院學報,2012,(3):79-82.
[9]白壽彝.回族人物志(近代)[M].寧夏:寧夏人民出版社, 1997.
[10]丁竹園.敬告學界諸君[J].敝掃帚千金錄,光緒三十一年十一月.
[11]丁竹園.論宗教[N].竹園白話報,光緒三十四年七月十六日.
[12]丁竹園.普及教育之不可緩[A].丁國瑞.竹園叢話[C].北京:北京圖書館出版社.2009.
(責任編輯薛志清)
Research on Ding Zhu-yuan’s Educational Thought
DENG Hua
(College of Humanities,Ningxia University,Yinchuan,Ningxia 750021,China)
Abstract:In the early stage,Ding Zhu-yuan was a famous Hui nationality doctor in Beijing-Tianjin medicine circle.Later he became an honest patriot who called upon people to save the nation from destruction and make China powerful.He broke through national boundary and showed his perseverance to benefit mankind,and strongly and progressively patriotic ideas.As a representative of minority intellectuals,his educational philosophy enriched the connotation of the times,added strength for the Chinese nation’s resistance and exploration,which reveals his patriotic faith.His educational ideas of keeping close to the times,valuing the qualities, paying attention to the reality and breaking through the boundaries are still precious wealth which is worth learning in the present educational reform and development.
Key words:Ding Zhu-yuan;educational thought;revelation
中圖分類號:K 25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462X(2015)01-0087-04
作者簡介:鄧華(1985-),男,陜西寶雞人,寧夏大學人文學院中國近現(xiàn)代史碩士研究生,主要研究方向為中國近代文化史。
收稿日期:20131022